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
祖大壽站在長城之上,皺著眉頭看完了手裏的一封書信,而後望著灰茫茫一片的大地,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皇太極又給他寫信了。
信中依舊是對他噓寒問暖,還談及他在沈陽的家人,皇太極說一直都不曾苛待他們。
完了還是旁敲側擊的表示,如果祖大壽願意投誠,他仍舊會給他高官厚祿等等。
類似這樣的信,幾乎每隔三兩個月都會有一封,而且已經保持了將近十年。
最初的時候更誇張,當初他被迫降了皇太極,便哄騙對方說要幫他詐開錦州城,皇太極喜不自禁的放他迴去錦州。
祖大壽迴去後不僅沒有如約交出錦州,反而是嚴陣以待。
按理說這時候一般人得知自己被騙,肯定會氣急敗壞,甚至殺死祖大壽在自己手裏的所有家屬。
可是皇太極沒有,不僅沒有,皇太極還優待祖大壽的家屬,告訴他的臣屬,說祖大壽肯定是有什麽難言之隱。
那時候的皇太極幾乎每隔幾天,都會給祖大壽寫信,頻率之高,令人發指。
當然,祖大壽基本都是已讀不迴的,即使偶爾迴複也都是敷衍,說些自己都是迫不得已的鬼話。
之後皇太極又跟大明經曆多次戰事,也有不少將士死在祖大壽手裏。
按理說再能忍的人,這時候也該撕破臉皮了吧,可皇太極仍舊沒有。
他隻是降低了給祖大壽寫信的頻率,從每隔幾天一封,變成每隔幾個月一封。
他不止給祖大壽寫,也給駐防錦州的祖澤遠寫,甚至給祖大壽的妻子寫。
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有時候令祖大壽都挺佩服的。
但祖大壽心裏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向皇太極投降的,即使他同意,他手下的遼兵,也絕對不會同意。
皇太極對整個遼東征服的過程,同時也是屠殺的過程,多少將士的父輩親眷都被八旗殺死。
即使皇太極在給他的書信裏一再解釋,屠殺遼人都不是他的授意,都是阿敏、多鐸等部將自作主張,並表示他以後不會再這麽做了。
可不止祖大壽不信,關寧錦防線的遼兵也不會原諒,死都死了,說的再好聽人也不會活過來。
最重要的是,他為什麽要投降,皇太極能給他的,不會比現在更多。
大明是漢家正統,他堂堂關寧錦防線總兵官、大將軍,不論是站在什麽立場他都沒有理由投降。
他偶爾給皇太極迴信,敷衍他,唯一的想法是保住皇太極手中他兒子和親眷的性命。
將近十年過去了,他甚至已經記不清兒子的模樣了。
他將皇太極的信隨意的折了幾下塞到了腰間,然後望著南邊京城的方向。
正月還未過完,長城之上依舊十分寒冷,祖大壽的鬢角早已白了大半,他並未戴頭盔,可見頭頂的頭發也已經白了不少。
他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苦寒之地使他的滿臉皆是溝壑,緊蹙的眉頭一直不曾舒展。
與皇太極的誘惑以及對兒子家眷的思念相比,朝廷對他的疏離和不信任,是一件令祖大壽更難受的事情。
當初天子將袁總督淩遲,著實嚇壞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遼東將士,他不敢應召,生怕隻要去了京城就再也迴不來。
近幾年雖然跟朝廷的關係有所緩和,但其實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祖大壽知道朝廷離不開他,畢竟他經營關寧錦已經很多年,除了他,沒人能接管這裏。
是以,即使他不應召,朝廷仍舊為了大局,為供應糧草軍械。
過去了這麽多年,祖大壽已經不打算天子有一天能轉念信任他,若能保持現狀也不錯。
他已經老了,生於斯,長於斯,能守好這道防線,他就不算愧對了朝廷,愧對了天子。
他原本確實是這麽想的,可是最近兩年,他反倒對大明的局勢越來越看不懂了。
前年入秋,建虜入寇,他派祖寬入關助戰,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場慘烈的持久戰,大清的八旗兵很悍勇,機動能力又強,楊嗣昌根本就無法招架。
但最終的結局是,僅僅兩三個月,朝廷就將多爾袞為首的建虜趕出了大明。
不止如此,還與建虜打了兩場硬仗,還都打贏了,甚至殺死了大清的一位皇族。
祖大壽當時得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震驚。
他後來得知是因為一個叫張世康的勳貴子弟,此戰後,天子竟罷免了楊嗣昌,提任這個勳貴子弟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無疑是個比打贏建虜更令他吃驚的消息,因為他查明後才得知,這個張世康當時還不到二十歲,據說是英國公家的一個吊兒郎當的公子哥。
他為大明又出了一位能打的兵將而高興,但又為天子的一意孤行任命一個年不及冠的紈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決定而失落。
在他看來,這等年紀,在軍事上有所特長是其天賦,但也正因為太過年輕,一下給太高的職權,無異於害死這個年輕人。
他雖然沒在大明的朝堂,但也知道大明朝堂複雜的情況,那些文官麵對朝廷的內憂外患很外行,但在爭權奪利上卻很內行。
幾乎沒有哪個人能逃過他們的腐蝕,更別提隻是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了。
這些鳥文官隨隨便便就能將武將用生命換來的戰功隱入塵煙,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要麽臣服於他們,要麽便會被他們陷害至死。
祖大壽不止一次感歎,非武將不盡力也,大明的朝堂根本就不給武將立錐之地。
可是兩年過去了,那個年輕人不僅沒有被腐蝕,反倒硬是在腐朽的朝堂裏闖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路。
尤其是去年,當他得知乙卯之變時,驚得一晚上都沒睡著。
後來的發展更是讓他瞠目結舌,那個年輕人,竟然用了一年的時間,殺光了那群所有武將都憎惡至極又恐懼至極的東林黨士紳集團。
從那個時候,祖大壽心裏就明白。
大明,變天了。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祖大壽心裏的憂慮更重了。
若是沒有發生這些,朝廷仍舊是之前的局勢,那他祖大壽就仍舊可以憑借自己的勢力,老老實實的守好關寧錦。
畢竟朝廷根本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張世康崛起了,據說京營光是能打硬仗的軍隊,就足有八萬人。
他還能與朝廷相安無事嗎?
祖大壽雖然不在朝堂,但到了他這個年紀,又豈會不明白,朝廷如今已經有了撬動他的能力。
如果張世康不傻,就絕不會一直放任關寧錦如今的狀態。
這一度令祖大壽十分的憂慮和糾結,他不想坐以待斃,可但凡有任何一點辦法,他也不會去考慮皇太極。
可他心裏又清楚,總有一天,那個人會來處理關寧錦,到了那個時候,他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
這時關內方向突然奔過來一騎黑馬,看其背上的旗子,當是他在關內的哨騎,祖大壽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不多時,那哨騎便來到他的麵前單膝跪倒:
“啟稟總兵大人,京城方向有一支部隊正在朝著山海關進發。
距離山海關已經不足五十裏。”
……
祖大壽站在長城之上,皺著眉頭看完了手裏的一封書信,而後望著灰茫茫一片的大地,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皇太極又給他寫信了。
信中依舊是對他噓寒問暖,還談及他在沈陽的家人,皇太極說一直都不曾苛待他們。
完了還是旁敲側擊的表示,如果祖大壽願意投誠,他仍舊會給他高官厚祿等等。
類似這樣的信,幾乎每隔三兩個月都會有一封,而且已經保持了將近十年。
最初的時候更誇張,當初他被迫降了皇太極,便哄騙對方說要幫他詐開錦州城,皇太極喜不自禁的放他迴去錦州。
祖大壽迴去後不僅沒有如約交出錦州,反而是嚴陣以待。
按理說這時候一般人得知自己被騙,肯定會氣急敗壞,甚至殺死祖大壽在自己手裏的所有家屬。
可是皇太極沒有,不僅沒有,皇太極還優待祖大壽的家屬,告訴他的臣屬,說祖大壽肯定是有什麽難言之隱。
那時候的皇太極幾乎每隔幾天,都會給祖大壽寫信,頻率之高,令人發指。
當然,祖大壽基本都是已讀不迴的,即使偶爾迴複也都是敷衍,說些自己都是迫不得已的鬼話。
之後皇太極又跟大明經曆多次戰事,也有不少將士死在祖大壽手裏。
按理說再能忍的人,這時候也該撕破臉皮了吧,可皇太極仍舊沒有。
他隻是降低了給祖大壽寫信的頻率,從每隔幾天一封,變成每隔幾個月一封。
他不止給祖大壽寫,也給駐防錦州的祖澤遠寫,甚至給祖大壽的妻子寫。
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有時候令祖大壽都挺佩服的。
但祖大壽心裏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向皇太極投降的,即使他同意,他手下的遼兵,也絕對不會同意。
皇太極對整個遼東征服的過程,同時也是屠殺的過程,多少將士的父輩親眷都被八旗殺死。
即使皇太極在給他的書信裏一再解釋,屠殺遼人都不是他的授意,都是阿敏、多鐸等部將自作主張,並表示他以後不會再這麽做了。
可不止祖大壽不信,關寧錦防線的遼兵也不會原諒,死都死了,說的再好聽人也不會活過來。
最重要的是,他為什麽要投降,皇太極能給他的,不會比現在更多。
大明是漢家正統,他堂堂關寧錦防線總兵官、大將軍,不論是站在什麽立場他都沒有理由投降。
他偶爾給皇太極迴信,敷衍他,唯一的想法是保住皇太極手中他兒子和親眷的性命。
將近十年過去了,他甚至已經記不清兒子的模樣了。
他將皇太極的信隨意的折了幾下塞到了腰間,然後望著南邊京城的方向。
正月還未過完,長城之上依舊十分寒冷,祖大壽的鬢角早已白了大半,他並未戴頭盔,可見頭頂的頭發也已經白了不少。
他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苦寒之地使他的滿臉皆是溝壑,緊蹙的眉頭一直不曾舒展。
與皇太極的誘惑以及對兒子家眷的思念相比,朝廷對他的疏離和不信任,是一件令祖大壽更難受的事情。
當初天子將袁總督淩遲,著實嚇壞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遼東將士,他不敢應召,生怕隻要去了京城就再也迴不來。
近幾年雖然跟朝廷的關係有所緩和,但其實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祖大壽知道朝廷離不開他,畢竟他經營關寧錦已經很多年,除了他,沒人能接管這裏。
是以,即使他不應召,朝廷仍舊為了大局,為供應糧草軍械。
過去了這麽多年,祖大壽已經不打算天子有一天能轉念信任他,若能保持現狀也不錯。
他已經老了,生於斯,長於斯,能守好這道防線,他就不算愧對了朝廷,愧對了天子。
他原本確實是這麽想的,可是最近兩年,他反倒對大明的局勢越來越看不懂了。
前年入秋,建虜入寇,他派祖寬入關助戰,原本以為這又是一場慘烈的持久戰,大清的八旗兵很悍勇,機動能力又強,楊嗣昌根本就無法招架。
但最終的結局是,僅僅兩三個月,朝廷就將多爾袞為首的建虜趕出了大明。
不止如此,還與建虜打了兩場硬仗,還都打贏了,甚至殺死了大清的一位皇族。
祖大壽當時得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震驚。
他後來得知是因為一個叫張世康的勳貴子弟,此戰後,天子竟罷免了楊嗣昌,提任這個勳貴子弟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無疑是個比打贏建虜更令他吃驚的消息,因為他查明後才得知,這個張世康當時還不到二十歲,據說是英國公家的一個吊兒郎當的公子哥。
他為大明又出了一位能打的兵將而高興,但又為天子的一意孤行任命一個年不及冠的紈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決定而失落。
在他看來,這等年紀,在軍事上有所特長是其天賦,但也正因為太過年輕,一下給太高的職權,無異於害死這個年輕人。
他雖然沒在大明的朝堂,但也知道大明朝堂複雜的情況,那些文官麵對朝廷的內憂外患很外行,但在爭權奪利上卻很內行。
幾乎沒有哪個人能逃過他們的腐蝕,更別提隻是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了。
這些鳥文官隨隨便便就能將武將用生命換來的戰功隱入塵煙,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要麽臣服於他們,要麽便會被他們陷害至死。
祖大壽不止一次感歎,非武將不盡力也,大明的朝堂根本就不給武將立錐之地。
可是兩年過去了,那個年輕人不僅沒有被腐蝕,反倒硬是在腐朽的朝堂裏闖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路。
尤其是去年,當他得知乙卯之變時,驚得一晚上都沒睡著。
後來的發展更是讓他瞠目結舌,那個年輕人,竟然用了一年的時間,殺光了那群所有武將都憎惡至極又恐懼至極的東林黨士紳集團。
從那個時候,祖大壽心裏就明白。
大明,變天了。
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祖大壽心裏的憂慮更重了。
若是沒有發生這些,朝廷仍舊是之前的局勢,那他祖大壽就仍舊可以憑借自己的勢力,老老實實的守好關寧錦。
畢竟朝廷根本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張世康崛起了,據說京營光是能打硬仗的軍隊,就足有八萬人。
他還能與朝廷相安無事嗎?
祖大壽雖然不在朝堂,但到了他這個年紀,又豈會不明白,朝廷如今已經有了撬動他的能力。
如果張世康不傻,就絕不會一直放任關寧錦如今的狀態。
這一度令祖大壽十分的憂慮和糾結,他不想坐以待斃,可但凡有任何一點辦法,他也不會去考慮皇太極。
可他心裏又清楚,總有一天,那個人會來處理關寧錦,到了那個時候,他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
這時關內方向突然奔過來一騎黑馬,看其背上的旗子,當是他在關內的哨騎,祖大壽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不多時,那哨騎便來到他的麵前單膝跪倒:
“啟稟總兵大人,京城方向有一支部隊正在朝著山海關進發。
距離山海關已經不足五十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