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漢中軍議,是劉備親自主持的一場大軍議。
參會人員除了劉備外,還有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法正,龐統,黃權,徐庶,張溪,諸葛亮等人。
這些人,除了走不開的關羽外,基本囊括了劉備集團內,文武雙方的頂尖人才了。
而且各自的立場也都比較複雜,有元從派,有荊州派,有東州派,有益州本土派啥立場的人都有。
會議的第一個議題,就是對於江東和孫劉聯盟的問題,展開討論。
現在人家的使者諸葛瑾,已經在漢中呆了快兩個月了,總得有個說法不是。
諸葛瑾也是倒了血黴了,就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大哥,所以這種麻煩的差事兒都是他來做。
上次孫權來問劉備討要荊南兩郡的人是他,現在孫權背刺不成,遣使求和的人還是他。
有一說一啊,上次來討荊南兩郡,諸葛瑾還是理直氣壯的畢竟有約在先啊,拖著不給是劉備理虧,他諸葛瑾可不覺得氣短。
但這次,諸葛瑾都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主公你要背盟不是不可以,但起碼得打出點成績來,這樣我來談判,說不定腰杆子還能直一點你這損兵折將啥事兒也沒幹成的,最後還不得不厚著臉皮來求和的,任何人的腰杆子都直不起來啊。
諸葛瑾領命從江東出發,沒有直接去漢中見劉備,而是先到成都,找自己的弟弟諸葛亮,想讓諸葛亮出麵,幫著說說好話。
說實話,諸葛瑾不是不知道諸葛亮在這個事情上要避嫌,但現在這不是沒辦法了麽?!
東吳打贏了的話,諸葛瑾可能真不會來找這個弟弟,省的弟弟也難做但這不是打輸了麽?!
誰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麵前的分量,諸葛瑾能出使不也是因為孫權看重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兄弟關係嘛親弟弟如果都不幫著出麵勸說一下的話,那這次求和鐵定成不了。
可諸葛瑾終究是沒見到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家門緊閉,隻派了家仆去見諸葛瑾,說什麽“羞於見人”的話把諸葛瑾氣的半死。
沒這麽埋汰親哥哥的好吧!!!
但諸葛瑾也借此知道了諸葛亮的態度這事兒,諸葛亮確實不好插嘴。
畢竟,當初孫劉聯盟雖然是魯肅主導的,但也是諸葛亮促成的,這也算是諸葛亮的政治功績。
可現在江東背盟偷襲荊州,等於是直接否定了諸葛亮的政治功績,諸葛亮怎麽可能還有臉麵去跟劉備說,咱們還是得跟江東繼續結盟啊?!
這麽一說,沒有私心也會變得有私心的,更別說,這次江東的使者還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諸葛亮在這個時候,說什麽都有徇私舞弊的嫌疑。
所以,諸葛亮索性人都不見,同時諸葛亮也相信,以自己哥哥的聰明才智,應該明白自己的意思。
這件事,真正的突破口從來不在諸葛亮身上,而是在劉備身上。
諸葛瑾能不知道這個?!
他這不是想著打打感情牌,說不定能有點用呢嘛現在親弟弟都這樣了,諸葛瑾能咋辦?!
硬著頭皮,去漢中見劉備唄。
可劉備沒那麽好見的。
終究是江東背盟,就算沒有攻下任何劉備的地盤,但這些年,江東動不動的就對自己動手,劉備也是很火的。
因此,劉備借口軍務繁忙,直接晾了諸葛瑾一個月。
最後,實在拖不下去了,劉備才見了諸葛瑾一麵。
然後諸葛瑾的說辭,又把劉備給氣到了。
諸葛瑾聲稱,這次江東不是背盟,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之威,給江東下了天子詔書,江東不敢不應。
但兩家盟好,江東也不敢忘。
故此,江東雖然出兵,卻圍公安而不克,堵江陵而不攻,待出兵消息傳到北方後,立刻收兵迴營,並無背盟之意,更無貪圖荊州之念。
如今江東已經全線收兵,孫權怕劉備誤會,所以專門派遣了諸葛瑾前來解釋,請劉備體諒江東的兩難立場,莫要傷了兩家和氣。
你聽聽,你聽聽,這說的是人話?!
什麽叫圍公安而不克?!
派人煽動劉璋裏應外合的人是誰?!
要不是文聘堅守公安,張任深明大義,不給你們江東機會,你們會不想攻克公安?!
堵江陵而不攻就更搞笑了,城下的士卒屍體都是誰的?!
要不是王基燒毀了你們糧草,讓你們不得不退兵,你們江東恐怕現在還在圍著江陵猛攻呢。
說真的,你孫權但凡有點膽子,就是承認你想要荊州但沒打過,那我劉備還能高看你一眼現在?!就靠你這種說辭,就想把這個事兒輕輕的揭過去?!
門都沒有。
劉備當場大怒,直接一點麵子都不給的把諸葛瑾給轟出了自己的臨時府邸。
諸葛瑾麻爪了。
知道這事兒難辦,但現在這麽不給情麵的轟出來了,諸葛瑾也相當的沒麵子。
但諸葛瑾也不能就這麽走了,畢竟諸葛瑾本身就不是來談判的,他就是單純來求和的,所以還得想辦法,再嚐試一下。
而且諸葛瑾也不明白,自家主公都打輸了,還非要扯這種要麵子的說辭幹什麽,直接上幹貨不好麽?!
因此,諸葛瑾又等了一段時間,期間拜訪了一些劉備集團的高層人士,同時也是等劉備冷靜一些後,再次提出了二次見麵。
二次見麵,諸葛瑾倒是沒有再堅持孫權給出的那一套明顯糊弄人的說辭,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來之前周瑜的囑托,給劉備認認真真的分析了一下現在的局勢。
第一,雖然劉備現在占據了漢中,荊州方麵也重新占據了襄樊,但對天下的局勢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總體來說,還是曹操強,而孫劉弱的局麵。這種情況下,劉備是不是一定要跟江東結怨死磕?!
第二,漢中,荊州連番大戰,現在劉備軍的糧草儲備應該也已經到了極限了,還有沒有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第三,沒有足夠強大的水軍,劉備一定要開戰的話,有沒有絕對的把握能一戰而勝江東?!一旦贏不了江東的話,被江東拖入僵持階段,曹操再次引兵來犯怎麽辦?!
第四,若劉備一定要翻臉,江東也不怕,大不了我迴頭跟曹操稱臣結盟,反正我們不像你劉備一樣有“漢賊不兩立”的顧慮,到了那個時候,我江東固然好不了,但你劉備的日子隻會更難受。
你別說,當諸葛瑾拋開明顯糊弄人的說辭後,說出來的話,雖然不一定讓劉備感到為難,但每句話都讓劉備感到惡心。
這個江東當真是一點臉麵都不要了。
而劉備惡心的是,雖然江東不要臉,但人家說的都是事實。
一旦真的跟江東徹底翻臉,那劉備就算不主動進攻江東,至少也要安排一部分的兵力牽製江東,這樣對將來北伐進攻曹操,是相當不利的。
畢竟劉備的地方小,兵力少,經不起太分散的分配。
更嚴重的是,如果江東真的不顧體麵的倒向了曹魏方,那劉備以現在的勢力,是很難堅持對抗兩方勢力的。
江東的水軍難纏,進取雖然不足,但自保綽綽有餘,劉備也真的沒有把握能一戰而定江東,一旦跟江東陷入糾纏,恐怕最開心的人,還是曹操。
所以,劉備真的猶豫了。
現在的劉備,跟曆史上那個丟了荊州,賠了關羽的劉備可不一樣現在的劉備,除了一些士卒傷亡和錢糧損耗外,根本沒有丟失一城一地。
換句話說,現在的劉備和孫權,不是死仇,撐死了就是跟前幾年荊南之戰時的衝突一樣。
那次至少還丟了兩個郡呢,這次是一塊土地都沒有丟。
最後荊南之戰的結果,不還是湘水劃界,重訂盟約了麽這次後果還不如上次嚴重呢,怎麽就不能重新結盟。
但這裏麵還是有個臉麵的問題在的。
你孫權三番兩次的偷襲我荊州,是覺得我劉備好欺負麽?!
上次還可以說是我答應的東西不兌現,是我理虧,但這次,根本那就是你們背盟了吧?!
上次我理虧,最後賠了兩個郡給你們,這次你們理虧,難道僅僅憑借三言兩語,就想把這事兒給糊弄過去了麽?!
世間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要是這麽輕易的就糊弄過去了,那天下人該怎麽看我劉備?!覺得我劉備是好欺負呢,還是覺得我劉備是怕了你們江東呢?!
這個事兒,肯定沒那麽容易揭過去。
但是呢,劉備也不知道該用什麽樣的代價和什麽樣的手段體麵的跟江東和解,思慮不下的情況下,就把這事兒在軍議上說出來,讓大家發表一下看法。
尤其是荊州派的代表,徐庶,張溪,龐統,諸葛亮這四個人,他們的意見,是非常關鍵的。
是的,雖然張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算哪一派的,但在其他人眼裏,張溪和徐庶這兩人,算是歸在荊州派裏的人。
畢竟兩個人,在荊州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章完)
。
漢中軍議,是劉備親自主持的一場大軍議。
參會人員除了劉備外,還有張飛,趙雲,黃忠,馬超,法正,龐統,黃權,徐庶,張溪,諸葛亮等人。
這些人,除了走不開的關羽外,基本囊括了劉備集團內,文武雙方的頂尖人才了。
而且各自的立場也都比較複雜,有元從派,有荊州派,有東州派,有益州本土派啥立場的人都有。
會議的第一個議題,就是對於江東和孫劉聯盟的問題,展開討論。
現在人家的使者諸葛瑾,已經在漢中呆了快兩個月了,總得有個說法不是。
諸葛瑾也是倒了血黴了,就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大哥,所以這種麻煩的差事兒都是他來做。
上次孫權來問劉備討要荊南兩郡的人是他,現在孫權背刺不成,遣使求和的人還是他。
有一說一啊,上次來討荊南兩郡,諸葛瑾還是理直氣壯的畢竟有約在先啊,拖著不給是劉備理虧,他諸葛瑾可不覺得氣短。
但這次,諸葛瑾都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主公你要背盟不是不可以,但起碼得打出點成績來,這樣我來談判,說不定腰杆子還能直一點你這損兵折將啥事兒也沒幹成的,最後還不得不厚著臉皮來求和的,任何人的腰杆子都直不起來啊。
諸葛瑾領命從江東出發,沒有直接去漢中見劉備,而是先到成都,找自己的弟弟諸葛亮,想讓諸葛亮出麵,幫著說說好話。
說實話,諸葛瑾不是不知道諸葛亮在這個事情上要避嫌,但現在這不是沒辦法了麽?!
東吳打贏了的話,諸葛瑾可能真不會來找這個弟弟,省的弟弟也難做但這不是打輸了麽?!
誰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麵前的分量,諸葛瑾能出使不也是因為孫權看重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兄弟關係嘛親弟弟如果都不幫著出麵勸說一下的話,那這次求和鐵定成不了。
可諸葛瑾終究是沒見到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家門緊閉,隻派了家仆去見諸葛瑾,說什麽“羞於見人”的話把諸葛瑾氣的半死。
沒這麽埋汰親哥哥的好吧!!!
但諸葛瑾也借此知道了諸葛亮的態度這事兒,諸葛亮確實不好插嘴。
畢竟,當初孫劉聯盟雖然是魯肅主導的,但也是諸葛亮促成的,這也算是諸葛亮的政治功績。
可現在江東背盟偷襲荊州,等於是直接否定了諸葛亮的政治功績,諸葛亮怎麽可能還有臉麵去跟劉備說,咱們還是得跟江東繼續結盟啊?!
這麽一說,沒有私心也會變得有私心的,更別說,這次江東的使者還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諸葛亮在這個時候,說什麽都有徇私舞弊的嫌疑。
所以,諸葛亮索性人都不見,同時諸葛亮也相信,以自己哥哥的聰明才智,應該明白自己的意思。
這件事,真正的突破口從來不在諸葛亮身上,而是在劉備身上。
諸葛瑾能不知道這個?!
他這不是想著打打感情牌,說不定能有點用呢嘛現在親弟弟都這樣了,諸葛瑾能咋辦?!
硬著頭皮,去漢中見劉備唄。
可劉備沒那麽好見的。
終究是江東背盟,就算沒有攻下任何劉備的地盤,但這些年,江東動不動的就對自己動手,劉備也是很火的。
因此,劉備借口軍務繁忙,直接晾了諸葛瑾一個月。
最後,實在拖不下去了,劉備才見了諸葛瑾一麵。
然後諸葛瑾的說辭,又把劉備給氣到了。
諸葛瑾聲稱,這次江東不是背盟,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之威,給江東下了天子詔書,江東不敢不應。
但兩家盟好,江東也不敢忘。
故此,江東雖然出兵,卻圍公安而不克,堵江陵而不攻,待出兵消息傳到北方後,立刻收兵迴營,並無背盟之意,更無貪圖荊州之念。
如今江東已經全線收兵,孫權怕劉備誤會,所以專門派遣了諸葛瑾前來解釋,請劉備體諒江東的兩難立場,莫要傷了兩家和氣。
你聽聽,你聽聽,這說的是人話?!
什麽叫圍公安而不克?!
派人煽動劉璋裏應外合的人是誰?!
要不是文聘堅守公安,張任深明大義,不給你們江東機會,你們會不想攻克公安?!
堵江陵而不攻就更搞笑了,城下的士卒屍體都是誰的?!
要不是王基燒毀了你們糧草,讓你們不得不退兵,你們江東恐怕現在還在圍著江陵猛攻呢。
說真的,你孫權但凡有點膽子,就是承認你想要荊州但沒打過,那我劉備還能高看你一眼現在?!就靠你這種說辭,就想把這個事兒輕輕的揭過去?!
門都沒有。
劉備當場大怒,直接一點麵子都不給的把諸葛瑾給轟出了自己的臨時府邸。
諸葛瑾麻爪了。
知道這事兒難辦,但現在這麽不給情麵的轟出來了,諸葛瑾也相當的沒麵子。
但諸葛瑾也不能就這麽走了,畢竟諸葛瑾本身就不是來談判的,他就是單純來求和的,所以還得想辦法,再嚐試一下。
而且諸葛瑾也不明白,自家主公都打輸了,還非要扯這種要麵子的說辭幹什麽,直接上幹貨不好麽?!
因此,諸葛瑾又等了一段時間,期間拜訪了一些劉備集團的高層人士,同時也是等劉備冷靜一些後,再次提出了二次見麵。
二次見麵,諸葛瑾倒是沒有再堅持孫權給出的那一套明顯糊弄人的說辭,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來之前周瑜的囑托,給劉備認認真真的分析了一下現在的局勢。
第一,雖然劉備現在占據了漢中,荊州方麵也重新占據了襄樊,但對天下的局勢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總體來說,還是曹操強,而孫劉弱的局麵。這種情況下,劉備是不是一定要跟江東結怨死磕?!
第二,漢中,荊州連番大戰,現在劉備軍的糧草儲備應該也已經到了極限了,還有沒有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第三,沒有足夠強大的水軍,劉備一定要開戰的話,有沒有絕對的把握能一戰而勝江東?!一旦贏不了江東的話,被江東拖入僵持階段,曹操再次引兵來犯怎麽辦?!
第四,若劉備一定要翻臉,江東也不怕,大不了我迴頭跟曹操稱臣結盟,反正我們不像你劉備一樣有“漢賊不兩立”的顧慮,到了那個時候,我江東固然好不了,但你劉備的日子隻會更難受。
你別說,當諸葛瑾拋開明顯糊弄人的說辭後,說出來的話,雖然不一定讓劉備感到為難,但每句話都讓劉備感到惡心。
這個江東當真是一點臉麵都不要了。
而劉備惡心的是,雖然江東不要臉,但人家說的都是事實。
一旦真的跟江東徹底翻臉,那劉備就算不主動進攻江東,至少也要安排一部分的兵力牽製江東,這樣對將來北伐進攻曹操,是相當不利的。
畢竟劉備的地方小,兵力少,經不起太分散的分配。
更嚴重的是,如果江東真的不顧體麵的倒向了曹魏方,那劉備以現在的勢力,是很難堅持對抗兩方勢力的。
江東的水軍難纏,進取雖然不足,但自保綽綽有餘,劉備也真的沒有把握能一戰而定江東,一旦跟江東陷入糾纏,恐怕最開心的人,還是曹操。
所以,劉備真的猶豫了。
現在的劉備,跟曆史上那個丟了荊州,賠了關羽的劉備可不一樣現在的劉備,除了一些士卒傷亡和錢糧損耗外,根本沒有丟失一城一地。
換句話說,現在的劉備和孫權,不是死仇,撐死了就是跟前幾年荊南之戰時的衝突一樣。
那次至少還丟了兩個郡呢,這次是一塊土地都沒有丟。
最後荊南之戰的結果,不還是湘水劃界,重訂盟約了麽這次後果還不如上次嚴重呢,怎麽就不能重新結盟。
但這裏麵還是有個臉麵的問題在的。
你孫權三番兩次的偷襲我荊州,是覺得我劉備好欺負麽?!
上次還可以說是我答應的東西不兌現,是我理虧,但這次,根本那就是你們背盟了吧?!
上次我理虧,最後賠了兩個郡給你們,這次你們理虧,難道僅僅憑借三言兩語,就想把這事兒給糊弄過去了麽?!
世間哪有這麽便宜的事情?!
要是這麽輕易的就糊弄過去了,那天下人該怎麽看我劉備?!覺得我劉備是好欺負呢,還是覺得我劉備是怕了你們江東呢?!
這個事兒,肯定沒那麽容易揭過去。
但是呢,劉備也不知道該用什麽樣的代價和什麽樣的手段體麵的跟江東和解,思慮不下的情況下,就把這事兒在軍議上說出來,讓大家發表一下看法。
尤其是荊州派的代表,徐庶,張溪,龐統,諸葛亮這四個人,他們的意見,是非常關鍵的。
是的,雖然張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算哪一派的,但在其他人眼裏,張溪和徐庶這兩人,算是歸在荊州派裏的人。
畢竟兩個人,在荊州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