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政最近比較煩,浙江海盜四散逃入各府縣落草為寇,擾得地方府縣不厭其煩。可地方府縣的防禦使衙門實在不給力,上百人的海盜都對付不了,這讓他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不是海盜如今四處分散,還沒聚集在一起,否則浙江的局麵就堪憂了。
而且,見打不過海盜,各地防禦使不思如何剿滅這些海盜,卻紛紛以各種理由上書兵部推脫。浙江乃是江浙黨的老巢,底下官員不買周秉政的帳,他也沒啥好辦法。
還有盤踞在長江出海口的王隆濤也是心腹大患,要不是從九江調了一隊水師官兵過來,都不知道這家夥會不會溯江而上,直奔江寧而來。但是,長江出海口的鬆江府乃是繁華之地,任由他這樣肆意馳騁,百姓慘遭蹂躪,確實是他這個兵部尚書最大的失職。
這些日子,江淮黨、江浙黨的禦史早就紛紛上奏皇帝了,痛批兵部剿匪不力,還給周秉政列了幾大罪狀,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好在皇帝還算維護,知道這一切都怪不得周秉政,因此才把彈劾的奏章留中不發。
後來周秉政又想了一個調定邊軍南下的策略,可江浙黨人卻又抱團反對。這還是因為孫思源有轉投東南的傾向,江浙黨人心生芥蒂,但也擔憂定邊軍的兵痞到了江南繁華之地後會發生點什麽事情。
想想也簡單,一旦定邊軍剿匪得力,地方上不得不麵對他們的勒索,要上供大量好處。損失點錢財還好說,可要是剿匪不力的話,那就更糟糕了。朝廷拿定邊軍又沒辦法,他們要是打了敗仗,可以說為禍鄉裏的本事比海盜還大。因此,也真怨不得江浙黨這些人反對。皇帝心中似乎也有遲疑,因此這個事情就一直耽擱著。
後來,周舟給他說了蘇聖平的意思,周秉政思之良久,覺得頗有道理。加上皇帝的遲疑,江浙黨人的掣肘,他已經對調定邊軍南下不抱希望了,隻能眼看著海盜在浙江各地落草為寇。有時候他甚至想,反正受害的都是江浙黨那些人的鄉裏,既然那些人都不思如何剿匪,心裏還想著黨爭,自己還不如撒手不管。
周秉政一進殿,就察覺到皇帝似乎有什麽不對,但又說不上來,暗道難不成是內侍監報了什麽不好的消息上來,兵部還不知道?
周秉政行過禮後,趙世卿直接就問道:“周尚書,浙江盜匪的情形如何了?”
周秉政答道:“浙江地麵上,如今有大小盜匪四十三股,分布在二十五個府縣中,人數多的有三百人,人數少的隻有三五十人,各地防禦使都在盡力清剿。”
皇帝哼的一聲,道:“周尚書就不要替他們打馬虎眼了,能夠守住城池就不錯了,指望他們清剿盜匪,朕看難。王隆濤呢?”
周秉政答道:“王隆濤一直盤踞在鬆江府外,手下是越聚越多,據報如今已經近八千人。王隆濤似乎在等待什麽,表現的很奇怪。在沿江兩岸搶掠,多以糧食、布匹等為主,其手下船隊與九江水師隻是對峙,也不進攻。”
皇帝聽了實在火大,猛的一拍桌子,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朝廷的水師位居上遊,反倒不敢攻擊海盜的船隊,坐看海盜肆意搶掠百姓。當真以為朝廷是好欺負的嘛。亂臣賊子就可以為所欲為嘛,朕手上還有大軍未動,偏居一隅之地就自命不凡,我看是沒吃夠苦頭。”
皇帝拍桌子的時候,周秉政就趕緊跪下了。海盜之亂,明眼人都知道怪不了自己這個尚書,可是說起來卻都是兵部尚書的責任,現在惹得皇帝拍桌子了,周秉政隻能跪下伏在地上,等候發落。
皇帝看了眼跪在地上的周秉政,心裏雖說因為蘇聖平已經怒火萬丈,但不得不說這個兵部尚書這幾年做的還是可以的,淡淡的說道:“周尚書,起來吧!這些事情怪不得你,朕是知道的。再說了,你的好學生蘇聖平不是幹的很好嘛!他最近有沒有軍情上報?能否讓崇武民團到浙江剿寇?”
周秉政這才起身,彎腰答道:“稟陛下,三日前收到福建靖海使衙門上奏的軍報,海軍在浙南等海麵上清剿海盜,舟山那邊島嶼眾多,海盜四處逃散,民團人數不夠,還未清剿幹淨。至於調民團北上浙江,恐怕不可取,泉州、福建沿海也是重地,民團人數本來就少,隻是僥幸海盜不敢南下,否則單靠那點民團,完全無濟於事。”
皇帝從周秉政的話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他相信周秉政這種傳統的讀書人是不會做那種造反的事情的。蘇聖平所做之事顯然都是瞞著周秉政等人的,泉州那些大海商顯然也幫著蘇聖平隱瞞。否則寶島那麽大的動靜,自己得不到消息就算了,東南黨的大佬,和泉州海商關係頗深的杜文心、周秉政不可能不知道,看來這蘇聖平保密功夫當真到家。
再者,從周秉政的話中可以得出,除了海軍之外,實際上民團的人數並不多。原本崇武民團這些年下來,上報的人數就是兩千,就算蘇聖平有心隱瞞,還私自改成什麽國民軍,但名頭換不來實力,再翻一倍的話,也就四千人,戰力再好,想必也好不過定邊軍這樣真正的軍隊。
如今四千人又分散在各地,寧波那有五百人,泉州有一千人,想必寶島那人數也不會少,這一次還派了一千人到舟山,這就有了各個擊破的可能。
皇帝思索了一會後,道:“那看來,隻能調定邊軍南下了!”
周秉政一聽皇帝的話,頓時就抬起頭來,盡管他對江浙黨人有怨言,但對江浙的百姓沒有怨言。哪怕有蘇聖平的告誡,卻也認為蘇聖平過於杞人憂天。這會見皇帝終於直接表態支持了,不由心頭一鬆,道:“陛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定邊軍每年消耗朝廷那麽多的賦稅,前幾年議稅增加的餉銀也都往定邊軍傾斜。如今江浙等地遭受海盜襲擾,地方防禦使衙門手下的官軍已然不能成事了,僅有的幾處民團還是以自保為主。消耗朝廷最多財力的定邊軍不出手,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再者,定邊軍久不經戰陣,對於他們自己也極為不利。孫將軍就曾說過他的擔憂,定邊軍當中已有很大一部分軍將隻知聲色犬馬,卻不知金戈鐵馬。所以孫將軍才會授意手下蔣子明編練新軍,希望能夠給朝廷多保留幾隻戰力強盛的軍隊。既然如此,對付海盜這種軍不軍、民不民的盜匪,反倒是練兵的一個好辦法。官軍既不會有打敗仗的危險,也能達到見血的效果。崇武民團不就是從小打起,這樣練出來的?既然民團可以,臣想定邊軍更不在話下。”
皇帝聽了周秉政的話頻頻點頭,臉上露出若有若無的微笑,看著周秉政,道:“周尚書言之有理。那就這樣吧,立即擬旨,調蔣子明一萬新軍南下,和九江水師配合,先剿滅王隆濤,再南下浙江,剿滅各處盜匪。”
周秉政躬身道:“臣遵旨。”
皇帝接著說:“周尚書,朕知道你這個兵部尚書做的不容易,但朕更不容易。朕能理解你為了做好兵部的事務,不惜違反閣臣不得結交邊將的祖製,和孫思源將軍交好,朕也能容忍定邊軍的蔣子明私自冶煉鋼鐵販賣。朕能理解你們做臣子的難處,可朕從不敢指望臣子能理解朕的難處。朕隻希望臣子們都能有一顆忠心,盡心王事。隻要有這個前提,什麽事朕都容得下。但是,如果沒有了這顆忠心,就算再能幹也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皇帝這番話說得周秉政莫名其妙,心道這既說到了自己,還說到了蔣子明,甚至暗中還有所指,難得是指首輔?沒聽說首輔有搞什麽小動作啊!但這番話著實有些重,又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麽意思,趕緊又跪了下去,伏地請罪。
皇帝微不可察的歎了口氣,道:“周尚書,你的忠心朕是知道的。起來吧,隻要是盡心做事,朕都看在眼裏。”
周秉政趕緊拍馬屁道:“陛下是難得的聖主,待臣又恩重如山,臣唯有肝腦塗地,為我大越中興竭盡所能為君王憂!”
皇帝難得開口笑道:“周尚書能如此想是最好,你不負朕,朕也必不負你。”周秉政大聲謝恩。
當天,兵部擬旨,內閣首輔杜文心批準,皇帝用印後的一份聖旨就離開江寧,緊急送往定邊軍孫思源處。緊接著,皇帝又下旨褒獎周秉政,榮升他為太子少保。同時,吏部發文晉升餘姚知縣周舟為寧波府通判,負責掌管寧波府民團。
周秉政的榮寵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和不快,江浙黨和江淮黨中不少人正準備群起攻之時,卻很快又偃旗息鼓了。哪怕周舟才當了半年多餘姚知縣,驟然提升為寧波府通判,很多人也視而不見。
這一番詭異的情形,有人說是因為寧波府民團護衛地方有力,父憑子貴。也有人說,是因為周秉政和定邊軍的關係,加上定邊軍南下後寧波府的後勤供應十分重要,這才子憑父貴。總之,皇帝的對周家可謂好的不能再好了。唯有身居高位的杜文心、孫博茹等人,隱隱之中感覺哪裏不對。
而且,見打不過海盜,各地防禦使不思如何剿滅這些海盜,卻紛紛以各種理由上書兵部推脫。浙江乃是江浙黨的老巢,底下官員不買周秉政的帳,他也沒啥好辦法。
還有盤踞在長江出海口的王隆濤也是心腹大患,要不是從九江調了一隊水師官兵過來,都不知道這家夥會不會溯江而上,直奔江寧而來。但是,長江出海口的鬆江府乃是繁華之地,任由他這樣肆意馳騁,百姓慘遭蹂躪,確實是他這個兵部尚書最大的失職。
這些日子,江淮黨、江浙黨的禦史早就紛紛上奏皇帝了,痛批兵部剿匪不力,還給周秉政列了幾大罪狀,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好在皇帝還算維護,知道這一切都怪不得周秉政,因此才把彈劾的奏章留中不發。
後來周秉政又想了一個調定邊軍南下的策略,可江浙黨人卻又抱團反對。這還是因為孫思源有轉投東南的傾向,江浙黨人心生芥蒂,但也擔憂定邊軍的兵痞到了江南繁華之地後會發生點什麽事情。
想想也簡單,一旦定邊軍剿匪得力,地方上不得不麵對他們的勒索,要上供大量好處。損失點錢財還好說,可要是剿匪不力的話,那就更糟糕了。朝廷拿定邊軍又沒辦法,他們要是打了敗仗,可以說為禍鄉裏的本事比海盜還大。因此,也真怨不得江浙黨這些人反對。皇帝心中似乎也有遲疑,因此這個事情就一直耽擱著。
後來,周舟給他說了蘇聖平的意思,周秉政思之良久,覺得頗有道理。加上皇帝的遲疑,江浙黨人的掣肘,他已經對調定邊軍南下不抱希望了,隻能眼看著海盜在浙江各地落草為寇。有時候他甚至想,反正受害的都是江浙黨那些人的鄉裏,既然那些人都不思如何剿匪,心裏還想著黨爭,自己還不如撒手不管。
周秉政一進殿,就察覺到皇帝似乎有什麽不對,但又說不上來,暗道難不成是內侍監報了什麽不好的消息上來,兵部還不知道?
周秉政行過禮後,趙世卿直接就問道:“周尚書,浙江盜匪的情形如何了?”
周秉政答道:“浙江地麵上,如今有大小盜匪四十三股,分布在二十五個府縣中,人數多的有三百人,人數少的隻有三五十人,各地防禦使都在盡力清剿。”
皇帝哼的一聲,道:“周尚書就不要替他們打馬虎眼了,能夠守住城池就不錯了,指望他們清剿盜匪,朕看難。王隆濤呢?”
周秉政答道:“王隆濤一直盤踞在鬆江府外,手下是越聚越多,據報如今已經近八千人。王隆濤似乎在等待什麽,表現的很奇怪。在沿江兩岸搶掠,多以糧食、布匹等為主,其手下船隊與九江水師隻是對峙,也不進攻。”
皇帝聽了實在火大,猛的一拍桌子,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朝廷的水師位居上遊,反倒不敢攻擊海盜的船隊,坐看海盜肆意搶掠百姓。當真以為朝廷是好欺負的嘛。亂臣賊子就可以為所欲為嘛,朕手上還有大軍未動,偏居一隅之地就自命不凡,我看是沒吃夠苦頭。”
皇帝拍桌子的時候,周秉政就趕緊跪下了。海盜之亂,明眼人都知道怪不了自己這個尚書,可是說起來卻都是兵部尚書的責任,現在惹得皇帝拍桌子了,周秉政隻能跪下伏在地上,等候發落。
皇帝看了眼跪在地上的周秉政,心裏雖說因為蘇聖平已經怒火萬丈,但不得不說這個兵部尚書這幾年做的還是可以的,淡淡的說道:“周尚書,起來吧!這些事情怪不得你,朕是知道的。再說了,你的好學生蘇聖平不是幹的很好嘛!他最近有沒有軍情上報?能否讓崇武民團到浙江剿寇?”
周秉政這才起身,彎腰答道:“稟陛下,三日前收到福建靖海使衙門上奏的軍報,海軍在浙南等海麵上清剿海盜,舟山那邊島嶼眾多,海盜四處逃散,民團人數不夠,還未清剿幹淨。至於調民團北上浙江,恐怕不可取,泉州、福建沿海也是重地,民團人數本來就少,隻是僥幸海盜不敢南下,否則單靠那點民團,完全無濟於事。”
皇帝從周秉政的話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他相信周秉政這種傳統的讀書人是不會做那種造反的事情的。蘇聖平所做之事顯然都是瞞著周秉政等人的,泉州那些大海商顯然也幫著蘇聖平隱瞞。否則寶島那麽大的動靜,自己得不到消息就算了,東南黨的大佬,和泉州海商關係頗深的杜文心、周秉政不可能不知道,看來這蘇聖平保密功夫當真到家。
再者,從周秉政的話中可以得出,除了海軍之外,實際上民團的人數並不多。原本崇武民團這些年下來,上報的人數就是兩千,就算蘇聖平有心隱瞞,還私自改成什麽國民軍,但名頭換不來實力,再翻一倍的話,也就四千人,戰力再好,想必也好不過定邊軍這樣真正的軍隊。
如今四千人又分散在各地,寧波那有五百人,泉州有一千人,想必寶島那人數也不會少,這一次還派了一千人到舟山,這就有了各個擊破的可能。
皇帝思索了一會後,道:“那看來,隻能調定邊軍南下了!”
周秉政一聽皇帝的話,頓時就抬起頭來,盡管他對江浙黨人有怨言,但對江浙的百姓沒有怨言。哪怕有蘇聖平的告誡,卻也認為蘇聖平過於杞人憂天。這會見皇帝終於直接表態支持了,不由心頭一鬆,道:“陛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定邊軍每年消耗朝廷那麽多的賦稅,前幾年議稅增加的餉銀也都往定邊軍傾斜。如今江浙等地遭受海盜襲擾,地方防禦使衙門手下的官軍已然不能成事了,僅有的幾處民團還是以自保為主。消耗朝廷最多財力的定邊軍不出手,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再者,定邊軍久不經戰陣,對於他們自己也極為不利。孫將軍就曾說過他的擔憂,定邊軍當中已有很大一部分軍將隻知聲色犬馬,卻不知金戈鐵馬。所以孫將軍才會授意手下蔣子明編練新軍,希望能夠給朝廷多保留幾隻戰力強盛的軍隊。既然如此,對付海盜這種軍不軍、民不民的盜匪,反倒是練兵的一個好辦法。官軍既不會有打敗仗的危險,也能達到見血的效果。崇武民團不就是從小打起,這樣練出來的?既然民團可以,臣想定邊軍更不在話下。”
皇帝聽了周秉政的話頻頻點頭,臉上露出若有若無的微笑,看著周秉政,道:“周尚書言之有理。那就這樣吧,立即擬旨,調蔣子明一萬新軍南下,和九江水師配合,先剿滅王隆濤,再南下浙江,剿滅各處盜匪。”
周秉政躬身道:“臣遵旨。”
皇帝接著說:“周尚書,朕知道你這個兵部尚書做的不容易,但朕更不容易。朕能理解你為了做好兵部的事務,不惜違反閣臣不得結交邊將的祖製,和孫思源將軍交好,朕也能容忍定邊軍的蔣子明私自冶煉鋼鐵販賣。朕能理解你們做臣子的難處,可朕從不敢指望臣子能理解朕的難處。朕隻希望臣子們都能有一顆忠心,盡心王事。隻要有這個前提,什麽事朕都容得下。但是,如果沒有了這顆忠心,就算再能幹也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皇帝這番話說得周秉政莫名其妙,心道這既說到了自己,還說到了蔣子明,甚至暗中還有所指,難得是指首輔?沒聽說首輔有搞什麽小動作啊!但這番話著實有些重,又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麽意思,趕緊又跪了下去,伏地請罪。
皇帝微不可察的歎了口氣,道:“周尚書,你的忠心朕是知道的。起來吧,隻要是盡心做事,朕都看在眼裏。”
周秉政趕緊拍馬屁道:“陛下是難得的聖主,待臣又恩重如山,臣唯有肝腦塗地,為我大越中興竭盡所能為君王憂!”
皇帝難得開口笑道:“周尚書能如此想是最好,你不負朕,朕也必不負你。”周秉政大聲謝恩。
當天,兵部擬旨,內閣首輔杜文心批準,皇帝用印後的一份聖旨就離開江寧,緊急送往定邊軍孫思源處。緊接著,皇帝又下旨褒獎周秉政,榮升他為太子少保。同時,吏部發文晉升餘姚知縣周舟為寧波府通判,負責掌管寧波府民團。
周秉政的榮寵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和不快,江浙黨和江淮黨中不少人正準備群起攻之時,卻很快又偃旗息鼓了。哪怕周舟才當了半年多餘姚知縣,驟然提升為寧波府通判,很多人也視而不見。
這一番詭異的情形,有人說是因為寧波府民團護衛地方有力,父憑子貴。也有人說,是因為周秉政和定邊軍的關係,加上定邊軍南下後寧波府的後勤供應十分重要,這才子憑父貴。總之,皇帝的對周家可謂好的不能再好了。唯有身居高位的杜文心、孫博茹等人,隱隱之中感覺哪裏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