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溪看來,取荊州這事兒吧,跟取江夏這事兒差不多,都有點不太靠譜。


    這年月的世家力量,雖然不到兩晉時期那樣龐大,但也是能影響一地歸屬的重要力量。


    這年月,你不靠世家的力量是無法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的。


    這個道理張溪懂,徐庶懂,劉備更懂。


    所以劉備才會一來荊州就結好荊州世家,也正因此,劉表才會對劉備猜忌,最終將他安置在新野縣負責防備曹操。


    新野縣這個地方,北麵就是曹操控製的南陽郡,周邊沒有任何大型世家......你劉備要是這都能翻身了,那他劉表也認了。


    諸葛亮雖然給了劉備《隆中對》,也跟劉備講了一下討好世家的方法,但卻沒有告訴劉備荊襄世家內部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等,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不知道這些,就沒辦法真正獲取荊州世家的支持,也沒辦法從中製衡,在荊州真正站穩腳跟。


    沒有真正決定投靠劉備之前,這些東西諸葛亮是不會輕易說出去的。


    所以劉備雖然知道了自己將來怎麽做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可現在,他依然沒找到那把讓他利益最大化的鑰匙。


    而這個鑰匙的關鍵,就是諸葛亮。


    而徐庶和張溪呢,想的就相對來說簡單一點了。


    他們在思考,《隆中對》的戰略布局,到底可不可行。


    徐庶思考了很久,久久不語。


    在徐庶看來,諸葛亮的布局可以說是考慮到了方方麵麵,這不是一個臨時的想法,而應該是從很早就開始規劃的東西,他一時間還真的找不出什麽破綻來。


    而張溪嘛......嘿嘿,《隆中對》最大的破綻,他還能不知道?!


    據而有荊州,卻還想著“東和孫權”?!


    那不是把孫權當成了劉璋這類的守護之犬了麽?!


    孫十萬這個人吧,雖然對外戰爭很拉胯,但在這個時代也是一名優秀的君主,年輕時候也有著問鼎天下的野心。


    至少在這個時候,才二十出頭的孫權可不是個隻知道製衡和宮鬥的守成之君。


    而江東集團想要荊州的原因也很簡單——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江東來說,實在是太致命了。


    荊州在江東上遊,荊州要攻擊東吳,隻需要順流而下就可以了,而東吳要攻擊荊州,則必須逆流而上。


    這個時代的舟船技術就那樣,除了人力,風力外,最好的動力就是地勢差造成的水力。


    上遊對下遊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基本就是隻有我打你,沒有你打我的份,東吳怎麽可能放著荊州之兵懸在自己頭上不管?!


    哪怕是盟友,這種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感覺,可不太好受。


    當然,東吳也不是沒有破局的方法,那就是在北線突破合肥一線,或者東麵跨海攻擊廣陵,進而占據揚州,徐州,這樣活路就算是打開了。


    可問題是——孫十萬呐


    比夏侯惇還不如。


    跨海擊廣陵還可以說是陳登太厲害,連孫策這個江東開拓之主都攻不下,情有可原。


    可合肥之戰,孫十萬輸給張八百,硬生生的把張遼抬進後世武廟......真沒誰了。


    張溪當著諸葛亮的麵,得給偶像留點麵子,沒有當場指出諸葛亮的“疏漏”,而是在事後,跟徐庶討論的時候提了出來。


    但徐庶卻對此不以為然。


    “誠如元長所言,江東久有圖荊州之心,然荊州地勢優渥,又有北方曹操大敵在前,兩家一旦結盟,江東又豈會如此無智?!”徐庶問道。


    這個嘛......江東那地方,人邪性呐。


    一個不大的江東,還能分成三四個利益團體,其中一半人想著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過好日子,另一半人想著進取中原......最後妥協的結果就是占據荊州後,閉門自守吧。


    “再者,如孔明所言,荊州之地當為根本,主公隻需小心戒備,以荊州地勢,江東又能如何?!”徐庶笑了一下,略帶點輕蔑的說道,“江東舉東南之力,攻一個江夏尚且費力,怎敢大舉進犯荊州?!”


    ......當時主公入川,剛拿下漢中還沒迴過氣來,咱二爺也威震華夏,滅於禁斬龐德,圍城襄陽,正在進逼樊城......這時候誰能想到江東小人,不講武德玩偷襲啊。


    “最後,江東亦非無出路,隻需找準時機,北上合肥,窺視徐州,則進可占據中原,退可與主公二分天下,何必非盯著一個荊州?!”


    ......咱啥也不說了,都怪孫十萬!!!


    現在張溪算是明白了,為啥諸葛亮的《隆中對》裏,對江東襲取荊州之事沒做太多安排了。


    因為諸葛亮覺得,荊州之地其實還算是安穩的地方。


    一來,一旦兩家結盟,共同大敵是曹操,曹操占據天下七州之地,孫劉兩家加起來,就算取了西川也隻是三州之地,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孫吳沒道理放著曹操不打,非要來打同盟的盟友啊。


    二來,荊州這地方占據地利,而攻打荊州必須要靠水軍,可江東的水軍雖然號稱天下第一,但打個江夏都費勁,怎麽敢逆流而上的攻打南郡等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諸葛亮是給了孫權出路的,隻要打下合肥,或者憑借水軍之力攻下廣陵,進取徐州,孫吳就不用困守一地,也不需要擔心荊州順流而下的威脅。


    至於等到兩家蠶食曹操之地,打破了聯盟平衡的時候,那時自然會有新的戰略出來。


    從來沒有哪個戰略能永久保持不變的。


    《隆中對》之所以被後世人這麽多的討論,純粹是因為《隆中對》壓根沒實現,這才給了後人討論的空間,一旦實現了,這個《隆中對》就不會太重要,取而代之的會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戰略規劃。


    包括魯肅的《榻上策》,也是一個道理。


    而且《隆中對》這個戰略規劃,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壓縮版,不完整的。


    《隆中對》要求劉備全據荊州,可實際上劉備後來隻占據了半個南郡,南郡北部和襄陽這麽重要的地方還在曹操手裏。


    之後雖然劉備按照《隆中對》的要求,全取西川,但荊州方麵卻始終是個大問題,劉備從來沒有完整擁有過荊州。


    所以《隆中對》從一開始實施的時候就是一個畸形兒,最後沒能成長起來,卻有人怪諸葛亮沒規劃好......這多少有點不要臉了。


    再者說,不論三國演義還是曆史,呂蒙偷襲荊州這事兒,怎麽看都是孫權不厚道。


    總有人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但實際上來說,劉備有沒有借荊州這還是個疑問,而且就算是借了,後來劉備也是還了的。


    建安二十年,劉備剛剛平定西川,孫權因為不滿荊州他隻有一個江夏郡在手,跟劉備討要荊州遭拒,一怒之下出兵荊南四郡,劉備帶兵跟孫權對峙,這就是“湘水劃界”。


    當時劉備實力已經不比孫權差了,但因為聽說曹操親自領兵去了漢中,劉備要西去跟曹操爭奪漢中,因此對孫權做了讓步。


    雙方約定以湘水為界,長沙,桂陽,江夏三郡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三郡歸劉備。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存在什麽“借”荊州了,雙方已經劃分好了荊州的歸屬,劉備已經“還”了荊州了。


    你不能要求劉備借了你半個南郡,就要幫你無償打工,還你一整個荊州吧?!


    這種情況下,江東再偷襲,道義上和情理上都是說不過去的。


    整體上來說,《隆中對》的規劃其實並沒有什麽大問題,諸葛亮該考慮的也都考慮到了,隻是諸葛亮也沒想到,時局會變化的那麽快。


    一個是荊州會投降的這麽快,根本不給劉備謀取荊州的機會。


    另一個則是江東集團那麽不要臉,也壓根沒管將來,隻在乎眼前的這三瓜兩棗的。


    這不是諸葛亮的錯,如果諸葛亮連這些都能預料到,那張溪就不得不懷疑一下,是不是先跟諸葛亮對對暗號了。


    比如說個“奇變偶不變”啥的,看看他會不會說“符號看象限”。


    總之,張溪還是跟徐庶堅持了對孫權方的擔憂,再三強調荊州這個地方不能掉以輕心,而徐庶呢,在肯定了張溪擔憂的同時,卻又比較傾向於諸葛亮,表示不需要太擔憂。


    自古江東多英傑啊......總不能江東人裏一個聰明人都沒有,看不懂這個亂世格局吧?!


    對此,張溪隻能說......人的立場是會變的,有時候就算能看清,但站的位置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


    周瑜天下英才,他就不同意跟劉備結盟,也不同意“借”南郡給劉備,因為他覺得光靠江東足夠抵禦北方的曹操。


    即使是主張“借”南郡的魯肅,後來不也“單刀赴會”的找關羽討要南郡,甚至後來孫權派呂蒙出兵荊南四郡到湘水劃界的時候,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不過張溪現在也隻能是跟徐庶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要讓他修改這個《隆中對》,他是真的做不到的。


    總不能改成“東防孫權”吧......


    跟孫權搞好關係是必須的,畢竟兩家聯合才有對抗曹操的一線希望。


    兩邊開懟隻能死的更快。


    但你一邊要說跟孫權搞好關係,一邊又說著不能相信孫權......在這個年代的人看來,這個人多少有點失心瘋。


    再一個,也是諸葛亮沒在《隆中對》中寫明對孫權真實態度的原因——有些事兒,隻能做,不能說。


    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了,偷偷的做可以,但不能說出來。


    尤其是《隆中對》這種明顯要被人傳揚出去的文章上,那是一個字都不能寫的。


    沒看到實際《隆中對》的實踐方式,都是在諸葛亮的肚子了麽,隻有劉備問了他才會說......他可沒把這些玩意兒寫在竹簡上啊。


    這才是後世看不到諸葛亮對東吳真實態度的原因,實際上從曆史上來看,劉備一方確實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相信江東。


    當然,江東也從來沒有真正把劉備當成盟友就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風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風洞並收藏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