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造船廠的船艦便刷上了桐油,而且每刷一次隻能頂一年的時間,每艘戰船每年都要迴廠保養一迴,各部件檢查,重塞細麻、刷油粉膩、刷桐油等等,都保養的流程。
同時因為西征計劃,武州也已準備大量購入桐油,陶瓦廠全工率生產陶缸,未來將用於儲存桐油。
桐油的燃燒值遠比動物油脂高許多,在戰場上乃是火攻必備,未來趙雲西征,對負遼東的公孫度可能用不上,因為遼東都是華夏漢民,用火攻太夠慘絕人寰。
不過對付高句麗等外族就不同,像當年的火燒鹹興城,趙雲肯定很願意用,火球上淋上桐油,三弓床弩的箭矢上綁上桐油罐,全火力投向高句麗的城池,來個三光政策,是趙雲最喜歡的手段。
接下來趙雲又參觀木材粗加工廠,工廠設置在大同江西岸,因為工廠作業已經用上了水力驅。
距造船廠上遊一裏處,大同江西岸開挖了一條三丈寬的引水渠,此水渠引入木材工廠內,並且分成了數條小水渠,分割貫穿整個工廠,而後在廠外洰聚再環繞造船廠半圈,後流入下遊的大同江內。
此處的河畔是個落差兩丈的土丘,工廠也處於斜坡麵,每一條小水渠都設有水車,水車通過齒輪與木軸的傳動,將水流的動力引入工廠內的各個加工工坊,有些工坊則直接將水渠含括在內,部分水車也設在工坊內。
此齒輪並非後世的齒形鐵齒輪,而是木製的方齒牙或圓齒牙齒輪,華夏的齒輪出現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至今也有數百年的曆史,多用於鼓車與指南車,這是有真正實物出土的證據,比較西方的齒輪要早一千多年,可以說齒輪也是中國的發明。
後世考古在河北安午汲古城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的鐵製齒輪,為棘牙形齒輪,徑約隻有80毫米左右,後經研究考證,確認為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前期的產物,也就是公元前206至公元24年期間所製品的齒輪,不過具體用處不詳。
山西省永濟縣蘖家崖,也出土了一個青銅棘牙形齒輪,此齒輪可以斷定是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前二零六年的產物,也就是秦末漢初時期。
此青銅齒輪與前鐵齒輪,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係,此齒輪有四十齒牙,直徑為二十五毫米,比前鐵齒輪更為精妙,據仿造實驗後發現,此青銅棘牙齒輪可防止倒轉,齒輪技術進一步發展創新,不過仍然無法判斷其裝置作用。
以上兩個齒輪,可以肯定都是某個機械上的部件,隻可惜曆經一千多年,整個機械已氧化成灰,無法判斷其形與詳細結構,誰也不知道機械到底是何物,讓人感慨惋惜萬分。
陝西省長安縣紅慶村,還出土了一對青銅人字牙齒輪,乃是東漢初年某人的陪葬品,此齒輪有二十四齒,直徑僅有十五毫米左右。
由於是純陪葬品,而且還是一對,沒有機械裝置,也無法判斷其作用。不過可以看出齒輪技術越來越精細,已能做到精小多齒化,齒輪技術又進了一步。
後世晉代杜預也發明過水轉連磨機械,就是通過齒輪與木軸,將水車的動力傳遞給石磨,使石磨可以磨米磨麵。
之後唐代有水運儀,也是運用齒輪技術,北宋時製造的水運儀象台,也運用了複雜的齒輪係統,兩者之間有傳承關係。
過了元朝到了明朝,齒輪技術已經僅存在於《武備誌》的書麵上,之後再無實物齒輪出現,斷代破壞使先進的技術失傳,對於整個華夏科學技術的傳承,及華夏文明的發展,都是無法挽迴的遺憾。
這段曆史其實與墨門墨工的沒落幾乎是同步,之所以失傳有兩個原因,其一那就是華夏文明兩次亡國,致使科技文明慘遭破壞,許多高超精妙的發明就此失傳。
其二秦漢以後墨工的日子更加不過,在極度尊儒的情況下,墨家慢慢消失殆盡,墨工們地位低下,其發明創造得不到支持,也得不到實現,慢慢的墨工成了王侯將相宮殿家具的工奴。
熟知曆史進程的趙雲,非常珍惜每一名墨工,生活上給於最優的待遇,發明創造上也給了最大的支持,金銀物資從不扣搜,給了墨工最大的舞台,任其展現技術與才能。
在社會地位上,趙雲也靳令武州月報,要時常宣傳墨工的貢獻,鼓勵百姓子弟學習技術,報名工匠學院,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趙雲在公輸盛的引路下,從下至上走進了木材加工廠,第一工坊便是去皮工坊,此工坊設置於水渠下遊,其去樹皮的方式,讓趙雲相當的吃驚。
傳統去皮乃是用刀,由人力亂砍削去樹木外皮,其實效率低還耗人力,而當下工匠們利用起了水流的動力,仍然是在水渠上安置水車,由齒輪傳動動力至上方的機械。
此械機被公輸盛稱為雙石磨滾皮,由同賢會長魯傑牽頭研製,此機械主要構件有兩條圓形石條,或者可以說是左右兩排圓型石條,左邊石條上裝有人字形刀牙,右邊的則是光麵圓石條,水車通過齒輪傳上來的動力,使左右兩排石條向內咬轉。
每一個水車都設有雙石磨滾皮機,大約五台滾皮機,又再水渠上直線分布,滾皮機之間又有圓輪傳動,這就是一條滾皮加工線。
有兩名工匠在工線上遊的木台上,利用繩索與滑輪將整條的木材,當然這也不是純人力操作,因為木台下方有一頭牛在轉絞盤,是牛轉動絞盤將木材吊上去,而工匠隻一起到牽引作用。
工匠將材牽引至上遊第一台滾皮機的圓形石條中央,而後放下木材,木材的外皮被石條上的人字形刀咬去,右邊的光麵圓石條轉動,是為防去木材滾出機械,樹木的外皮被咬去掉落後在水渠上機,而樹木自己也會向下一台滾皮機滑去。
同時因為西征計劃,武州也已準備大量購入桐油,陶瓦廠全工率生產陶缸,未來將用於儲存桐油。
桐油的燃燒值遠比動物油脂高許多,在戰場上乃是火攻必備,未來趙雲西征,對負遼東的公孫度可能用不上,因為遼東都是華夏漢民,用火攻太夠慘絕人寰。
不過對付高句麗等外族就不同,像當年的火燒鹹興城,趙雲肯定很願意用,火球上淋上桐油,三弓床弩的箭矢上綁上桐油罐,全火力投向高句麗的城池,來個三光政策,是趙雲最喜歡的手段。
接下來趙雲又參觀木材粗加工廠,工廠設置在大同江西岸,因為工廠作業已經用上了水力驅。
距造船廠上遊一裏處,大同江西岸開挖了一條三丈寬的引水渠,此水渠引入木材工廠內,並且分成了數條小水渠,分割貫穿整個工廠,而後在廠外洰聚再環繞造船廠半圈,後流入下遊的大同江內。
此處的河畔是個落差兩丈的土丘,工廠也處於斜坡麵,每一條小水渠都設有水車,水車通過齒輪與木軸的傳動,將水流的動力引入工廠內的各個加工工坊,有些工坊則直接將水渠含括在內,部分水車也設在工坊內。
此齒輪並非後世的齒形鐵齒輪,而是木製的方齒牙或圓齒牙齒輪,華夏的齒輪出現於公元前三世紀左右,至今也有數百年的曆史,多用於鼓車與指南車,這是有真正實物出土的證據,比較西方的齒輪要早一千多年,可以說齒輪也是中國的發明。
後世考古在河北安午汲古城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的鐵製齒輪,為棘牙形齒輪,徑約隻有80毫米左右,後經研究考證,確認為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前期的產物,也就是公元前206至公元24年期間所製品的齒輪,不過具體用處不詳。
山西省永濟縣蘖家崖,也出土了一個青銅棘牙形齒輪,此齒輪可以斷定是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前二零六年的產物,也就是秦末漢初時期。
此青銅齒輪與前鐵齒輪,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係,此齒輪有四十齒牙,直徑為二十五毫米,比前鐵齒輪更為精妙,據仿造實驗後發現,此青銅棘牙齒輪可防止倒轉,齒輪技術進一步發展創新,不過仍然無法判斷其裝置作用。
以上兩個齒輪,可以肯定都是某個機械上的部件,隻可惜曆經一千多年,整個機械已氧化成灰,無法判斷其形與詳細結構,誰也不知道機械到底是何物,讓人感慨惋惜萬分。
陝西省長安縣紅慶村,還出土了一對青銅人字牙齒輪,乃是東漢初年某人的陪葬品,此齒輪有二十四齒,直徑僅有十五毫米左右。
由於是純陪葬品,而且還是一對,沒有機械裝置,也無法判斷其作用。不過可以看出齒輪技術越來越精細,已能做到精小多齒化,齒輪技術又進了一步。
後世晉代杜預也發明過水轉連磨機械,就是通過齒輪與木軸,將水車的動力傳遞給石磨,使石磨可以磨米磨麵。
之後唐代有水運儀,也是運用齒輪技術,北宋時製造的水運儀象台,也運用了複雜的齒輪係統,兩者之間有傳承關係。
過了元朝到了明朝,齒輪技術已經僅存在於《武備誌》的書麵上,之後再無實物齒輪出現,斷代破壞使先進的技術失傳,對於整個華夏科學技術的傳承,及華夏文明的發展,都是無法挽迴的遺憾。
這段曆史其實與墨門墨工的沒落幾乎是同步,之所以失傳有兩個原因,其一那就是華夏文明兩次亡國,致使科技文明慘遭破壞,許多高超精妙的發明就此失傳。
其二秦漢以後墨工的日子更加不過,在極度尊儒的情況下,墨家慢慢消失殆盡,墨工們地位低下,其發明創造得不到支持,也得不到實現,慢慢的墨工成了王侯將相宮殿家具的工奴。
熟知曆史進程的趙雲,非常珍惜每一名墨工,生活上給於最優的待遇,發明創造上也給了最大的支持,金銀物資從不扣搜,給了墨工最大的舞台,任其展現技術與才能。
在社會地位上,趙雲也靳令武州月報,要時常宣傳墨工的貢獻,鼓勵百姓子弟學習技術,報名工匠學院,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趙雲在公輸盛的引路下,從下至上走進了木材加工廠,第一工坊便是去皮工坊,此工坊設置於水渠下遊,其去樹皮的方式,讓趙雲相當的吃驚。
傳統去皮乃是用刀,由人力亂砍削去樹木外皮,其實效率低還耗人力,而當下工匠們利用起了水流的動力,仍然是在水渠上安置水車,由齒輪傳動動力至上方的機械。
此械機被公輸盛稱為雙石磨滾皮,由同賢會長魯傑牽頭研製,此機械主要構件有兩條圓形石條,或者可以說是左右兩排圓型石條,左邊石條上裝有人字形刀牙,右邊的則是光麵圓石條,水車通過齒輪傳上來的動力,使左右兩排石條向內咬轉。
每一個水車都設有雙石磨滾皮機,大約五台滾皮機,又再水渠上直線分布,滾皮機之間又有圓輪傳動,這就是一條滾皮加工線。
有兩名工匠在工線上遊的木台上,利用繩索與滑輪將整條的木材,當然這也不是純人力操作,因為木台下方有一頭牛在轉絞盤,是牛轉動絞盤將木材吊上去,而工匠隻一起到牽引作用。
工匠將材牽引至上遊第一台滾皮機的圓形石條中央,而後放下木材,木材的外皮被石條上的人字形刀咬去,右邊的光麵圓石條轉動,是為防去木材滾出機械,樹木的外皮被咬去掉落後在水渠上機,而樹木自己也會向下一台滾皮機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