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聽著兩位軍師的提議,其實心裏早就有了計劃,漢朝的軍官等級非常不合理,比如說屯長是比二百石級別,而他的上司軍侯則是比六石級別,屯長想要往上爬,就隻有兩條路。
一條是轉至地方,擔任尉史、佐尉、縣尉,還有大縣、上縣、下縣、次縣之分,最少要升至上縣縣尉比四石的級別,才有機會被選中成為四百石的副軍侯。
另一條則是走條兵牙將路線,就像趙雲一般,而這一條是難走的,因為你需要得到千石以上官吏的賞識,同時還要有很大的機遇,否則從屯長轉地方,再轉迴軍隊任職,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甚至永遠也轉不迴去,因為在漢朝當官升職,需要自己的門第背景。
從屯長到軍侯就成了一道坎,也使漢軍的軍官梯隊出現脫節,當然這也是漢朝皇帝的一種製約手段,若是一位將軍沒有擔任地方太守一職,他就沒有軍侯以下的後備軍官可用,擴軍也會成為一道難題。
漢軍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秩比二千石的武官竟然多達五個位置,中郎將與偏裨將軍可以指揮校尉、都尉及郡尉作戰,但是他們竟然是一個級別,拿一樣的薪俸,享受一樣的待遇。
秩比二千石便成了武將的另一道坎,若非有過硬的軍功,或者是有尊貴身份與家庭門第,多數武將都會卡死在這一級,一直到老還是比二千石。
以上兩個問題,使征東軍擴編,成為了難題,一則樂浪隻有二十八個縣尉做為後備,征東軍無法快速擴編曲這一編製,二則征東軍營這一編製,已經到了十個營,再增加就會出現指揮上的問題。
先前趙雲將關羽、高順、褚燕提為校尉,就想在作戰時,由三位校暫為分路指揮官,如高順就負責西北一線的防務,某種程度上能緩解指揮問題。
如漢靈帝既然封關羽為偏將軍,高順為裨將軍,趙雲想著索性就實行軍改,將後世的三三製編製,套用到如今的漢軍編製。
為此趙雲專門研究了幾天,並且還將公孫圓月與蔡文姬等識字妻妾,拉到自己的書房當起了秘書,眼下趙雲官麵有兩位秘書長,一位是征東將軍長史公孫範,專門為趙雲處理軍事文書及將軍府的辦公事宜,另一位是樂浪太守長史張岐,專門為趙雲處理內政文書及辦公事宜。
而趙雲的都鄉侯府,如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所以趙雲為了軍改,隻能強征自己的妻妾當小秘。
此時沮授與審配等人,手上都拿到了趙雲與妻妾寫好的軍改詳細文書,審配看了幾眼,又偷看了沮授手上的文書,忍不住搖了搖頭,露出了一抺淺笑,因為他猜到了這些文書都是誰抄錄。
趙雲手上的那一份,是他自己寫的原篙,而審配手上的是公孫月圓的手筆,字跡有些潦草但還算清秀,而沮授手裏的文書則是蔡文姬的佳品,一位是舞刀弄槍的世家女子,另一位則是書香門第的才女,可以想像兩人的相差不小。
首先趙雲將漢朝的品秩與軍職列了出來,從真二千石的征東將軍開始,第二級為秩比二千石,本來偏將軍、裨將軍及中郎將與校尉、都尉、郡尉都是一樣的薪奉,秩比二千石,實際每年領一千二百石,趙雲將它們區分為三級。
偏裨將軍與中郎將為一級,實領一千三百五十石,校尉自各為一級,實領一千二百七石,副校尉與都尉、郡尉為一級,實領仍是一千二百石。
比二千石區分為三級,便是三個對應軍銜,也就說偏將軍、校尉等將成為該軍銜,而不再是軍職。
往又將別部司馬與副都尉設為一級秩千石,軍司馬獨設一級秩比千石,副司馬設為一級秩六百石。
再往下分別是:軍侯為一級秩比六百石,副軍侯為一級秩四百石,部曲督為一級秩比四百石,騎督秩三百石,牙將秩比三百石,屯長升為秩二百石,增設副屯長秩比二百石,隊率秩百石,什長仍為鬥食吏,伍長為佐史級別。
以上除征東將軍以外,全部成為軍銜,做為領薪俸的依據,同時也做為新軍製與漢軍製的銜接,對樂浪以外的文書官職稱號,仍然以舊稱書寫。
趙雲以這些軍銜,將後世的三三製軍隊編製套入其中,實現較為完美的銜接,同時解決掉指揮與擴編的問題。
從下至上改革改編,由什長軍銜開始,伍長軍銜將成為老兵的軍銜,設立班一級,一班五人,班長為什長軍銜。
往上設排一級編製,排長與副排長為副屯長與隊帥軍銜,下轄三班總計十七人。
排以上設隊一級編製,隊長與副隊長為牙將與屯長軍銜,下轄三隊總計五十四人。
隊以上設連一級編製,連長與副連長為部曲督與騎督軍銜,下轄三排總計一百八十人。
由於大漢的營是大編製,趙雲便沒有設營一級,特意增加了隊一級,避免與大漢軍隊編製混為一談。
連以上設團一級編製,團長與副團長為軍侯與副軍侯軍銜,下轄三連總計六百人。
團以上設旌一級編製,旌長與副旌長為軍司馬與副軍司馬軍銜,下轄三團總計二千人馬,旌一級將擁有三杆旌旗,旌旗為三角布製,上標部隊名稱,中間有旌長或副旌長的姓氏。
旌以上設旗一級,旗長與副旗長為都尉與副都尉軍銜,下轄三旌總計六千五百人,旗一級也有三杆四方大旗,方旗內有部隊名稱,中間有旗長或副旗長的姓氏。
旌以上又設設一級,旅長與副旅長為校尉與副校尉軍銜,下轄四旌總計八千五百人,旅一級與旗一級一樣,互相之間互沒有統轄關係!
旅旗以上設師一級,分別有偏師及裨師,其下轄旅旗不定,師長為偏將軍或裨將軍軍銜,除臨時下轄旅旗以外,直屬有一旅一萬人馬。
一條是轉至地方,擔任尉史、佐尉、縣尉,還有大縣、上縣、下縣、次縣之分,最少要升至上縣縣尉比四石的級別,才有機會被選中成為四百石的副軍侯。
另一條則是走條兵牙將路線,就像趙雲一般,而這一條是難走的,因為你需要得到千石以上官吏的賞識,同時還要有很大的機遇,否則從屯長轉地方,再轉迴軍隊任職,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甚至永遠也轉不迴去,因為在漢朝當官升職,需要自己的門第背景。
從屯長到軍侯就成了一道坎,也使漢軍的軍官梯隊出現脫節,當然這也是漢朝皇帝的一種製約手段,若是一位將軍沒有擔任地方太守一職,他就沒有軍侯以下的後備軍官可用,擴軍也會成為一道難題。
漢軍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秩比二千石的武官竟然多達五個位置,中郎將與偏裨將軍可以指揮校尉、都尉及郡尉作戰,但是他們竟然是一個級別,拿一樣的薪俸,享受一樣的待遇。
秩比二千石便成了武將的另一道坎,若非有過硬的軍功,或者是有尊貴身份與家庭門第,多數武將都會卡死在這一級,一直到老還是比二千石。
以上兩個問題,使征東軍擴編,成為了難題,一則樂浪隻有二十八個縣尉做為後備,征東軍無法快速擴編曲這一編製,二則征東軍營這一編製,已經到了十個營,再增加就會出現指揮上的問題。
先前趙雲將關羽、高順、褚燕提為校尉,就想在作戰時,由三位校暫為分路指揮官,如高順就負責西北一線的防務,某種程度上能緩解指揮問題。
如漢靈帝既然封關羽為偏將軍,高順為裨將軍,趙雲想著索性就實行軍改,將後世的三三製編製,套用到如今的漢軍編製。
為此趙雲專門研究了幾天,並且還將公孫圓月與蔡文姬等識字妻妾,拉到自己的書房當起了秘書,眼下趙雲官麵有兩位秘書長,一位是征東將軍長史公孫範,專門為趙雲處理軍事文書及將軍府的辦公事宜,另一位是樂浪太守長史張岐,專門為趙雲處理內政文書及辦公事宜。
而趙雲的都鄉侯府,如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所以趙雲為了軍改,隻能強征自己的妻妾當小秘。
此時沮授與審配等人,手上都拿到了趙雲與妻妾寫好的軍改詳細文書,審配看了幾眼,又偷看了沮授手上的文書,忍不住搖了搖頭,露出了一抺淺笑,因為他猜到了這些文書都是誰抄錄。
趙雲手上的那一份,是他自己寫的原篙,而審配手上的是公孫月圓的手筆,字跡有些潦草但還算清秀,而沮授手裏的文書則是蔡文姬的佳品,一位是舞刀弄槍的世家女子,另一位則是書香門第的才女,可以想像兩人的相差不小。
首先趙雲將漢朝的品秩與軍職列了出來,從真二千石的征東將軍開始,第二級為秩比二千石,本來偏將軍、裨將軍及中郎將與校尉、都尉、郡尉都是一樣的薪奉,秩比二千石,實際每年領一千二百石,趙雲將它們區分為三級。
偏裨將軍與中郎將為一級,實領一千三百五十石,校尉自各為一級,實領一千二百七石,副校尉與都尉、郡尉為一級,實領仍是一千二百石。
比二千石區分為三級,便是三個對應軍銜,也就說偏將軍、校尉等將成為該軍銜,而不再是軍職。
往又將別部司馬與副都尉設為一級秩千石,軍司馬獨設一級秩比千石,副司馬設為一級秩六百石。
再往下分別是:軍侯為一級秩比六百石,副軍侯為一級秩四百石,部曲督為一級秩比四百石,騎督秩三百石,牙將秩比三百石,屯長升為秩二百石,增設副屯長秩比二百石,隊率秩百石,什長仍為鬥食吏,伍長為佐史級別。
以上除征東將軍以外,全部成為軍銜,做為領薪俸的依據,同時也做為新軍製與漢軍製的銜接,對樂浪以外的文書官職稱號,仍然以舊稱書寫。
趙雲以這些軍銜,將後世的三三製軍隊編製套入其中,實現較為完美的銜接,同時解決掉指揮與擴編的問題。
從下至上改革改編,由什長軍銜開始,伍長軍銜將成為老兵的軍銜,設立班一級,一班五人,班長為什長軍銜。
往上設排一級編製,排長與副排長為副屯長與隊帥軍銜,下轄三班總計十七人。
排以上設隊一級編製,隊長與副隊長為牙將與屯長軍銜,下轄三隊總計五十四人。
隊以上設連一級編製,連長與副連長為部曲督與騎督軍銜,下轄三排總計一百八十人。
由於大漢的營是大編製,趙雲便沒有設營一級,特意增加了隊一級,避免與大漢軍隊編製混為一談。
連以上設團一級編製,團長與副團長為軍侯與副軍侯軍銜,下轄三連總計六百人。
團以上設旌一級編製,旌長與副旌長為軍司馬與副軍司馬軍銜,下轄三團總計二千人馬,旌一級將擁有三杆旌旗,旌旗為三角布製,上標部隊名稱,中間有旌長或副旌長的姓氏。
旌以上設旗一級,旗長與副旗長為都尉與副都尉軍銜,下轄三旌總計六千五百人,旗一級也有三杆四方大旗,方旗內有部隊名稱,中間有旗長或副旗長的姓氏。
旌以上又設設一級,旅長與副旅長為校尉與副校尉軍銜,下轄四旌總計八千五百人,旅一級與旗一級一樣,互相之間互沒有統轄關係!
旅旗以上設師一級,分別有偏師及裨師,其下轄旅旗不定,師長為偏將軍或裨將軍軍銜,除臨時下轄旅旗以外,直屬有一旅一萬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