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吧,調益州人來荊州當官,真不是什麽新鮮的事兒。
漢朝其實是有規定的,本地人不能在本地當官,所以荊州出身的世家子,如果嚴格按照朝廷的規章製度來執行的話,是不能在荊州當官的。
不過嘛,這個製度雖然早就提出來了,但執行的並不嚴謹,而且最多也就局限到郡一級。
比如說是南郡出身的人,不能在南郡當官,但可以去南陽郡或者江夏郡當官,也不是非要離開荊州。
但是呢,這個時代的人,對於在本地當官有一種異常的執著,再加上是漢末亂世,朝廷法度缺失,世家宗族林立,所以這一條,已經沒有人在認真遵守了。
可你不遵守歸不遵守,張溪真要用這個為借口,調益州人來荊州當官,在法度層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就在於,荊州世家不答應啊。
當初伊籍建議,也不過是讓劉備把調去益州的荊州官員放一批迴來,可不是要求把益州人調來荊州當官啊。
這種搶地盤的行為,荊州世家怎麽可能能忍受?!
所以嘛,荊州派的官員們,包括馬良,伊籍在內,紛紛找張溪勸說,讓張溪三思而後行。
但張溪表示,他也不想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他真心缺人,而荊州地麵又實在沒有人才了,為了穩定地方,安撫百姓,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世家的人一聽張溪說這些屁話,立刻就知道這家夥包藏禍心,準備要壓榨荊州本地世家。
但不管怎麽樣,總比讓益州人來荊州當官要好。
益州人來了荊州,會孤身赴任麽?!會不想在荊州置地謀發展麽?!會不想著安插親信麽?!
這簡直就是在來搶荊州人飯碗的。
你要是因為戰亂逃來荊州避難的,那荊州世家豪強還不好說什麽,但你是來當官的,那荊州人肯定不能答應。
所以嘛,南郡的幾個世家商量了一下,索性丟出了幾個所謂的“人才”出來,應付一下張溪,堵住張溪從益州調人的借口。
就這樣,包括龐統的弟弟龐林在內的五六個世家子弟,被丟了出來,應付張溪。
至於李球和張嶷.都已經任命了,哪有隨意更換的道理,反正就兩個人,伱們荊州世家不會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吧?!
益州調人的事兒,咱看在荊襄父老的麵上就算了,這兩人,你們就不能看看我的麵子?!
還是說,你們覺得我沒有這麽大的麵子?!
張溪都這麽說了,荊州世家能說啥,忍了唄。
這個張元長可不是什麽善茬,那個魚鱗圖冊就是這貨弄出來的,天知道這家夥肚子裏還有沒有其他的壞水?!
現在他都退了一步,不從益州調人了,咱們還是見好就收,別惹他為好。
至於那幾個世家子弟嘛,張溪也不嫌少,劃拉劃拉的,都交給馬良去處置。
不得不說,世家子弟受到的教育資源到底比寒門子弟要強的多,這些人的才能,完全可以充實南郡的“掾”、“史”一級的官員。
隻有龐林,仗著龐統的關係,跑來跟張溪訴苦.他真的不想出仕,實在是被家族給逼的出來的。
世家子弟嘛,不愁吃穿的,在家躺著也有人養,沒事兒遊山玩水,寄情人間不好麽,為啥非要勞心勞力的出來當官?!
龐林的性格,真的就跟現代人的鹹魚性格很像,但人家不是內卷不過就躺平,人家是真的有鹹的資本。
龐家在荊州的地位超然,不管哪個勢力掌控荊州,都不會動龐家,龐林隻要不出仕當官,完全可以一輩子鹹魚下去。
但現在,龐林的鹹魚生涯,到頭了。
張溪笑嗬嗬的聽完龐林抱怨,然後就任命他為南郡兵曹掾,打包一下給關羽送去。
龐林這家夥,不是沒有能力,他訓練水軍的本事,龐統都稱道不已.雖然有替自家兄弟吹牛的成分,但龐統的眼界擺在那兒,要是龐林沒點真本事,龐統也吹不起來。
再說了,張溪記得,後來劉備夷陵之戰,龐林就是水軍統帥之一。
正好關羽在重建荊州水軍,給他派個懂水軍的過去,也能省不少事兒。
做完這些人事安排後,張溪正式開始,籌備建立嶽麓書院。
書院是肯定要建的,不是一個糊弄司馬徽的借口。
但這年頭的書院,更多是一個麵子工程,張溪並不指望在這個年代,靠著書院這種東西,培養出多少人才來。
這年頭,世家才是掌握知識解釋權的人,他們是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張溪來搶奪他們手裏這項重要權利的。
因此,一聽說張溪要建書院,連馬良都忍不了了,過來找張溪探聽消息。
對馬良,張溪自然沒有藏著掖著,同時也是希望通過馬良,向荊州世家們傳遞一些信息。
張溪告訴馬良,這個所謂的嶽麓書院,隻是張溪覺得荊襄之地,文氣頗盛,人才輩出,所以建造的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書院。
這個書院平日隻作為藏書之所,用來保存一些經史典籍,也提供一些房屋給遊學士子居住。
士子們經過官府允許後,可以閱讀書院中的典籍,也可以在這個地方以文會友,如果有大儒來訪荊州,或者荊州有大儒要效仿龐德公講學,這個嶽麓書院也可以作為講學之所。
簡單來說,這不是學校,就是一個帶宿舍的圖書館而已。
馬良一聽原來是這樣,頓時放心不少。
這種類似的東西,在東都洛陽,以及現在的鄴城也有,隻是藏書之用,能去這裏麵翻閱典籍的人,基本也都是世家之人。
隻要張溪不是找人上課教學,培養寒門人才,那就不算是動了世家們的經典解讀權和教育權這種麵子工程,就讓張溪去做好了。
反正世家們不相信張溪能找到多少所謂的經典放在這個圖書館裏,而沒有經典的圖書館,撐死也就是個客棧,你願意搞就去搞吧。
世家們也大多安心了不少,隻有司馬徽心裏嗬嗬,心說你們哪兒知道那個小輩的心眼。
司馬徽已經從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張溪所說的紙張和雕版印刷術確有其事。
尤其是紙張,益州已經在各郡逐步推行這種不算新的文字載體,隻不過劉備並沒有強行推廣,而是弄了個什麽“代理權”,把發行權給到了本地世家。
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本地世家,自然會遭到其他世家的針對,但人家手裏的紙張是真的香——一張紙不過十錢到十五錢,寒門子弟都用的起。
而且這些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世家,在得到紙張的第一時間,並不是用來發售,而是把自家的典籍全部抄錄了兩遍,一部用來存檔保存,然後拿著另一部典籍,去跟其他的世家交換傳家典籍。
讓那幫本來持反對意見的世家們,心裏直癢癢。
不換吧,迴頭這本經典的解釋權,可就是人家說了算的。
畢竟紙張在流通上的便宜占的大了去了,搞不好以後整個益州都是學人家做注釋的這本經典,以後人家就是正統了,其他都是偽說。
可換吧.有點丟麵子。
益州的世家們現在都挺矛盾的,既希望自己掌握紙張,但又反對別人掌握紙張。
益州世家們可以繼續矛盾糾結,但在司馬徽看來,這事兒的大趨勢已經明確了。
如果在保證自己地位不受太大影響的情況下,世家其實才是最歡迎紙張的人。
那麽,張溪一旦建立了這個嶽麓書院,從益州那邊弄來一批紙製的經典存放在嶽麓書院裏你要不要去看看?!
這年頭,消息不通暢,同樣一本《論語》,在各地的版本都不一定相同,而做注,做解釋的人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
荊州的世家大族們一看益州人做注的《論語》,發現跟自己的理解不同,那是不是要破口大罵?!
這關係到自家的立根之本啊。
那麽怎麽才能讓大家知道,益州世家對於《論語》的注釋是錯的,而荊州世家的理解才是對的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寫書批駁,或者索性把自己家對《論語》的注釋講解出來,給大家聽,讓大家來判斷到底誰的注釋是對的。
可你批駁的話,人家益州人肯定也不幹呐,必須要批駁迴來這麽一來二迴的,這個嶽麓書院,根本不需要特意安排人來講課授課,益州和荊州的世家們,自己都能把這個書院的所有老師都給包圓了,而且還是主動的,你不讓我講課我跟你急的那種。
表麵上看,張溪是一點都沒有要動世家對經典解釋權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小輩悶聲不響的,就把事情給做了。
現在的後輩,真的很了不起士元,元直,孔明等人都不可小覷,這個張元長,恐怕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
然後,司馬徽就開始琢磨,張溪邀請他當這個嶽麓書院山長的事兒。
這種書院,將來免不了成為各個世家鬥嘴的地方,要是沒有一個足夠有分量的人壓住,還真的不容易開的順利。
這年頭的讀書人可不是什麽善茬,萬一說的火大了,親手砸了這個“妖言惑眾之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司馬徽,確實是張溪能請到的,最合適的人選。
而對司馬徽來說.他比龐德公差在哪兒?!
第一,司馬徽是外來戶,不算荊襄本地人。
第二,龐德公對荊州世家有恩,而司馬徽沒有。
第一個已經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了,但第二個,機會就擺在麵前。
如果司馬徽真的成了嶽麓書院的山長,那麽所有到嶽麓的士子都要受他一分香火情,而司馬徽如果能在書院的爭論中做出公正的裁定,那麽對各地世家,也都有一份恩義在。
這件事是一個刷聲望和恩義的絕佳去處啊。
為了這麽一個職位,司馬徽覺得自己豁出老臉去,幫張溪推薦一些本地世家中的優才,其實也不是什麽不能接受的事情。
(本章完)
漢朝其實是有規定的,本地人不能在本地當官,所以荊州出身的世家子,如果嚴格按照朝廷的規章製度來執行的話,是不能在荊州當官的。
不過嘛,這個製度雖然早就提出來了,但執行的並不嚴謹,而且最多也就局限到郡一級。
比如說是南郡出身的人,不能在南郡當官,但可以去南陽郡或者江夏郡當官,也不是非要離開荊州。
但是呢,這個時代的人,對於在本地當官有一種異常的執著,再加上是漢末亂世,朝廷法度缺失,世家宗族林立,所以這一條,已經沒有人在認真遵守了。
可你不遵守歸不遵守,張溪真要用這個為借口,調益州人來荊州當官,在法度層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問題就在於,荊州世家不答應啊。
當初伊籍建議,也不過是讓劉備把調去益州的荊州官員放一批迴來,可不是要求把益州人調來荊州當官啊。
這種搶地盤的行為,荊州世家怎麽可能能忍受?!
所以嘛,荊州派的官員們,包括馬良,伊籍在內,紛紛找張溪勸說,讓張溪三思而後行。
但張溪表示,他也不想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他真心缺人,而荊州地麵又實在沒有人才了,為了穩定地方,安撫百姓,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世家的人一聽張溪說這些屁話,立刻就知道這家夥包藏禍心,準備要壓榨荊州本地世家。
但不管怎麽樣,總比讓益州人來荊州當官要好。
益州人來了荊州,會孤身赴任麽?!會不想在荊州置地謀發展麽?!會不想著安插親信麽?!
這簡直就是在來搶荊州人飯碗的。
你要是因為戰亂逃來荊州避難的,那荊州世家豪強還不好說什麽,但你是來當官的,那荊州人肯定不能答應。
所以嘛,南郡的幾個世家商量了一下,索性丟出了幾個所謂的“人才”出來,應付一下張溪,堵住張溪從益州調人的借口。
就這樣,包括龐統的弟弟龐林在內的五六個世家子弟,被丟了出來,應付張溪。
至於李球和張嶷.都已經任命了,哪有隨意更換的道理,反正就兩個人,伱們荊州世家不會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吧?!
益州調人的事兒,咱看在荊襄父老的麵上就算了,這兩人,你們就不能看看我的麵子?!
還是說,你們覺得我沒有這麽大的麵子?!
張溪都這麽說了,荊州世家能說啥,忍了唄。
這個張元長可不是什麽善茬,那個魚鱗圖冊就是這貨弄出來的,天知道這家夥肚子裏還有沒有其他的壞水?!
現在他都退了一步,不從益州調人了,咱們還是見好就收,別惹他為好。
至於那幾個世家子弟嘛,張溪也不嫌少,劃拉劃拉的,都交給馬良去處置。
不得不說,世家子弟受到的教育資源到底比寒門子弟要強的多,這些人的才能,完全可以充實南郡的“掾”、“史”一級的官員。
隻有龐林,仗著龐統的關係,跑來跟張溪訴苦.他真的不想出仕,實在是被家族給逼的出來的。
世家子弟嘛,不愁吃穿的,在家躺著也有人養,沒事兒遊山玩水,寄情人間不好麽,為啥非要勞心勞力的出來當官?!
龐林的性格,真的就跟現代人的鹹魚性格很像,但人家不是內卷不過就躺平,人家是真的有鹹的資本。
龐家在荊州的地位超然,不管哪個勢力掌控荊州,都不會動龐家,龐林隻要不出仕當官,完全可以一輩子鹹魚下去。
但現在,龐林的鹹魚生涯,到頭了。
張溪笑嗬嗬的聽完龐林抱怨,然後就任命他為南郡兵曹掾,打包一下給關羽送去。
龐林這家夥,不是沒有能力,他訓練水軍的本事,龐統都稱道不已.雖然有替自家兄弟吹牛的成分,但龐統的眼界擺在那兒,要是龐林沒點真本事,龐統也吹不起來。
再說了,張溪記得,後來劉備夷陵之戰,龐林就是水軍統帥之一。
正好關羽在重建荊州水軍,給他派個懂水軍的過去,也能省不少事兒。
做完這些人事安排後,張溪正式開始,籌備建立嶽麓書院。
書院是肯定要建的,不是一個糊弄司馬徽的借口。
但這年頭的書院,更多是一個麵子工程,張溪並不指望在這個年代,靠著書院這種東西,培養出多少人才來。
這年頭,世家才是掌握知識解釋權的人,他們是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張溪來搶奪他們手裏這項重要權利的。
因此,一聽說張溪要建書院,連馬良都忍不了了,過來找張溪探聽消息。
對馬良,張溪自然沒有藏著掖著,同時也是希望通過馬良,向荊州世家們傳遞一些信息。
張溪告訴馬良,這個所謂的嶽麓書院,隻是張溪覺得荊襄之地,文氣頗盛,人才輩出,所以建造的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書院。
這個書院平日隻作為藏書之所,用來保存一些經史典籍,也提供一些房屋給遊學士子居住。
士子們經過官府允許後,可以閱讀書院中的典籍,也可以在這個地方以文會友,如果有大儒來訪荊州,或者荊州有大儒要效仿龐德公講學,這個嶽麓書院也可以作為講學之所。
簡單來說,這不是學校,就是一個帶宿舍的圖書館而已。
馬良一聽原來是這樣,頓時放心不少。
這種類似的東西,在東都洛陽,以及現在的鄴城也有,隻是藏書之用,能去這裏麵翻閱典籍的人,基本也都是世家之人。
隻要張溪不是找人上課教學,培養寒門人才,那就不算是動了世家們的經典解讀權和教育權這種麵子工程,就讓張溪去做好了。
反正世家們不相信張溪能找到多少所謂的經典放在這個圖書館裏,而沒有經典的圖書館,撐死也就是個客棧,你願意搞就去搞吧。
世家們也大多安心了不少,隻有司馬徽心裏嗬嗬,心說你們哪兒知道那個小輩的心眼。
司馬徽已經從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張溪所說的紙張和雕版印刷術確有其事。
尤其是紙張,益州已經在各郡逐步推行這種不算新的文字載體,隻不過劉備並沒有強行推廣,而是弄了個什麽“代理權”,把發行權給到了本地世家。
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本地世家,自然會遭到其他世家的針對,但人家手裏的紙張是真的香——一張紙不過十錢到十五錢,寒門子弟都用的起。
而且這些掌握了紙張發行權的世家,在得到紙張的第一時間,並不是用來發售,而是把自家的典籍全部抄錄了兩遍,一部用來存檔保存,然後拿著另一部典籍,去跟其他的世家交換傳家典籍。
讓那幫本來持反對意見的世家們,心裏直癢癢。
不換吧,迴頭這本經典的解釋權,可就是人家說了算的。
畢竟紙張在流通上的便宜占的大了去了,搞不好以後整個益州都是學人家做注釋的這本經典,以後人家就是正統了,其他都是偽說。
可換吧.有點丟麵子。
益州的世家們現在都挺矛盾的,既希望自己掌握紙張,但又反對別人掌握紙張。
益州世家們可以繼續矛盾糾結,但在司馬徽看來,這事兒的大趨勢已經明確了。
如果在保證自己地位不受太大影響的情況下,世家其實才是最歡迎紙張的人。
那麽,張溪一旦建立了這個嶽麓書院,從益州那邊弄來一批紙製的經典存放在嶽麓書院裏你要不要去看看?!
這年頭,消息不通暢,同樣一本《論語》,在各地的版本都不一定相同,而做注,做解釋的人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
荊州的世家大族們一看益州人做注的《論語》,發現跟自己的理解不同,那是不是要破口大罵?!
這關係到自家的立根之本啊。
那麽怎麽才能讓大家知道,益州世家對於《論語》的注釋是錯的,而荊州世家的理解才是對的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寫書批駁,或者索性把自己家對《論語》的注釋講解出來,給大家聽,讓大家來判斷到底誰的注釋是對的。
可你批駁的話,人家益州人肯定也不幹呐,必須要批駁迴來這麽一來二迴的,這個嶽麓書院,根本不需要特意安排人來講課授課,益州和荊州的世家們,自己都能把這個書院的所有老師都給包圓了,而且還是主動的,你不讓我講課我跟你急的那種。
表麵上看,張溪是一點都沒有要動世家對經典解釋權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小輩悶聲不響的,就把事情給做了。
現在的後輩,真的很了不起士元,元直,孔明等人都不可小覷,這個張元長,恐怕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
然後,司馬徽就開始琢磨,張溪邀請他當這個嶽麓書院山長的事兒。
這種書院,將來免不了成為各個世家鬥嘴的地方,要是沒有一個足夠有分量的人壓住,還真的不容易開的順利。
這年頭的讀書人可不是什麽善茬,萬一說的火大了,親手砸了這個“妖言惑眾之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司馬徽,確實是張溪能請到的,最合適的人選。
而對司馬徽來說.他比龐德公差在哪兒?!
第一,司馬徽是外來戶,不算荊襄本地人。
第二,龐德公對荊州世家有恩,而司馬徽沒有。
第一個已經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了,但第二個,機會就擺在麵前。
如果司馬徽真的成了嶽麓書院的山長,那麽所有到嶽麓的士子都要受他一分香火情,而司馬徽如果能在書院的爭論中做出公正的裁定,那麽對各地世家,也都有一份恩義在。
這件事是一個刷聲望和恩義的絕佳去處啊。
為了這麽一個職位,司馬徽覺得自己豁出老臉去,幫張溪推薦一些本地世家中的優才,其實也不是什麽不能接受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