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三日,山東巡撫朱大典昌邑誓師,兩萬一千兵馬分三路進發。
同日,丁毅和徐敷奏也帶兵出發。
路上徐敷奏謙虛的問丁毅,這仗咱們怎麽打?
丁毅想了想,叛軍兵馬雖然越來越多,但大部都是降軍和裹挾的百姓,戰鬥力反而不如之前了。
此戰官兵還有遼東鐵騎助陣,叛軍必敗,咱們隻要守在叛軍敗退的路上,迎頭截殺,必能大獲全勝,斬獲人頭。
徐敷奏一聽妙啊,丁兄弟就是會打仗。
考慮到叛軍敗退時,必定會往登州方向跑,丁毅建議,以逸待勞,守住兩個必經路線,程郭鎮和驛道鎮。
其時,從萊州退向登州共有三條路,中間還有一條往金嶺鎮去的。
但丁毅說,常言道圍三而闕一,咱們要是堵死了他們的退路,叛軍非得跟咱們拚命不可。
咱們過來是刷功勞的,何必損傷自己的兵馬?
等官軍追上來,再一起去打登州就好。
徐敷奏聽的很有道理,當下兩人兵分二路,一個去程郭鎮,一個去驛道鎮。
丁毅願意打頭陣,守更近的程郭鎮,而且程郭鎮靠近海邊,算小路,估計大股兵馬不會走這裏,沒什麽油水,不會有多少首級。
關鍵是丁毅先打一陣,對麵肯定亡命而逃,後麵就容易打了。
徐敷奏更覺的丁毅講義氣。
十三日下午,丁毅的帶著兵馬,拉著十輛大車來到程郭鎮。
孔有德叛軍席卷登萊,甚至山東境內,裹挾了大量的人口,叛軍越滾越多,很多大的村落鎮府,都被叛軍攻破,所有財物被一搶而空。
程郭鎮在戰場最中間,遭受的傷害更大,丁毅的兵馬駐進去,全鎮幾乎看不到多少活人。
此時叛軍已經得到消息,集兵七萬多從萊州往沙河方向去。
丁毅的兵馬占據了程郭鎮,很快在程郭鎮選擇了戰場。
程郭鎮進鎮的主幹道,寬約六米,兩邊都是水田,原本都種著水稻,和叢林,被叛軍經過後,弄的稻田混亂無比,今年肯定要大大減產。
自登州之亂後,當地的糧價居高不下,丁毅這次都要準備到日本去購糧了。
他把兩司兵馬分別安排在大路兩側,路中間放著十輛大車。
兵馬在兩邊守著。
另帶了十門野戰炮,分別在兩側遠處選了個高地。
當天帶著全軍站了站位置,各部熟悉一下自己要守的地方。
然後就退迴程郭鎮。
徐送的馬被丁毅派人騎著,當哨騎用,在前麵打探消息。
接下來就是在程郭鎮等著,啥也不用幹。
當晚丁毅召集把總以上開會。
先說他們此行的目的,一是訓練新兵,讓新兵見見血,殺殺人,練練膽。
二是盡量降低損傷,不和叛軍死拚,讓官軍打前鋒,打主力。
三是多撈好處。
丁毅說,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幾乎個個身上都帶著銀子財物,戰後,專門組織人馬搜繳銀財,一個屍體也不能放過。
收上來後,統一分配。
眾將大喜,這意味著又有銀子分了。
此外,按順序優先,搶工匠》戰馬》衣甲》物資》兵器。
要知道吳橋兵變,登州之亂,是明末甚至是中國曆史上,動用火炮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以前沒有,以後也隻有丁毅才會有。
今年五月份的雙方野戰上,叛軍動用紅夷大炮五門,大將軍炮三百多門,官軍動用火炮三十多門,但其中有二十四門居然炸膛了。
當時的萊州,官府有萬曆年間收貯的硝和硫磺數萬斤,但因為鐵料不是很夠用,導致官軍火力不足。
知府朱萬年在三月收集城裏所有金屬,最多時每天有五十多工匠在造炮彈,有時因為鐵不夠,就用銅彈,還是不夠用。
丁毅下令不準搶炮,一是火炮是朝庭很重視的東西,戰後肯定會清理收理,二是丁毅拿到火炮也無法帶走,必須有船才能運往旅順,三是他有後續打算,到時不用搶估計也會有火炮。
所以丁毅要求先搶工匠和戰馬,然後是衣甲,必竟旅順製作衣甲需要時間,衣甲有多將來增兵也可以裝備。
眾將一一聽著,牢記丁大人的吩附。
丁毅估算著叛軍和明軍還要在沙河附近打幾天,第二天一大早,他叫了路超,帶了親兵一百人,人人帶馬,一路往招遠去了。
招遠就在程郭鎮東北方向,距離九十裏左右。
一路過去,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無數良田被損壞,村莊被燒掉,大院被攻破。
這邊算是戰役的中心位置,叛軍在登州和萊州之間來迴,所以遭到的破壞最大。
而且孔有德被逼反是因為大戶,所以他很痛恨大戶,每到一處,必要舉兵攻破大戶富商的大院,一是複仇,二是掠奪銀兩。
登萊之間,十室九空,異常慘烈。
一個時辰不到,丁毅帶著人就找到了招遠城外的玲瓏鎮。
出乎大夥的意外,眼下兵荒馬亂的到處見不到人,卻在玲瓏鎮看到大量的男女。
這些男女個個衣衫濫褸,饑瘦如柴,看到有兵馬過來,有的一哄而散,有的還敢圍過來,伸手要吃的。
隻見一個十二歲左右的清瘦少年,迎著他們過來,撲通,跪在地上:“求官老爺賞點吃的吧。”
“讓開。”路超大聲喝道,但沒有趕他走,迴頭看了眼丁毅。
少年身後,遠遠的還有一個女孩,看起來才十歲左右,麵帶驚恐看著他們。
丁毅勒住馬,看了看他,一揮手,示意手上遞點幹糧。
他們出來行軍打仗,會帶一部份糧米,還會帶一部自製的幹糧,都是是米餅,麵餅什麽。
少年大喜,一把奪過兩塊麵餅,迴頭跑向那個女孩,遞給她。
不料,邊上遠處有一個成年男子看到,麵露兇色衝向他們。
丁毅從馬背上一摸,左手拿弓,右手拿箭。
“嗖”一箭射在那男子腳下。
“啊”那男的嚇了一跳,抬頭看了眼丁毅這邊,轉頭就跑。
“走。”丁毅拍馬而動,帶著兵馬進入玲瓏鎮。
同日,丁毅和徐敷奏也帶兵出發。
路上徐敷奏謙虛的問丁毅,這仗咱們怎麽打?
丁毅想了想,叛軍兵馬雖然越來越多,但大部都是降軍和裹挾的百姓,戰鬥力反而不如之前了。
此戰官兵還有遼東鐵騎助陣,叛軍必敗,咱們隻要守在叛軍敗退的路上,迎頭截殺,必能大獲全勝,斬獲人頭。
徐敷奏一聽妙啊,丁兄弟就是會打仗。
考慮到叛軍敗退時,必定會往登州方向跑,丁毅建議,以逸待勞,守住兩個必經路線,程郭鎮和驛道鎮。
其時,從萊州退向登州共有三條路,中間還有一條往金嶺鎮去的。
但丁毅說,常言道圍三而闕一,咱們要是堵死了他們的退路,叛軍非得跟咱們拚命不可。
咱們過來是刷功勞的,何必損傷自己的兵馬?
等官軍追上來,再一起去打登州就好。
徐敷奏聽的很有道理,當下兩人兵分二路,一個去程郭鎮,一個去驛道鎮。
丁毅願意打頭陣,守更近的程郭鎮,而且程郭鎮靠近海邊,算小路,估計大股兵馬不會走這裏,沒什麽油水,不會有多少首級。
關鍵是丁毅先打一陣,對麵肯定亡命而逃,後麵就容易打了。
徐敷奏更覺的丁毅講義氣。
十三日下午,丁毅的帶著兵馬,拉著十輛大車來到程郭鎮。
孔有德叛軍席卷登萊,甚至山東境內,裹挾了大量的人口,叛軍越滾越多,很多大的村落鎮府,都被叛軍攻破,所有財物被一搶而空。
程郭鎮在戰場最中間,遭受的傷害更大,丁毅的兵馬駐進去,全鎮幾乎看不到多少活人。
此時叛軍已經得到消息,集兵七萬多從萊州往沙河方向去。
丁毅的兵馬占據了程郭鎮,很快在程郭鎮選擇了戰場。
程郭鎮進鎮的主幹道,寬約六米,兩邊都是水田,原本都種著水稻,和叢林,被叛軍經過後,弄的稻田混亂無比,今年肯定要大大減產。
自登州之亂後,當地的糧價居高不下,丁毅這次都要準備到日本去購糧了。
他把兩司兵馬分別安排在大路兩側,路中間放著十輛大車。
兵馬在兩邊守著。
另帶了十門野戰炮,分別在兩側遠處選了個高地。
當天帶著全軍站了站位置,各部熟悉一下自己要守的地方。
然後就退迴程郭鎮。
徐送的馬被丁毅派人騎著,當哨騎用,在前麵打探消息。
接下來就是在程郭鎮等著,啥也不用幹。
當晚丁毅召集把總以上開會。
先說他們此行的目的,一是訓練新兵,讓新兵見見血,殺殺人,練練膽。
二是盡量降低損傷,不和叛軍死拚,讓官軍打前鋒,打主力。
三是多撈好處。
丁毅說,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幾乎個個身上都帶著銀子財物,戰後,專門組織人馬搜繳銀財,一個屍體也不能放過。
收上來後,統一分配。
眾將大喜,這意味著又有銀子分了。
此外,按順序優先,搶工匠》戰馬》衣甲》物資》兵器。
要知道吳橋兵變,登州之亂,是明末甚至是中國曆史上,動用火炮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以前沒有,以後也隻有丁毅才會有。
今年五月份的雙方野戰上,叛軍動用紅夷大炮五門,大將軍炮三百多門,官軍動用火炮三十多門,但其中有二十四門居然炸膛了。
當時的萊州,官府有萬曆年間收貯的硝和硫磺數萬斤,但因為鐵料不是很夠用,導致官軍火力不足。
知府朱萬年在三月收集城裏所有金屬,最多時每天有五十多工匠在造炮彈,有時因為鐵不夠,就用銅彈,還是不夠用。
丁毅下令不準搶炮,一是火炮是朝庭很重視的東西,戰後肯定會清理收理,二是丁毅拿到火炮也無法帶走,必須有船才能運往旅順,三是他有後續打算,到時不用搶估計也會有火炮。
所以丁毅要求先搶工匠和戰馬,然後是衣甲,必竟旅順製作衣甲需要時間,衣甲有多將來增兵也可以裝備。
眾將一一聽著,牢記丁大人的吩附。
丁毅估算著叛軍和明軍還要在沙河附近打幾天,第二天一大早,他叫了路超,帶了親兵一百人,人人帶馬,一路往招遠去了。
招遠就在程郭鎮東北方向,距離九十裏左右。
一路過去,到處都是破敗的場景,無數良田被損壞,村莊被燒掉,大院被攻破。
這邊算是戰役的中心位置,叛軍在登州和萊州之間來迴,所以遭到的破壞最大。
而且孔有德被逼反是因為大戶,所以他很痛恨大戶,每到一處,必要舉兵攻破大戶富商的大院,一是複仇,二是掠奪銀兩。
登萊之間,十室九空,異常慘烈。
一個時辰不到,丁毅帶著人就找到了招遠城外的玲瓏鎮。
出乎大夥的意外,眼下兵荒馬亂的到處見不到人,卻在玲瓏鎮看到大量的男女。
這些男女個個衣衫濫褸,饑瘦如柴,看到有兵馬過來,有的一哄而散,有的還敢圍過來,伸手要吃的。
隻見一個十二歲左右的清瘦少年,迎著他們過來,撲通,跪在地上:“求官老爺賞點吃的吧。”
“讓開。”路超大聲喝道,但沒有趕他走,迴頭看了眼丁毅。
少年身後,遠遠的還有一個女孩,看起來才十歲左右,麵帶驚恐看著他們。
丁毅勒住馬,看了看他,一揮手,示意手上遞點幹糧。
他們出來行軍打仗,會帶一部份糧米,還會帶一部自製的幹糧,都是是米餅,麵餅什麽。
少年大喜,一把奪過兩塊麵餅,迴頭跑向那個女孩,遞給她。
不料,邊上遠處有一個成年男子看到,麵露兇色衝向他們。
丁毅從馬背上一摸,左手拿弓,右手拿箭。
“嗖”一箭射在那男子腳下。
“啊”那男的嚇了一跳,抬頭看了眼丁毅這邊,轉頭就跑。
“走。”丁毅拍馬而動,帶著兵馬進入玲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