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劉虞在居庸城內焦急萬分、坐立難安之時,公孫瓚的其餘部隊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將居庸城圍得水泄不通。
緊接著便是一場持續三日之久的慘烈攻城戰,雙方士兵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終,公孫瓚率領的大軍憑借著強大的兵力和出色的戰術,成功攻破了居庸城這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公孫瓚親自出馬,毫不費力地擒獲了劉虞,並將他以及他的妻兒老小一並帶迴薊縣。盡管劉虞已淪為階下囚,但公孫瓚並未痛下殺手,反而依舊讓他充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繼續負責管理州中的各項事務。
此時此刻,公孫瓚壓根兒就沒有動過誅殺劉虞的念頭。畢竟,劉虞可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漢室宗親。倘若他貿然對劉虞動手,必然會招致來自四麵八方的仇視目光。而且,在輿論方麵,他也必將麵臨眾人的口誅筆伐和聲聲討伐。
然而,偏巧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原屬董卓麾下的那幫舊部將領們,為了能夠成功地拉攏劉虞,特意派遣出使者段訓前來給他加官晉爵。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段訓趕來的時候,恰好趕上劉虞剛剛被押解迴薊城。
隨後,漢廷下達詔令,大大增加了劉虞的封邑麵積,還賜予他假節之權,讓其監督統領幽州、並州、青州以及冀州這四個大州。不僅如此,就連公孫瓚也得到了晉升,被封為前將軍,同時獲賜易侯的爵位。但即便如此,公孫瓚心中依舊充滿了不滿情緒。
實際上,漢廷原本的初衷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調和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緊張的關係。隻可惜,他們選錯了時機,好心反倒辦成了壞事。在這樣一個不合適的時間點,給戰敗一方的劉虞加封厚賞,甚至還讓他成為戰勝方公孫瓚的頂頭上司,試問公孫瓚又怎麽可能咽下這口惡氣呢?
話說那公孫瓚於沉思之中,腦海不由自主地浮現起兩年前所發生之事。彼時,袁紹與韓馥竟一同勸說劉虞稱帝,然而劉虞卻是斷然拒絕,甚至因此與袁紹結下仇怨。
公孫瓚暗自思忖一番之後,心中陡然生出一計。他覺得此刻正是重提舊事的絕佳時機,可以借此誣陷劉虞昔日曾與袁紹暗中合謀欲登帝位。主意已定,他遂脅迫使者段訓,強令其將劉虞斬首並公開展示以儆效尤。
想那原常山國相孫瑾、國丞張逸以及都尉張瓚等人,自從袁紹占據冀州以來,便一直與劉虞關係密切、交往甚好。聞知劉虞慘遭不幸,他們紛紛接踵而至趕來祭奠。麵對公孫瓚這等惡行,三人怒不可遏,當場對其破口大罵。怎奈公孫瓚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地下令將這三人盡皆誅殺。
且說趙雲的三位舊相識,就這樣草草終結了各自的一生。雖說此三人與趙雲之間或有恩情糾葛亦或是些許恩怨,但無論如何,他們在世之時倒也稱得上有些錚錚鐵骨。
公孫瓚命人將劉虞之首級送往京都,豈料半途之中,劉虞的舊日屬吏尾敦竟然挺身而出,將首級成功劫走並妥善安葬。
要知道,劉虞在北方可是深得民心,他這一離世,不僅幽州當地之民悲痛萬分,就連那些流亡至此的百姓們亦是涕泗橫流,哀傷不已。
實際上,劉虞此人著實頗具才華和能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所擁有的這些才能,並不契合於這混亂動蕩、兵荒馬亂的亂世之局。倘若時光倒流,讓劉虞置身於一個和平穩定的時代環境之中,那麽可以斷言,他極有可能憑借自身卓越的才幹,成就一番流芳百世的偉業,甚至有望榮登千古名相之列。
再來說說公孫瓚吧,他可就沒這麽幸運了。由於種種原因,公孫瓚背負上了眾多的罵名。當時的士人們普遍認為,公孫瓚與孫堅乃是同一類人物,他們二人皆被視為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梟雄之輩。
因為在眾人眼中,公孫瓚和孫堅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殺害自己的上司以及共事的同僚。這種行為在那個重視忠義和道德倫理的社會背景下,自然是遭人唾棄和鄙夷。
公孫瓚在斬殺劉虞之後,如願以償地掌控了整個幽州。此時的他,被勝利衝昏頭腦,開始變得不可一世起來。他每日沉浸在自滿之中,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完全忘記了曾經的初心與使命。不僅如此,他心胸狹隘,對於他人犯下的過錯耿耿於懷,哪怕隻是一點點小摩擦,也會睚眥必報。
對於幽州那些德才兼備的名門子弟,公孫瓚采取了極端打壓的手段,將他們流放到貧苦偏遠之地,使其難以施展才華。麵對眾人的質疑,公孫瓚卻振振有詞道:“現今這些出身顯貴、品德高尚的士族子弟一旦富貴加身,便會覺得這一切皆是理所應當,全然忘卻他人曾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公孫瓚所寵信和縱容之人多為平庸無能之輩。其中尤以算卦為生的劉緯台、販賣布匹的李移子以及經商的樂何當最為典型。這三人和公孫瓚結拜為兄弟,公孫瓚自居長兄,而分別稱唿他們為二弟、三弟和四弟。
憑借著公孫瓚的庇護和提攜,這三人迅速暴富,家財萬貫。甚至有時候,公孫瓚還安排自己的兒子迎娶他們的女兒,以此鞏固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且,公孫瓚常常將他們比作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等功勳卓著之士,似乎完全不顧及雙方能力和功績上的巨大差距。這種荒唐的行為,無疑使得幽州的政治生態愈發混亂不堪。
與劉虞的賢仁相比,公孫瓚簡直是相形見絀,他不過是一個隻知舞刀弄槍,卻對治理地方一竅不通的一介武夫罷了,又怎能獲得幽州各方的鼎力支持呢?
緊接著便是一場持續三日之久的慘烈攻城戰,雙方士兵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終,公孫瓚率領的大軍憑借著強大的兵力和出色的戰術,成功攻破了居庸城這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公孫瓚親自出馬,毫不費力地擒獲了劉虞,並將他以及他的妻兒老小一並帶迴薊縣。盡管劉虞已淪為階下囚,但公孫瓚並未痛下殺手,反而依舊讓他充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繼續負責管理州中的各項事務。
此時此刻,公孫瓚壓根兒就沒有動過誅殺劉虞的念頭。畢竟,劉虞可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漢室宗親。倘若他貿然對劉虞動手,必然會招致來自四麵八方的仇視目光。而且,在輿論方麵,他也必將麵臨眾人的口誅筆伐和聲聲討伐。
然而,偏巧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原屬董卓麾下的那幫舊部將領們,為了能夠成功地拉攏劉虞,特意派遣出使者段訓前來給他加官晉爵。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段訓趕來的時候,恰好趕上劉虞剛剛被押解迴薊城。
隨後,漢廷下達詔令,大大增加了劉虞的封邑麵積,還賜予他假節之權,讓其監督統領幽州、並州、青州以及冀州這四個大州。不僅如此,就連公孫瓚也得到了晉升,被封為前將軍,同時獲賜易侯的爵位。但即便如此,公孫瓚心中依舊充滿了不滿情緒。
實際上,漢廷原本的初衷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調和公孫瓚與劉虞之間緊張的關係。隻可惜,他們選錯了時機,好心反倒辦成了壞事。在這樣一個不合適的時間點,給戰敗一方的劉虞加封厚賞,甚至還讓他成為戰勝方公孫瓚的頂頭上司,試問公孫瓚又怎麽可能咽下這口惡氣呢?
話說那公孫瓚於沉思之中,腦海不由自主地浮現起兩年前所發生之事。彼時,袁紹與韓馥竟一同勸說劉虞稱帝,然而劉虞卻是斷然拒絕,甚至因此與袁紹結下仇怨。
公孫瓚暗自思忖一番之後,心中陡然生出一計。他覺得此刻正是重提舊事的絕佳時機,可以借此誣陷劉虞昔日曾與袁紹暗中合謀欲登帝位。主意已定,他遂脅迫使者段訓,強令其將劉虞斬首並公開展示以儆效尤。
想那原常山國相孫瑾、國丞張逸以及都尉張瓚等人,自從袁紹占據冀州以來,便一直與劉虞關係密切、交往甚好。聞知劉虞慘遭不幸,他們紛紛接踵而至趕來祭奠。麵對公孫瓚這等惡行,三人怒不可遏,當場對其破口大罵。怎奈公孫瓚心狠手辣,毫不留情地下令將這三人盡皆誅殺。
且說趙雲的三位舊相識,就這樣草草終結了各自的一生。雖說此三人與趙雲之間或有恩情糾葛亦或是些許恩怨,但無論如何,他們在世之時倒也稱得上有些錚錚鐵骨。
公孫瓚命人將劉虞之首級送往京都,豈料半途之中,劉虞的舊日屬吏尾敦竟然挺身而出,將首級成功劫走並妥善安葬。
要知道,劉虞在北方可是深得民心,他這一離世,不僅幽州當地之民悲痛萬分,就連那些流亡至此的百姓們亦是涕泗橫流,哀傷不已。
實際上,劉虞此人著實頗具才華和能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所擁有的這些才能,並不契合於這混亂動蕩、兵荒馬亂的亂世之局。倘若時光倒流,讓劉虞置身於一個和平穩定的時代環境之中,那麽可以斷言,他極有可能憑借自身卓越的才幹,成就一番流芳百世的偉業,甚至有望榮登千古名相之列。
再來說說公孫瓚吧,他可就沒這麽幸運了。由於種種原因,公孫瓚背負上了眾多的罵名。當時的士人們普遍認為,公孫瓚與孫堅乃是同一類人物,他們二人皆被視為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梟雄之輩。
因為在眾人眼中,公孫瓚和孫堅都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殺害自己的上司以及共事的同僚。這種行為在那個重視忠義和道德倫理的社會背景下,自然是遭人唾棄和鄙夷。
公孫瓚在斬殺劉虞之後,如願以償地掌控了整個幽州。此時的他,被勝利衝昏頭腦,開始變得不可一世起來。他每日沉浸在自滿之中,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完全忘記了曾經的初心與使命。不僅如此,他心胸狹隘,對於他人犯下的過錯耿耿於懷,哪怕隻是一點點小摩擦,也會睚眥必報。
對於幽州那些德才兼備的名門子弟,公孫瓚采取了極端打壓的手段,將他們流放到貧苦偏遠之地,使其難以施展才華。麵對眾人的質疑,公孫瓚卻振振有詞道:“現今這些出身顯貴、品德高尚的士族子弟一旦富貴加身,便會覺得這一切皆是理所應當,全然忘卻他人曾給予的幫助和支持。”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公孫瓚所寵信和縱容之人多為平庸無能之輩。其中尤以算卦為生的劉緯台、販賣布匹的李移子以及經商的樂何當最為典型。這三人和公孫瓚結拜為兄弟,公孫瓚自居長兄,而分別稱唿他們為二弟、三弟和四弟。
憑借著公孫瓚的庇護和提攜,這三人迅速暴富,家財萬貫。甚至有時候,公孫瓚還安排自己的兒子迎娶他們的女兒,以此鞏固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且,公孫瓚常常將他們比作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曲周侯酈商、潁陰侯灌嬰等功勳卓著之士,似乎完全不顧及雙方能力和功績上的巨大差距。這種荒唐的行為,無疑使得幽州的政治生態愈發混亂不堪。
與劉虞的賢仁相比,公孫瓚簡直是相形見絀,他不過是一個隻知舞刀弄槍,卻對治理地方一竅不通的一介武夫罷了,又怎能獲得幽州各方的鼎力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