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岸,眉縣。
魏延占據眉縣,已經有快十天的時間了。
在這十天的時間裏,魏延先是順利的接迴了自己的後軍部隊,也接納了從其他方向撤迴來的王平所部一千無當飛軍,順帶加緊時間,修複了一下眉縣的城防。
但接下來,曹真比魏延預計的要早上兩三天抵達眉縣,逼得魏延不得不立刻投入到眉縣的防守戰中去。
好在這年月守城方占便宜,曹真一開始出發的時候,目的也是為了支援眉縣,因此沒有攜帶攻城器具,要想立刻發動對眉縣的進攻,隻能采用效率最低的蟻附攻城。
這對於一些初上戰場的人來說可能壓力很大,但對魏延這個經驗極其豐富的將軍,並不是什麽難應付的事兒。
畢竟這個時候,雙方兵力差距並不大,幾乎是一比一,曹真沒有兵力優勢,還要用這種低效率的蟻附方式攻城,魏延是真的不覺得有什麽好怕的。
再加上魏延在此之前就已經暫時理順了城內的世家態度,短時間內不用擔心世家大族們趁機開門投降,因此魏延在堅守眉縣方麵,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考驗。
但,兩天後,隨著郭淮帶領近四萬大軍,抵達眉縣南門的時候,魏延的壓力來了。
雖然魏延知道,隻要戰略進行的順利,那麽郭淮的這四萬大軍不過是窮途末路之兵,隻要自己能頂住幾天的攻勢,郭淮軍團隻會越打越沒有戰鬥力。
但.窮途之兵真的不好惹。
兵法上有句話叫“窮寇莫追”.急於逃命的士卒,往往容易爆發出超越本身的戰鬥力的。
再加上郭淮也不是蠢蛋,他知道現在自己最缺的就是時間,最多的就是兵力,因此,郭淮一抵達眉縣,甚至連半天休整的時間都不給士卒們,安營紮寨一結束,立刻揮軍攻城。
同樣是效率不高的蟻附攻城,但郭淮軍團在求生欲望下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跟北門的曹真軍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而此時的曹真,在意識到郭淮已到的情況下,立刻派出了軍中使者去聯絡郭淮,同時自己再次發動了對眉縣的攻擊,爭取前後夾擊,攻破眉縣。
隻要攻破了眉縣,驅逐了眉縣的蜀軍,那魏軍依托眉縣和渭水沿線防禦,還是有希望能把蜀軍擋在三輔之外的。
如果這時候張合還能順利的進軍五丈原,切斷蜀軍的糧草補給線,那麽反攻五丈原,反敗為勝,也不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成敗,就在眉縣。
麵臨南北兩側夾擊的魏延,一時間應付起來,也確實有些吃力。
這主要是因為魏延占據眉縣不久,他根本來不及做太多的守城準備。
城內的世家大族們之前雖然都說願意支持大漢,但那是因為曹真不占優勢,魏延相信這些人還不至於在情況不明朗的時候輕易選邊站,如今魏軍前後夾擊,兵力加起來又是魏延的五倍左右.如今這些世家大族的內心是怎麽想的,魏延也不敢確定,更不敢調用城內世家大族的私兵和資源,生怕這幫家夥給你來個“裏應外合”的把戲。
因此,魏延現階段,隻敢用自己麾下的士兵,分守眉縣四門,同時自己親自坐鎮城樓指揮。
當然,魏延也不是什麽幫手都沒有。
王雙,諸葛虔這兩個新降之人,雖然魏延還有所顧慮,但如今用人之際,魏延也不得不加以重任,讓他們兩人分別負責相對輕鬆的眉縣東西二門的防務。
北門直麵曹真的進攻,非信重的大將不足以鎮守,因此魏延直接把這個責任交給了吳班,讓吳班領兵負責北門防務。
魏延自己則親自負責南門,對戰郭淮軍團。
至於王平王平麾下的那支無當飛軍,是魏延的殺手鐧,在關鍵時刻,是要有大用處的,因此魏延把王平留在了身邊,隨時聽後調用。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王平擅守,而且他的防守思路,跟魏延簡直是天打雷劈的合拍。
這兩人都不主張依靠城牆死守,認為真正的防守,就應該是守中帶攻,自己掌握主動才行。
一昧的被動防守,早晚有守不住的時候。
魏延真的是,越跟王平交流,越覺得此人合脾氣.雖然王平是個賨人,也沒讀過書,但比那些隻知道空談的讀書人要強的多。
因此,在魏延的指揮下,王平時不時的帶領著一千無當飛軍出城,或騷擾,或反攻,或偷襲,不斷的打斷郭淮的進攻節奏,拖延郭淮的進攻準備時間,鬧得郭淮相當的難受。
郭淮也不是不想設伏,一舉幹掉這支討人厭的部隊。
但.有一說一,這支部隊的戰鬥力真的很強,跟曹魏禁軍在平原上對戰都有一戰之力,再加上這支部隊似乎非常擅長腳力,指揮官又相當謹慎,稍微有點不對就立刻撤退,而曹魏的禁軍還真的愣是追不上他們。
幾次伏擊無效後,郭淮也沒有時間浪費在跟這支部隊較勁上了。
這支部隊雖然戰鬥力不錯,但終究人數較少,郭淮隻需要保留一支一千人的預備隊,當這支部隊出城的時候派出去阻截牽製住,這樣就不會對郭淮的進攻節奏產生太大的影響。
雙方都在鬥智鬥勇,而郭淮仗著人多優勢,終究是在南門戰場占據上風的。
至於北門戰場雖然曹真的能力也很強,但他畢竟兵力少,也沒有郭淮軍的那種缺糧的緊迫感,進攻雖然也很努力,但效果卻遠不如郭淮軍團。
再加上吳班也算是一員宿將了,為人又小心謹慎,隻是堅守城樓,絕不冒險出戰,鬧得曹真一時間也拿北門守軍沒有太好的辦法。
當然,這裏麵最大的問題,還是時間問題,或者說,是郭淮軍團的糧草補給問題。
當曹真跟郭淮聯係上的時候,曹真曾經給郭淮軍團送過一批糧草過去。
但曹真軍本來就人少,存糧也不多,要在保證自家軍隊食用以外,再供應近四萬人的大軍用度,根本就力不從心。
再加上魏延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雙方勾連起來,對於糧草補給的運輸,魏延是不惜代價也要出城去截斷的如果這批糧草的押運不是由毋丘儉帶著兩千騎兵護送的,還真的有可能被魏延設計偷襲成功了。
但即使如此,郭淮最終能從曹真那邊得到的補給,終究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延長了幾天的糧草儲備而已。
郭淮從五丈原撤兵的時候,為了快速撤退,全軍隻帶了十天左右的糧草補給,行軍途中用掉了一半,就剩下五天的糧草。
現實不是遊戲,士卒對還有多少軍糧心裏是有數的,他們也不會等到軍糧徹底消耗完的那一天才鼓噪生事隻剩下五天的糧草,已經足夠軍中士卒鼓噪,甚至一哄而散了。
就算曹魏禁軍的組織度再高,它也是封建軍隊,餓著肚子打仗這種事兒,在這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因此,曹真讓毋丘儉押運來的這一批糧草真的是及時雨,不僅僅能緩解郭淮的燃眉之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郭淮能穩定軍心,告訴士卒們,咱們雖然糧食少了點,但隻要咱們的友軍還在,咱們就不至於會斷糧。
這樣,郭淮才能催動這些士卒們對眉縣發動進攻。
可如今,郭淮領軍對眉縣已經進攻了五天了,依然看不到能攻下眉縣的可能。
雖然有時候,魏軍也能依靠人多的優勢成功爬上城牆,跟蜀軍進行城牆肉搏戰,但基本都不長久,很快就會被蜀軍給重新趕下來.這就讓郭淮相當的不安了。
還是那句話,你但凡多給郭淮十天半個月的時間,這座眉縣,哪怕是魏延在鎮守,郭淮也不是沒有攻破的把握。
但.時間真的不夠了。
更何況,自己的屁股後麵,還跟著蜀軍主力呢。
郭淮真不知道文欽在五丈原能擋多久,也不知道張合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抵達五丈原,切斷蜀軍的糧道這些不受他控製的東西,郭淮是不會作為自己的決策依據的。
郭淮隻知道,自己的身後,隨時可能出現蜀軍主力,在連續進攻眉縣五天卻依然不克的情況下,郭淮已經在思考,是否需要想辦法退兵了。
四萬人的退兵,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眉縣卡住了撤軍路線的情況下,想要帶著這麽多的士卒全部退走,基本不現實。
這事兒,不僅僅需要郭淮事先做好規劃,製定好撤軍方案,同時還需要曹真配合才行。
為此,郭淮親筆寫了一封書信,讓人去聯絡曹真,征求曹真的意見。
當然,到這裏為止,郭淮也隻是有了退兵的念頭,並不代表郭淮已經放棄了反攻眉縣隔天一早,郭淮又指揮士卒開始對眉縣發動進攻了。
真正讓郭淮下定決心退兵的,是在圍攻眉縣的第六天傍晚的時候,郭淮見到了被蜀軍放歸的文欽。
而文欽給郭淮帶來了一個很糟糕的消息——短則一天,慢則兩天,蜀軍必至。
(本章完)
魏延占據眉縣,已經有快十天的時間了。
在這十天的時間裏,魏延先是順利的接迴了自己的後軍部隊,也接納了從其他方向撤迴來的王平所部一千無當飛軍,順帶加緊時間,修複了一下眉縣的城防。
但接下來,曹真比魏延預計的要早上兩三天抵達眉縣,逼得魏延不得不立刻投入到眉縣的防守戰中去。
好在這年月守城方占便宜,曹真一開始出發的時候,目的也是為了支援眉縣,因此沒有攜帶攻城器具,要想立刻發動對眉縣的進攻,隻能采用效率最低的蟻附攻城。
這對於一些初上戰場的人來說可能壓力很大,但對魏延這個經驗極其豐富的將軍,並不是什麽難應付的事兒。
畢竟這個時候,雙方兵力差距並不大,幾乎是一比一,曹真沒有兵力優勢,還要用這種低效率的蟻附方式攻城,魏延是真的不覺得有什麽好怕的。
再加上魏延在此之前就已經暫時理順了城內的世家態度,短時間內不用擔心世家大族們趁機開門投降,因此魏延在堅守眉縣方麵,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考驗。
但,兩天後,隨著郭淮帶領近四萬大軍,抵達眉縣南門的時候,魏延的壓力來了。
雖然魏延知道,隻要戰略進行的順利,那麽郭淮的這四萬大軍不過是窮途末路之兵,隻要自己能頂住幾天的攻勢,郭淮軍團隻會越打越沒有戰鬥力。
但.窮途之兵真的不好惹。
兵法上有句話叫“窮寇莫追”.急於逃命的士卒,往往容易爆發出超越本身的戰鬥力的。
再加上郭淮也不是蠢蛋,他知道現在自己最缺的就是時間,最多的就是兵力,因此,郭淮一抵達眉縣,甚至連半天休整的時間都不給士卒們,安營紮寨一結束,立刻揮軍攻城。
同樣是效率不高的蟻附攻城,但郭淮軍團在求生欲望下爆發出來的戰鬥力,跟北門的曹真軍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而此時的曹真,在意識到郭淮已到的情況下,立刻派出了軍中使者去聯絡郭淮,同時自己再次發動了對眉縣的攻擊,爭取前後夾擊,攻破眉縣。
隻要攻破了眉縣,驅逐了眉縣的蜀軍,那魏軍依托眉縣和渭水沿線防禦,還是有希望能把蜀軍擋在三輔之外的。
如果這時候張合還能順利的進軍五丈原,切斷蜀軍的糧草補給線,那麽反攻五丈原,反敗為勝,也不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成敗,就在眉縣。
麵臨南北兩側夾擊的魏延,一時間應付起來,也確實有些吃力。
這主要是因為魏延占據眉縣不久,他根本來不及做太多的守城準備。
城內的世家大族們之前雖然都說願意支持大漢,但那是因為曹真不占優勢,魏延相信這些人還不至於在情況不明朗的時候輕易選邊站,如今魏軍前後夾擊,兵力加起來又是魏延的五倍左右.如今這些世家大族的內心是怎麽想的,魏延也不敢確定,更不敢調用城內世家大族的私兵和資源,生怕這幫家夥給你來個“裏應外合”的把戲。
因此,魏延現階段,隻敢用自己麾下的士兵,分守眉縣四門,同時自己親自坐鎮城樓指揮。
當然,魏延也不是什麽幫手都沒有。
王雙,諸葛虔這兩個新降之人,雖然魏延還有所顧慮,但如今用人之際,魏延也不得不加以重任,讓他們兩人分別負責相對輕鬆的眉縣東西二門的防務。
北門直麵曹真的進攻,非信重的大將不足以鎮守,因此魏延直接把這個責任交給了吳班,讓吳班領兵負責北門防務。
魏延自己則親自負責南門,對戰郭淮軍團。
至於王平王平麾下的那支無當飛軍,是魏延的殺手鐧,在關鍵時刻,是要有大用處的,因此魏延把王平留在了身邊,隨時聽後調用。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王平擅守,而且他的防守思路,跟魏延簡直是天打雷劈的合拍。
這兩人都不主張依靠城牆死守,認為真正的防守,就應該是守中帶攻,自己掌握主動才行。
一昧的被動防守,早晚有守不住的時候。
魏延真的是,越跟王平交流,越覺得此人合脾氣.雖然王平是個賨人,也沒讀過書,但比那些隻知道空談的讀書人要強的多。
因此,在魏延的指揮下,王平時不時的帶領著一千無當飛軍出城,或騷擾,或反攻,或偷襲,不斷的打斷郭淮的進攻節奏,拖延郭淮的進攻準備時間,鬧得郭淮相當的難受。
郭淮也不是不想設伏,一舉幹掉這支討人厭的部隊。
但.有一說一,這支部隊的戰鬥力真的很強,跟曹魏禁軍在平原上對戰都有一戰之力,再加上這支部隊似乎非常擅長腳力,指揮官又相當謹慎,稍微有點不對就立刻撤退,而曹魏的禁軍還真的愣是追不上他們。
幾次伏擊無效後,郭淮也沒有時間浪費在跟這支部隊較勁上了。
這支部隊雖然戰鬥力不錯,但終究人數較少,郭淮隻需要保留一支一千人的預備隊,當這支部隊出城的時候派出去阻截牽製住,這樣就不會對郭淮的進攻節奏產生太大的影響。
雙方都在鬥智鬥勇,而郭淮仗著人多優勢,終究是在南門戰場占據上風的。
至於北門戰場雖然曹真的能力也很強,但他畢竟兵力少,也沒有郭淮軍的那種缺糧的緊迫感,進攻雖然也很努力,但效果卻遠不如郭淮軍團。
再加上吳班也算是一員宿將了,為人又小心謹慎,隻是堅守城樓,絕不冒險出戰,鬧得曹真一時間也拿北門守軍沒有太好的辦法。
當然,這裏麵最大的問題,還是時間問題,或者說,是郭淮軍團的糧草補給問題。
當曹真跟郭淮聯係上的時候,曹真曾經給郭淮軍團送過一批糧草過去。
但曹真軍本來就人少,存糧也不多,要在保證自家軍隊食用以外,再供應近四萬人的大軍用度,根本就力不從心。
再加上魏延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雙方勾連起來,對於糧草補給的運輸,魏延是不惜代價也要出城去截斷的如果這批糧草的押運不是由毋丘儉帶著兩千騎兵護送的,還真的有可能被魏延設計偷襲成功了。
但即使如此,郭淮最終能從曹真那邊得到的補給,終究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延長了幾天的糧草儲備而已。
郭淮從五丈原撤兵的時候,為了快速撤退,全軍隻帶了十天左右的糧草補給,行軍途中用掉了一半,就剩下五天的糧草。
現實不是遊戲,士卒對還有多少軍糧心裏是有數的,他們也不會等到軍糧徹底消耗完的那一天才鼓噪生事隻剩下五天的糧草,已經足夠軍中士卒鼓噪,甚至一哄而散了。
就算曹魏禁軍的組織度再高,它也是封建軍隊,餓著肚子打仗這種事兒,在這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因此,曹真讓毋丘儉押運來的這一批糧草真的是及時雨,不僅僅能緩解郭淮的燃眉之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郭淮能穩定軍心,告訴士卒們,咱們雖然糧食少了點,但隻要咱們的友軍還在,咱們就不至於會斷糧。
這樣,郭淮才能催動這些士卒們對眉縣發動進攻。
可如今,郭淮領軍對眉縣已經進攻了五天了,依然看不到能攻下眉縣的可能。
雖然有時候,魏軍也能依靠人多的優勢成功爬上城牆,跟蜀軍進行城牆肉搏戰,但基本都不長久,很快就會被蜀軍給重新趕下來.這就讓郭淮相當的不安了。
還是那句話,你但凡多給郭淮十天半個月的時間,這座眉縣,哪怕是魏延在鎮守,郭淮也不是沒有攻破的把握。
但.時間真的不夠了。
更何況,自己的屁股後麵,還跟著蜀軍主力呢。
郭淮真不知道文欽在五丈原能擋多久,也不知道張合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抵達五丈原,切斷蜀軍的糧道這些不受他控製的東西,郭淮是不會作為自己的決策依據的。
郭淮隻知道,自己的身後,隨時可能出現蜀軍主力,在連續進攻眉縣五天卻依然不克的情況下,郭淮已經在思考,是否需要想辦法退兵了。
四萬人的退兵,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眉縣卡住了撤軍路線的情況下,想要帶著這麽多的士卒全部退走,基本不現實。
這事兒,不僅僅需要郭淮事先做好規劃,製定好撤軍方案,同時還需要曹真配合才行。
為此,郭淮親筆寫了一封書信,讓人去聯絡曹真,征求曹真的意見。
當然,到這裏為止,郭淮也隻是有了退兵的念頭,並不代表郭淮已經放棄了反攻眉縣隔天一早,郭淮又指揮士卒開始對眉縣發動進攻了。
真正讓郭淮下定決心退兵的,是在圍攻眉縣的第六天傍晚的時候,郭淮見到了被蜀軍放歸的文欽。
而文欽給郭淮帶來了一個很糟糕的消息——短則一天,慢則兩天,蜀軍必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