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是的,曹仁確實是擅自撤兵的可那又怎麽樣?!
站在曹丕的立場上,曹仁是叔叔輩的人,還是曹氏宗族目前唯一還能稱得上是名將的人,曹丕還能因為這點事兒治曹仁的罪不成?!
再一個,曹丕不可能一直在長安呆著,鄴城才是他的老巢,一旦曹丕要選擇迴到鄴城去,那長安這個地方,交給誰來防守曹丕都不能放心,肯定還得依仗曹仁現在追究曹仁是不是擅自退兵,有什麽意義呢?!
而站在曹仁的立場上,就更容易理解了。
曹仁好歹也是授命接替曹洪,總督雍涼的人,麵對戰事不利,這點戰場自主權都沒有麽?!
再一個,現在的戰場局勢已經非常的緊急了,根本沒有那麽多的時間來等身在長安的曹丕做出決斷,這一來一迴十幾天的通訊時間,足夠讓曹仁率領的八萬多曹軍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曹仁不可能傻傻的等著曹丕的詔命,他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否則他還算是一個合格的軍隊統帥麽。
因此,曹仁固然是擅自退兵,但曹仁對自己的這個行為沒有感到任何不妥。
相反,死守原地等到曹丕的詔命,才是對麾下八萬士卒最不負責任的選擇。
曹仁退兵,問心無愧,故此,在安排讓張合為前部先鋒,郭淮斷後以後,曹仁在上邽城搜索了大量的船隻,沿著渭水順水而下,分兵兩路。
一路由張合率領,搶渡渭水西岸,堵住趙雲可能東進的路線,另一路則由自己率領,先迴長安麵見曹丕,然後再決定如何守衛三輔,堅守長安。
曹仁在上邽搜集各種船隻的事情,根本瞞不住人,很快就被劉備軍的探馬細作偵查到了。
當時龐統和法正立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認為曹仁這是要撤兵。
這點其實不用龐統和法正分析,劉備也看的出來他曹仁搜羅船隻,總不能是為了沿渭水而上,去包抄自己的後路吧?!
那得多缺心眼才能想出這種送死的計劃來?!
曹仁要退兵不奇怪,但問題是,曹仁為什麽要退兵?!
整個西線戰場,隨著渭水的解凍,曹仁已經沒有太大的後勤壓力了,兵力又占優,實在沒有理由要放棄上邽啊。
曹仁這一退,基本就等於是把隴山拱手相讓,放棄了整個涼州和半個雍州呢。
這麽大的戰略決策,總不能一點理由都沒有吧?!
對此,龐統和法正的猜測,應該是長安方麵出現了重大的變故比如關羽攻破了宛城,深入中原腹地,為了保證中原腹地和長安曹丕的安全,曹仁不得不退兵救援,無奈放棄雍涼。
這個猜測,在龐統和法正看來,是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種局勢變化。
真不怪這倆謀主,畢竟他們不是神,根本不可能想到孟達會無令擅自出兵,配合寇封在上庸打開缺口上庸寇封那一路,就是用來牽製長安的疑兵,兩人都沒有指望寇封能在右扶風這麽重要的地方打開局麵。
別說這兩沒想到,就是身在漢中,被羅貫中塑造成“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諸葛亮,在接到趙雲攻出褒斜道的消息後,也是驚訝的不要不要的。
褒斜道那邊,按照諸葛亮的估計,隻要不是大敗,都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務怎麽還有可能突破褒斜道,直接進入關中?!
等看完趙雲,陳到,寇封,孟達四人聯合發過來的戰報後,諸葛亮雖然對孟達擅自出兵的事情非常的惱火,但他也知道,現在不是追究這些細節的時候。
褒斜道一破,漢中就有了直接進入關中的通道,這麽好的機會要是不抓住了,諸葛亮就不配受封“武侯”了。
諸葛亮在第一時間,把這封軍報原封不動的用加急快馬送去給隴山道的劉備,然後諸葛亮立刻給在成都留守的楊洪,秦宓下令——就地征發蜀中所有成年男丁入伍參戰,組織所有婦女參與運送糧草,真正做到男主戰,女主運。
簡單一句話現在是你們這些蜀中世家們,為大漢出力的時候了。
之前漢中之戰時你們的諾言,現在該兌現了。
如果這些蜀中世家們真的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家當來支持北伐,那麽再湊個十萬軍隊出來也不是問題。
這十萬士卒隻要來的夠快,通過褒斜道送到關中,再配合劉備在隴山道的大軍,關羽的南陽大軍曹丕的長安肯定守不住。
雖然諸葛亮也知道,那幫蜀中世家們根本沒有那麽好說話,但現在這麽好的局勢,如果不博一把,那真的會後悔莫及的。
諸葛亮一麵下令趙雲等人堅守待援,一麵在漢中發動總動員而隴山道的劉備,現在正忙著圍攻上邽。
既然猜測是關羽攻破了宛城導致的曹仁撤退,那麽劉備肯定不能讓曹仁就這麽輕鬆的退走。
因此,劉備下令,全線進攻,圍攻上邽,等到攻破上邽後,全力追擊曹仁,不讓曹仁這麽輕鬆的撤退。
但郭淮真的不好對付。
這次北伐,如果說劉備方麵最耀眼的將領是張溪的話,那曹魏方麵,最亮眼的肯定是郭淮。
雖然郭淮一直在失敗,但郭淮能做到敗而不潰,堅守上邽給曹魏守住了翻盤的底線,之後又多次擊敗張飛,挽迴了一些聲譽。
現在更是不得了,以兩萬守軍斷後,麵對劉備方近乎全明星陣容的攻擊,依然能守住上邽,掩護曹仁大軍撤退劉備氣的牙癢癢,但偏偏對上邽沒有任何辦法。
郭淮在付出了近萬人的代價,堅守了上邽十天,在某天傍晚雙方收兵後,冒著趕夜路的風險棄守上邽,搶在劉備追擊前,領兵退到渭水沿岸,且戰且退。
劉備當然不可能放著郭淮就這麽跑掉,派出馬超率領羌胡騎兵追擊,但郭淮依然是且戰且退,最後在張合派來的接應部隊接應下,安然退迴渭水西岸。
郭淮堅守了十天時間,曹仁率部已經退入關中,正在趕往長安。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轉送的戰報才送到了劉備的手裏。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年頭的信息傳遞效率隻有這樣,劉備在隴山道作戰,褒斜道口的消息根本不可能越過關中和渭水,滲透過上邽曹仁的防線傳遞到劉備這兒。
趙雲,孟達突破褒斜道口的消息,還得是先從褒斜道傳到漢中諸葛亮處,讓諸葛亮派人走祁山道,送到隴山道的劉備手裏繞了好大的一個圈子。
就這樣,能在十天的時間內從漢中把戰報傳遞到隴山道,劉備軍的信使都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戰馬。
而劉備在得知不是關羽攻破了宛城,而是孟達偷襲了褒斜道口,打通了關中和漢中的聯係後,反倒是沒有繼續選擇追擊曹仁。
如果是關羽攻破了宛城,威脅中原腹地和長安,那麽曹丕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是不可能再呆在長安不走的,隻要曹丕一離開長安,整個關中的守軍肯定會士氣大跌。
而這個時候,隻要劉備及時領兵進入關中,那麽關中的曹軍肯定無法抵擋劉備軍的進攻,最終會從河東撤退,放棄長安,尋求保住中原腹地的可能。
但現在隻是突破了褒斜道口,那麽曹仁迴軍後,曹軍完全有足夠的底氣可以繼續堅守長安,劉備如果貿然進軍的話,可能會遭到關中曹軍的迎頭痛擊。
現在的曹劉雙方,已經互相激戰了快半年的時間了,雙方軍卒都已經有些疲憊不堪了。
再加上劉備軍的補給線實在是太長了,哪怕有諸葛亮這個神人坐鎮漢中分派補給,但劉備方的整體實力肯定是不如坐擁中原和河北的曹魏的,現在劉備方的後勤壓力,其實已經很大了。
簡單來說,劉備軍已經有點打不動了。
因此,劉備選擇了暫時在隴山道休整,隻派出了張溪率領兩萬士卒,跟老搭檔魏延一起,東進渭水,試探一下曹軍的反應。
真不是劉備逮著一隻羊往死裏薅,啥事兒都讓張溪去做,實在是現在的局勢,必須要讓一個善於領兵,同時又小心謹慎的主帥去做這件事。
縱觀整個劉備集團內,能單獨領兵的將領就那麽幾個人而已。
張飛性格太莽,做事比較衝動,馬超善用騎兵,步兵不是他的特長,魏延資曆還差點還有比張溪更合適的人選麽?!
劉備隻能派張溪去做這個事兒。
先不說張溪自從軍以來幾乎就沒有敗過,就說張溪的領兵風格,也是現在最能讓劉備放心的人劉備也怕曹仁利用自己急於進入關中的心思,半路埋伏自己一手的,派張溪去,哪怕中了埋伏,劉備也不用擔心張溪會大敗。
為了怕張溪有兵無將,劉備還專門把魏延派去給張溪當衝鋒陷陣的將軍。
雖然劉備也聽說過,張溪跟魏延不合的事情但事實卻證明,這兩人在戰場上,卻是能彼此配合最好的一對搭檔。
有些事兒呐,真的是很奇妙的。
(本章完)
。
是的,曹仁確實是擅自撤兵的可那又怎麽樣?!
站在曹丕的立場上,曹仁是叔叔輩的人,還是曹氏宗族目前唯一還能稱得上是名將的人,曹丕還能因為這點事兒治曹仁的罪不成?!
再一個,曹丕不可能一直在長安呆著,鄴城才是他的老巢,一旦曹丕要選擇迴到鄴城去,那長安這個地方,交給誰來防守曹丕都不能放心,肯定還得依仗曹仁現在追究曹仁是不是擅自退兵,有什麽意義呢?!
而站在曹仁的立場上,就更容易理解了。
曹仁好歹也是授命接替曹洪,總督雍涼的人,麵對戰事不利,這點戰場自主權都沒有麽?!
再一個,現在的戰場局勢已經非常的緊急了,根本沒有那麽多的時間來等身在長安的曹丕做出決斷,這一來一迴十幾天的通訊時間,足夠讓曹仁率領的八萬多曹軍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曹仁不可能傻傻的等著曹丕的詔命,他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否則他還算是一個合格的軍隊統帥麽。
因此,曹仁固然是擅自退兵,但曹仁對自己的這個行為沒有感到任何不妥。
相反,死守原地等到曹丕的詔命,才是對麾下八萬士卒最不負責任的選擇。
曹仁退兵,問心無愧,故此,在安排讓張合為前部先鋒,郭淮斷後以後,曹仁在上邽城搜索了大量的船隻,沿著渭水順水而下,分兵兩路。
一路由張合率領,搶渡渭水西岸,堵住趙雲可能東進的路線,另一路則由自己率領,先迴長安麵見曹丕,然後再決定如何守衛三輔,堅守長安。
曹仁在上邽搜集各種船隻的事情,根本瞞不住人,很快就被劉備軍的探馬細作偵查到了。
當時龐統和法正立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認為曹仁這是要撤兵。
這點其實不用龐統和法正分析,劉備也看的出來他曹仁搜羅船隻,總不能是為了沿渭水而上,去包抄自己的後路吧?!
那得多缺心眼才能想出這種送死的計劃來?!
曹仁要退兵不奇怪,但問題是,曹仁為什麽要退兵?!
整個西線戰場,隨著渭水的解凍,曹仁已經沒有太大的後勤壓力了,兵力又占優,實在沒有理由要放棄上邽啊。
曹仁這一退,基本就等於是把隴山拱手相讓,放棄了整個涼州和半個雍州呢。
這麽大的戰略決策,總不能一點理由都沒有吧?!
對此,龐統和法正的猜測,應該是長安方麵出現了重大的變故比如關羽攻破了宛城,深入中原腹地,為了保證中原腹地和長安曹丕的安全,曹仁不得不退兵救援,無奈放棄雍涼。
這個猜測,在龐統和法正看來,是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種局勢變化。
真不怪這倆謀主,畢竟他們不是神,根本不可能想到孟達會無令擅自出兵,配合寇封在上庸打開缺口上庸寇封那一路,就是用來牽製長安的疑兵,兩人都沒有指望寇封能在右扶風這麽重要的地方打開局麵。
別說這兩沒想到,就是身在漢中,被羅貫中塑造成“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諸葛亮,在接到趙雲攻出褒斜道的消息後,也是驚訝的不要不要的。
褒斜道那邊,按照諸葛亮的估計,隻要不是大敗,都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務怎麽還有可能突破褒斜道,直接進入關中?!
等看完趙雲,陳到,寇封,孟達四人聯合發過來的戰報後,諸葛亮雖然對孟達擅自出兵的事情非常的惱火,但他也知道,現在不是追究這些細節的時候。
褒斜道一破,漢中就有了直接進入關中的通道,這麽好的機會要是不抓住了,諸葛亮就不配受封“武侯”了。
諸葛亮在第一時間,把這封軍報原封不動的用加急快馬送去給隴山道的劉備,然後諸葛亮立刻給在成都留守的楊洪,秦宓下令——就地征發蜀中所有成年男丁入伍參戰,組織所有婦女參與運送糧草,真正做到男主戰,女主運。
簡單一句話現在是你們這些蜀中世家們,為大漢出力的時候了。
之前漢中之戰時你們的諾言,現在該兌現了。
如果這些蜀中世家們真的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家當來支持北伐,那麽再湊個十萬軍隊出來也不是問題。
這十萬士卒隻要來的夠快,通過褒斜道送到關中,再配合劉備在隴山道的大軍,關羽的南陽大軍曹丕的長安肯定守不住。
雖然諸葛亮也知道,那幫蜀中世家們根本沒有那麽好說話,但現在這麽好的局勢,如果不博一把,那真的會後悔莫及的。
諸葛亮一麵下令趙雲等人堅守待援,一麵在漢中發動總動員而隴山道的劉備,現在正忙著圍攻上邽。
既然猜測是關羽攻破了宛城導致的曹仁撤退,那麽劉備肯定不能讓曹仁就這麽輕鬆的退走。
因此,劉備下令,全線進攻,圍攻上邽,等到攻破上邽後,全力追擊曹仁,不讓曹仁這麽輕鬆的撤退。
但郭淮真的不好對付。
這次北伐,如果說劉備方麵最耀眼的將領是張溪的話,那曹魏方麵,最亮眼的肯定是郭淮。
雖然郭淮一直在失敗,但郭淮能做到敗而不潰,堅守上邽給曹魏守住了翻盤的底線,之後又多次擊敗張飛,挽迴了一些聲譽。
現在更是不得了,以兩萬守軍斷後,麵對劉備方近乎全明星陣容的攻擊,依然能守住上邽,掩護曹仁大軍撤退劉備氣的牙癢癢,但偏偏對上邽沒有任何辦法。
郭淮在付出了近萬人的代價,堅守了上邽十天,在某天傍晚雙方收兵後,冒著趕夜路的風險棄守上邽,搶在劉備追擊前,領兵退到渭水沿岸,且戰且退。
劉備當然不可能放著郭淮就這麽跑掉,派出馬超率領羌胡騎兵追擊,但郭淮依然是且戰且退,最後在張合派來的接應部隊接應下,安然退迴渭水西岸。
郭淮堅守了十天時間,曹仁率部已經退入關中,正在趕往長安。
而這個時候,諸葛亮轉送的戰報才送到了劉備的手裏。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年頭的信息傳遞效率隻有這樣,劉備在隴山道作戰,褒斜道口的消息根本不可能越過關中和渭水,滲透過上邽曹仁的防線傳遞到劉備這兒。
趙雲,孟達突破褒斜道口的消息,還得是先從褒斜道傳到漢中諸葛亮處,讓諸葛亮派人走祁山道,送到隴山道的劉備手裏繞了好大的一個圈子。
就這樣,能在十天的時間內從漢中把戰報傳遞到隴山道,劉備軍的信使都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戰馬。
而劉備在得知不是關羽攻破了宛城,而是孟達偷襲了褒斜道口,打通了關中和漢中的聯係後,反倒是沒有繼續選擇追擊曹仁。
如果是關羽攻破了宛城,威脅中原腹地和長安,那麽曹丕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是不可能再呆在長安不走的,隻要曹丕一離開長安,整個關中的守軍肯定會士氣大跌。
而這個時候,隻要劉備及時領兵進入關中,那麽關中的曹軍肯定無法抵擋劉備軍的進攻,最終會從河東撤退,放棄長安,尋求保住中原腹地的可能。
但現在隻是突破了褒斜道口,那麽曹仁迴軍後,曹軍完全有足夠的底氣可以繼續堅守長安,劉備如果貿然進軍的話,可能會遭到關中曹軍的迎頭痛擊。
現在的曹劉雙方,已經互相激戰了快半年的時間了,雙方軍卒都已經有些疲憊不堪了。
再加上劉備軍的補給線實在是太長了,哪怕有諸葛亮這個神人坐鎮漢中分派補給,但劉備方的整體實力肯定是不如坐擁中原和河北的曹魏的,現在劉備方的後勤壓力,其實已經很大了。
簡單來說,劉備軍已經有點打不動了。
因此,劉備選擇了暫時在隴山道休整,隻派出了張溪率領兩萬士卒,跟老搭檔魏延一起,東進渭水,試探一下曹軍的反應。
真不是劉備逮著一隻羊往死裏薅,啥事兒都讓張溪去做,實在是現在的局勢,必須要讓一個善於領兵,同時又小心謹慎的主帥去做這件事。
縱觀整個劉備集團內,能單獨領兵的將領就那麽幾個人而已。
張飛性格太莽,做事比較衝動,馬超善用騎兵,步兵不是他的特長,魏延資曆還差點還有比張溪更合適的人選麽?!
劉備隻能派張溪去做這個事兒。
先不說張溪自從軍以來幾乎就沒有敗過,就說張溪的領兵風格,也是現在最能讓劉備放心的人劉備也怕曹仁利用自己急於進入關中的心思,半路埋伏自己一手的,派張溪去,哪怕中了埋伏,劉備也不用擔心張溪會大敗。
為了怕張溪有兵無將,劉備還專門把魏延派去給張溪當衝鋒陷陣的將軍。
雖然劉備也聽說過,張溪跟魏延不合的事情但事實卻證明,這兩人在戰場上,卻是能彼此配合最好的一對搭檔。
有些事兒呐,真的是很奇妙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