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雨比往年的要遲,而且也是淅淅瀝瀝仿若梅雨天氣一般,絲毫沒有秋日的大氣。
紫禁城樂誌齋二樓的窗開著,徐徐微風吹入,擺在窗口的君子蘭微微蕩漾。
朱允熥坐在寶座上,身前是六部閣臣督察禦史等,眾臣都被賜了座,君臣私下裏的小朝會,少了幾分肅穆多了幾分隨意。
“皇上,臣這幾日看各地的秋收奏報,儼然就是豐年啊。”戶部侍郎候庸笑著開口,戶部的老尚書傅友文早已老邁,朱允熥體恤優渥老臣,一直讓他掛著尚書的頭銜,不過他已是撒手掌櫃的,戶部的事全權都是候庸在管。
聞言,朱允熥端著茶杯笑道,“是啊!若是湖廣等地豐收,朕也就是一般的歡喜。可今年河南山西山東都是大豐收之兆,就連河北,在除去遼東都司的軍糧之後,也有結餘!”
秋收是國家一年最重之事,更是百姓一年最重之事,此時君臣都是喜色溢於言表。
“皇上,您大概是忘了!”曹國公李景隆起身躬身開口笑道,“遼東沈王遼王還有燕王那邊,您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下過聖諭。許他們除了衛所的屯田之外,可以招募人手開墾荒田。”
“那邊雖說是苦寒了點,可今年風調雨順的,總會有點收獲!況且,您還沒算上高麗呢?”
“你倒是好記性!”朱允熥讚許的點點頭。
大明朝在北方最大的支出,其實就是這些邊軍的糧餉。往年時候都是朝廷從南方調集糧餉的缺口運送過去,長路漫漫人吃馬嚼,耗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
如今不用貼補,裏外裏一算可是好大一筆的數字。
“皇上!”兵部尚書茹瑺猶豫片刻開口道,“征糧的時候,能不能給高麗留點兒?”
頓時,群臣臉上的笑模樣變成了詫異,都十分不解的看著他。
茹瑺起身,“右柱國上將軍平安駐守高麗,今年光是在高麗鎮壓叛亂的行文,就給兵部發了四次。這還是........還是有記錄的。其他小打小鬧的,三五百小股叛亂,還沒上報過!”
說著,他又看看朱允熥的臉色,“高麗如今,畢竟也是大明國土。推行漢化頗有成效,士人也大多歸心。可朝廷每年的錢糧要得太狠了,所以民間衝突.......”
“皇上施人政於天下,獨棄高麗耶?”
“少要些錢糧,多給高麗人留些果腹,想必他們也能感恩戴德。”
殿中寂靜無聲,文臣們微微附和點頭。而參與小朝會的武職官員們,則是多有不忿。
他們的眼神,都被朱允熥盡收眼底。
武臣們還真沒把那地方真正當成過的大明國土,就拿鎮守在那邊的大將來說。早先傅友德在世時,還對當地百姓多有寬容。等平安去了,那就是個活閻王。
還有封在樂浪(平壤)的韓王,更是........一言難盡。
“吏部!”朱允熥開口道。
淩漢馬上起身,“老臣在!”
“高麗總是軍管的話,威壓太過。”朱允熥沉吟著說道,“迴頭你看一下,選一些人去那邊為官。既是大明的土地,就要一視同仁。不然,仇恨這東西一代傳一代。既要有威,又要有德。”
“當地的士人你們甄別一下,能做官的,給官職,懂嗎?”
淩漢人老成精,自然明白什麽意思,笑道,“皇上聖德,澤被四海,臣迴頭馬上就去辦!”
文臣們齊聲稱頌,“皇上聖德!”
“這算什麽聖德?”朱允熥笑道,“朕隻是有感而發。”
說著,他看看茹瑺,繼續說道,“迴頭讓戶部酌情考慮一下,高麗的征糧可以放寬一些。”說到此處,他又頓了頓,“以兵部的名義給平安還有韓王去行文,讓他們也收斂些,別動不動就.....啊!”
“臣遵旨!”茹瑺道。
不是朱允熥爛好人,縱觀人類的世界史,吞並疆土之後都是恩威並行。一味的仁慈站不住,但一味的高壓更站不住。站得住一時,也站不住一世。
就這時,王八恥雙手捧著個黃稠匣子快步進來,無聲的放在朱允熥禦案上。
“皇上,浙地的八百裏加急!”
“哦?”朱允熥有些意外,平日浙地那邊鐵鉉等人是甚少使用加急的。
緩緩打開,翻開奏折仔細閱讀。是浙地布政司左使鐵鉉,按察司景清,監察禦史韓克忠三人的聯名奏折。剛看了幾行字,臉上就抑製不住露出笑容。
“皇上!”李景隆笑道,“可是有喜事!”
“朕沒有看錯人!”朱允熥的表情滿是欣慰。
“鐵鉉和韓克忠上了折子!”他繼續說道,“韓克忠巡查浙地時發現,距台州一百多裏外,樂清灣東側有一個占地極大,卻無人開墾的荒島。”
“韓克忠上島看了了,那海島若是經營得當。可為浙地開墾田畝十餘萬,每年光是糧稅就有兩萬五千石!”
“所以他們三人聯合奏報,請朕準奏他們的開荒事宜!”
說著,連連笑道,“好事,好事!”
“微臣恭喜皇上,這等於是天降祥瑞啊!”李景隆率先開口笑道,“咱們大明,又多了十餘萬畝良田!”
朱允熥繼續看著折子,頭都沒抬,“其實和良田想必,朕更歡喜的是,他們勇於做事敢於做事的心!”
說著,微微歎息,“那麽大一塊地方,為何早先不開墾。浙地上下那麽多官員,都眼皮子那麽淺,看不到好處嗎?”
隨即他搖搖頭,“韓克忠把想法告訴了鐵鉉,鐵鉉召集大小官員商議。他們卻說那海盜靠海,要小心海盜的侵擾,還說海島荒涼,開墾起來浪費民力!”
“嗬,都是托辭!”
“倭寇已絕,哪裏來的海盜?即便是浪費民力財力,但十餘萬良田能安置多少百姓啊?”
“浙地人多地少,又工商盛行,每年的糧食仔細算算也捉襟見肘。他們不是不知道,他們是怕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說到此處他已看完奏折,信手遞給麵前的淩漢笑道,“你看朕點的這狀元如何?”
“別人看來千難萬難的事,他謀劃的詳細清楚。第一派兵上島築城,二招募民夫以劃給田地的方式上島開荒,三請朝廷派遣官員。”
淩漢看著奏折,臉上的皺紋都笑開了,“這也是個實幹派的好後生,再曆練幾年,皇上可以委以重任!”
“準了準了!”朱允熥大笑道,“若天下官員都如此實幹,何愁沒有真正的太平盛世。”
紫禁城樂誌齋二樓的窗開著,徐徐微風吹入,擺在窗口的君子蘭微微蕩漾。
朱允熥坐在寶座上,身前是六部閣臣督察禦史等,眾臣都被賜了座,君臣私下裏的小朝會,少了幾分肅穆多了幾分隨意。
“皇上,臣這幾日看各地的秋收奏報,儼然就是豐年啊。”戶部侍郎候庸笑著開口,戶部的老尚書傅友文早已老邁,朱允熥體恤優渥老臣,一直讓他掛著尚書的頭銜,不過他已是撒手掌櫃的,戶部的事全權都是候庸在管。
聞言,朱允熥端著茶杯笑道,“是啊!若是湖廣等地豐收,朕也就是一般的歡喜。可今年河南山西山東都是大豐收之兆,就連河北,在除去遼東都司的軍糧之後,也有結餘!”
秋收是國家一年最重之事,更是百姓一年最重之事,此時君臣都是喜色溢於言表。
“皇上,您大概是忘了!”曹國公李景隆起身躬身開口笑道,“遼東沈王遼王還有燕王那邊,您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下過聖諭。許他們除了衛所的屯田之外,可以招募人手開墾荒田。”
“那邊雖說是苦寒了點,可今年風調雨順的,總會有點收獲!況且,您還沒算上高麗呢?”
“你倒是好記性!”朱允熥讚許的點點頭。
大明朝在北方最大的支出,其實就是這些邊軍的糧餉。往年時候都是朝廷從南方調集糧餉的缺口運送過去,長路漫漫人吃馬嚼,耗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
如今不用貼補,裏外裏一算可是好大一筆的數字。
“皇上!”兵部尚書茹瑺猶豫片刻開口道,“征糧的時候,能不能給高麗留點兒?”
頓時,群臣臉上的笑模樣變成了詫異,都十分不解的看著他。
茹瑺起身,“右柱國上將軍平安駐守高麗,今年光是在高麗鎮壓叛亂的行文,就給兵部發了四次。這還是........還是有記錄的。其他小打小鬧的,三五百小股叛亂,還沒上報過!”
說著,他又看看朱允熥的臉色,“高麗如今,畢竟也是大明國土。推行漢化頗有成效,士人也大多歸心。可朝廷每年的錢糧要得太狠了,所以民間衝突.......”
“皇上施人政於天下,獨棄高麗耶?”
“少要些錢糧,多給高麗人留些果腹,想必他們也能感恩戴德。”
殿中寂靜無聲,文臣們微微附和點頭。而參與小朝會的武職官員們,則是多有不忿。
他們的眼神,都被朱允熥盡收眼底。
武臣們還真沒把那地方真正當成過的大明國土,就拿鎮守在那邊的大將來說。早先傅友德在世時,還對當地百姓多有寬容。等平安去了,那就是個活閻王。
還有封在樂浪(平壤)的韓王,更是........一言難盡。
“吏部!”朱允熥開口道。
淩漢馬上起身,“老臣在!”
“高麗總是軍管的話,威壓太過。”朱允熥沉吟著說道,“迴頭你看一下,選一些人去那邊為官。既是大明的土地,就要一視同仁。不然,仇恨這東西一代傳一代。既要有威,又要有德。”
“當地的士人你們甄別一下,能做官的,給官職,懂嗎?”
淩漢人老成精,自然明白什麽意思,笑道,“皇上聖德,澤被四海,臣迴頭馬上就去辦!”
文臣們齊聲稱頌,“皇上聖德!”
“這算什麽聖德?”朱允熥笑道,“朕隻是有感而發。”
說著,他看看茹瑺,繼續說道,“迴頭讓戶部酌情考慮一下,高麗的征糧可以放寬一些。”說到此處,他又頓了頓,“以兵部的名義給平安還有韓王去行文,讓他們也收斂些,別動不動就.....啊!”
“臣遵旨!”茹瑺道。
不是朱允熥爛好人,縱觀人類的世界史,吞並疆土之後都是恩威並行。一味的仁慈站不住,但一味的高壓更站不住。站得住一時,也站不住一世。
就這時,王八恥雙手捧著個黃稠匣子快步進來,無聲的放在朱允熥禦案上。
“皇上,浙地的八百裏加急!”
“哦?”朱允熥有些意外,平日浙地那邊鐵鉉等人是甚少使用加急的。
緩緩打開,翻開奏折仔細閱讀。是浙地布政司左使鐵鉉,按察司景清,監察禦史韓克忠三人的聯名奏折。剛看了幾行字,臉上就抑製不住露出笑容。
“皇上!”李景隆笑道,“可是有喜事!”
“朕沒有看錯人!”朱允熥的表情滿是欣慰。
“鐵鉉和韓克忠上了折子!”他繼續說道,“韓克忠巡查浙地時發現,距台州一百多裏外,樂清灣東側有一個占地極大,卻無人開墾的荒島。”
“韓克忠上島看了了,那海島若是經營得當。可為浙地開墾田畝十餘萬,每年光是糧稅就有兩萬五千石!”
“所以他們三人聯合奏報,請朕準奏他們的開荒事宜!”
說著,連連笑道,“好事,好事!”
“微臣恭喜皇上,這等於是天降祥瑞啊!”李景隆率先開口笑道,“咱們大明,又多了十餘萬畝良田!”
朱允熥繼續看著折子,頭都沒抬,“其實和良田想必,朕更歡喜的是,他們勇於做事敢於做事的心!”
說著,微微歎息,“那麽大一塊地方,為何早先不開墾。浙地上下那麽多官員,都眼皮子那麽淺,看不到好處嗎?”
隨即他搖搖頭,“韓克忠把想法告訴了鐵鉉,鐵鉉召集大小官員商議。他們卻說那海盜靠海,要小心海盜的侵擾,還說海島荒涼,開墾起來浪費民力!”
“嗬,都是托辭!”
“倭寇已絕,哪裏來的海盜?即便是浪費民力財力,但十餘萬良田能安置多少百姓啊?”
“浙地人多地少,又工商盛行,每年的糧食仔細算算也捉襟見肘。他們不是不知道,他們是怕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說到此處他已看完奏折,信手遞給麵前的淩漢笑道,“你看朕點的這狀元如何?”
“別人看來千難萬難的事,他謀劃的詳細清楚。第一派兵上島築城,二招募民夫以劃給田地的方式上島開荒,三請朝廷派遣官員。”
淩漢看著奏折,臉上的皺紋都笑開了,“這也是個實幹派的好後生,再曆練幾年,皇上可以委以重任!”
“準了準了!”朱允熥大笑道,“若天下官員都如此實幹,何愁沒有真正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