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舉動使得他麾下的白馬義從陷入敵軍重圍之中,而後方的步兵主力由於距離太遠,根本來不及增援,雙方之間出現了巨大的斷層。
不僅如此,公孫瓚軍中並沒有能夠擔當先鋒大任的將領,於是他隻能親自上陣充當先鋒官。要知道,白馬義從可是公孫瓚手下最為精銳的部隊,可以稱得上是整個幽州軍隊的士氣所在!
更糟糕的是,由於主帥不能穩坐中軍帳指揮其餘各部,協調配合主力騎兵作戰,結果導致後方的人馬一片混亂。最終,袁紹抓住機會全軍出擊,一舉擊潰了公孫瓚。
經曆戰敗逃亡後,幽州軍隊失去了英勇善戰的將領所帶來的優勢變得尤為明顯。由於缺乏一名頂尖猛將挺身而出截斷敵軍、穩定軍心,導致敗軍士氣低落、混亂不堪。
與此同時,公孫瓚本人也驚慌失措,喪失了往日的果敢決斷,竟然不敢親自上陣斷後阻敵,反而隻顧自顧自地逃竄到大軍前方。如此一來,幽州士兵們更像是一群失去家園的流浪狗般沒命狂奔,這場戰役使得公孫瓚元氣大傷,不得不舍棄掉所有位於幽州南部的城池領土。
然而,在此戰中幽州軍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劉備及其結義兄弟三人。尤其是張飛,他憑借著過人的勇武和無畏精神,成功護送所屬部隊毫發無損地撤迴幽州。其麾下五千將士得以全員生還。
反觀袁紹一方,眾多猛將表現出色,顏良、文醜以及張合等人紛紛展現出強大實力。他們以自身威猛之勢引領冀州軍隊四處追擊逃竄的幽州兵馬,這無疑成為了袁紹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曾經不可一世、心高氣傲的公孫瓚,如今卻因自己的狂妄自負而從輝煌的巔峰跌落至無底深淵,從此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再無往日的風光無限。
在武州大將軍府的參謀室內,趙雲召集了所有的軍師和參軍齊聚一堂。眾人圍坐在一起,目光緊盯著地圖,熱烈地討論著剛剛結束不久的龍湊之戰。旁觀者們也紛紛交頭接耳,發表著各自的看法。
正當眾人激烈爭辯,熱烈討論著這場戰役裏敵我雙方的輸贏利弊之時,趙雲突然插嘴說道:“諸位,在下心中一直存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這陶謙陶刺史到底為什麽要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地跑來挑釁曹孟德呢?先且不說這場戰鬥最後誰勝誰負,單單談論一下,如果公孫瓚幸運地獲得勝利,那麽陶刺史又能夠從中間得到什麽好處呢?他如此執著地和曹孟德過不去,豈不是自尋死路嘛!”
由於擁有後世的記憶,趙雲早就清楚公孫瓚必定會失敗,因此對研究龍湊之戰的前因後果毫無興致,自然而然地,他關注的重點便與其他人有所差異了。
盧植聽罷笑道“此事子龍可能不知道,陶恭祖的嶽父甘公,曾經也是漢廷九卿之一,位居廷尉之職,第一黨固之禍時,被貶至蒼梧擔任,並且病世於任上。曹孟德的祖父曹騰當正好時任大長秋,乃是桓帝最信任的宦官。陶恭祖雖出身揚州陶氏,但卻是旁支庶子,其身份相對低微。當年甘公不顧眾人勸阻,一眼認定陶恭祖不是凡人,不顧妻子的反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陶謙。恭祖感念其恩德,便向曹騰求情,曹騰為人正直,並末涉及黨錮之禍,但也不想陷入其中,故而拒絕了恭祖的請求!”
趙雲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麽一段往事。他心想:“看來這陶謙也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為了報當年之恩,不惜冒險惹怒曹操。隻是這報恩的方式,著實有些偏激了。”
這時,一旁的徐庶發言道:“依我看,陶謙此舉並非明智之舉。如今漢室衰微,各地諸侯割據,他應保存實力,靜觀其變。此番貿然出兵,不僅未能討好曹操,反而惹來殺身之禍。至今為止曹操並未什麽為天通之事,陶刺史此舉並不光明啊!”
沮授一臉嚴肅地說:“目前主公無需過分關注這些無關緊要的瑣事。今天我們聚集在此,旨在總結公孫伯圭之戰敗教訓。經過三輪激戰,袁紹取得了兩勝戰績,公孫伯圭已然無力南侵。他能夠守住幽州之地已屬萬幸。至於未來是否會與我們爭搶遼東之地,確實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長遠謀劃的問題!”
審配緊接著發言道:“主公本不願與公孫伯圭為敵,因此才將戰略目標鎖定在高句麗身上,並有意讓公孫度充當緩衝地帶。然而,這隻是主公的一廂情願罷了。倘若公孫伯圭真的攻占了遼東和遼西地區,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他的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
兩人所言恰如其分地戳中了趙雲內心所想,他的確懷有爭霸天下之雄心壯誌,但由於公孫圓月這層關係,實在不願與其族兄公孫瓚反目成仇。
鎮東軍若欲稱霸中原,僅依靠水路顯然難以成事,向幽州拓展勢力乃勢在必行。倘若趙雲有意為之,那麽去年中原陷入混亂之際,趁著公孫瓚無暇顧及幽州事務,鎮東軍本應有機可乘奪取遼東郡和遼西郡。
然而,趙雲並不願過早地與公孫瓚決裂,於是他選擇了朝北進軍攻打高句麗。實際上,高句麗一族絕非易與之輩,以趙雲目前的實力而言,想要一舉將其吞並並非易事。這場戰爭一旦打響,恐怕需要耗費數年時間方能見分曉。
然而遼東地區卻截然不同,這裏本就是漢族聚居之地,隻要趙雲能夠戰勝公孫度,就可以輕鬆拿下包括遼東四郡在內的廣闊地域,並能在這片大漢疆土之上順利地治理當地漢人子民。
相比之下,高句麗這個民族已經建立國家很長時間了,他們擁有著獨特且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想要在短期內將其同化絕非易事,甚至很有可能完全無法做到。如此一來,最後恐怕隻能通過武力手段來鏟除這個種族了。
不僅如此,公孫瓚軍中並沒有能夠擔當先鋒大任的將領,於是他隻能親自上陣充當先鋒官。要知道,白馬義從可是公孫瓚手下最為精銳的部隊,可以稱得上是整個幽州軍隊的士氣所在!
更糟糕的是,由於主帥不能穩坐中軍帳指揮其餘各部,協調配合主力騎兵作戰,結果導致後方的人馬一片混亂。最終,袁紹抓住機會全軍出擊,一舉擊潰了公孫瓚。
經曆戰敗逃亡後,幽州軍隊失去了英勇善戰的將領所帶來的優勢變得尤為明顯。由於缺乏一名頂尖猛將挺身而出截斷敵軍、穩定軍心,導致敗軍士氣低落、混亂不堪。
與此同時,公孫瓚本人也驚慌失措,喪失了往日的果敢決斷,竟然不敢親自上陣斷後阻敵,反而隻顧自顧自地逃竄到大軍前方。如此一來,幽州士兵們更像是一群失去家園的流浪狗般沒命狂奔,這場戰役使得公孫瓚元氣大傷,不得不舍棄掉所有位於幽州南部的城池領土。
然而,在此戰中幽州軍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其中最為耀眼的當屬劉備及其結義兄弟三人。尤其是張飛,他憑借著過人的勇武和無畏精神,成功護送所屬部隊毫發無損地撤迴幽州。其麾下五千將士得以全員生還。
反觀袁紹一方,眾多猛將表現出色,顏良、文醜以及張合等人紛紛展現出強大實力。他們以自身威猛之勢引領冀州軍隊四處追擊逃竄的幽州兵馬,這無疑成為了袁紹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曾經不可一世、心高氣傲的公孫瓚,如今卻因自己的狂妄自負而從輝煌的巔峰跌落至無底深淵,從此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再無往日的風光無限。
在武州大將軍府的參謀室內,趙雲召集了所有的軍師和參軍齊聚一堂。眾人圍坐在一起,目光緊盯著地圖,熱烈地討論著剛剛結束不久的龍湊之戰。旁觀者們也紛紛交頭接耳,發表著各自的看法。
正當眾人激烈爭辯,熱烈討論著這場戰役裏敵我雙方的輸贏利弊之時,趙雲突然插嘴說道:“諸位,在下心中一直存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這陶謙陶刺史到底為什麽要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地跑來挑釁曹孟德呢?先且不說這場戰鬥最後誰勝誰負,單單談論一下,如果公孫瓚幸運地獲得勝利,那麽陶刺史又能夠從中間得到什麽好處呢?他如此執著地和曹孟德過不去,豈不是自尋死路嘛!”
由於擁有後世的記憶,趙雲早就清楚公孫瓚必定會失敗,因此對研究龍湊之戰的前因後果毫無興致,自然而然地,他關注的重點便與其他人有所差異了。
盧植聽罷笑道“此事子龍可能不知道,陶恭祖的嶽父甘公,曾經也是漢廷九卿之一,位居廷尉之職,第一黨固之禍時,被貶至蒼梧擔任,並且病世於任上。曹孟德的祖父曹騰當正好時任大長秋,乃是桓帝最信任的宦官。陶恭祖雖出身揚州陶氏,但卻是旁支庶子,其身份相對低微。當年甘公不顧眾人勸阻,一眼認定陶恭祖不是凡人,不顧妻子的反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陶謙。恭祖感念其恩德,便向曹騰求情,曹騰為人正直,並末涉及黨錮之禍,但也不想陷入其中,故而拒絕了恭祖的請求!”
趙雲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麽一段往事。他心想:“看來這陶謙也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為了報當年之恩,不惜冒險惹怒曹操。隻是這報恩的方式,著實有些偏激了。”
這時,一旁的徐庶發言道:“依我看,陶謙此舉並非明智之舉。如今漢室衰微,各地諸侯割據,他應保存實力,靜觀其變。此番貿然出兵,不僅未能討好曹操,反而惹來殺身之禍。至今為止曹操並未什麽為天通之事,陶刺史此舉並不光明啊!”
沮授一臉嚴肅地說:“目前主公無需過分關注這些無關緊要的瑣事。今天我們聚集在此,旨在總結公孫伯圭之戰敗教訓。經過三輪激戰,袁紹取得了兩勝戰績,公孫伯圭已然無力南侵。他能夠守住幽州之地已屬萬幸。至於未來是否會與我們爭搶遼東之地,確實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長遠謀劃的問題!”
審配緊接著發言道:“主公本不願與公孫伯圭為敵,因此才將戰略目標鎖定在高句麗身上,並有意讓公孫度充當緩衝地帶。然而,這隻是主公的一廂情願罷了。倘若公孫伯圭真的攻占了遼東和遼西地區,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他的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
兩人所言恰如其分地戳中了趙雲內心所想,他的確懷有爭霸天下之雄心壯誌,但由於公孫圓月這層關係,實在不願與其族兄公孫瓚反目成仇。
鎮東軍若欲稱霸中原,僅依靠水路顯然難以成事,向幽州拓展勢力乃勢在必行。倘若趙雲有意為之,那麽去年中原陷入混亂之際,趁著公孫瓚無暇顧及幽州事務,鎮東軍本應有機可乘奪取遼東郡和遼西郡。
然而,趙雲並不願過早地與公孫瓚決裂,於是他選擇了朝北進軍攻打高句麗。實際上,高句麗一族絕非易與之輩,以趙雲目前的實力而言,想要一舉將其吞並並非易事。這場戰爭一旦打響,恐怕需要耗費數年時間方能見分曉。
然而遼東地區卻截然不同,這裏本就是漢族聚居之地,隻要趙雲能夠戰勝公孫度,就可以輕鬆拿下包括遼東四郡在內的廣闊地域,並能在這片大漢疆土之上順利地治理當地漢人子民。
相比之下,高句麗這個民族已經建立國家很長時間了,他們擁有著獨特且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想要在短期內將其同化絕非易事,甚至很有可能完全無法做到。如此一來,最後恐怕隻能通過武力手段來鏟除這個種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