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冠禮起源於周代,按周製,冠禮在宗廟內舉行,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卜筮吉日,而後將冠禮日期告知親友。


    及冠前三日,選擇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讚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而大賓則是德高望重者。


    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


    再由大賓為他取字,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


    同時以束帛儷皮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


    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


    冠禮始於周,興盛於漢,此後一千多年間,大約中斷過兩次。


    一次則是五胡亂華,另外一次便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到了大明,朱元璋迅速恢複了被破壞的華夏禮儀製度,冠禮實現了第二次複興。


    自洪武元年起,從皇帝到太子、官員到普通百姓,都製定了冠禮的儀文。


    張世康尊重古禮,但很討厭自己來參與冗長的儀式,並且他一點也不覺得矛盾。


    好在是崇禎老哥答應,將整個儀式比較麻煩的部分全部簡化,什麽十天前開始幹什麽,三天前又開始幹什麽等等統統取消。


    至於占卜良辰吉日,當今天子定的日子,就是良辰吉日,天王老子來了,也得認。


    隻有一天的準備時間,還是在太廟裏舉行,時間不可謂不緊迫。


    按道理來說,這種事,緊迫也是禮部和鴻臚寺緊迫。


    張世康原本也以為自己就走個過場的,奈何張之極和孫氏得知自己的兒子,冠禮不僅由天子親自當大賓,就連舉辦地點也選在了太廟。


    太廟那是什麽地方,那是大明曆代皇帝的宗廟,這不僅是張世康的榮耀,也是英國公一脈的榮耀。


    所以從第二天一大早開始,孫氏就給張世康準備了兩大口箱子的禮服,各種顏色的都有,款式也有不同。


    張世康如同成了木偶一般,被老娘和妹妹指揮著試衣服。


    試完衣服後,又有家族長輩過來告知他冠禮的禮儀細節。


    到了半下午的時候,鴻臚寺卿親自登門拜訪,將他們商議出來的在太廟舉行冠禮儀式的流程再度重複了一遍。


    於是乎到了晚上的時候,張世康感覺竟然比在外頭打仗還累。


    當天晚上,張世康睡的特別香,一覺就睡到了清早。


    而此時英國公府外頭早已忙活了起來,張家的宗族長輩、同輩都紛紛來到國公府。


    按道理來說,在太廟舉行典禮,能讓張之極一家參與就已經不錯了。


    但崇禎皇帝專門下了特旨,雖然舉辦地點更換到了太廟,但仍舊允許張家族人全部來參與。


    這讓張世康多少有些感動,在太廟舉辦典禮,多半是老哥想讓曆代天子知道大明如今在中興這件好事。


    但同意張家全部族人都參與典禮,便是對張世康以及張家人的尊重了。


    畢竟說到底,這是張家的事。


    當張世康簡單吃了早飯又換了套衣服來到院子裏時,上百個宗族長輩、同輩都先後與他打招唿。


    這些長輩同輩基本都沒有爵位在身,多少都是靠著英國公府這棵大樹的餘蔭過活。


    而張世康如今在朝廷裏的地位,甚至已經超過了他老爹,這在宗族長輩和同輩眼裏就更了不得了。


    一些長輩甚至還攛掇晚輩來給張世康行禮問候,想混個臉熟。


    看著同族內晚輩略顯拘謹的臉,張世康也十分溫和的勉勵他們幾句,與同輩也都說說笑笑,對長輩也保持應有的禮節。


    這時候的宗族與後世大不相同,宗族觀念十分的重。


    原因也不複雜,畢竟這不是完全的法治時代,同族之人基本都是抱團取暖。


    族裏不論是誰發達了,都要照拂同族的其他人,倘若發達的這個人對同族人不管不顧,一旦傳開,那這個人在鄉裏的名聲就會徹底的壞掉,即使死了也入不了宗祠。


    當然,在張家出不了這個問題,一來張之極就是張家一脈的宗長,二來張之極是世襲的英國公,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宗長也會是英國公一脈。


    這三來嘛,張世康本人也是世襲的侯爵,又是當朝首屈一指的大權臣,當今天子心目中的左膀右臂。


    張世康自然不懼怕宗族內的刁難,但不論如何,這些都是他的同族,能照拂一二的,他倒是也沒有任人唯親,基本還是看個人能力,如果好吃懶做,哪兒來的迴哪兒去。


    僅僅半刻鍾的寒暄,周圍的同族人對張世康便讚不絕口,誇的那叫一個天花亂墜。


    對於這等有恭維嫌疑的話語,張世康早就免疫,隻是笑嗬嗬的應對。


    不多時,鴻臚寺的官員便提醒張家人出發。


    張世康與張世澤跟老爹上了同一輛馬車,孫氏、刑氏和張婧奕上另一輛,其餘族人也都相繼上了馬車。


    車隊跟著鴻臚寺的官員走,上了長安街後,早有兵馬司的人開始維持秩序,街頭的百姓都看熱鬧似的觀望著。


    一刻鍾後,車隊行至長安左門外,自長安左門進入宮牆,在承天門外車隊才停下。


    張之極一家人在鴻臚寺官的接引下直接奔著承天門而去,其餘的張家族人則要在承天門外接受嚴格的安檢。


    承天門內已經屬於皇城的範圍,而這次的典禮又有天子親自參與,張之極一家自然可以免於安檢,但張家族人卻沒這個待遇。


    承天門於午門之間鋪設著寬闊的禦道,禦道左側是社稷壇,右側便是太廟。


    當張世康跟著老爹自太廟右門進去之後,京城的勳戚們幾乎都已經到齊了。


    這次典禮除了鴻臚寺和禮部的個別官員,崇禎皇帝並沒有召官員過來。


    張世康那一攬子的改革計劃,足夠各部官員忙活好一陣了。


    “大哥!”


    遠處的孫大勝和徐文遠看到張世康後,吆喝著便跑了過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攪屎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者寒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者寒寒並收藏大明第一攪屎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