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點了點頭:“此事算了了,全散了都迴去吧。”


    默默給爺爺點了個讚,李承平扶著有點癱軟的鄭老漢出門。


    被李阿叔罵幾句,差點暈過去,果然老年人不能受太大刺激。


    沒搞明白村民找自己主持的緣由,李承平迴來,看向爺爺便問,“這種丟牛的大事,他們過來找我作甚?”


    秀才其實是地方處理民間糾紛的主力軍,原則上來說秀才並沒有參與審訊的職責和權力。


    刑事和民事案件都有知縣和刑房來處理,可自古有著皇權不下鄉事實存在。


    之所以不下鄉,原因有很多,鄉村地區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困難,中央政府難以有效地對鄉村地區進行管理和控製。


    同時,古代鄉村地區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朝廷難以從這些地方獲得足夠的稅收和財政收入。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李承平他們這些人的存在,地方上存在著大量的豪紳、地主等自治力量,他們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朝廷很難直接幹預。


    而且鄉裏之間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與朝廷官吏直轄的城市有很大不同,地方豪紳、地主在鄉村地區有很大的威望,朝廷下達的令旨完全不會有人聽從。


    麵對一群大文盲,你說皇帝權力有多大,他們或許不懂,但住在鎮上的柳舉人要加收一成的租子卻攪得他們心肝疼,愈發不敢觸怒柳舉人。


    這就是朝廷發展到一定程度黨派林立的原因所在,這些一個個政治團夥代表的就是其所在地區的核心利益。


    當皇帝要整治、壓製他們,收縮權力時,文官集團會不顧理念抱負,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去與皇帝抗爭。


    皇帝垂拱而治,才是所有文人心中所想。


    麵對鄉裏這部分的權力空白,就需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較高的人來填補。


    秀才作為一種特殊的身份,會直接參與到民間的糾紛調解中。


    “哦哦。”李承平算是大概明白了。


    怪不得士紳階層的壯大會讓皇帝那麽忌憚,本質上來講,士紳侵占的是皇權。


    皇帝對地方愈發低的掌控力,會讓其心慌,畢竟沒有那個皇帝願意看見脫離他掌握的事。


    至於為什麽皇帝不處理,士紳和皇帝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皇室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你還是經曆的太少。”李固拉著孫子在院中坐下,沉吟一下,道:“往後這些事還會有很多,你不要嫌煩,入仕之後這些都是處理實際問題的寶貴經驗。”


    古代社會,地方官員的話語權不一定有當地族長的大,李固希望李承平能成為在當地有名望的人。


    這便是所謂的養望,養望是華夏政治法律製度中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地方官員在任期結束前,通過謹言慎行、積累政績、與民眾相處融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名譽。


    以便在任期結束後,能夠得到更高的職位和更好的待遇。


    換算到讀書人身上也是一樣,少年英才的聲名講的不僅是自己的能力,還是別人看重你的表現。


    說的人多了,哪怕你不是,別人也會把這個名位給你安上。


    而且養望那是好處多多,皇帝點狀元時,突然有了選擇困難症,恰好覺得某個名字特別熟悉,順手點了,那可不就是撞了大運。


    再者,朝廷對於十分聰慧的孩子是格外重視,翰林院就會在仔細甄選後,會將這些神童或者有突出表現的孩子接到京城,由翰林院進行培養。


    經過鍛煉後,等他們長大便選入朝廷為官。


    例如明代的邊疆宰相楊一清,他便是在層層官吏的看重與選拔中,去翰林院進行學習,最後官至宰輔。


    李固十分感慨,“多學、多看、多做,這些都是經文中沒有的,得靠你自己去用心體會。”


    當官就是為了實現理想抱負,往上爬是人的本性。


    養望是一個過程,而且別看這個詞很高大上,其實很俗氣,意思很是簡單,無非是讓自己脫穎而出讓別人記住你。


    讓那些大人物記住你,人設一定要立好,一旦塌了,那可就身敗名裂了,先前站的有多高,摔下來就會有多慘。


    李承平深以為然的點點頭,見越說越跑偏,李固忙道:“爺爺這麽說不是讓你裝呀!做人呀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不然活的得多累。”


    當然知道,李承平可不是一個愛裝的人,隨心所欲就好,既然調解糾紛有利於自己往後,那自己用心做便是。


    鄉親們如此信任他,李承平高興還來不及。


    “別扯淡了,趕緊洗洗手吃飯。”餘氏抬手打斷了爺孫二人討論國家大事的積極性。


    衝爺爺撇撇嘴,李承平笑著拉起李固,“走嘍爺爺!既然一家之主都發話了。”


    舉手欲打,索幸李承平跑的快。


    “不是娘,怎麽又吃豆腐!”李振義哀歎一聲。


    餘氏氣衝衝地端著大瓷碗過來,“能吃就吃,不能吃別多嘴,沒人當你是啞巴。”


    奶奶的性格全家人那個不知道,二伯總是在危險邊緣反複橫跳,或許這就是母子倆的相處方式。


    鹹菜滾豆腐,小爐子底下的柴火劈裏啪啦的燒著,鍋裏的鹹湯不停翻滾。


    大冬天,熱氣騰騰的一口鹹菜一口豆腐,也是美滋滋起來,李承平覺得這道菜不愧是人人誇。


    吃完飯,在院裏全家人攏在炭火坐著消食。


    大冷的天,李承平是不願坐這的,屋子裏豈不是更暖和。


    但,不行,不是要開大會,而是為了全家人的身體。


    古代燒的炭火有兩種,一種是煤炭,另一種則是木炭。


    煤炭是需要加工的,村裏買不著,而且村民覺得煤炭貴,不舍得花錢買,用的都是家裏孩子去林子裏拾取的幹柴。


    先前在屋子裏麵燒些木炭嗆鼻子還好說,開點窗戶通風便是,餘氏也能理解。


    可今年燒的炭火卻讓李承平很無語,“誰去買的煤炭。”


    李振義一聽就樂了,開心的舉起手來邀功,“我買的。”


    看見二伯這樣子,李承平不忍心說什麽。


    想要開窗卻又不行,餘氏覺得煤炭不嗆鼻子,不願讓熱氣流失。


    和老太太說不清楚,頭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寒門讀書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右顛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右顛倒並收藏科舉,寒門讀書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