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指引明路,朝會重啟
從宗正寺走出來的千古一帝 作者:冰茶常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德三十一年。
七月一十二日。
寅時初刻。
破曉未至,夜色依舊。
就在整座長安城仍籠罩於濃濃夜色中之際。
一輛輛或古色古香、又或簡樸至極的馬車。
絡繹不絕地自長安城一座座高牆大院中駛出。
隨即踏著夜色浩浩蕩蕩地朝著皇城所在行去。
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車廂內。
許鎮麵帶些許倦意地斜靠於車廂軟榻之上。
目光稍顯無神地透過半挑的車簾靜靜地望著窗外夜色。
自七月八日許奕所遣信使攜捷報奏章抵京並入宮麵聖。
以及正德帝隨後忽然降下口諭連續三日不上朝之事傳出後。
原本尚且還算平靜的京師長安城。
好似頃刻間便籠罩上厚厚一層無形陰霾般。
直壓的朝中一眾官吏以及部分京中世家大族、豪強鄉紳們無不惴惴不安。
此後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隨著一件件足以影響整個天下大勢之事的接踵而至。
原本便因許奕所書捷報奏章以及正德帝極其反常地降下口諭連續三日不上朝之事。
而暗地裏暗流湧動不止休的京師長安城。
好似刹那間便已然置身於滔天駭浪最中心處。
稍有不慎。
等待眾人的便會是粉身碎骨。
甚至於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也正因此。
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數之不盡的朝中官吏以及京中世家大族、豪強鄉紳乃至富甲商賈們。
近乎無不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行那未雨綢繆之舉。
而這其中則尤以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
舉家遷徙至京師長安城的一眾世家大族、豪強鄉紳乃至富甲商賈們最為惶恐。
許是七月九日那天數之不盡的長安城百姓、書生學子們自發地聚集於京兆府所在的光德坊。
隨後默默席地而坐為遠在漠北草原之上生死未卜的許奕默誦祈福經文。
甚至於當五軍都督府將士前來驅趕時。
更是無不赤紅著雙眼與五軍都督府將士拳腳相搏等發生於光德坊內的諸事漸漸傳出。
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舉家遷徙至京師長安城的一名門望族們。
好似於此事中看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亦或者更好的選擇般。
自七月九日發生於光德坊內的諸事於長安城內徹底傳播開來後。
數之不盡的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們。
打著各式各樣的幌子在一眾老牌王公貴族的引薦下尋到晉王府。
明裏暗裏、話裏話外的深意無外乎借助晉王許鎮之手押寶許奕。
至於那些出身於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們。
究竟是真心押寶許奕,還是借此試探許鎮、許奕二人。
那便當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了。
也正因此。
自七月九日至今。
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許鎮近乎無時無刻不在疲於應對那群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
而在這期間。
許鎮亦不動聲色地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一眾名門望族中。
為許奕物色到些許日後或可成為其入主中原時助力的部分名門望族。
至於那些暗中被其選中的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部分名門望族。
究竟是否誠心押寶以及日後究竟合用不合用。
則隻能交給許奕由其自行判斷。
以及交給時間由時間逐一驗證。
......
......
寅時過半。
破曉將至,夜色漸退。
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內。
就在許鎮仍麵帶些許倦意地斜靠於車廂軟榻之上。
目光略顯空洞地透過半挑的車簾望著窗外夜色愣愣出神之際。
原本不徐不疾地行駛於長安城朱雀大道之上的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由得漸漸減緩了馬速,最後更是直接停靠於路旁。
“王爺。”
“至承天門了。”
待將三轅青篷馬車徹底停靠妥當後。
晉王府車夫連忙跳下馬車行至車廂旁。
隨即麵朝三轅青篷馬車車廂深深俯身拱手稟報道。
三轅青篷馬車車廂內。
許鎮聞言不由得漸漸自萬千思緒中迴過神來。
隨即不由得深唿吸數次,似欲借助此舉徹底撫平心中萬千思緒般。
十餘息後。
許鎮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自三轅青篷馬車中走出。
方一走出三轅青篷馬車車廂。
目之所及。
赫然可見十三王爺等數位老牌王公貴族身影。
正自前方朝著自身所在徐徐折返而來。
見此情形。
許鎮不由得略正衣衫,隨即邁步朝著十三王爺等人迎去。
“見過十三王叔。”
許鎮邁步行至近前,隨即微微俯身拱手見禮道。
“使不得,使不得,使不得。”
十三王爺見狀照舊連忙側身避開許鎮一拜。
簡短寒暄數句過後。
十三王爺等數位老牌王公貴族們。
遂一同簇擁著身為宗正寺大宗正的晉王許鎮不徐不疾地朝著承天門行去。
待許鎮一行人穿過巍峨莊嚴的承天門行至宮城午門前時。
偌大的午門廣場上已然站滿了身著各色朝服的文武官吏。
細細望去。
目之所及。
赫然可見立身於午門廣場之上的一眾文武官吏的臉上幾乎無不麵露疲倦之色。
......
......
卯時初刻。
破曉初至,霞光漸顯。
伴隨著數道聲勢浩大的朝鼓聲。
漸漸地響徹於午門廣場上空中。
原本稍顯嘈雜的午門廣場瞬間安靜的落針可聞。
不多時。
數道聲勢浩大的朝鼓聲漸漸消散於午門廣場上空之中。
與此同時。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不徐不疾地自午門走出。
“卯時已至~!”
“百官入朝~!”
為首一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一甩手中浮塵。
隨即麵朝立身於午門廣場之上的文武百官們朗聲而道。
話音落罷。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默默轉身於前引路。
隨後引領著一眾文武百官不疾不徐地朝著太極宮太極殿行去。
而所謂的太極殿赫然便是大周百姓口中常言的金鑾殿。
一刻多鍾後。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便已然引領著朝中百官行至太極殿前。
隨後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默默行至殿門兩側。
隨即於太極殿殿門左右兩側默默俯身垂首而立。
與此同時。
身為司禮監隨堂太監之一的曹耀庭手持浮塵自太極殿內俯身走出。
“陛下有旨~!”
“百官入殿~!”
曹耀庭止步於太極殿白玉階一側。
麵朝立身於白玉階下的文武百官一甩手中浮塵,隨即朗聲而道。
“臣等謹遵陛下諭旨!”
一眾文武百官聞言當即麵朝太極殿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緩緩起身在司禮監隨堂太監曹耀庭的引領下邁步行至太極殿內。
不多時。
一眾文武百官便已然依照文、武、宗室有別。
以及自身官職高低尊卑等整齊劃一地分列於氣勢森嚴的太極殿內。
就在一眾文武百官方整齊劃一地分列妥當之際。
手持淨鞭立身於太極殿一側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當即揚起手中淨鞭。
隨即重重地朝著大殿揮鞭三下。
從而全了‘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這一朝堂禮儀。
待淨鞭聲漸漸自太極殿內消散開來後。
滿堂文武無不整齊劃一地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之大禮。
“臣等拜見陛下!”
“陛下躬安!”
滿堂文武俯身拱手大拜,隨即整齊劃一地朗聲而道。
“朕躬安。”
“眾愛卿免禮。”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不徐不疾地掃過下方一眾文武百官。
隨即緩緩開口說道。
“謝陛下。”
滿堂文武百官聞言緩緩站起身來。
隨即再度麵朝正德帝執一謝禮。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待滿堂文武百官徹底歸位後。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當即依例再度一揮手中淨鞭。
隨即不徐不疾地朗聲相詢道。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話音方落。
文官隊列中便忽然走出一人來。
“啟稟陛下。”
“臣有本奏。”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自文官隊列中走出。
隨即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所奏何事?”
正德帝聞言後不徐不疾地開口問道。
“迴陛下問。”
“臣所奏之事。”
“事關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安危。”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聞言當即如實迴答道。
“準奏。”
正德帝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
隨即不徐不疾地開口應允道。
“啟稟陛下。”
“昨日兵部相繼收到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
“以八百裏加急送呈而至的緊急軍情文書。”
“據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所呈緊急軍情文書所言。”
“近段時日以來白蓮教教眾頻頻出現於潁川、東郡、濟陰等郡境內。”
“並於潁川、東郡、濟陰等郡境內行大肆蠱惑百姓之舉。”
“而汝南郡八百裏加急軍情文書中更是稱白蓮教已然自汝南郡內聚攏起數十萬叛軍。”
“且於短短兩三日間便接連攻破西平、定穎、吳房、汝陽等十餘座城池。”
“現如今聚攏於西平、定穎、吳房、汝陽等十餘座城池內的白蓮教叛軍。”
“且正浩浩蕩蕩地朝著平輿城行軍。”
“若是郡城平輿城亦被攻破。”
“恐整個汝南郡將會落入白蓮教叛軍之手。”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滿臉凝重之色地沉聲稟報道。
話音落罷。
偌大的太極殿內瞬間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朝中一眾文武雖早已於昨日便知曉了汝南郡數十萬白蓮教叛軍之事。
亦知曉白蓮教叛軍於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便相繼攻破十餘座城池之事。
但卻並不知曉現如今的白蓮教叛軍已然正在籌備發兵攻打平輿城一事。
更不知曉白蓮教叛軍早已開始朝著潁川、東郡、濟陰等郡縣滲透一事。
就在滿堂文武百官皆因此間種種內幕而陷入沉默之際。
滿是威儀之色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忽然微微側首望向立身於左下首處的太子許雍。
“白蓮教叛亂之事。”
“太子可有何良見?”
正德帝麵色如常地徐徐開口問道。
“迴父皇問。”
“以兒臣之拙見。”
“白蓮教雖自汝南郡內聚攏起數十萬叛軍。”
“且於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便接連攻破汝南郡十餘座城池。”
“其看似擁眾數十萬之巨,且來勢極其洶洶。”
“但實則隻不過是一些無根之萍罷了。”
“朝廷隻需勒令汝南郡守堅守平輿城。”
“待白蓮教數十萬叛軍久攻不下之際。”
“朝廷隻需調集萬餘精兵與汝南郡郡守裏應外合。”
“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地平息這場白蓮教叛亂。”
太子許雍聞言當即邁步出列,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信心滿滿地徐徐開口進言道。
在其看來。
所謂的數十萬白蓮教叛軍。
隻不過是一群方放下農具的平民百姓罷了。
而一群平民百姓即使拿起刀槍又能有幾分戰力?
然而。
許雍卻忘了蟻多尚可噬象的道理。
更逞論此時聚集於汝南郡內的白蓮教叛軍足足有著數十萬之巨。
許雍話音方落罷。
偌大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再度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在聽完許雍之言後。
亦隻是不知可否地擺了擺手示意太子許雍歸位。
自始至終皆未對太子許雍先前之言有絲毫點評之意。
見此情形。
許雍心中雖仍不明自己先前言論究竟有何不妥之處。
但這並不妨礙其裝出一副驟然醒悟的模樣。
深感自身先前言論必然有失的許雍見狀後。
連忙做出一副幡然醒悟的姿態隨即朝著正德帝再度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默默挪動腳步退迴太極殿左下首處。
待太子許雍身影默默地退迴至太極殿左下首處後。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微不可查地搖了搖頭。
七月一十二日。
寅時初刻。
破曉未至,夜色依舊。
就在整座長安城仍籠罩於濃濃夜色中之際。
一輛輛或古色古香、又或簡樸至極的馬車。
絡繹不絕地自長安城一座座高牆大院中駛出。
隨即踏著夜色浩浩蕩蕩地朝著皇城所在行去。
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車廂內。
許鎮麵帶些許倦意地斜靠於車廂軟榻之上。
目光稍顯無神地透過半挑的車簾靜靜地望著窗外夜色。
自七月八日許奕所遣信使攜捷報奏章抵京並入宮麵聖。
以及正德帝隨後忽然降下口諭連續三日不上朝之事傳出後。
原本尚且還算平靜的京師長安城。
好似頃刻間便籠罩上厚厚一層無形陰霾般。
直壓的朝中一眾官吏以及部分京中世家大族、豪強鄉紳們無不惴惴不安。
此後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隨著一件件足以影響整個天下大勢之事的接踵而至。
原本便因許奕所書捷報奏章以及正德帝極其反常地降下口諭連續三日不上朝之事。
而暗地裏暗流湧動不止休的京師長安城。
好似刹那間便已然置身於滔天駭浪最中心處。
稍有不慎。
等待眾人的便會是粉身碎骨。
甚至於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也正因此。
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數之不盡的朝中官吏以及京中世家大族、豪強鄉紳乃至富甲商賈們。
近乎無不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行那未雨綢繆之舉。
而這其中則尤以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
舉家遷徙至京師長安城的一眾世家大族、豪強鄉紳乃至富甲商賈們最為惶恐。
許是七月九日那天數之不盡的長安城百姓、書生學子們自發地聚集於京兆府所在的光德坊。
隨後默默席地而坐為遠在漠北草原之上生死未卜的許奕默誦祈福經文。
甚至於當五軍都督府將士前來驅趕時。
更是無不赤紅著雙眼與五軍都督府將士拳腳相搏等發生於光德坊內的諸事漸漸傳出。
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舉家遷徙至京師長安城的一名門望族們。
好似於此事中看到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亦或者更好的選擇般。
自七月九日發生於光德坊內的諸事於長安城內徹底傳播開來後。
數之不盡的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們。
打著各式各樣的幌子在一眾老牌王公貴族的引薦下尋到晉王府。
明裏暗裏、話裏話外的深意無外乎借助晉王許鎮之手押寶許奕。
至於那些出身於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們。
究竟是真心押寶許奕,還是借此試探許鎮、許奕二人。
那便當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了。
也正因此。
自七月九日至今。
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
許鎮近乎無時無刻不在疲於應對那群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名門望族。
而在這期間。
許鎮亦不動聲色地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一眾名門望族中。
為許奕物色到些許日後或可成為其入主中原時助力的部分名門望族。
至於那些暗中被其選中的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的部分名門望族。
究竟是否誠心押寶以及日後究竟合用不合用。
則隻能交給許奕由其自行判斷。
以及交給時間由時間逐一驗證。
......
......
寅時過半。
破曉將至,夜色漸退。
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內。
就在許鎮仍麵帶些許倦意地斜靠於車廂軟榻之上。
目光略顯空洞地透過半挑的車簾望著窗外夜色愣愣出神之際。
原本不徐不疾地行駛於長安城朱雀大道之上的晉王府三轅青篷馬車。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由得漸漸減緩了馬速,最後更是直接停靠於路旁。
“王爺。”
“至承天門了。”
待將三轅青篷馬車徹底停靠妥當後。
晉王府車夫連忙跳下馬車行至車廂旁。
隨即麵朝三轅青篷馬車車廂深深俯身拱手稟報道。
三轅青篷馬車車廂內。
許鎮聞言不由得漸漸自萬千思緒中迴過神來。
隨即不由得深唿吸數次,似欲借助此舉徹底撫平心中萬千思緒般。
十餘息後。
許鎮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自三轅青篷馬車中走出。
方一走出三轅青篷馬車車廂。
目之所及。
赫然可見十三王爺等數位老牌王公貴族身影。
正自前方朝著自身所在徐徐折返而來。
見此情形。
許鎮不由得略正衣衫,隨即邁步朝著十三王爺等人迎去。
“見過十三王叔。”
許鎮邁步行至近前,隨即微微俯身拱手見禮道。
“使不得,使不得,使不得。”
十三王爺見狀照舊連忙側身避開許鎮一拜。
簡短寒暄數句過後。
十三王爺等數位老牌王公貴族們。
遂一同簇擁著身為宗正寺大宗正的晉王許鎮不徐不疾地朝著承天門行去。
待許鎮一行人穿過巍峨莊嚴的承天門行至宮城午門前時。
偌大的午門廣場上已然站滿了身著各色朝服的文武官吏。
細細望去。
目之所及。
赫然可見立身於午門廣場之上的一眾文武官吏的臉上幾乎無不麵露疲倦之色。
......
......
卯時初刻。
破曉初至,霞光漸顯。
伴隨著數道聲勢浩大的朝鼓聲。
漸漸地響徹於午門廣場上空中。
原本稍顯嘈雜的午門廣場瞬間安靜的落針可聞。
不多時。
數道聲勢浩大的朝鼓聲漸漸消散於午門廣場上空之中。
與此同時。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不徐不疾地自午門走出。
“卯時已至~!”
“百官入朝~!”
為首一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一甩手中浮塵。
隨即麵朝立身於午門廣場之上的文武百官們朗聲而道。
話音落罷。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默默轉身於前引路。
隨後引領著一眾文武百官不疾不徐地朝著太極宮太極殿行去。
而所謂的太極殿赫然便是大周百姓口中常言的金鑾殿。
一刻多鍾後。
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便已然引領著朝中百官行至太極殿前。
隨後數名身著大紅色宦官袍的司禮監引禮宦官默默行至殿門兩側。
隨即於太極殿殿門左右兩側默默俯身垂首而立。
與此同時。
身為司禮監隨堂太監之一的曹耀庭手持浮塵自太極殿內俯身走出。
“陛下有旨~!”
“百官入殿~!”
曹耀庭止步於太極殿白玉階一側。
麵朝立身於白玉階下的文武百官一甩手中浮塵,隨即朗聲而道。
“臣等謹遵陛下諭旨!”
一眾文武百官聞言當即麵朝太極殿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緩緩起身在司禮監隨堂太監曹耀庭的引領下邁步行至太極殿內。
不多時。
一眾文武百官便已然依照文、武、宗室有別。
以及自身官職高低尊卑等整齊劃一地分列於氣勢森嚴的太極殿內。
就在一眾文武百官方整齊劃一地分列妥當之際。
手持淨鞭立身於太極殿一側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當即揚起手中淨鞭。
隨即重重地朝著大殿揮鞭三下。
從而全了‘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這一朝堂禮儀。
待淨鞭聲漸漸自太極殿內消散開來後。
滿堂文武無不整齊劃一地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之大禮。
“臣等拜見陛下!”
“陛下躬安!”
滿堂文武俯身拱手大拜,隨即整齊劃一地朗聲而道。
“朕躬安。”
“眾愛卿免禮。”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不徐不疾地掃過下方一眾文武百官。
隨即緩緩開口說道。
“謝陛下。”
滿堂文武百官聞言緩緩站起身來。
隨即再度麵朝正德帝執一謝禮。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待滿堂文武百官徹底歸位後。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當即依例再度一揮手中淨鞭。
隨即不徐不疾地朗聲相詢道。
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話音方落。
文官隊列中便忽然走出一人來。
“啟稟陛下。”
“臣有本奏。”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自文官隊列中走出。
隨即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所奏何事?”
正德帝聞言後不徐不疾地開口問道。
“迴陛下問。”
“臣所奏之事。”
“事關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安危。”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聞言當即如實迴答道。
“準奏。”
正德帝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
隨即不徐不疾地開口應允道。
“啟稟陛下。”
“昨日兵部相繼收到自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
“以八百裏加急送呈而至的緊急軍情文書。”
“據潁川、汝南、東郡、濟陰等中原數郡所呈緊急軍情文書所言。”
“近段時日以來白蓮教教眾頻頻出現於潁川、東郡、濟陰等郡境內。”
“並於潁川、東郡、濟陰等郡境內行大肆蠱惑百姓之舉。”
“而汝南郡八百裏加急軍情文書中更是稱白蓮教已然自汝南郡內聚攏起數十萬叛軍。”
“且於短短兩三日間便接連攻破西平、定穎、吳房、汝陽等十餘座城池。”
“現如今聚攏於西平、定穎、吳房、汝陽等十餘座城池內的白蓮教叛軍。”
“且正浩浩蕩蕩地朝著平輿城行軍。”
“若是郡城平輿城亦被攻破。”
“恐整個汝南郡將會落入白蓮教叛軍之手。”
兵部右侍郎王興明滿臉凝重之色地沉聲稟報道。
話音落罷。
偌大的太極殿內瞬間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朝中一眾文武雖早已於昨日便知曉了汝南郡數十萬白蓮教叛軍之事。
亦知曉白蓮教叛軍於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便相繼攻破十餘座城池之事。
但卻並不知曉現如今的白蓮教叛軍已然正在籌備發兵攻打平輿城一事。
更不知曉白蓮教叛軍早已開始朝著潁川、東郡、濟陰等郡縣滲透一事。
就在滿堂文武百官皆因此間種種內幕而陷入沉默之際。
滿是威儀之色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忽然微微側首望向立身於左下首處的太子許雍。
“白蓮教叛亂之事。”
“太子可有何良見?”
正德帝麵色如常地徐徐開口問道。
“迴父皇問。”
“以兒臣之拙見。”
“白蓮教雖自汝南郡內聚攏起數十萬叛軍。”
“且於短短兩三日的時間裏便接連攻破汝南郡十餘座城池。”
“其看似擁眾數十萬之巨,且來勢極其洶洶。”
“但實則隻不過是一些無根之萍罷了。”
“朝廷隻需勒令汝南郡守堅守平輿城。”
“待白蓮教數十萬叛軍久攻不下之際。”
“朝廷隻需調集萬餘精兵與汝南郡郡守裏應外合。”
“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地平息這場白蓮教叛亂。”
太子許雍聞言當即邁步出列,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信心滿滿地徐徐開口進言道。
在其看來。
所謂的數十萬白蓮教叛軍。
隻不過是一群方放下農具的平民百姓罷了。
而一群平民百姓即使拿起刀槍又能有幾分戰力?
然而。
許雍卻忘了蟻多尚可噬象的道理。
更逞論此時聚集於汝南郡內的白蓮教叛軍足足有著數十萬之巨。
許雍話音方落罷。
偌大的太極殿內頃刻間便再度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在聽完許雍之言後。
亦隻是不知可否地擺了擺手示意太子許雍歸位。
自始至終皆未對太子許雍先前之言有絲毫點評之意。
見此情形。
許雍心中雖仍不明自己先前言論究竟有何不妥之處。
但這並不妨礙其裝出一副驟然醒悟的模樣。
深感自身先前言論必然有失的許雍見狀後。
連忙做出一副幡然醒悟的姿態隨即朝著正德帝再度深深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默默挪動腳步退迴太極殿左下首處。
待太子許雍身影默默地退迴至太極殿左下首處後。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微不可查地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