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不早,皇上不久便該出來了,羅涇辰道:「先進去吧。」
「是。」
至從羅涇辰被封為太子,羅涇霆不再與他肩並肩走,而總是落下半步跟在他身後。羅涇辰依然是他敬重的三哥,但也是未來的儲君,他們之間是兄弟,但更是君臣。
朝臣們早已經停下議論,轉向他們,紛紛恭敬行禮道:「參見太子殿下,襄王殿下。」
羅涇辰抬手,示意各位大臣道:「平身,諸位大人不必多禮。」
這些朝臣起身時,大多神色都不是特別鬆快,因為這是太子殿下大婚後的第一天早朝,原該與他道喜,但是,又聽聞昨天太子妃在街上險些遭到劫持,雖然不知道事情真假,但此時都不太好開口,不知道該先道喜還是先問候關心昨天的情況。
正在大家舉棋不定時,禮部侍郎郭巍開口問道:「太子殿下,微臣聽聞昨日太子妃娘娘在街上險遭虜劫,不知太子妃娘娘可安好?」
這禮部侍郎郭巍,出身於齊太師門下,是齊太師一手提拔坐到了如今的官位。
羅涇辰轉身,莫測高深瞧了郭巍一眼,笑道:「不知這消息郭侍郎從何處聽來?」
「這……」郭侍郎一時語塞,「微臣也是聽別人說的。」
「是嗎?郭侍郎聽何人所說?」羅涇辰繼續問。
這時戶部尚書明永說道:「這事不單郭侍郎聽說,微臣也聽說了。昨日之後,街上四處都是議論聲,都說有刺客劫持太子妃娘娘,殿下若不信,可以微服去市井街道上走走,任意一處都有口耳相傳的。微臣等也是關心太子和太子妃,故而有此一問。」
羅涇辰眼底發著冷光,但麵上依舊是淡淡的笑意:「哦?是嗎,市井傳言,兩位大人也相信?」
郭巍和明永麵上浮起一絲窘迫,都是有頭有臉的朝中大臣,被太子殿下如此揶揄,不禁有些尷尬。但明永很快又恢複了神色,笑道:「這整個京城的老百姓都在傳,而且還事關太子妃娘娘,所以微臣也不禁上心了,想著傳言總不會是空穴來風。」
「哦?明尚書這般篤定,是不是知道些什麽?」羅涇辰看著明永,不鹹不淡的瞳孔裏透著穿破人心的敏銳的光。
明永這時,才真正哆嗦著醒悟過來,原來,太子殿下不是在遮掩,而是有意套他們的話!.
恰在這時,後堂傳來一陣腳步聲,皇上來了。
果然,不一會兒,聽到一聲尖尖的高聲通傳:「皇上駕到」,便看到皇上一身明黃的龍袍走出來。
羅涇辰與群臣紛紛跪拜:「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君臣見禮完畢,戶部侍郎楊賢哲先呈遞折子,向皇上匯報這一年中各地的稅收情況、國庫的收支情況。這原該是戶部尚書稟報的,但戶部尚書明永自從四皇子羅涇煒事敗被秘密的處死,明永嗅出四皇子死得不尋常。他想到自己一直都是四皇子一黨,唯四皇子是瞻,而如今四皇子黨中,最核心的皇後被褫奪鳳印又被禁足,齊太師勢力也日漸在式微,處在隱退的狀態。又想到四皇子的很多秘密計劃他都有參與過,所以明永生生被嚇出了病來,總擔心某一天一道聖旨就將他株連九族了。因而也多是抱病的狀態,若非有齊太師的暗中拉攏,他可能還恢複不過來。因此,戶部的事務,大多由侍郎楊賢哲來處理。
這戶部侍郎雖然年輕,但處事穩妥,難得的是他生於侯門世家,卻沒有一絲貴公子紈絝習氣。皇上一邊看折子,一邊聽楊侍郎的稟報。雖然因為西北境戰事和錦地大地動,國庫支出了大筆銀兩,但今年寧國其他地方皆是豐年,有巨額金銀入庫、糧食豐收,國庫充盈,皇上兼看兼聽,龍心甚悅。
戶部侍郎稟報了之後,兵部尚書嚴光齊亦匯報了給
邊關將士家屬發放慰問金的情況,將士家屬對朝廷很是感激,嚴尚書還給皇上呈遞了幾封將士家屬寫的致恩書,皇上看了,更加欣喜。揚起的嘴角把病容都掩去了幾分。
這些事情,皇上因為身體不支,基本上都是放手讓羅涇辰在主持。看著這些呈報的折子,士農工商等等都是形勢一片大好,皇上龍顏大悅,想著寧國在他治理之下正在往逐漸往強大、富庶的方向發展,將來史書上,定然會給他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皇上不禁露出自豪的笑意。對羅涇辰這個兒子,也更加滿意了。
在皇上看那些致恩書之際,列位中有幾位朝臣相互用眼神交匯示意,這時,隻見左諫議大夫張之朋從列位中站出來,躬身說道:「皇上,臣有本啟奏。」
皇上臉上的笑意還沒有退去,往堂中看一眼竟然是平時發言並不多的張之朋,便點頭示意道:「張愛卿有何事?」
張之朋暗自清了清嗓子,鄭重其事說道:「皇上,微臣要彈劾一人。」
如此好的氛圍卻迸出一句這般煞風景的話,皇上立時就沉下了臉色,其他官員也麵麵相覷,又都有幾分人人自危,不知這張之朋究竟要彈劾誰。
皇上眯著眼睛,問道:「張愛卿要彈劾誰?」
張之朋麵不改色,隻是略顯肥胖的身子在這般半躬的姿勢下維持的有些艱難。他微微調整一下姿勢,而後擲地有聲說道:「微臣要彈劾京城巡防營統領劉韋瀟。」
一時間,其他大臣暗自鬆一口氣的同時又倒吸一口氣,他們大約已經猜到可能是因為何事劉統領被彈劾了。而統領劉韋瀟倒是鎮定得很,仿佛早有預料一般,沒有憤怒也沒有驚慌,麵不改色等著張之朋接下來的彈劾內容。
皇上龍目沉沉看了張之朋好一會兒,為何彈劾劉韋瀟,他不用問也知道所為何事,他原本是想等散朝了,把羅涇辰留下來單獨問的,可偏偏,張之朋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彈劾劉韋瀟,他就是不理也不行了。
「說說,張愛卿為何彈劾劉韋瀟?」皇上聲音裏並無起伏,但正是這毫無起伏的平靜裏,讓人無端感受一種不怒自威的壓力。
「是。」
至從羅涇辰被封為太子,羅涇霆不再與他肩並肩走,而總是落下半步跟在他身後。羅涇辰依然是他敬重的三哥,但也是未來的儲君,他們之間是兄弟,但更是君臣。
朝臣們早已經停下議論,轉向他們,紛紛恭敬行禮道:「參見太子殿下,襄王殿下。」
羅涇辰抬手,示意各位大臣道:「平身,諸位大人不必多禮。」
這些朝臣起身時,大多神色都不是特別鬆快,因為這是太子殿下大婚後的第一天早朝,原該與他道喜,但是,又聽聞昨天太子妃在街上險些遭到劫持,雖然不知道事情真假,但此時都不太好開口,不知道該先道喜還是先問候關心昨天的情況。
正在大家舉棋不定時,禮部侍郎郭巍開口問道:「太子殿下,微臣聽聞昨日太子妃娘娘在街上險遭虜劫,不知太子妃娘娘可安好?」
這禮部侍郎郭巍,出身於齊太師門下,是齊太師一手提拔坐到了如今的官位。
羅涇辰轉身,莫測高深瞧了郭巍一眼,笑道:「不知這消息郭侍郎從何處聽來?」
「這……」郭侍郎一時語塞,「微臣也是聽別人說的。」
「是嗎?郭侍郎聽何人所說?」羅涇辰繼續問。
這時戶部尚書明永說道:「這事不單郭侍郎聽說,微臣也聽說了。昨日之後,街上四處都是議論聲,都說有刺客劫持太子妃娘娘,殿下若不信,可以微服去市井街道上走走,任意一處都有口耳相傳的。微臣等也是關心太子和太子妃,故而有此一問。」
羅涇辰眼底發著冷光,但麵上依舊是淡淡的笑意:「哦?是嗎,市井傳言,兩位大人也相信?」
郭巍和明永麵上浮起一絲窘迫,都是有頭有臉的朝中大臣,被太子殿下如此揶揄,不禁有些尷尬。但明永很快又恢複了神色,笑道:「這整個京城的老百姓都在傳,而且還事關太子妃娘娘,所以微臣也不禁上心了,想著傳言總不會是空穴來風。」
「哦?明尚書這般篤定,是不是知道些什麽?」羅涇辰看著明永,不鹹不淡的瞳孔裏透著穿破人心的敏銳的光。
明永這時,才真正哆嗦著醒悟過來,原來,太子殿下不是在遮掩,而是有意套他們的話!.
恰在這時,後堂傳來一陣腳步聲,皇上來了。
果然,不一會兒,聽到一聲尖尖的高聲通傳:「皇上駕到」,便看到皇上一身明黃的龍袍走出來。
羅涇辰與群臣紛紛跪拜:「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君臣見禮完畢,戶部侍郎楊賢哲先呈遞折子,向皇上匯報這一年中各地的稅收情況、國庫的收支情況。這原該是戶部尚書稟報的,但戶部尚書明永自從四皇子羅涇煒事敗被秘密的處死,明永嗅出四皇子死得不尋常。他想到自己一直都是四皇子一黨,唯四皇子是瞻,而如今四皇子黨中,最核心的皇後被褫奪鳳印又被禁足,齊太師勢力也日漸在式微,處在隱退的狀態。又想到四皇子的很多秘密計劃他都有參與過,所以明永生生被嚇出了病來,總擔心某一天一道聖旨就將他株連九族了。因而也多是抱病的狀態,若非有齊太師的暗中拉攏,他可能還恢複不過來。因此,戶部的事務,大多由侍郎楊賢哲來處理。
這戶部侍郎雖然年輕,但處事穩妥,難得的是他生於侯門世家,卻沒有一絲貴公子紈絝習氣。皇上一邊看折子,一邊聽楊侍郎的稟報。雖然因為西北境戰事和錦地大地動,國庫支出了大筆銀兩,但今年寧國其他地方皆是豐年,有巨額金銀入庫、糧食豐收,國庫充盈,皇上兼看兼聽,龍心甚悅。
戶部侍郎稟報了之後,兵部尚書嚴光齊亦匯報了給
邊關將士家屬發放慰問金的情況,將士家屬對朝廷很是感激,嚴尚書還給皇上呈遞了幾封將士家屬寫的致恩書,皇上看了,更加欣喜。揚起的嘴角把病容都掩去了幾分。
這些事情,皇上因為身體不支,基本上都是放手讓羅涇辰在主持。看著這些呈報的折子,士農工商等等都是形勢一片大好,皇上龍顏大悅,想著寧國在他治理之下正在往逐漸往強大、富庶的方向發展,將來史書上,定然會給他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皇上不禁露出自豪的笑意。對羅涇辰這個兒子,也更加滿意了。
在皇上看那些致恩書之際,列位中有幾位朝臣相互用眼神交匯示意,這時,隻見左諫議大夫張之朋從列位中站出來,躬身說道:「皇上,臣有本啟奏。」
皇上臉上的笑意還沒有退去,往堂中看一眼竟然是平時發言並不多的張之朋,便點頭示意道:「張愛卿有何事?」
張之朋暗自清了清嗓子,鄭重其事說道:「皇上,微臣要彈劾一人。」
如此好的氛圍卻迸出一句這般煞風景的話,皇上立時就沉下了臉色,其他官員也麵麵相覷,又都有幾分人人自危,不知這張之朋究竟要彈劾誰。
皇上眯著眼睛,問道:「張愛卿要彈劾誰?」
張之朋麵不改色,隻是略顯肥胖的身子在這般半躬的姿勢下維持的有些艱難。他微微調整一下姿勢,而後擲地有聲說道:「微臣要彈劾京城巡防營統領劉韋瀟。」
一時間,其他大臣暗自鬆一口氣的同時又倒吸一口氣,他們大約已經猜到可能是因為何事劉統領被彈劾了。而統領劉韋瀟倒是鎮定得很,仿佛早有預料一般,沒有憤怒也沒有驚慌,麵不改色等著張之朋接下來的彈劾內容。
皇上龍目沉沉看了張之朋好一會兒,為何彈劾劉韋瀟,他不用問也知道所為何事,他原本是想等散朝了,把羅涇辰留下來單獨問的,可偏偏,張之朋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彈劾劉韋瀟,他就是不理也不行了。
「說說,張愛卿為何彈劾劉韋瀟?」皇上聲音裏並無起伏,但正是這毫無起伏的平靜裏,讓人無端感受一種不怒自威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