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四年十一月,諸葛亮領兵四萬抵達關中,就駐紮在隴山道的上邽城。
雍州刺史張溪,護羌校尉龐德奉命趕到上邽城,參讚軍機,平定叛亂。
龐德是護羌校尉嘛,羌人叛亂,他有直接的責任,肯定是要諸葛亮這邊聽令的。
至於張溪,純粹是諸葛亮叫來的幫手。
實話實話,諸葛亮現在心裏也有些沒底。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手裏的兵力,嚴重不足。
本來按照諸葛亮的想法,他率領三萬北軍先到漢中,匯合漢中李嚴所部的三萬郡兵,一共六萬人進入秦州。
有了六萬漢軍,哪怕不調動雍州本地的駐軍,對付秦州羌人,已經是足夠了。
但問題是,這次羌兵作亂,比諸葛亮想的,還要嚴重的多。
薑敘不是那種仗著家世混到高位的無能之輩,他都被逼得隻能困守天水郡,可見這次羌人作亂的嚴重性。
諸葛亮不是沒有想過這點,但實際的情況,比諸葛亮手裏獲得的情報,還要嚴重的多。
這次羌人作亂,引發這麽大的規模,造成這麽嚴重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羌人人多,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次羌人作亂,人心很齊。
在這個時代,胡人作亂大多不成勢的原因,就在於胡人彼此之間不合,雖因一時利益相合聚眾叛亂,但隻要分化離間一番,胡人內部之間就會互相猜疑,進而無法成事。
但這次羌人作亂,不同以往,人心很齊。
南至武都郡,北至武威郡,中間六郡的羌人幾乎全都被人煽動了起來,加入了這次叛亂。
初期叛亂的秦州羌兵,確實隻有十萬眾,但到了諸葛亮領兵進入漢中時,羌兵叛亂的具體人數,已經算不清了。
甚至於,武都郡的一部分羌人,也加入了叛亂的行列,攻打武都郡治,甚至威脅到了漢中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根本不敢跟隨諸葛亮一起出征,他必須要留下來堅守漢中。
這次真的不是李嚴在耍小心眼,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撒謊了.這些都是真的。
甚至在諸葛亮領兵進入漢中後,李嚴第一時間找到了諸葛亮,坦白的講述了如今漢中麵臨的危險,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建議諸葛亮放棄原本的平羌計劃,轉而仿照當年漢中之戰時馬超的策略,從武都郡內的狄道穿插,直接進入羌人的聚居地,行圍魏救趙之策。
羌人作亂,不過是為了錢糧過冬,秦州之地,羌人並不在意。
一旦他們的老家被人偷襲,搶來再多的錢糧也沒有什麽用,因此諸葛亮出狄道的消息隻要傳到秦州羌人耳朵裏,這些羌人必然退兵以保家園,如此秦州之圍自解。
又或者,如果諸葛亮認為出狄道的策略太過於危險,也可以行先帝北伐故智,走祁山道,據西縣,占南安,切斷羌人的後路,再命令雍州刺史張溪領兵北上,進駐上邽,前後夾擊,一戰可破羌人。
這兩個策略,可以說,都不是什麽壞主意,諸葛亮也曾經那麽想到。
真的,如果現在不是冬天,而是夏天,那諸葛亮說不定就真的在李嚴的這兩個策略中二選一了。
但可惜,如今是冬天,一旦今年秦州繼續雪災,不說羌人能不能撐過去,就說困守天水的薑敘,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撐過去。
這才是諸葛亮原定的平羌策略的重心,必須要盡快進入秦州,解圍天水郡,安定秦州民心。
再一個.李嚴的策略,其實諸葛亮也能看出其中的用心。
不管是走狄道還是走祁山,必須先平定武都郡的羌人叛亂,否則後勤補給線時刻麵臨叛亂羌人的威脅。
而李嚴的真正目的,也就是這個。
隻要武都郡的羌人叛亂平定了,那麽漢中自然也就沒有威脅了,他李嚴在漢中的那些利益,也就保住了。
說白了,李嚴的計策雖然也是好計策,但他獻這個計策的目的並不純粹,並不是完全站在大漢的角度看待問題,依然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居多。
這個李嚴,諸葛亮是真的,越看越覺得氣的慌。
明明是軍政皆通的全才,但偏偏心思不放在正道上.他但凡能少點私心,多點公心,哪兒還至於到現在依然隻是一郡太守!!!
可對於李嚴,諸葛亮依然不好太過於嚴厲苛待。
畢竟,李嚴也是當初先帝入川的重要功臣,而且身為東州派的實際掌控人,他手下的勢力也不小,哪怕明知道他是有私心,諸葛亮也隻能是婉言拒絕他的勸諫,並且好生安慰。
而考慮到漢中實際遇到的威脅,武都郡的羌人也確實需要防範,不能讓他們進入漢中,因此諸葛亮隻能從漢中調走一萬郡兵,要留下兩萬郡兵給李嚴,讓李嚴留守漢中,保證漢中萬無一失。
因此,諸葛亮隻能帶著四萬漢軍繼續北上,走陳倉道,進入上邽。
這是第一個調張溪來的原因——兵力不足,如果再沒有一個出色的將領指揮的話,這次平叛,很容易出問題的。
而第二個調張溪來上邽的原因,是當年北伐的時候,張溪曾經在天水,隴山道之間作戰,熟悉地理,同時張溪擅長機變,也可以給諸葛亮查漏補缺,幫著出出主意。
諸葛亮算上這次,也不過是第二次單獨領兵出征而已,他也怕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怎麽小心謹慎都不為過。
雍州兵呢,諸葛亮是一個都沒有調用,但雍州刺史張溪,諸葛亮還是調來了。
接到了調令的張溪也沒有猶豫,快速的做好了雍州的政務交接,直接趕赴上邽。
其實也沒啥好交接的,雍州政務大多數都是交給蔣琬和陳祗兩人負責,軍務都是魏延在管理,其實張溪在不在雍州呆著,區別真的不大。
因此,張溪隻花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趕到了上邽,跟諸葛亮匯合。
而見到諸葛亮的第一麵,張溪就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問題。
“此番平羌,丞相莫不是想要“攻心為上”?!”
沒辦法啊,諸葛亮親自領兵出征平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曆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役。
這個時空,南中叛亂早發生了七八年,那時候劉備還活的好好的呢,各大文臣名將都在,自然也不需要諸葛亮親自領兵作戰,張溪代替諸葛亮就把這事兒給辦完了。
可如今,羌人作亂,諸葛亮卻放下了朝中政務,親自領兵平叛.張溪肯定是會把這事兒聯想到曆史上的南中叛亂上的。
而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攻心為上”。
這不是什麽糟糕的策略,相反,這才是平叛的正常思路。
確實,在平定叛亂後,如何收複當地胡人的心,使得短期內羌人安定,不為禍一方,對如今的大漢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畢竟大漢終歸是要北伐的,不能在身後留著這麽一個不安定因素。
可張溪也不確定,諸葛亮是不是會跟演義裏那樣,在西北地區也玩一出“七擒七縱”.暫時這沒有這個時間。
這次羌人叛亂規模太大,造成的影響很惡劣,必須要先以雷霆手段鎮壓,讓羌人知道害怕,這之後,才能安撫羌人,收攏羌人之心。
“七擒七縱”,實在是太磨嘰了。
再一個,羌人叛亂和曆史上的南中叛亂,是不一樣的。
如今的羌人叛亂,為首的是五部羌人部落聯盟,並不存在一個類似孟獲的人物,能做到“漢夷皆服”,你就算想搞“七擒七縱”,也根本沒有施展目標。
因此吧,張溪趕到上邽後,第一時間就是找諸葛亮確認這次平叛的基本方針。
這些問題,張溪能想明白,諸葛亮怎麽可能不明白。
這次平定羌亂,諸葛亮確實有收羌人之心的想法,但平羌策略,還是選擇了速戰速決。
情況不同,自然應對方式不同.諸葛亮要是連這點都做不到的話,他就不是諸葛亮了。
更別說,這次諸葛亮出兵,還帶著龐統為隨軍軍師呢,龐統可不是馬謖,他的眼光毒辣的很,而且以龐統的地位,諸葛亮也不可能忽視龐統的建議。
因此,張溪這一問,諸葛亮就交代了這次平叛的大概方針。
第一步,趁著秦州大雪沒有降下來之前,搶占時間,解救天水郡之圍,安定漢人民心。
第二步,根據西北氣候因素,製定戰略方向。
如果今年秦州依然大雪封路,不宜作戰,就在天水郡暫停休整,等到開春後收複其餘三郡,威逼羌人聚居地。
如果今年秦州天氣不冷,或者雪量不大,那就立刻出擊,索敵求戰,爭取擊破羌人主力,盡快平定羌亂。
第三步.留下合適官吏治理地方,安撫羌人,避免羌人再次作亂。
簡而言之,先打,後治,速戰速決!!!
(本章完)
雍州刺史張溪,護羌校尉龐德奉命趕到上邽城,參讚軍機,平定叛亂。
龐德是護羌校尉嘛,羌人叛亂,他有直接的責任,肯定是要諸葛亮這邊聽令的。
至於張溪,純粹是諸葛亮叫來的幫手。
實話實話,諸葛亮現在心裏也有些沒底。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手裏的兵力,嚴重不足。
本來按照諸葛亮的想法,他率領三萬北軍先到漢中,匯合漢中李嚴所部的三萬郡兵,一共六萬人進入秦州。
有了六萬漢軍,哪怕不調動雍州本地的駐軍,對付秦州羌人,已經是足夠了。
但問題是,這次羌兵作亂,比諸葛亮想的,還要嚴重的多。
薑敘不是那種仗著家世混到高位的無能之輩,他都被逼得隻能困守天水郡,可見這次羌人作亂的嚴重性。
諸葛亮不是沒有想過這點,但實際的情況,比諸葛亮手裏獲得的情報,還要嚴重的多。
這次羌人作亂,引發這麽大的規模,造成這麽嚴重的後果,不僅僅是因為羌人人多,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次羌人作亂,人心很齊。
在這個時代,胡人作亂大多不成勢的原因,就在於胡人彼此之間不合,雖因一時利益相合聚眾叛亂,但隻要分化離間一番,胡人內部之間就會互相猜疑,進而無法成事。
但這次羌人作亂,不同以往,人心很齊。
南至武都郡,北至武威郡,中間六郡的羌人幾乎全都被人煽動了起來,加入了這次叛亂。
初期叛亂的秦州羌兵,確實隻有十萬眾,但到了諸葛亮領兵進入漢中時,羌兵叛亂的具體人數,已經算不清了。
甚至於,武都郡的一部分羌人,也加入了叛亂的行列,攻打武都郡治,甚至威脅到了漢中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李嚴根本不敢跟隨諸葛亮一起出征,他必須要留下來堅守漢中。
這次真的不是李嚴在耍小心眼,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撒謊了.這些都是真的。
甚至在諸葛亮領兵進入漢中後,李嚴第一時間找到了諸葛亮,坦白的講述了如今漢中麵臨的危險,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建議諸葛亮放棄原本的平羌計劃,轉而仿照當年漢中之戰時馬超的策略,從武都郡內的狄道穿插,直接進入羌人的聚居地,行圍魏救趙之策。
羌人作亂,不過是為了錢糧過冬,秦州之地,羌人並不在意。
一旦他們的老家被人偷襲,搶來再多的錢糧也沒有什麽用,因此諸葛亮出狄道的消息隻要傳到秦州羌人耳朵裏,這些羌人必然退兵以保家園,如此秦州之圍自解。
又或者,如果諸葛亮認為出狄道的策略太過於危險,也可以行先帝北伐故智,走祁山道,據西縣,占南安,切斷羌人的後路,再命令雍州刺史張溪領兵北上,進駐上邽,前後夾擊,一戰可破羌人。
這兩個策略,可以說,都不是什麽壞主意,諸葛亮也曾經那麽想到。
真的,如果現在不是冬天,而是夏天,那諸葛亮說不定就真的在李嚴的這兩個策略中二選一了。
但可惜,如今是冬天,一旦今年秦州繼續雪災,不說羌人能不能撐過去,就說困守天水的薑敘,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撐過去。
這才是諸葛亮原定的平羌策略的重心,必須要盡快進入秦州,解圍天水郡,安定秦州民心。
再一個.李嚴的策略,其實諸葛亮也能看出其中的用心。
不管是走狄道還是走祁山,必須先平定武都郡的羌人叛亂,否則後勤補給線時刻麵臨叛亂羌人的威脅。
而李嚴的真正目的,也就是這個。
隻要武都郡的羌人叛亂平定了,那麽漢中自然也就沒有威脅了,他李嚴在漢中的那些利益,也就保住了。
說白了,李嚴的計策雖然也是好計策,但他獻這個計策的目的並不純粹,並不是完全站在大漢的角度看待問題,依然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居多。
這個李嚴,諸葛亮是真的,越看越覺得氣的慌。
明明是軍政皆通的全才,但偏偏心思不放在正道上.他但凡能少點私心,多點公心,哪兒還至於到現在依然隻是一郡太守!!!
可對於李嚴,諸葛亮依然不好太過於嚴厲苛待。
畢竟,李嚴也是當初先帝入川的重要功臣,而且身為東州派的實際掌控人,他手下的勢力也不小,哪怕明知道他是有私心,諸葛亮也隻能是婉言拒絕他的勸諫,並且好生安慰。
而考慮到漢中實際遇到的威脅,武都郡的羌人也確實需要防範,不能讓他們進入漢中,因此諸葛亮隻能從漢中調走一萬郡兵,要留下兩萬郡兵給李嚴,讓李嚴留守漢中,保證漢中萬無一失。
因此,諸葛亮隻能帶著四萬漢軍繼續北上,走陳倉道,進入上邽。
這是第一個調張溪來的原因——兵力不足,如果再沒有一個出色的將領指揮的話,這次平叛,很容易出問題的。
而第二個調張溪來上邽的原因,是當年北伐的時候,張溪曾經在天水,隴山道之間作戰,熟悉地理,同時張溪擅長機變,也可以給諸葛亮查漏補缺,幫著出出主意。
諸葛亮算上這次,也不過是第二次單獨領兵出征而已,他也怕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怎麽小心謹慎都不為過。
雍州兵呢,諸葛亮是一個都沒有調用,但雍州刺史張溪,諸葛亮還是調來了。
接到了調令的張溪也沒有猶豫,快速的做好了雍州的政務交接,直接趕赴上邽。
其實也沒啥好交接的,雍州政務大多數都是交給蔣琬和陳祗兩人負責,軍務都是魏延在管理,其實張溪在不在雍州呆著,區別真的不大。
因此,張溪隻花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趕到了上邽,跟諸葛亮匯合。
而見到諸葛亮的第一麵,張溪就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問題。
“此番平羌,丞相莫不是想要“攻心為上”?!”
沒辦法啊,諸葛亮親自領兵出征平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曆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役。
這個時空,南中叛亂早發生了七八年,那時候劉備還活的好好的呢,各大文臣名將都在,自然也不需要諸葛亮親自領兵作戰,張溪代替諸葛亮就把這事兒給辦完了。
可如今,羌人作亂,諸葛亮卻放下了朝中政務,親自領兵平叛.張溪肯定是會把這事兒聯想到曆史上的南中叛亂上的。
而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攻心為上”。
這不是什麽糟糕的策略,相反,這才是平叛的正常思路。
確實,在平定叛亂後,如何收複當地胡人的心,使得短期內羌人安定,不為禍一方,對如今的大漢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畢竟大漢終歸是要北伐的,不能在身後留著這麽一個不安定因素。
可張溪也不確定,諸葛亮是不是會跟演義裏那樣,在西北地區也玩一出“七擒七縱”.暫時這沒有這個時間。
這次羌人叛亂規模太大,造成的影響很惡劣,必須要先以雷霆手段鎮壓,讓羌人知道害怕,這之後,才能安撫羌人,收攏羌人之心。
“七擒七縱”,實在是太磨嘰了。
再一個,羌人叛亂和曆史上的南中叛亂,是不一樣的。
如今的羌人叛亂,為首的是五部羌人部落聯盟,並不存在一個類似孟獲的人物,能做到“漢夷皆服”,你就算想搞“七擒七縱”,也根本沒有施展目標。
因此吧,張溪趕到上邽後,第一時間就是找諸葛亮確認這次平叛的基本方針。
這些問題,張溪能想明白,諸葛亮怎麽可能不明白。
這次平定羌亂,諸葛亮確實有收羌人之心的想法,但平羌策略,還是選擇了速戰速決。
情況不同,自然應對方式不同.諸葛亮要是連這點都做不到的話,他就不是諸葛亮了。
更別說,這次諸葛亮出兵,還帶著龐統為隨軍軍師呢,龐統可不是馬謖,他的眼光毒辣的很,而且以龐統的地位,諸葛亮也不可能忽視龐統的建議。
因此,張溪這一問,諸葛亮就交代了這次平叛的大概方針。
第一步,趁著秦州大雪沒有降下來之前,搶占時間,解救天水郡之圍,安定漢人民心。
第二步,根據西北氣候因素,製定戰略方向。
如果今年秦州依然大雪封路,不宜作戰,就在天水郡暫停休整,等到開春後收複其餘三郡,威逼羌人聚居地。
如果今年秦州天氣不冷,或者雪量不大,那就立刻出擊,索敵求戰,爭取擊破羌人主力,盡快平定羌亂。
第三步.留下合適官吏治理地方,安撫羌人,避免羌人再次作亂。
簡而言之,先打,後治,速戰速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