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爺所言,確實是老夫從未想到過的思路,老夫記下了。”畢懋康道。
對於張世康的話,畢懋康這次再也不敢忽視了,雖然他仍舊不明白,麵前的小公爺年紀剛過二十,為何卻知道那麽多的東西。
但這都不重要。
畢懋康本就對火器很有研究,十分清楚提高換彈速度,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或許僅僅是這麽一個小小的改動,就可以改變一場戰爭的形勢。
“嗯,黑火藥的威力也就那樣了,據我所知,這世上還有非常多比黑火藥更厲害的火藥。
其中有一種火藥,不僅威力比黑火藥大,而且燃燒還不產生煙霧。
畢老知道的,黑火藥燃燒非常影響視線,若是能研製出那種無煙火藥,便能極大的提高射擊的精度。”張世康想了想又道。
“公爺,老夫從未聽說過,這世上還有不起煙霧的火藥?”畢懋康皺眉道。
“當然有,不僅有無煙火藥,還有無煙煤,有太多神奇的東西。
甚至無煙火藥的威力,都排不上號,再厲害點的,我知道有個叫tnt的東西。
就咱們這老大的一個工坊,隻需要一斤不到的tnt,就能把這裏炸個七零八落。
不過,那玩意兒就不是火藥了,是炸藥。”張世康用自己淺薄的關於火器的理解,對畢懋康解釋道。
火藥和炸藥的區別,張世康是知道的。
無煙火藥和tnt,張世康也是知道的。
但無煙火藥和tnt怎麽搞出來,他就不知道了。
所以,對於畢懋康、王徵這等理工大佬,張世康隻敢說自己比較肯定的概念。
對於不太清楚的猜測,也會告訴他們,這是他的猜測。
他等於是直接提供了一個目標,而且肯定向著這個目標前進是對的,至於怎麽走到這個目標,就是這些理工大佬的事情了。
之所以不亂說,是因為一旦說錯了,或許就要使太多的匠人浪費精力。
“火藥……炸藥,炸藥的說法,老夫倒還是頭一迴聽說。”
“簡而言之,火藥是燃燒,炸藥是爆炸,這跟化學有關,唉,現在還是沒條件。
無煙火藥畢老還是可以琢磨琢磨,但tnt就算了。”張世康搖了搖頭。
這時候連元素周期表都還沒有,合格的玻璃燒杯也沒有,根本就無從下手。
“既然新式銅炮已經研製成功,接下來便是量產的事情。
這估計要等到製造總局那邊的火炮工坊建造好,才可以開始量產。
但在此之前,咱們還需要培養更多的火炮匠人,此事便交給畢老了。”
參與仿製這種銅炮的,負責人是畢懋康和湯若望,參與的匠人也隻有二十多個。
但倘若要實現量產,起碼得教會更多的匠人才行。
“屬下領命。”畢懋康欣然領命。
“嗯,這個事兒還是得保密的,所以征召匠人的時候要仔細篩選,勿要讓咱們的核心技術外泄。”
張世康交代完了此事後,又與畢懋康聊了會兒。
給槍管拉膛線的事兒,不出張世康的預料,沒有任何的進展。
張世康倒是也沒有太過失望,畢竟膛線這等技術,在這年月,還是太過超前了,根本就沒有那個工業水平。
接下來,張世康又帶著崇禎老哥,去找了王徵負責的項目,主要是玻璃和水泥的研製。
水泥的研製仍舊還處在搜集原料的階段,火山灰這玩意兒北京城可沒有,但據王徵調查,他打算用笨方法,命人去雲南一帶先運迴來一部分。
不論如何先嚐試了看看行不行再說其他,倘若火山灰與生石灰等混合了,真能達到張世康所言的堅固程度。
那剩下的便是如何解決大批量運輸的問題了。
相比於水泥,玻璃的進度就好了不少。
畢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老祖宗就會燒製琉璃了。
而琉璃與玻璃的燒製方法大差不差,無非就是原料的問題,王徵便命人從不同地區取材。
如今經過反複試驗,已經可以燒製出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隻是還有其他不少的瑕疵需要解決。
張世康照例嘉獎一番,走的有點累了,張世康便帶著崇禎老哥去了營房裏暫歇。
“陛下,如何?”張世康一邊喝茶一邊詢問崇禎老哥道。
言下之意,是問這老哥,看看有沒有找到感興趣的愛好。
之前崇禎老哥搞那些木匠、釣魚還有煉丹,張世康覺得都太扯。
倒不是說釣魚和木匠活兒有什麽不好,而是對於天子而言,搞點跟科學相關的愛好,對一個國家而言是件好事。
常言道,天子愛方士,天下人都學之,如果天子愛搞發明、搞火藥、搞炸藥,那天下人都去學,大明很可能在火器上就能更快騰飛。
但崇禎皇帝很明顯沒有理解張世康的‘苦心’,他表情很是平靜的道:
“那些玩意兒多是殺人利器,朕身為天子,當仁政愛民,怎可天天琢磨怎麽殺人?
至於那什麽玻璃水泥,玻璃朕見過,不過奇淫巧技,於國於民無益,朕並不如何感興趣。”
張世康的嘴角翹了翹,心道您是不用琢磨怎麽殺人,但倘若別人都一直在琢磨怎麽滅了你,你又當如何應對?
不過這老哥脾氣倔,張世康是知道的。
見崇禎老哥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兩人暫歇之後,張世康便又帶著崇禎老哥踏上了尋找愛好的下一個場所——宋應星的試驗田。
清退田畝重新丈量分配之前,張世康就以製造總局的名義,為宋應星專門分配了整整五千畝的試驗田。
這些試驗田除了試種玉米、花生、土豆、紅薯等新作物之外,將來也負責大米、小麥等大明現有作物的培育和改良。
當然,如今的當務之急,仍舊是新作物的育種。
用這五千畝地,種出來更多的土豆、紅薯等種子,用於在整個幹旱地區的北方推廣耕種,這是張世康與宋應星在去年年底,就定下的計劃。
此時正值四月中旬,而土豆紅薯等新作物早在三月初天氣迴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種植。
當張世康與崇禎皇帝抵達了試驗田時,地裏已經滿是一片片綠油油的新作物苗子了。
不少苗子已經長了半尺來長,暖風一吹隨風搖擺,充滿著朝氣。
有雇傭的農夫在給苗子鬆土,也有在除草的,張世康放眼望去,愣是沒找到宋應星在哪兒。
但他扭頭一看,發現崇禎老哥,望著青翠一片的試驗田,眼睛放出了光。
……
對於張世康的話,畢懋康這次再也不敢忽視了,雖然他仍舊不明白,麵前的小公爺年紀剛過二十,為何卻知道那麽多的東西。
但這都不重要。
畢懋康本就對火器很有研究,十分清楚提高換彈速度,對戰爭的影響有多大。
或許僅僅是這麽一個小小的改動,就可以改變一場戰爭的形勢。
“嗯,黑火藥的威力也就那樣了,據我所知,這世上還有非常多比黑火藥更厲害的火藥。
其中有一種火藥,不僅威力比黑火藥大,而且燃燒還不產生煙霧。
畢老知道的,黑火藥燃燒非常影響視線,若是能研製出那種無煙火藥,便能極大的提高射擊的精度。”張世康想了想又道。
“公爺,老夫從未聽說過,這世上還有不起煙霧的火藥?”畢懋康皺眉道。
“當然有,不僅有無煙火藥,還有無煙煤,有太多神奇的東西。
甚至無煙火藥的威力,都排不上號,再厲害點的,我知道有個叫tnt的東西。
就咱們這老大的一個工坊,隻需要一斤不到的tnt,就能把這裏炸個七零八落。
不過,那玩意兒就不是火藥了,是炸藥。”張世康用自己淺薄的關於火器的理解,對畢懋康解釋道。
火藥和炸藥的區別,張世康是知道的。
無煙火藥和tnt,張世康也是知道的。
但無煙火藥和tnt怎麽搞出來,他就不知道了。
所以,對於畢懋康、王徵這等理工大佬,張世康隻敢說自己比較肯定的概念。
對於不太清楚的猜測,也會告訴他們,這是他的猜測。
他等於是直接提供了一個目標,而且肯定向著這個目標前進是對的,至於怎麽走到這個目標,就是這些理工大佬的事情了。
之所以不亂說,是因為一旦說錯了,或許就要使太多的匠人浪費精力。
“火藥……炸藥,炸藥的說法,老夫倒還是頭一迴聽說。”
“簡而言之,火藥是燃燒,炸藥是爆炸,這跟化學有關,唉,現在還是沒條件。
無煙火藥畢老還是可以琢磨琢磨,但tnt就算了。”張世康搖了搖頭。
這時候連元素周期表都還沒有,合格的玻璃燒杯也沒有,根本就無從下手。
“既然新式銅炮已經研製成功,接下來便是量產的事情。
這估計要等到製造總局那邊的火炮工坊建造好,才可以開始量產。
但在此之前,咱們還需要培養更多的火炮匠人,此事便交給畢老了。”
參與仿製這種銅炮的,負責人是畢懋康和湯若望,參與的匠人也隻有二十多個。
但倘若要實現量產,起碼得教會更多的匠人才行。
“屬下領命。”畢懋康欣然領命。
“嗯,這個事兒還是得保密的,所以征召匠人的時候要仔細篩選,勿要讓咱們的核心技術外泄。”
張世康交代完了此事後,又與畢懋康聊了會兒。
給槍管拉膛線的事兒,不出張世康的預料,沒有任何的進展。
張世康倒是也沒有太過失望,畢竟膛線這等技術,在這年月,還是太過超前了,根本就沒有那個工業水平。
接下來,張世康又帶著崇禎老哥,去找了王徵負責的項目,主要是玻璃和水泥的研製。
水泥的研製仍舊還處在搜集原料的階段,火山灰這玩意兒北京城可沒有,但據王徵調查,他打算用笨方法,命人去雲南一帶先運迴來一部分。
不論如何先嚐試了看看行不行再說其他,倘若火山灰與生石灰等混合了,真能達到張世康所言的堅固程度。
那剩下的便是如何解決大批量運輸的問題了。
相比於水泥,玻璃的進度就好了不少。
畢竟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老祖宗就會燒製琉璃了。
而琉璃與玻璃的燒製方法大差不差,無非就是原料的問題,王徵便命人從不同地區取材。
如今經過反複試驗,已經可以燒製出幾乎完全透明的玻璃,隻是還有其他不少的瑕疵需要解決。
張世康照例嘉獎一番,走的有點累了,張世康便帶著崇禎老哥去了營房裏暫歇。
“陛下,如何?”張世康一邊喝茶一邊詢問崇禎老哥道。
言下之意,是問這老哥,看看有沒有找到感興趣的愛好。
之前崇禎老哥搞那些木匠、釣魚還有煉丹,張世康覺得都太扯。
倒不是說釣魚和木匠活兒有什麽不好,而是對於天子而言,搞點跟科學相關的愛好,對一個國家而言是件好事。
常言道,天子愛方士,天下人都學之,如果天子愛搞發明、搞火藥、搞炸藥,那天下人都去學,大明很可能在火器上就能更快騰飛。
但崇禎皇帝很明顯沒有理解張世康的‘苦心’,他表情很是平靜的道:
“那些玩意兒多是殺人利器,朕身為天子,當仁政愛民,怎可天天琢磨怎麽殺人?
至於那什麽玻璃水泥,玻璃朕見過,不過奇淫巧技,於國於民無益,朕並不如何感興趣。”
張世康的嘴角翹了翹,心道您是不用琢磨怎麽殺人,但倘若別人都一直在琢磨怎麽滅了你,你又當如何應對?
不過這老哥脾氣倔,張世康是知道的。
見崇禎老哥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兩人暫歇之後,張世康便又帶著崇禎老哥踏上了尋找愛好的下一個場所——宋應星的試驗田。
清退田畝重新丈量分配之前,張世康就以製造總局的名義,為宋應星專門分配了整整五千畝的試驗田。
這些試驗田除了試種玉米、花生、土豆、紅薯等新作物之外,將來也負責大米、小麥等大明現有作物的培育和改良。
當然,如今的當務之急,仍舊是新作物的育種。
用這五千畝地,種出來更多的土豆、紅薯等種子,用於在整個幹旱地區的北方推廣耕種,這是張世康與宋應星在去年年底,就定下的計劃。
此時正值四月中旬,而土豆紅薯等新作物早在三月初天氣迴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種植。
當張世康與崇禎皇帝抵達了試驗田時,地裏已經滿是一片片綠油油的新作物苗子了。
不少苗子已經長了半尺來長,暖風一吹隨風搖擺,充滿著朝氣。
有雇傭的農夫在給苗子鬆土,也有在除草的,張世康放眼望去,愣是沒找到宋應星在哪兒。
但他扭頭一看,發現崇禎老哥,望著青翠一片的試驗田,眼睛放出了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