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顧炎武聽到第一個要對韃子開刀,頓時來了精神,這個軍事發燒友環顧麵前的軍界精英,半是試探、半是兜售著自己的軍事構想:
“年前皇上禦駕親征,在海上打退倭寇,一舉收複台灣,連紅毛人??????嗯,連荷蘭人都不是敵手,王旅長和梁團長,還有關隊長,幾位率領新軍輕易就收拾了那幫荷蘭人。我聞皇上大練新軍,新軍隻怕已經超過了十萬之數,以我之見,隻要出動三萬新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北進,另一路直接登陸遼東,則大明收複遼東,滅了韃子,指日可待。”
顧炎武對於海上擊退日本人、一舉收複台灣的大明陸海軍,隻道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假以時日,必然天下無敵。顧炎武畢竟沒有親曆與日本人的海戰,所有的認知都是通過道聽途說得來,《明報》報道的還算靠譜,而通過評書和小道傳聞所得,則是五花八門,每每演繹成了海上伏魔擒妖的各式版本。不管怎麽樣,在顧炎武心目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是選擇性地相信大明之戰力遠在日本人之上,至於荷蘭人,就更不用提了。如今大明雄師挾得勝之威,掃蕩韃子,那當然是手到擒來。
在坐的五個人中,隻有趙一均經曆了那場海上生死大戰,至今記憶猶新,當日戰事之慘烈,戰況之危急,說大明水師命懸一線也絕不誇張,豈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打退倭寇”就能形容的。趙一均苦笑了一聲,說道:
“秘書長先生,不要忘了,韃子這次暗殺,用的是日本人的先進手雷,故此,攻打韃子,可不能不考慮日本人在後麵搗鬼。韃子若還是以前的戰法,以騎射之道與我大明相抗衡,則可毫不誇張地說,隻須兩萬新軍即可掃平遼東。不過韃子若從日本人那裏買到新式武器,而日本人的武器威力不可小覷,如此一來,要想一舉滅了韃子,事情恐怕就不是那麽簡單了。”
王夫之心知大明的手雷威力遠不如日式手雷,也歎道:
“唉!想不到日本人的手雷威力居然有如此之大!實乃匪夷所思,韃子若是和倭寇勾結,確是一件棘手的事。”
王夫之對於在台灣輕鬆擊敗荷蘭人,其時尚在感歎己方的武器優勢巨大,甚至提出不論誰去指揮都能獲勝,王夫之這一論點便被指為典型的“唯武器論”。事後皇上還親自提點過自己,王夫之的“武器製勝論”這才刹住車,轉而潛心鑽研適合於新式武器的新戰法。
王夫之蘸著酒水,在桌上劃將起來,接著說道:
“若是日本人出動鐵船,在海上攔截我大明水師,登陸遼東或者運兵朝鮮,隻怕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好在年前就有一批援朝的誌願軍去了朝鮮,為今之計,唯有通過朝鮮對韃子發起進攻才是可行之策。”
趙一均心中暗暗一驚,自己原也是主張登陸遼東作戰的,然而據王夫之所說,日本人的鐵船若是在海上攔截運兵船,登陸能不能順利實施那就有點懸了。就算登陸成功,若是海上補給或者海上退路被日本人的鐵船所阻,陸上作戰究竟能打成什麽樣子,還真是難說得很。若是韃子裝備了日本人的先進武器,戰事一旦打成焦灼態勢,大明遠征軍沒有穩固後方,最終的結果便不堪設想。想到此處,連連點頭。
關讚唐聽罷不以為然,淡淡一笑道:
“打韃子,不見得就非要大軍出動,看來得我們特戰隊出馬了,我們特戰隊小而精,我看由我們配合援朝誌願軍作戰就夠了。要說收拾韃子,我們的特戰隊比大隊人馬更管用。”
關讚唐的特種作戰大隊成立不久,根據崇禎原來的計劃,特戰大隊本應該再過一段時間才成立。不錯!狙擊步槍是有了,不過還得有自動火器,否則特戰隊的火力得不到保證。但是日本人穿越之後,應對緊急情況的特戰大隊不得不提前成立,特戰大隊裝備的是彈夾備彈十發的步槍,這種步槍命名為“45式”步槍,也就是比甲申式步槍多一個彈夾而已。不過特戰大隊從經曆過台灣陸戰、海戰的將士中嚴格選拔,最後選出200人,差不多是三十人當中選拔一人,號稱大明新軍精銳之精銳。軍中都不知道這特戰隊究竟要作何妙用,難道真的要用在對韃子作戰?
梁永南今天喝得有點多了,但還沒有到喝醉的地步。梁永南在收複台灣之後積功升為團長,大局觀已經不比從前。打韃子可不同於遠征台灣,台灣畢竟才有不到兩千荷蘭人,而韃子在遼東苦心經營幾十年,而且屢勝明軍,士氣旺盛,要寄希望雷霆一擊迅速打垮韃子,恐怕不見得現實。加之韃子有了日本人的新式武器,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顯然是一廂情願。為今之計,最好的策略還是穩打穩紮,可以考慮的對清作戰計劃還是立足朝鮮北伐。嗯,不知道誰會出任大明統帥。
梁永南仗著酒意,也不管在這場合議論這事合不合適,張口就說:
“看來出兵朝鮮,在朝鮮北上攻打韃子已是大勢所趨,卻不知道此次會派誰掛帥?皇上親征是不可能了,卻不知道是哪位將軍出馬領兵援朝?”
關讚唐滿口酒氣,奪口而出:
“這還不好說,不是汪幼清,便是張煌言,還能有誰?”
顧炎武今天也明顯喝多了,舌頭有點大,但是不妨礙他對於掛帥人選的推測,說道:
“我看兩位旅長都是不錯的掛帥人選,王旅長打了萊州和台灣戰役,趙旅長打了海戰和攻取淡水之戰,嗬嗬,都是??????都是大明的虎將??????虎將!來,來,來,為大明虎將幹一杯??????,幹??????幹一杯!”
這邊在酒樓討論究竟會由誰出任援朝統帥,崇禎和王承恩也在商議同樣的問題。崇禎問王承恩:
“你看派吳三桂去朝鮮怎麽樣?”
“我的大皇上,這個太冒險了吧!何不派汪幼清和張煌言去!甚至派王夫之和趙一均也行啊,吳三桂這人要是萬一反水,那豈不糟糕!穿越的日本人可是知道吳三桂的德行的,曆史上吳三桂投降滿清,當了漢奸,若是將來日本人突襲朝鮮,萬一吳三桂抵擋不住,被日本人威逼利誘一番,竟至於投降日本人,要是這樣,那豈不是糟糕透頂!”
王承恩不能不提醒崇禎,這吳三桂曆史上可是一個漢奸,要是日本人進攻朝鮮,一旦形勢不妙,保不準由於曆史的慣性,吳三桂還是會選擇漢奸道路,誰敢擔保吳三桂不會如此呢!
崇禎嘲笑王承恩道:
“我說你怎麽老想著吳三桂投降!曆史上吳三桂投降滿清,那是特定的曆史環境使然。如今大明中興在即,吳三桂正好建功立業,誰會傻乎乎地做一個遺臭萬年的投降派!投降倭寇可比投降滿清還不如呢。朕考慮由吳三桂帶兵,乃是因為年前帶誌願軍前往朝鮮的乃是郭雲龍,試問,除了吳三桂,又有誰能真正駕馭得了郭雲龍,汪幼清也許可以,不過朕正在療傷,呂宋之戰事還得汪幼清主持,朝鮮那邊畢竟不是主戰場。吳三桂對於新軍作戰如今也不陌生,加上郭雲龍相助,何愁帶不了新軍!況且赴朝作戰,離開不了騎兵,吳三桂的騎兵和新軍協同作戰,才是正理。再說要統帥中朝聯軍,非資深戰將不堪任也,故而朕讓吳三桂赴朝掛帥,乃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王承恩想一想皇上的話,可不就是這樣嘛!要指揮中朝聯軍,汪幼清和張煌言的資曆都嫌不夠,想想後世就是彭大將軍出任誌願軍司令,有時候都還是指揮不動朝鮮人民軍,更別說王夫之和趙一均了。王承恩總算明白,後世為什麽最終沒有讓粟裕當誌願軍司令,**既然不願意去朝鮮,也就是彭德懷能夠當這個誌願軍司令,否則四野的部隊誰能指揮得動!王承恩摸摸腦袋,說:
“我就是擔心吳三桂這家夥到時把大明給賣了,既然皇上這麽說,讓吳三桂掛帥的確也有道理。而且吳三桂手下都是遼東人,對於收複遼東必然更加熱切,若不是這家夥的德行值得懷疑,也許的確是一時之選。”
崇禎笑道:
“吳三桂被日本人的彈片擊傷背部,傷愈沒幾天,不會這麽快就好了傷疤忘了痛吧!咱們也不能先入為主,老是抱著原來的曆史不放。昔日袁崇煥有‘以遼人守遼土’,我們今日則有‘以遼人複遼土’,吳三桂這幫人對於遼東的人文地理環境,比其他人熟悉,就讓吳三桂掛帥去吧。此外,讓關讚唐帶100名特戰隊去朝鮮,特戰隊也得練練兵了,精兵可都是打出來的。”
王承恩提醒道:
“趁著現在日本人兩艘艦船都在呂宋,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把兵員和武器給養都運往朝鮮,否則等日本人迴過頭來,海上就沒有保障了。”
崇禎聞言,輕輕歎一口氣,無奈地說:
“大明的實力還是不夠啊,且不說武器製造跟不上,糧草也有很大的缺口,根本就應付不了大戰。好歹去年趕種了紅薯,要不然哪來的糧草。唉!越南那邊買糧,不知道買迴了多少大米,真是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沒有雄厚的家底,這仗根本就沒法打。糧草運輸到朝鮮,那就是天價糧草了,看來隻有讓朝鮮多承受點,糧草的供應還得以朝鮮為主。”
王承恩也知道大明的糧食危機還沒有過去,即便趕種了番薯,即便進口了一些大米,還是杯水車薪。至少還得大半年時間,鼎力抓好糧食生產,才能緩過勁來。自己這個後世的軍事發燒友關注的隻是打仗打得熱鬧,看到的隻是戰爭的輸贏,卻沒有後勤和糧草的概念,讀到朝鮮戰爭因為後勤不力影響了戰役行動也是一知半解。如今處在權力中心,總算明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乃是萬古不移的戰爭準則。
時至今日,大明好多人還在挨餓,南京城的難民問題在近兩個月才有所好轉,這當然是拜台灣開發所賜,然而台灣開發消耗的糧草也不在少數,隻不過台灣預售土地,總算收了不少銀子,轉而從越南進口大米,方才填上了台灣開發的糧草缺口。
雖然現實如此,王承恩還得寬慰皇上,皇上養傷可不能老是心事鬱結。嗯,朝鮮李王事前都是有過承諾的,大明幫助朝鮮驅逐韃子,朝鮮提供糧草補給。想到此處,王承恩笑道:
“皇上不必擔心糧草之事,朝鮮承諾在先,兩三萬明軍的糧草他們完全能夠提供。”
崇禎不置可否,隻是說道:
“這一場打著反恐旗號的戰爭,好吧,還得加上收複故土的理由,嗯!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了?還有,朝鮮的兩位質子,會不會一去不返?”
王承恩隻好含糊道:
“皇上,戰爭嘛,就得有犧牲。朝鮮王室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二位朝鮮王子要平安歸來恐怕是難有可能了。韃子若要殺了二位王子,那這個恐怖主義的罪行又得記上一筆。”
崇禎苦笑一聲,調侃道:
“未必咱將來還真搞一個國際法庭審判多爾袞和日本人不成!”
當然,這個時代完全不必做公開審判那一套文章,韃子這恐怖主義的帽子橫豎是摘不掉了。而日本人隻是被扣了個支持恐怖主義的帽子,原因無他,大明沒有能力兩線作戰,更不用說登陸日本本島。湯若望那篇文章無非就是寫給歐洲人看的,日本人攻取馬尼拉的消息馬上就會傳遍歐洲,加上日本人支持滿清的恐怖暗殺,日本人儼然就將成為與整個文明世界為敵的野蠻民族。當然,在全世界文明社會聯合起來抗日之前,大明隻能等待時機。
但是打擊滿清恐怖主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吳三桂作為最為合適的人選,即將成為十七世紀的反恐英雄,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崇禎和王承恩輕輕擊掌,兩人會心一笑。王承恩不由得感慨:曆史有時候就像一台滑稽劇,有著莫名其妙的邏輯,好吧!讓人慶幸的是,自己有幸成為曆史的改寫者,而不僅僅是被曆史的潮流所湮沒。
;
顧炎武聽到第一個要對韃子開刀,頓時來了精神,這個軍事發燒友環顧麵前的軍界精英,半是試探、半是兜售著自己的軍事構想:
“年前皇上禦駕親征,在海上打退倭寇,一舉收複台灣,連紅毛人??????嗯,連荷蘭人都不是敵手,王旅長和梁團長,還有關隊長,幾位率領新軍輕易就收拾了那幫荷蘭人。我聞皇上大練新軍,新軍隻怕已經超過了十萬之數,以我之見,隻要出動三萬新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北進,另一路直接登陸遼東,則大明收複遼東,滅了韃子,指日可待。”
顧炎武對於海上擊退日本人、一舉收複台灣的大明陸海軍,隻道皆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假以時日,必然天下無敵。顧炎武畢竟沒有親曆與日本人的海戰,所有的認知都是通過道聽途說得來,《明報》報道的還算靠譜,而通過評書和小道傳聞所得,則是五花八門,每每演繹成了海上伏魔擒妖的各式版本。不管怎麽樣,在顧炎武心目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自然是選擇性地相信大明之戰力遠在日本人之上,至於荷蘭人,就更不用提了。如今大明雄師挾得勝之威,掃蕩韃子,那當然是手到擒來。
在坐的五個人中,隻有趙一均經曆了那場海上生死大戰,至今記憶猶新,當日戰事之慘烈,戰況之危急,說大明水師命懸一線也絕不誇張,豈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打退倭寇”就能形容的。趙一均苦笑了一聲,說道:
“秘書長先生,不要忘了,韃子這次暗殺,用的是日本人的先進手雷,故此,攻打韃子,可不能不考慮日本人在後麵搗鬼。韃子若還是以前的戰法,以騎射之道與我大明相抗衡,則可毫不誇張地說,隻須兩萬新軍即可掃平遼東。不過韃子若從日本人那裏買到新式武器,而日本人的武器威力不可小覷,如此一來,要想一舉滅了韃子,事情恐怕就不是那麽簡單了。”
王夫之心知大明的手雷威力遠不如日式手雷,也歎道:
“唉!想不到日本人的手雷威力居然有如此之大!實乃匪夷所思,韃子若是和倭寇勾結,確是一件棘手的事。”
王夫之對於在台灣輕鬆擊敗荷蘭人,其時尚在感歎己方的武器優勢巨大,甚至提出不論誰去指揮都能獲勝,王夫之這一論點便被指為典型的“唯武器論”。事後皇上還親自提點過自己,王夫之的“武器製勝論”這才刹住車,轉而潛心鑽研適合於新式武器的新戰法。
王夫之蘸著酒水,在桌上劃將起來,接著說道:
“若是日本人出動鐵船,在海上攔截我大明水師,登陸遼東或者運兵朝鮮,隻怕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好在年前就有一批援朝的誌願軍去了朝鮮,為今之計,唯有通過朝鮮對韃子發起進攻才是可行之策。”
趙一均心中暗暗一驚,自己原也是主張登陸遼東作戰的,然而據王夫之所說,日本人的鐵船若是在海上攔截運兵船,登陸能不能順利實施那就有點懸了。就算登陸成功,若是海上補給或者海上退路被日本人的鐵船所阻,陸上作戰究竟能打成什麽樣子,還真是難說得很。若是韃子裝備了日本人的先進武器,戰事一旦打成焦灼態勢,大明遠征軍沒有穩固後方,最終的結果便不堪設想。想到此處,連連點頭。
關讚唐聽罷不以為然,淡淡一笑道:
“打韃子,不見得就非要大軍出動,看來得我們特戰隊出馬了,我們特戰隊小而精,我看由我們配合援朝誌願軍作戰就夠了。要說收拾韃子,我們的特戰隊比大隊人馬更管用。”
關讚唐的特種作戰大隊成立不久,根據崇禎原來的計劃,特戰大隊本應該再過一段時間才成立。不錯!狙擊步槍是有了,不過還得有自動火器,否則特戰隊的火力得不到保證。但是日本人穿越之後,應對緊急情況的特戰大隊不得不提前成立,特戰大隊裝備的是彈夾備彈十發的步槍,這種步槍命名為“45式”步槍,也就是比甲申式步槍多一個彈夾而已。不過特戰大隊從經曆過台灣陸戰、海戰的將士中嚴格選拔,最後選出200人,差不多是三十人當中選拔一人,號稱大明新軍精銳之精銳。軍中都不知道這特戰隊究竟要作何妙用,難道真的要用在對韃子作戰?
梁永南今天喝得有點多了,但還沒有到喝醉的地步。梁永南在收複台灣之後積功升為團長,大局觀已經不比從前。打韃子可不同於遠征台灣,台灣畢竟才有不到兩千荷蘭人,而韃子在遼東苦心經營幾十年,而且屢勝明軍,士氣旺盛,要寄希望雷霆一擊迅速打垮韃子,恐怕不見得現實。加之韃子有了日本人的新式武器,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顯然是一廂情願。為今之計,最好的策略還是穩打穩紮,可以考慮的對清作戰計劃還是立足朝鮮北伐。嗯,不知道誰會出任大明統帥。
梁永南仗著酒意,也不管在這場合議論這事合不合適,張口就說:
“看來出兵朝鮮,在朝鮮北上攻打韃子已是大勢所趨,卻不知道此次會派誰掛帥?皇上親征是不可能了,卻不知道是哪位將軍出馬領兵援朝?”
關讚唐滿口酒氣,奪口而出:
“這還不好說,不是汪幼清,便是張煌言,還能有誰?”
顧炎武今天也明顯喝多了,舌頭有點大,但是不妨礙他對於掛帥人選的推測,說道:
“我看兩位旅長都是不錯的掛帥人選,王旅長打了萊州和台灣戰役,趙旅長打了海戰和攻取淡水之戰,嗬嗬,都是??????都是大明的虎將??????虎將!來,來,來,為大明虎將幹一杯??????,幹??????幹一杯!”
這邊在酒樓討論究竟會由誰出任援朝統帥,崇禎和王承恩也在商議同樣的問題。崇禎問王承恩:
“你看派吳三桂去朝鮮怎麽樣?”
“我的大皇上,這個太冒險了吧!何不派汪幼清和張煌言去!甚至派王夫之和趙一均也行啊,吳三桂這人要是萬一反水,那豈不糟糕!穿越的日本人可是知道吳三桂的德行的,曆史上吳三桂投降滿清,當了漢奸,若是將來日本人突襲朝鮮,萬一吳三桂抵擋不住,被日本人威逼利誘一番,竟至於投降日本人,要是這樣,那豈不是糟糕透頂!”
王承恩不能不提醒崇禎,這吳三桂曆史上可是一個漢奸,要是日本人進攻朝鮮,一旦形勢不妙,保不準由於曆史的慣性,吳三桂還是會選擇漢奸道路,誰敢擔保吳三桂不會如此呢!
崇禎嘲笑王承恩道:
“我說你怎麽老想著吳三桂投降!曆史上吳三桂投降滿清,那是特定的曆史環境使然。如今大明中興在即,吳三桂正好建功立業,誰會傻乎乎地做一個遺臭萬年的投降派!投降倭寇可比投降滿清還不如呢。朕考慮由吳三桂帶兵,乃是因為年前帶誌願軍前往朝鮮的乃是郭雲龍,試問,除了吳三桂,又有誰能真正駕馭得了郭雲龍,汪幼清也許可以,不過朕正在療傷,呂宋之戰事還得汪幼清主持,朝鮮那邊畢竟不是主戰場。吳三桂對於新軍作戰如今也不陌生,加上郭雲龍相助,何愁帶不了新軍!況且赴朝作戰,離開不了騎兵,吳三桂的騎兵和新軍協同作戰,才是正理。再說要統帥中朝聯軍,非資深戰將不堪任也,故而朕讓吳三桂赴朝掛帥,乃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王承恩想一想皇上的話,可不就是這樣嘛!要指揮中朝聯軍,汪幼清和張煌言的資曆都嫌不夠,想想後世就是彭大將軍出任誌願軍司令,有時候都還是指揮不動朝鮮人民軍,更別說王夫之和趙一均了。王承恩總算明白,後世為什麽最終沒有讓粟裕當誌願軍司令,**既然不願意去朝鮮,也就是彭德懷能夠當這個誌願軍司令,否則四野的部隊誰能指揮得動!王承恩摸摸腦袋,說:
“我就是擔心吳三桂這家夥到時把大明給賣了,既然皇上這麽說,讓吳三桂掛帥的確也有道理。而且吳三桂手下都是遼東人,對於收複遼東必然更加熱切,若不是這家夥的德行值得懷疑,也許的確是一時之選。”
崇禎笑道:
“吳三桂被日本人的彈片擊傷背部,傷愈沒幾天,不會這麽快就好了傷疤忘了痛吧!咱們也不能先入為主,老是抱著原來的曆史不放。昔日袁崇煥有‘以遼人守遼土’,我們今日則有‘以遼人複遼土’,吳三桂這幫人對於遼東的人文地理環境,比其他人熟悉,就讓吳三桂掛帥去吧。此外,讓關讚唐帶100名特戰隊去朝鮮,特戰隊也得練練兵了,精兵可都是打出來的。”
王承恩提醒道:
“趁著現在日本人兩艘艦船都在呂宋,我們應該抓緊時間把兵員和武器給養都運往朝鮮,否則等日本人迴過頭來,海上就沒有保障了。”
崇禎聞言,輕輕歎一口氣,無奈地說:
“大明的實力還是不夠啊,且不說武器製造跟不上,糧草也有很大的缺口,根本就應付不了大戰。好歹去年趕種了紅薯,要不然哪來的糧草。唉!越南那邊買糧,不知道買迴了多少大米,真是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沒有雄厚的家底,這仗根本就沒法打。糧草運輸到朝鮮,那就是天價糧草了,看來隻有讓朝鮮多承受點,糧草的供應還得以朝鮮為主。”
王承恩也知道大明的糧食危機還沒有過去,即便趕種了番薯,即便進口了一些大米,還是杯水車薪。至少還得大半年時間,鼎力抓好糧食生產,才能緩過勁來。自己這個後世的軍事發燒友關注的隻是打仗打得熱鬧,看到的隻是戰爭的輸贏,卻沒有後勤和糧草的概念,讀到朝鮮戰爭因為後勤不力影響了戰役行動也是一知半解。如今處在權力中心,總算明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乃是萬古不移的戰爭準則。
時至今日,大明好多人還在挨餓,南京城的難民問題在近兩個月才有所好轉,這當然是拜台灣開發所賜,然而台灣開發消耗的糧草也不在少數,隻不過台灣預售土地,總算收了不少銀子,轉而從越南進口大米,方才填上了台灣開發的糧草缺口。
雖然現實如此,王承恩還得寬慰皇上,皇上養傷可不能老是心事鬱結。嗯,朝鮮李王事前都是有過承諾的,大明幫助朝鮮驅逐韃子,朝鮮提供糧草補給。想到此處,王承恩笑道:
“皇上不必擔心糧草之事,朝鮮承諾在先,兩三萬明軍的糧草他們完全能夠提供。”
崇禎不置可否,隻是說道:
“這一場打著反恐旗號的戰爭,好吧,還得加上收複故土的理由,嗯!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了?還有,朝鮮的兩位質子,會不會一去不返?”
王承恩隻好含糊道:
“皇上,戰爭嘛,就得有犧牲。朝鮮王室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二位朝鮮王子要平安歸來恐怕是難有可能了。韃子若要殺了二位王子,那這個恐怖主義的罪行又得記上一筆。”
崇禎苦笑一聲,調侃道:
“未必咱將來還真搞一個國際法庭審判多爾袞和日本人不成!”
當然,這個時代完全不必做公開審判那一套文章,韃子這恐怖主義的帽子橫豎是摘不掉了。而日本人隻是被扣了個支持恐怖主義的帽子,原因無他,大明沒有能力兩線作戰,更不用說登陸日本本島。湯若望那篇文章無非就是寫給歐洲人看的,日本人攻取馬尼拉的消息馬上就會傳遍歐洲,加上日本人支持滿清的恐怖暗殺,日本人儼然就將成為與整個文明世界為敵的野蠻民族。當然,在全世界文明社會聯合起來抗日之前,大明隻能等待時機。
但是打擊滿清恐怖主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吳三桂作為最為合適的人選,即將成為十七世紀的反恐英雄,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崇禎和王承恩輕輕擊掌,兩人會心一笑。王承恩不由得感慨:曆史有時候就像一台滑稽劇,有著莫名其妙的邏輯,好吧!讓人慶幸的是,自己有幸成為曆史的改寫者,而不僅僅是被曆史的潮流所湮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