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遼安勒格的慕容灼灼收到董長陵關於寧延威逼王庭的消息時是心急如焚,直接下令大軍西撤拱衛王庭。
然而卻不曾想這遼安勒格他們來得容易,想要撤迴去卻無比艱難,南邊的北地軍和禁衛軍根本不給他們迴撤的機會,一路窮追不舍,死死咬著他們不鬆口,這讓慕容灼灼很是惱火可又無可奈何。
遼河岸邊,心事重重慕容灼灼望著波濤洶湧的遼河一言不發,波濤滾滾,大江東去,此時的慕容灼灼聽著大河東去之音,不免悲從中來。
千年來,這條縱貫汗國南北的大河不止見證了他們先輩的輝煌,見證了千年前汗國先輩馬踏天下的英姿偉岸,同樣也見證了他們今日的無奈,見證了他慕容灼灼今日的狼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歲月中。
此時的慕容灼灼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他還記得聲名鵲起之時的畫麵,那時的他也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被父親寄予厚望,那時的他是遠近聞名的慕容少主,那時的他是少壯派將領的佼佼者,是年紀輕輕就統管大軍的一方英雄;從自己率軍五十萬南下到如今被困遼河河畔這才過去多少年啊!
他寧延是個英雄人物,兵進王庭,名譽加身,此戰無論勝敗,自此天下人人都知道寧延二字;那他慕容灼灼呢,是人們每當談論起寧延之時出現在故事裏的反派,是人們三言兩語的談資罷了。
甚至再過個百年,人們就隻知道寧延,對於慕容灼灼四字已經無人知曉了。
遠處北海冥縱馬而來,看到駐足岸邊的慕容灼灼後急忙翻身下馬,緊緊攥著手中的招書,低頭哽咽道,“將軍,王庭出事了,寧延大軍攻入皇城,董大人血戰宣威門,以身殉國;大汗退位,長齊少主登基,要與寧延議和,這是他給您的詔書,讓您迅速返迴王庭,不得再戰。”
說罷,北海冥便捧起手中的大汗詔書,自己不能及時趕迴北蠻王庭,寧延攻入王庭一事在他意料之中;但讓他想不到的是,大汗竟然選擇了退位,將大汗之位拱手讓給了耶律長齊,甚至要與寧延議和!
慕容灼灼眉頭緊鎖,臉色漲紅的看著北海冥手中的詔書,抬起的手不停的放下,他不甘心接取這麽一道詔書,兩年過去了,他們汗國犧牲了數萬將士,從慕容隼到魏懷英,再到鐵勒川,再到最後的董長陵!難道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讓汗國與寧延議和嗎?
他接受不了議和,當年獅虎鐵騎殺入項州,距離敦煌城就差一步寧延都沒選擇投降,甚至土龍山上寧延差點命喪當場中原奉朝都沒有選擇投降,為什麽他們就要投降?是因為怕死嗎?
“將軍。。”北海冥紅著眼睛看著慕容灼灼。
慕容灼灼深唿吸一口氣,最後在滿臉屈辱和不甘中拿起了手中的大汗詔書,這一刻,他慕容灼灼徹底輸了!
遼河波濤洶湧,拿起詔書的慕容灼灼將詔書放於身後,看著洶湧而過的遼河,雙目無神。
北海冥起身抹了抹眼淚,“將軍,您若是不願意迴去,咱們就不迴去了,他齊溪還沒過遼河,我們就在這和齊溪死磕,隻要齊溪過不了遼河,我們就還有希望。。。”
慕容灼灼打斷北海冥的話,感慨道,“已經沒有用了,如今大局已定,你我再怎麽掙紮也是徒勞,這仗我們輸了!”
“將軍。。”北海冥眼淚直流,慕容灼灼是驕傲的,至少在他眼中是這樣,一個內心驕傲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失敗,更不會允許自己接受失敗,當輸這個字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時候,北海冥不敢相信慕容灼灼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這一仗我們汗國損失慘重啊!”慕容灼灼不甘心的說道,“北海,如今我們手中的狼騎是汗國為數不多的部隊了,如果我們把這點最後的家底都拚光了,那我汗國一旦碰到什麽事,真就成待宰羔羊了。”
一滴清淚自這位驕傲半生的將軍眼角流過,慕容灼灼不停的撫摸著胯下坐騎的鬃毛,徐徐說道,“以我對寧延的了解,他既然說了議和就一定不會在與我汗國兵戎相見,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不會;寧延是位雄主,隻可惜中原奉朝不姓寧,這也是我們汗國最該慶幸之事。”
“長齊少主素來主張兩國和平共處,可危機總藏於安寧之中,北海,今後我汗國軍隊大概率不在有土龍山,白狼川之戰這種大規模戰爭的畫麵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汗國大軍就可以就此攜放鬆懈怠;相反,我們的軍隊更需加緊訓練,寧延定州軍人數不多但卻戰鬥力強悍,我汗國日後也要以少而精為軍隊革新方向,這樣即便有朝一日峰火重燃,我汗國不至於無力抵抗。”慕容灼灼一字一句的說著,像是在訴說最後的心事那般,語氣輕柔,但卻意味深長。
北海冥擦著眼淚,沉聲點頭,“將軍所言,屬下都記住了。”
“記住就好啊。”慕容灼灼長舒一口氣,清風拂麵,寒意逼人,“帶著大家返迴王庭,告訴他們戰爭結束了,想迴家的可以迴家了。”
北海冥著急說道,“將軍,您呢。。”
慕容灼灼苦澀一笑,故作輕鬆的說道,“來了遼河這麽多次,都沒有好好的看一看,這次我想在看會,你帶著大家先走吧。”
北海冥擦著眼淚起身,衝著慕容灼灼拱了拱手,“將軍,那屬下陪著您,您走我再走。”
“帶著大家走吧!我們都不走,這麽多人還怎麽走?”慕容灼灼先是搖了搖頭,隨後又補充道,“一會我就追上來了。”
有了慕容灼灼這句話,北海冥才拱手離去,帶著剩下的狼騎返迴王庭。
北海冥走後,慕容灼灼從馬背上跳下來,緩步朝著遼河岸邊走去。
遼河兩岸水草豐茂,慕容灼灼一輩子的夙願就是馬踏淚羅江,可這個願望怕是這輩子都實現不了了,甚至說他連淚羅江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了,聽說那淚羅江和遼河一樣都是波濤洶湧,河流寬廣,不過他們遼河養育的是雄鷹駿馬,而淚羅江哺育的則是詩畫江南。
如今兩國議和,他慕容灼灼自此再也不用想著如何南下,如何與寧延交手了,本該是無事一身輕的他此時此刻竟有些不知所措的茫然。
他慕容灼灼為戰爭而生,如今戰爭結束了,他又能幹什麽呢?和自己的宿敵握手言和嗎?
他慕容灼灼做不到這一點。
秋天的遼河水很涼,涼的透骨,冷的瘮人。
秋意漸濃,寒冬將至,今年很快就要過去了,來年春天,萬物複蘇,一切又都恢複如初,在這千裏草原,誰還會記得曾經血戰的狼騎大軍呢?
又有誰會記得長眠於遼河的慕容將軍呢?
北海冥走著走著,腦海中不斷迴憶起慕容灼灼的那些話,這些話怎麽迴味怎麽不對勁,這話裏話外的意味不太像是慕容將軍平日裏能說出的話,好端端的慕容將軍為什麽突然說起日後的汗國了,這感覺總有種遺言的味道。。。
正在趕路的北海冥突然停下腳步,猛然看向一旁的遼河,臉色驟變,“不好,將軍!”
北海冥反應的已經很快了,隻可惜當他趕到岸邊的時候,除了停在岸邊的馬和掉落的佩刀,什麽都沒有了。
唿嘯而過的河流掩蓋了北海冥的嚎啕哭聲,大江東去,遼河南奔,英雄人物歲月中。
他所敬仰的慕容將軍,終是成為了那歲月裏的一粒塵沙。
。。。
北蠻王庭。
寧延與新任大汗耶律長齊議和後,定州軍和一眾武林中人相繼撤出北蠻皇城,時至冬日,他們也該考慮迴家了。
中軍大帳內,除了定州軍的諸位將軍和軍師陳令樞外,還有一眾寧延故友,劍聖易子推和天師陸平遠站在最前麵,這兩位可是他們定州軍能取得此番大捷的大功臣,尤其是劍聖前輩,如不是他和徐珣的驚天大戰,相信耶律原也不會那麽輕易退位。
傷口痊愈的寧延來到兩位老者麵前,躬身拱手,“此番多謝兩位前輩及時相助,寧延在此感激不盡!”
陸平遠沉聲道,“此戰勝利,大奉至少安寧百年,為天下百姓所計,老夫自會相助,寧州牧不必多禮。”
陸老天師說話還是如此啊,寧延笑著點了點頭,“還是多謝老天師,大恩銘記於心。”
一旁的劍聖拿起青虹劍鞘輕輕敲打了一下寧延腦袋,嘿嘿一笑,“你小子傷好的真快,尋常武者受到這麽重的傷,沒有個十天半個月話都不一定能說利索,你倒好,這才幾天就活蹦亂跳了,俺還說帶你去找俺老兄弟幫你瞧瞧呢,現在看來是俺想多了,不去看病是好事,就是俺少賺錢了啊。”
寧延哈哈大笑,衝著劍聖前輩拱手笑道,“老前輩放心,這錢少了誰都不能少你的,等迴到定州,你要多少我給你多少。”
“嘖嘖。”易子推搖了搖頭,咂舌道,“財大氣粗呦,但俺還是覺得俺那五兩銀子拿著舒服。”
寧延輕聲一笑,態度誠懇的說道,“前輩,離開北蠻之前,晚輩還有一個疑惑,讓您來救我的故人究竟是那位前輩啊?晚輩少時也曾走遍大奉,前輩威名自是知曉,可未曾有機會相識,您口中的故有友晚輩實在是想不起來是何人,還望老前輩能指點一二,好讓晚輩去道個謝。”
易子推指著寧延哈哈大笑,“來套俺話了。”
“晚輩不敢,晚輩是真心的。”寧延急忙頷首說道。
易子推扶起寧延搖頭笑道,“你小子還真是重情重義,其實這個人俺已經告訴你了,至於是誰,那就看你悟性夠不夠,能不能猜出來了。”
“前輩已經說了嗎?”寧延瞪著眼睛意外的看著易子推。
易子推含笑點了點頭,“好了,俺也不耽擱了,地裏的玉米熟了,迴去收玉米嘍!”
劍聖來的快,走得也快,甚至連馬都沒要,一個人一把劍,晃晃悠悠的就迴去了。
寧延不斷迴想著老前輩的話,老前輩話裏可曾提到過別人?不就隻有一個大夫嗎?
大夫?!
寧延如夢初醒,釋然一笑,是啊,怎麽把他給忘了!
劍聖告辭後,陸平遠以及大帳中其他人也相繼請辭,他們是江湖人,行江湖事,大事已定,他們也該離開了。
故友重逢,寧延很是高興,但分別也是必然。
韓瞻告訴寧延,靖州法相寺出了個了不起的小和尚,能言百部經書,就連他都辯經都辯不過,他都已經輸了三次了,聽說這小和尚已經成為法相寺坐壇大法師了,說來也可惜,上次辯經的時候明顯感覺小和尚眼神裏多了份哀傷,但就是這縷哀傷,更顯小和尚是個能體恤眾生的高僧。
寧延脫口而出,佛生百相,法道萬千;自生淨善,悲憫眾生。
韓瞻意外道,“寧兄你認識淨善小師父?”
寧延笑著說道,“不止是他,還有他師父。”
那個千裏而來帶他迴家的粗衣和尚;那個誦經千萬遍,佛骨留項州的大和尚,他的名字寧延一輩子都忘不了——沈歸心。
張卿本想與林北陽飲酒告別,可是大軍行軍在即,軍中禁酒,林北陽也是無可奈何。
看著現在身居大將軍之位的林北陽,張卿是打心眼裏高興,“我就說吧,還是軍隊更適合你!”
林北陽含笑說道,“你想來嗎?”
張卿感慨道,“寧兄都告訴我了,我爹走之前曾拜托他救我宿山宮千萬弟子,之前我是有想過投奔定州,可後來一想,我張卿不缺胳膊不缺腿的,為什麽就不能帶領宮門弟子度此劫難?在最後關頭,我決定不走了,土龍山一戰後,宿山宮在百姓口中威望劇增,朝廷也不好明著下手,加上近些年象州旱情加劇,百姓危急,朝廷自顧不暇,對我宿山宮有心無力;所以現在我宿山宮不僅沒倒,反而比十年前還要強大。”
“這就是民心啊!”林北陽看著遠處的寧延感慨道,“大奉有寧兄,國之大幸啊!”
然而卻不曾想這遼安勒格他們來得容易,想要撤迴去卻無比艱難,南邊的北地軍和禁衛軍根本不給他們迴撤的機會,一路窮追不舍,死死咬著他們不鬆口,這讓慕容灼灼很是惱火可又無可奈何。
遼河岸邊,心事重重慕容灼灼望著波濤洶湧的遼河一言不發,波濤滾滾,大江東去,此時的慕容灼灼聽著大河東去之音,不免悲從中來。
千年來,這條縱貫汗國南北的大河不止見證了他們先輩的輝煌,見證了千年前汗國先輩馬踏天下的英姿偉岸,同樣也見證了他們今日的無奈,見證了他慕容灼灼今日的狼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歲月中。
此時的慕容灼灼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他還記得聲名鵲起之時的畫麵,那時的他也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被父親寄予厚望,那時的他是遠近聞名的慕容少主,那時的他是少壯派將領的佼佼者,是年紀輕輕就統管大軍的一方英雄;從自己率軍五十萬南下到如今被困遼河河畔這才過去多少年啊!
他寧延是個英雄人物,兵進王庭,名譽加身,此戰無論勝敗,自此天下人人都知道寧延二字;那他慕容灼灼呢,是人們每當談論起寧延之時出現在故事裏的反派,是人們三言兩語的談資罷了。
甚至再過個百年,人們就隻知道寧延,對於慕容灼灼四字已經無人知曉了。
遠處北海冥縱馬而來,看到駐足岸邊的慕容灼灼後急忙翻身下馬,緊緊攥著手中的招書,低頭哽咽道,“將軍,王庭出事了,寧延大軍攻入皇城,董大人血戰宣威門,以身殉國;大汗退位,長齊少主登基,要與寧延議和,這是他給您的詔書,讓您迅速返迴王庭,不得再戰。”
說罷,北海冥便捧起手中的大汗詔書,自己不能及時趕迴北蠻王庭,寧延攻入王庭一事在他意料之中;但讓他想不到的是,大汗竟然選擇了退位,將大汗之位拱手讓給了耶律長齊,甚至要與寧延議和!
慕容灼灼眉頭緊鎖,臉色漲紅的看著北海冥手中的詔書,抬起的手不停的放下,他不甘心接取這麽一道詔書,兩年過去了,他們汗國犧牲了數萬將士,從慕容隼到魏懷英,再到鐵勒川,再到最後的董長陵!難道他們的犧牲是為了讓汗國與寧延議和嗎?
他接受不了議和,當年獅虎鐵騎殺入項州,距離敦煌城就差一步寧延都沒選擇投降,甚至土龍山上寧延差點命喪當場中原奉朝都沒有選擇投降,為什麽他們就要投降?是因為怕死嗎?
“將軍。。”北海冥紅著眼睛看著慕容灼灼。
慕容灼灼深唿吸一口氣,最後在滿臉屈辱和不甘中拿起了手中的大汗詔書,這一刻,他慕容灼灼徹底輸了!
遼河波濤洶湧,拿起詔書的慕容灼灼將詔書放於身後,看著洶湧而過的遼河,雙目無神。
北海冥起身抹了抹眼淚,“將軍,您若是不願意迴去,咱們就不迴去了,他齊溪還沒過遼河,我們就在這和齊溪死磕,隻要齊溪過不了遼河,我們就還有希望。。。”
慕容灼灼打斷北海冥的話,感慨道,“已經沒有用了,如今大局已定,你我再怎麽掙紮也是徒勞,這仗我們輸了!”
“將軍。。”北海冥眼淚直流,慕容灼灼是驕傲的,至少在他眼中是這樣,一個內心驕傲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失敗,更不會允許自己接受失敗,當輸這個字從他口中說出來的時候,北海冥不敢相信慕容灼灼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這一仗我們汗國損失慘重啊!”慕容灼灼不甘心的說道,“北海,如今我們手中的狼騎是汗國為數不多的部隊了,如果我們把這點最後的家底都拚光了,那我汗國一旦碰到什麽事,真就成待宰羔羊了。”
一滴清淚自這位驕傲半生的將軍眼角流過,慕容灼灼不停的撫摸著胯下坐騎的鬃毛,徐徐說道,“以我對寧延的了解,他既然說了議和就一定不會在與我汗國兵戎相見,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不會;寧延是位雄主,隻可惜中原奉朝不姓寧,這也是我們汗國最該慶幸之事。”
“長齊少主素來主張兩國和平共處,可危機總藏於安寧之中,北海,今後我汗國軍隊大概率不在有土龍山,白狼川之戰這種大規模戰爭的畫麵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汗國大軍就可以就此攜放鬆懈怠;相反,我們的軍隊更需加緊訓練,寧延定州軍人數不多但卻戰鬥力強悍,我汗國日後也要以少而精為軍隊革新方向,這樣即便有朝一日峰火重燃,我汗國不至於無力抵抗。”慕容灼灼一字一句的說著,像是在訴說最後的心事那般,語氣輕柔,但卻意味深長。
北海冥擦著眼淚,沉聲點頭,“將軍所言,屬下都記住了。”
“記住就好啊。”慕容灼灼長舒一口氣,清風拂麵,寒意逼人,“帶著大家返迴王庭,告訴他們戰爭結束了,想迴家的可以迴家了。”
北海冥著急說道,“將軍,您呢。。”
慕容灼灼苦澀一笑,故作輕鬆的說道,“來了遼河這麽多次,都沒有好好的看一看,這次我想在看會,你帶著大家先走吧。”
北海冥擦著眼淚起身,衝著慕容灼灼拱了拱手,“將軍,那屬下陪著您,您走我再走。”
“帶著大家走吧!我們都不走,這麽多人還怎麽走?”慕容灼灼先是搖了搖頭,隨後又補充道,“一會我就追上來了。”
有了慕容灼灼這句話,北海冥才拱手離去,帶著剩下的狼騎返迴王庭。
北海冥走後,慕容灼灼從馬背上跳下來,緩步朝著遼河岸邊走去。
遼河兩岸水草豐茂,慕容灼灼一輩子的夙願就是馬踏淚羅江,可這個願望怕是這輩子都實現不了了,甚至說他連淚羅江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了,聽說那淚羅江和遼河一樣都是波濤洶湧,河流寬廣,不過他們遼河養育的是雄鷹駿馬,而淚羅江哺育的則是詩畫江南。
如今兩國議和,他慕容灼灼自此再也不用想著如何南下,如何與寧延交手了,本該是無事一身輕的他此時此刻竟有些不知所措的茫然。
他慕容灼灼為戰爭而生,如今戰爭結束了,他又能幹什麽呢?和自己的宿敵握手言和嗎?
他慕容灼灼做不到這一點。
秋天的遼河水很涼,涼的透骨,冷的瘮人。
秋意漸濃,寒冬將至,今年很快就要過去了,來年春天,萬物複蘇,一切又都恢複如初,在這千裏草原,誰還會記得曾經血戰的狼騎大軍呢?
又有誰會記得長眠於遼河的慕容將軍呢?
北海冥走著走著,腦海中不斷迴憶起慕容灼灼的那些話,這些話怎麽迴味怎麽不對勁,這話裏話外的意味不太像是慕容將軍平日裏能說出的話,好端端的慕容將軍為什麽突然說起日後的汗國了,這感覺總有種遺言的味道。。。
正在趕路的北海冥突然停下腳步,猛然看向一旁的遼河,臉色驟變,“不好,將軍!”
北海冥反應的已經很快了,隻可惜當他趕到岸邊的時候,除了停在岸邊的馬和掉落的佩刀,什麽都沒有了。
唿嘯而過的河流掩蓋了北海冥的嚎啕哭聲,大江東去,遼河南奔,英雄人物歲月中。
他所敬仰的慕容將軍,終是成為了那歲月裏的一粒塵沙。
。。。
北蠻王庭。
寧延與新任大汗耶律長齊議和後,定州軍和一眾武林中人相繼撤出北蠻皇城,時至冬日,他們也該考慮迴家了。
中軍大帳內,除了定州軍的諸位將軍和軍師陳令樞外,還有一眾寧延故友,劍聖易子推和天師陸平遠站在最前麵,這兩位可是他們定州軍能取得此番大捷的大功臣,尤其是劍聖前輩,如不是他和徐珣的驚天大戰,相信耶律原也不會那麽輕易退位。
傷口痊愈的寧延來到兩位老者麵前,躬身拱手,“此番多謝兩位前輩及時相助,寧延在此感激不盡!”
陸平遠沉聲道,“此戰勝利,大奉至少安寧百年,為天下百姓所計,老夫自會相助,寧州牧不必多禮。”
陸老天師說話還是如此啊,寧延笑著點了點頭,“還是多謝老天師,大恩銘記於心。”
一旁的劍聖拿起青虹劍鞘輕輕敲打了一下寧延腦袋,嘿嘿一笑,“你小子傷好的真快,尋常武者受到這麽重的傷,沒有個十天半個月話都不一定能說利索,你倒好,這才幾天就活蹦亂跳了,俺還說帶你去找俺老兄弟幫你瞧瞧呢,現在看來是俺想多了,不去看病是好事,就是俺少賺錢了啊。”
寧延哈哈大笑,衝著劍聖前輩拱手笑道,“老前輩放心,這錢少了誰都不能少你的,等迴到定州,你要多少我給你多少。”
“嘖嘖。”易子推搖了搖頭,咂舌道,“財大氣粗呦,但俺還是覺得俺那五兩銀子拿著舒服。”
寧延輕聲一笑,態度誠懇的說道,“前輩,離開北蠻之前,晚輩還有一個疑惑,讓您來救我的故人究竟是那位前輩啊?晚輩少時也曾走遍大奉,前輩威名自是知曉,可未曾有機會相識,您口中的故有友晚輩實在是想不起來是何人,還望老前輩能指點一二,好讓晚輩去道個謝。”
易子推指著寧延哈哈大笑,“來套俺話了。”
“晚輩不敢,晚輩是真心的。”寧延急忙頷首說道。
易子推扶起寧延搖頭笑道,“你小子還真是重情重義,其實這個人俺已經告訴你了,至於是誰,那就看你悟性夠不夠,能不能猜出來了。”
“前輩已經說了嗎?”寧延瞪著眼睛意外的看著易子推。
易子推含笑點了點頭,“好了,俺也不耽擱了,地裏的玉米熟了,迴去收玉米嘍!”
劍聖來的快,走得也快,甚至連馬都沒要,一個人一把劍,晃晃悠悠的就迴去了。
寧延不斷迴想著老前輩的話,老前輩話裏可曾提到過別人?不就隻有一個大夫嗎?
大夫?!
寧延如夢初醒,釋然一笑,是啊,怎麽把他給忘了!
劍聖告辭後,陸平遠以及大帳中其他人也相繼請辭,他們是江湖人,行江湖事,大事已定,他們也該離開了。
故友重逢,寧延很是高興,但分別也是必然。
韓瞻告訴寧延,靖州法相寺出了個了不起的小和尚,能言百部經書,就連他都辯經都辯不過,他都已經輸了三次了,聽說這小和尚已經成為法相寺坐壇大法師了,說來也可惜,上次辯經的時候明顯感覺小和尚眼神裏多了份哀傷,但就是這縷哀傷,更顯小和尚是個能體恤眾生的高僧。
寧延脫口而出,佛生百相,法道萬千;自生淨善,悲憫眾生。
韓瞻意外道,“寧兄你認識淨善小師父?”
寧延笑著說道,“不止是他,還有他師父。”
那個千裏而來帶他迴家的粗衣和尚;那個誦經千萬遍,佛骨留項州的大和尚,他的名字寧延一輩子都忘不了——沈歸心。
張卿本想與林北陽飲酒告別,可是大軍行軍在即,軍中禁酒,林北陽也是無可奈何。
看著現在身居大將軍之位的林北陽,張卿是打心眼裏高興,“我就說吧,還是軍隊更適合你!”
林北陽含笑說道,“你想來嗎?”
張卿感慨道,“寧兄都告訴我了,我爹走之前曾拜托他救我宿山宮千萬弟子,之前我是有想過投奔定州,可後來一想,我張卿不缺胳膊不缺腿的,為什麽就不能帶領宮門弟子度此劫難?在最後關頭,我決定不走了,土龍山一戰後,宿山宮在百姓口中威望劇增,朝廷也不好明著下手,加上近些年象州旱情加劇,百姓危急,朝廷自顧不暇,對我宿山宮有心無力;所以現在我宿山宮不僅沒倒,反而比十年前還要強大。”
“這就是民心啊!”林北陽看著遠處的寧延感慨道,“大奉有寧兄,國之大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