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給我瞅準那個流寇頭子,集火攻擊!”
張世康將望遠鏡遞給了齊大柱,指著江對岸一直在忙著指揮作戰的張能奇道。
流寇兵力太多了,必須給白杆兵爭取更多的時間,否則船上的將士還沒來得及下船,登陸的白杆兵就被流寇淹沒了。
一旦第一次登陸失敗,不僅使地方的士氣得到提振,己方的士氣也會下滑。
而且第一次登陸失敗,第二次將會更加困難。
齊大柱接過了望遠鏡,順著張世康指的方向觀察了一陣,而後便皺著眉頭向炮手下令,將炮口的角度按照他的估算開始調整。
將近八九百步的距離,齊大柱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但此時去說些沒有把握的話,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齊大柱隻是全神貫注的指揮自己的部下調整火炮。
而張世康則繼續端著望遠鏡,觀察著流寇首領的具體位置,以便於隨時做出調整。
所幸那張能奇隻是在親衛的護持之下指揮戰鬥,而並未來迴跑動。
三分鍾後,四十門火炮終於按照齊大柱的命令,調整好了炮口。
“預備,點火!”
隨著齊大柱的一聲令下,四十門火炮尾部先後燃起白煙。
張世康端著望遠鏡的胳膊都有些微微顫抖,何為千鈞一發,現在就是。
每一分一秒,白杆兵的傷亡都在擴大,倘若這一輪炮擊不能命中,或許已經上岸的那三四千白杆兵很快就將被全殲。
轟——轟轟轟——
四十門火炮再度發出震耳欲聾的巨大聲響,張世康肉眼可見的看到幾十發巨大的炮彈劃過江麵。
在張能奇周圍數十步的範圍內落地,同時巨大的慣性再度在流寇後方掀起數道血槽。
幾十發炮彈落在方圓幾十步的範圍,在灘塗上蕩起陣陣煙塵,阻擋了所有人的視線。
張世康略顯焦躁的皺了皺眉頭,塵土逐漸消散的短暫時間裏,是張世康感覺最難熬的時間。
片刻之後,當張世康再度拿起望遠鏡觀察時,他看到流寇的後方陷入混亂。
他在人群裏反複觀察,並未看到那個流寇首領的影子,幾個張能奇的親衛抬著一個人慌亂的往後跑,更多的流寇士兵也跟著往後撤。
張世康的臉上隨即露出喜色。
這麽遠的距離,就是炮神來了,以目前的火炮技術,也難說能命中目標。
他承認自己有賭的成分。
但是他賭對了。
流寇的那個首領倒下後,兩萬多的流寇當即就開始陷入混亂,隨著更多的白杆兵下了運兵船。
半刻鍾後,白杆兵已經開始形成陣線。
再一輪炮擊之後,流寇撤退了。
得知了消息之後,近衛軍、白杆兵們都爆發出了歡唿聲。
齊大柱則立即命令炮手開始清理炮膛,但卻並未讓炮手立即裝填彈藥。
連著發射了五六輪,炮膛的溫度已經很高,流寇既然已經退卻,便沒有必要再冒風險了。
畢懋康曾經跟湯若望做過一係列的測試,這等銅炮最多一次性連射十二三次,就必須讓炮膛冷卻半個時辰。
而且還不能使用冷水直接降溫,那會極大縮短炮管的使用壽命,導致退火、金屬強度降低,繼而導致炸膛的發生。
當然,在極端的情況下,若是不能給炮膛冷卻時間,也是可以繼續發射,無非就是久了之後火炮廢掉。
“此番作戰之後,或許我該跟盧都督商議一番,確立一套接班製度。”張世康放下望遠鏡喃喃的道。
主將一倒下,隊伍就陣腳大亂的情況,不止是流寇中有,大明軍隊也有,而且是長期存在的。
在以往大明、乃至曆朝的作戰中,軍中主將往往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以最大程度的提振士氣。
這當然是一把雙刃劍,張世康很早就知道。
這兩年,張世康倒是以軍令的形式告知大明各路軍鎮的主將,不到萬不得已,主將本人不得以身犯險。
但仍舊不能解決主將一旦身死,對軍隊造成的巨大士氣打擊。
張世康說話的聲音並不大,隻有離他最近的秦良玉、孫維藩等少數幾人聽到了。
“隻要大帥老實的在後頭呆著,咱們近衛軍的士氣,絕對散不了。”孫維藩甕聲甕氣的道。
言下之意,你小子莫逞能,咱們近衛軍就能嘎嘎亂殺。
你負責嘎嘎,我負責亂殺。
張世康連理都沒理孫維藩。
“或許可以在戰前,便由主將指定特定副將繼承指揮權,並將此消息告知全體將士。”秦良玉折中了一下道。
這是大明目前軍律中有提及的,隻是主將鮮少會將此事告知全體將士,以至於主將一旦身死,士氣難免會遭受重大打擊。
但若是在戰前便明確了指揮權的接替,並且讓所有士兵都知曉,不論如何,即使主將身死,士兵也總能有個新的主心骨。
但張世康仍舊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
若是指定的副將也死了呢?
若是接替的參將也死了呢?
主將倘若當著全體士兵的麵,一次性指出一係列的指揮權接替者,那這仗還打不打了?
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指揮權上,而是在其他的方麵,隻是張世康一時間還未想明白。
流寇的大軍撤退後,第一次運輸的白杆兵已經全部登陸,並迅速的開始在灘塗上原來流寇火炮陣地列陣。
五十多艘運輸船迅速轉舵,開始往返。
所有人都清楚,渡江作戰計劃已經初步成功。
而朝廷一方的成功,便是流寇一方的初步失敗。
當張能奇在永川城內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
他是被一發炮彈的餘威擊暈的,倒是沒有受太重的傷,隻是腦袋疼的厲害。
早有士兵將當時的情況告知了他,並且告訴張能奇,朝廷大軍已經連夜全部完成渡江。
而在張能奇倒下的時候,便早有傳令兵將前線的消息傳了迴去。
張能奇麵露苦澀,這一戰不僅沒能阻止朝廷渡江,還將整整五十門各式火炮也給丟了,連帶著還死傷了兩千多將士。
實在是敗的徹底。
戰敗對於將領來說,倒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張能奇隻是覺得憋屈,他感覺胸膛裏有一股子氣鬱結在那裏,使他總有一股無名火。
下午的時候,從成都方向來了幾個宦官,張能奇立刻知道,應當是他義父興師問罪的信。
雖然憋屈,但張能奇還是跪地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格老子的,教你不要輕舉妄動,你強要去跟那張世康硬碰硬,如今折損了許多兵馬,連老子的炮都丟了。
驢球子,入你娘的毞,欽哉!”
……
ps:感謝愛看書於晏送的完結撒花,額,還沒完結呢呀,我感覺這故事才剛開始寫……
還有蟎清沒滅,蒙古諸部未收服,還有小日子過得不錯的……還有殖民、大航海貿易、還有與歐洲列強的博弈。
書的成績確實一般,但故事還算完整,我會耐著性子慢慢寫。
張世康將望遠鏡遞給了齊大柱,指著江對岸一直在忙著指揮作戰的張能奇道。
流寇兵力太多了,必須給白杆兵爭取更多的時間,否則船上的將士還沒來得及下船,登陸的白杆兵就被流寇淹沒了。
一旦第一次登陸失敗,不僅使地方的士氣得到提振,己方的士氣也會下滑。
而且第一次登陸失敗,第二次將會更加困難。
齊大柱接過了望遠鏡,順著張世康指的方向觀察了一陣,而後便皺著眉頭向炮手下令,將炮口的角度按照他的估算開始調整。
將近八九百步的距離,齊大柱也沒有太大的把握。
但此時去說些沒有把握的話,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齊大柱隻是全神貫注的指揮自己的部下調整火炮。
而張世康則繼續端著望遠鏡,觀察著流寇首領的具體位置,以便於隨時做出調整。
所幸那張能奇隻是在親衛的護持之下指揮戰鬥,而並未來迴跑動。
三分鍾後,四十門火炮終於按照齊大柱的命令,調整好了炮口。
“預備,點火!”
隨著齊大柱的一聲令下,四十門火炮尾部先後燃起白煙。
張世康端著望遠鏡的胳膊都有些微微顫抖,何為千鈞一發,現在就是。
每一分一秒,白杆兵的傷亡都在擴大,倘若這一輪炮擊不能命中,或許已經上岸的那三四千白杆兵很快就將被全殲。
轟——轟轟轟——
四十門火炮再度發出震耳欲聾的巨大聲響,張世康肉眼可見的看到幾十發巨大的炮彈劃過江麵。
在張能奇周圍數十步的範圍內落地,同時巨大的慣性再度在流寇後方掀起數道血槽。
幾十發炮彈落在方圓幾十步的範圍,在灘塗上蕩起陣陣煙塵,阻擋了所有人的視線。
張世康略顯焦躁的皺了皺眉頭,塵土逐漸消散的短暫時間裏,是張世康感覺最難熬的時間。
片刻之後,當張世康再度拿起望遠鏡觀察時,他看到流寇的後方陷入混亂。
他在人群裏反複觀察,並未看到那個流寇首領的影子,幾個張能奇的親衛抬著一個人慌亂的往後跑,更多的流寇士兵也跟著往後撤。
張世康的臉上隨即露出喜色。
這麽遠的距離,就是炮神來了,以目前的火炮技術,也難說能命中目標。
他承認自己有賭的成分。
但是他賭對了。
流寇的那個首領倒下後,兩萬多的流寇當即就開始陷入混亂,隨著更多的白杆兵下了運兵船。
半刻鍾後,白杆兵已經開始形成陣線。
再一輪炮擊之後,流寇撤退了。
得知了消息之後,近衛軍、白杆兵們都爆發出了歡唿聲。
齊大柱則立即命令炮手開始清理炮膛,但卻並未讓炮手立即裝填彈藥。
連著發射了五六輪,炮膛的溫度已經很高,流寇既然已經退卻,便沒有必要再冒風險了。
畢懋康曾經跟湯若望做過一係列的測試,這等銅炮最多一次性連射十二三次,就必須讓炮膛冷卻半個時辰。
而且還不能使用冷水直接降溫,那會極大縮短炮管的使用壽命,導致退火、金屬強度降低,繼而導致炸膛的發生。
當然,在極端的情況下,若是不能給炮膛冷卻時間,也是可以繼續發射,無非就是久了之後火炮廢掉。
“此番作戰之後,或許我該跟盧都督商議一番,確立一套接班製度。”張世康放下望遠鏡喃喃的道。
主將一倒下,隊伍就陣腳大亂的情況,不止是流寇中有,大明軍隊也有,而且是長期存在的。
在以往大明、乃至曆朝的作戰中,軍中主將往往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以最大程度的提振士氣。
這當然是一把雙刃劍,張世康很早就知道。
這兩年,張世康倒是以軍令的形式告知大明各路軍鎮的主將,不到萬不得已,主將本人不得以身犯險。
但仍舊不能解決主將一旦身死,對軍隊造成的巨大士氣打擊。
張世康說話的聲音並不大,隻有離他最近的秦良玉、孫維藩等少數幾人聽到了。
“隻要大帥老實的在後頭呆著,咱們近衛軍的士氣,絕對散不了。”孫維藩甕聲甕氣的道。
言下之意,你小子莫逞能,咱們近衛軍就能嘎嘎亂殺。
你負責嘎嘎,我負責亂殺。
張世康連理都沒理孫維藩。
“或許可以在戰前,便由主將指定特定副將繼承指揮權,並將此消息告知全體將士。”秦良玉折中了一下道。
這是大明目前軍律中有提及的,隻是主將鮮少會將此事告知全體將士,以至於主將一旦身死,士氣難免會遭受重大打擊。
但若是在戰前便明確了指揮權的接替,並且讓所有士兵都知曉,不論如何,即使主將身死,士兵也總能有個新的主心骨。
但張世康仍舊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
若是指定的副將也死了呢?
若是接替的參將也死了呢?
主將倘若當著全體士兵的麵,一次性指出一係列的指揮權接替者,那這仗還打不打了?
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指揮權上,而是在其他的方麵,隻是張世康一時間還未想明白。
流寇的大軍撤退後,第一次運輸的白杆兵已經全部登陸,並迅速的開始在灘塗上原來流寇火炮陣地列陣。
五十多艘運輸船迅速轉舵,開始往返。
所有人都清楚,渡江作戰計劃已經初步成功。
而朝廷一方的成功,便是流寇一方的初步失敗。
當張能奇在永川城內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
他是被一發炮彈的餘威擊暈的,倒是沒有受太重的傷,隻是腦袋疼的厲害。
早有士兵將當時的情況告知了他,並且告訴張能奇,朝廷大軍已經連夜全部完成渡江。
而在張能奇倒下的時候,便早有傳令兵將前線的消息傳了迴去。
張能奇麵露苦澀,這一戰不僅沒能阻止朝廷渡江,還將整整五十門各式火炮也給丟了,連帶著還死傷了兩千多將士。
實在是敗的徹底。
戰敗對於將領來說,倒不是什麽新鮮事,但張能奇隻是覺得憋屈,他感覺胸膛裏有一股子氣鬱結在那裏,使他總有一股無名火。
下午的時候,從成都方向來了幾個宦官,張能奇立刻知道,應當是他義父興師問罪的信。
雖然憋屈,但張能奇還是跪地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格老子的,教你不要輕舉妄動,你強要去跟那張世康硬碰硬,如今折損了許多兵馬,連老子的炮都丟了。
驢球子,入你娘的毞,欽哉!”
……
ps:感謝愛看書於晏送的完結撒花,額,還沒完結呢呀,我感覺這故事才剛開始寫……
還有蟎清沒滅,蒙古諸部未收服,還有小日子過得不錯的……還有殖民、大航海貿易、還有與歐洲列強的博弈。
書的成績確實一般,但故事還算完整,我會耐著性子慢慢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