嘛,說到底,曹真還是舍不得放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戰略優勢,舍不得放棄這次反攻關中所取得的戰果。
一旦撤迴潼關,就等於是從頭再來了,曹真可不覺得,下次自己還能有這麽好的機會。
這也不能怪曹真會有這樣的想法。
即使是損失了牛金和一萬騎兵,但總兵力對比上,曹真覺得自己依然是優勢方。
蜀賊兩萬人困守重泉,這些時間的攻城下來,不可能沒有損失,軍心士氣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同樣,身後的蜀賊涼州騎兵,萬餘人的規模,一場激戰過後,同樣不可能沒有戰損。
因此,蜀賊加起來的總兵力,不過是兩萬五千到兩萬七千人的規模而已。
而曹魏這邊,攻城戰中有所損失,但步卒總兵力依然有四萬五千人,其中有五千人駐守在臨晉,因此曹真實際可以調用的步卒,有四萬人。
騎兵損失最大,足足損失了一萬兩千人左右,還剩下八千騎兵。
姑且不論雙方士氣如何,隻說數量,魏軍剩餘的騎兵可不比蜀賊的涼州騎兵少。
而即使保守估計整體的士卒戰力,士氣影響對比,曹真也認為,這依然還是一場五五開的局麵。
也許身在野外,後路麵臨蜀賊涼州騎兵的威脅,魏軍可能會麵臨一定的危險性,但退守臨晉,進入守城戰後,曹真覺得,自己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而隻要自己這邊拖延的時間夠長,把雍州兵和涼州兵都拖在左馮翊,等到郭淮攻破右扶風後,自己依然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就是曹真所有的想法,因此,他立刻下令,全軍迴軍,退守臨晉。
當然,對於潼關,曹真也沒有不當一迴事,他思來想去,還是認可王昶的擔心,因此,他決定派遣王昶率領三千步卒返迴潼關,加強潼關的防守,防止蜀賊偷襲。
出征關中的時候,曹真在潼關留下了自己的族弟,也是曹仁之子曹泰領兵三千駐守,但現在看來,好像有點不太保險。
兵力需要加強是一方麵,曹泰的能力有一說一,曹泰連曹仁十分之一的能力都沒有。
綜合考慮下來,曹真還是讓原潼關守將王昶領兵迴防潼關,保證自己最後的退路,這才能讓曹真更加放心一些。
王昶對於這一點,還是比較欣慰的.大將軍至少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一半。
雖然王昶覺得大將軍退守臨晉的做法顯得有些不夠果決,但守住潼關的話,退守臨晉也沒什麽問題。
因此,王昶也沒有再多話。
與此同時,重泉縣內,張溪也在召集諸將議事。
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張溪的日子可比曹真要難過的多。
被人斷絕了後路,封鎖在一個縣城裏打防守戰,兵力還處在劣勢如果不是有城牆的保護,現在張溪恐怕早就兵敗如山倒了。
但這樣的日子也堅持不了太久,城內的糧食已經消耗了大半,估計最多再支撐個十天左右,全軍就該斷糧了。
而更要命的是,因為魏軍的步騎聯合封鎖,導致張溪跟外界幾乎斷絕了聯係,很多情報根本無法傳遞到重泉縣的張溪手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張溪知道趙雲的涼州軍團已經提前入蕭關了,但具體到哪兒了,趙雲是打算采用什麽樣的戰術給重泉縣解圍,張溪一概不知。
不管是趙雲派出的使者還是張溪手下的細作偵騎,在魏軍步騎圍城封鎖之下,消息傳遞極為困難。
所以,其實張溪在重泉縣城內要做出決策的話,有時候真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冒險猜測。
比如三天前,大批的魏軍騎兵突然調動,不知去向,今天一早,大概有三千多騎兵從東北方向狼狽逃迴,這些事情,都是張溪站在重泉縣城樓上,就能觀察到的事實。
再結合張溪知道趙雲提前帶領涼州軍團入蕭關的事情,算算時間,張溪得出判斷,這是趙雲率領涼州軍團已經抵達了重泉縣附近,甚至有可能,已經小勝了魏軍一陣。
魏軍調走至少一萬多騎兵,就迴來三千多人,如果真的是戰敗而歸的話,那趙雲可能就在附近,隨時可以對魏軍發動進攻。
一般來說,根據觀測到結果,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但這個結論是否可信.別說張溪,就是一向喜歡冒險的魏延都覺得這樣的論斷有些武斷了。
就不能是他曹真玩的引蛇出洞之計麽?!
故意調走一萬多騎兵,再讓三千多騎兵在你眼皮子底下迴歸,造成一場潰敗的假象很難麽?!
要是真的傻傻的認為這是涼州軍團來援的信號,興高采烈的打開城門,準備配合涼州軍團前後夾擊.曹真說不定早就埋伏好了人馬,就等著城內的守軍主動出擊呢!!!
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以曹真的能力,這種坑他還是挖的出來的。
當然,這也主要是張溪這邊的情報嚴重不足,所以才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以魏延的脾氣,要是知道趙雲在大荔縣擊破了魏軍騎兵,今天晚上他就敢去劫曹真的大營。
但因為情報不足的關係,這時候就是魏延,也認為應該以穩守城池為重,畢竟他們這邊兵力少,又經過了二十天左右的守城,即使算上輕傷的士卒,能出城作戰的總兵力也隻有一萬五千人左右。
要出城主動進攻,就必須要有一擊必殺的把握,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接下來守城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重泉縣內的三人組,在經過了一番商議後,達成了一致——暫時不管城外騎兵的異樣調動是不是涼州軍團來援的信號,他們的首要目標,還是以守住重泉縣為主。
這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尤其是張溪,覺得魏老匹夫難得的跟自己意見一致,省心多了。
本來呢,事情到這裏,也沒啥了,依然還是按照原有計劃,做好自己的守城工作就好.但到下午,駐守在西門的張翼第一個發現,圍困西門的魏軍開始拆除營寨,往東門集結。
東門,是魏軍中軍大營所在。
而很快,不僅是張翼,就是魏延,王雙,張溪都開始發現,原本圍困四門的魏軍,都開始拆除各自的營寨,往東門方向集結,而原本一直在城外遊弋的騎兵隊伍,如今也已經去向不明。
很顯然,這是魏軍要收縮兵力的跡象,接下來要做什麽暫時不知道,但重泉縣,確實是有撤圍的跡象。
為此,張溪,張翼,魏延三人,在東門城樓上,再次碰麵了。
一邊觀察著魏軍在東門外的行動,一邊互相商量,這幫魏軍到底在玩什麽花樣?!
“撤兵?!”
最後還是張翼沉不住氣,說出了這個詞匯。
事實上,當魏軍開始往東門集結的時候,張溪,魏延,張翼都想到了,魏軍是不是在收縮兵力,準備撤軍了。
這不難判斷,真正麻煩的問題是——魏軍為什麽要這麽做?!
難道真的是涼州軍團已經來援,魏軍察覺到無法短期內攻破左馮翊威脅長安,所以為了保存實力,想要撤軍了?!
又或者是,曹真在做戲做全套,依然還是那套引蛇出洞的計謀,做出撤軍的假象,引誘重泉縣守軍追擊,好設伏圍殲?!
張翼就是在糾結這個,覺得兩方麵都有可能,但偏偏又缺乏重要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判斷,因此張翼不敢輕易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口。
而張溪和魏延兩人,就不會隻想的那麽簡單了。
魏軍撤軍,可能是真的。
曹真再怎麽玩引蛇出洞,他也不會選擇撤圍重泉縣.如果某個出了名謹慎的家夥繼續在城內按兵不動,曹真這麽做,除了讓重泉縣重新恢複糧道和情報傳遞通道外,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而以張溪這貨的保守性格,這種事兒他真的是做的出來的。
曹真又不是跟張溪第一次交手了,還能不知道這貨的用兵風格是什麽樣的。
所以,魏軍的撤退,應該是真的,但撤到哪裏去,接下來曹真會怎麽做,兩人都在拚命的思考,然後給出自己的應對。
兩個人其實都是那種能製定整體戰略的人,眼光不會隻局限在一座城池上,他們在考慮的,是曹真這麽一退後,整個關中的局勢,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
尤其是潼關.兩人都在考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去偷襲潼關。
是的,這次,不僅是喜歡冒險的魏延在這麽想,就是張溪,其實也一直在想這個可能性。
畢竟,隻要封鎖了潼關,就等於是把這數萬魏軍關在了關中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本章完)
一旦撤迴潼關,就等於是從頭再來了,曹真可不覺得,下次自己還能有這麽好的機會。
這也不能怪曹真會有這樣的想法。
即使是損失了牛金和一萬騎兵,但總兵力對比上,曹真覺得自己依然是優勢方。
蜀賊兩萬人困守重泉,這些時間的攻城下來,不可能沒有損失,軍心士氣也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同樣,身後的蜀賊涼州騎兵,萬餘人的規模,一場激戰過後,同樣不可能沒有戰損。
因此,蜀賊加起來的總兵力,不過是兩萬五千到兩萬七千人的規模而已。
而曹魏這邊,攻城戰中有所損失,但步卒總兵力依然有四萬五千人,其中有五千人駐守在臨晉,因此曹真實際可以調用的步卒,有四萬人。
騎兵損失最大,足足損失了一萬兩千人左右,還剩下八千騎兵。
姑且不論雙方士氣如何,隻說數量,魏軍剩餘的騎兵可不比蜀賊的涼州騎兵少。
而即使保守估計整體的士卒戰力,士氣影響對比,曹真也認為,這依然還是一場五五開的局麵。
也許身在野外,後路麵臨蜀賊涼州騎兵的威脅,魏軍可能會麵臨一定的危險性,但退守臨晉,進入守城戰後,曹真覺得,自己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而隻要自己這邊拖延的時間夠長,把雍州兵和涼州兵都拖在左馮翊,等到郭淮攻破右扶風後,自己依然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就是曹真所有的想法,因此,他立刻下令,全軍迴軍,退守臨晉。
當然,對於潼關,曹真也沒有不當一迴事,他思來想去,還是認可王昶的擔心,因此,他決定派遣王昶率領三千步卒返迴潼關,加強潼關的防守,防止蜀賊偷襲。
出征關中的時候,曹真在潼關留下了自己的族弟,也是曹仁之子曹泰領兵三千駐守,但現在看來,好像有點不太保險。
兵力需要加強是一方麵,曹泰的能力有一說一,曹泰連曹仁十分之一的能力都沒有。
綜合考慮下來,曹真還是讓原潼關守將王昶領兵迴防潼關,保證自己最後的退路,這才能讓曹真更加放心一些。
王昶對於這一點,還是比較欣慰的.大將軍至少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一半。
雖然王昶覺得大將軍退守臨晉的做法顯得有些不夠果決,但守住潼關的話,退守臨晉也沒什麽問題。
因此,王昶也沒有再多話。
與此同時,重泉縣內,張溪也在召集諸將議事。
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張溪的日子可比曹真要難過的多。
被人斷絕了後路,封鎖在一個縣城裏打防守戰,兵力還處在劣勢如果不是有城牆的保護,現在張溪恐怕早就兵敗如山倒了。
但這樣的日子也堅持不了太久,城內的糧食已經消耗了大半,估計最多再支撐個十天左右,全軍就該斷糧了。
而更要命的是,因為魏軍的步騎聯合封鎖,導致張溪跟外界幾乎斷絕了聯係,很多情報根本無法傳遞到重泉縣的張溪手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張溪知道趙雲的涼州軍團已經提前入蕭關了,但具體到哪兒了,趙雲是打算采用什麽樣的戰術給重泉縣解圍,張溪一概不知。
不管是趙雲派出的使者還是張溪手下的細作偵騎,在魏軍步騎圍城封鎖之下,消息傳遞極為困難。
所以,其實張溪在重泉縣城內要做出決策的話,有時候真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冒險猜測。
比如三天前,大批的魏軍騎兵突然調動,不知去向,今天一早,大概有三千多騎兵從東北方向狼狽逃迴,這些事情,都是張溪站在重泉縣城樓上,就能觀察到的事實。
再結合張溪知道趙雲提前帶領涼州軍團入蕭關的事情,算算時間,張溪得出判斷,這是趙雲率領涼州軍團已經抵達了重泉縣附近,甚至有可能,已經小勝了魏軍一陣。
魏軍調走至少一萬多騎兵,就迴來三千多人,如果真的是戰敗而歸的話,那趙雲可能就在附近,隨時可以對魏軍發動進攻。
一般來說,根據觀測到結果,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但這個結論是否可信.別說張溪,就是一向喜歡冒險的魏延都覺得這樣的論斷有些武斷了。
就不能是他曹真玩的引蛇出洞之計麽?!
故意調走一萬多騎兵,再讓三千多騎兵在你眼皮子底下迴歸,造成一場潰敗的假象很難麽?!
要是真的傻傻的認為這是涼州軍團來援的信號,興高采烈的打開城門,準備配合涼州軍團前後夾擊.曹真說不定早就埋伏好了人馬,就等著城內的守軍主動出擊呢!!!
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以曹真的能力,這種坑他還是挖的出來的。
當然,這也主要是張溪這邊的情報嚴重不足,所以才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以魏延的脾氣,要是知道趙雲在大荔縣擊破了魏軍騎兵,今天晚上他就敢去劫曹真的大營。
但因為情報不足的關係,這時候就是魏延,也認為應該以穩守城池為重,畢竟他們這邊兵力少,又經過了二十天左右的守城,即使算上輕傷的士卒,能出城作戰的總兵力也隻有一萬五千人左右。
要出城主動進攻,就必須要有一擊必殺的把握,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接下來守城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重泉縣內的三人組,在經過了一番商議後,達成了一致——暫時不管城外騎兵的異樣調動是不是涼州軍團來援的信號,他們的首要目標,還是以守住重泉縣為主。
這真的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尤其是張溪,覺得魏老匹夫難得的跟自己意見一致,省心多了。
本來呢,事情到這裏,也沒啥了,依然還是按照原有計劃,做好自己的守城工作就好.但到下午,駐守在西門的張翼第一個發現,圍困西門的魏軍開始拆除營寨,往東門集結。
東門,是魏軍中軍大營所在。
而很快,不僅是張翼,就是魏延,王雙,張溪都開始發現,原本圍困四門的魏軍,都開始拆除各自的營寨,往東門方向集結,而原本一直在城外遊弋的騎兵隊伍,如今也已經去向不明。
很顯然,這是魏軍要收縮兵力的跡象,接下來要做什麽暫時不知道,但重泉縣,確實是有撤圍的跡象。
為此,張溪,張翼,魏延三人,在東門城樓上,再次碰麵了。
一邊觀察著魏軍在東門外的行動,一邊互相商量,這幫魏軍到底在玩什麽花樣?!
“撤兵?!”
最後還是張翼沉不住氣,說出了這個詞匯。
事實上,當魏軍開始往東門集結的時候,張溪,魏延,張翼都想到了,魏軍是不是在收縮兵力,準備撤軍了。
這不難判斷,真正麻煩的問題是——魏軍為什麽要這麽做?!
難道真的是涼州軍團已經來援,魏軍察覺到無法短期內攻破左馮翊威脅長安,所以為了保存實力,想要撤軍了?!
又或者是,曹真在做戲做全套,依然還是那套引蛇出洞的計謀,做出撤軍的假象,引誘重泉縣守軍追擊,好設伏圍殲?!
張翼就是在糾結這個,覺得兩方麵都有可能,但偏偏又缺乏重要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判斷,因此張翼不敢輕易把自己的想法說出口。
而張溪和魏延兩人,就不會隻想的那麽簡單了。
魏軍撤軍,可能是真的。
曹真再怎麽玩引蛇出洞,他也不會選擇撤圍重泉縣.如果某個出了名謹慎的家夥繼續在城內按兵不動,曹真這麽做,除了讓重泉縣重新恢複糧道和情報傳遞通道外,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而以張溪這貨的保守性格,這種事兒他真的是做的出來的。
曹真又不是跟張溪第一次交手了,還能不知道這貨的用兵風格是什麽樣的。
所以,魏軍的撤退,應該是真的,但撤到哪裏去,接下來曹真會怎麽做,兩人都在拚命的思考,然後給出自己的應對。
兩個人其實都是那種能製定整體戰略的人,眼光不會隻局限在一座城池上,他們在考慮的,是曹真這麽一退後,整個關中的局勢,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
尤其是潼關.兩人都在考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去偷襲潼關。
是的,這次,不僅是喜歡冒險的魏延在這麽想,就是張溪,其實也一直在想這個可能性。
畢竟,隻要封鎖了潼關,就等於是把這數萬魏軍關在了關中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