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則是心情舒暢,他見趙雲有些不對勁,便駕馬上前問道“賢婿因何事而苦惱,不會是因為老夫要去樂浪吧!哈哈!”
蔡邕雖然已有五十三歲,但是他身體狀況極佳,又喜好音律,所以性格也很是很開朗,與趙雲的隔閡解開後,也是經常喜歡打趣開玩笑,這段時間趙雲倒也是習慣。
公元193年蔡邕在董卓被誅之後,有一次在與司徒王允聊談時,無意間聊到了董卓,不知不覺為董卓歎息,並且麵帶悲色,王允見此便勃然大怒。
王允認為蔡邕是因為董卓對他的禮遇而歎息,並且認定蔡邕與董卓是一丘之貉,便將他下獄定罪,不顧眾人的勸告,以至蔡邕病死獄中。
從此事來看蔡邕並非漢室死忠,是一個很容易失言之人,死的也非常冤枉。他的歎息也不一定是為董卓而歎,可能為招董卓入京而歎息,因為董卓入京是漢末的轉折點,也是導致諸侯割據的直接原因。
必竟董卓上台後,蔡邕多次拒絕了董卓的征召,董卓因此威脅要滅蔡邕三族,無奈之下隻好應命,並且多次勸見董卓要效仿周公與薑太公輔佐幼主,之後又見董卓作惡多端,便想逃離洛陽離開董卓,可惜沒有施行的可能。
趙雲想了想對蔡邕說道“不瞞嶽父,小婿心中確實有些煩惱。日前太平道賊首張角之女張寧,提出向我投誠,並且要帶領太平道殘餘流民,隨我去樂浪,小婿為此煩惱,不知應該如何處置此事!”
蔡邕聽罷撫須說道“太平道黃巾軍流民投奔賢婿,本來是好事,可是有張角的女兒在,到了樂浪後難免會興風作浪,確實是叫人為難!”
趙雲說道“小婿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穩住樂浪的局勢,如今近四十萬的黃巾軍流民,已然安守本分,開墾農耕安家樂浪,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若是此時張寧與吳好到了樂浪,會不會勾起他們的記憶,從而使太平道在樂浪興起!”
蔡邕搖了搖頭說道“太平道乃是妖魔邪道,根本不可再抬頭。民以食為天才是至理名言,賢婿能讓他們吃飽穿暖,你就是他們的天。至於那張寧與吳好,賢婿你就將她們收入房中,憑這偉岸的姿顏,收服兩人不難。哈哈”
趙雲聽罷斜眼看向蔡邕,心裏想著這有點放飛自我,說話越來越不正經,這不是給自己的女兒找競爭對手嘛!
於是趙雲推辭道“嶽父大人說笑了,小婿並非是好色之徒,再者說了吳好年紀已是二十五六,長小婿好幾歲,那張寧今年不過才十歲!”
蔡邕則笑道“年紀大一些才懂得疼人,年紀小的再養幾年便是,這是安置她倆最好的辦法,就算你不想納為小妾,也必須放在你的後院,否則將來嫁給誰都對你不利,特別是那個吳好決對不能放出去!”
蔡邕雖然不善謀略計策,是一名純正的學派大師,但此言是絕對有道理的,吳好才是太平道殘部的實際掌控人,而張寧還是個小女孩,威脅則要小上幾分。
趙雲想了想說道“若是我收張寧為義女,待其成年之的,將其許給我趙家子侄,至於吳好就交我夫人去處理,留在夫人身邊當個保鏢也好,圓月也是喜歡舞刀弄槍,倒是能降服此人!”趙雲嘴中的子侄自然是趙顏之子趙政,趙雲還是催成曆史結局的。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開過蒙山時,一個消息再次傳來,漢靈帝批準了吳好與張寧的投誠,並且將她們發配至樂浪郡,同時也向趙雲下達了接收命令。
這樣一來趙雲就不得不接收了,同時趙雲也得罪了泰山太守應勳與袞州刺史劉岱,得罪應勳趙雲倒是在意,而劉岱可是公認的漢室宗親,搞不好趙雲會與劉氏宗親形成對立之勢。
如今趙雲被認為是何進大將軍的爪牙,而趙雲還娶了公孫瓚堂妹,一個是外戚首腦,另一位則與漢室宗親劉虞水火不相容,再加上趙雲如今的無心之舉,便會出現一個對立漢室宗親的小聯盟。
當然趙雲是被動的,反宗親聯盟也根本不在,但是人言可畏,攪動風雲之士,是大有在,貼上這個標簽也是無法避免的。
隊伍離開臨樂山之後,趙雲便與王越帶著二十名劍客離開了大隊,改道西北直奔奉高城。
而聶遼將帶領衛營士卒,護衛蔡邕及車架物資,在萊蕪與秦傑等人匯合後,直奔蘿縣等待趙雲。
趙雲等人喬裝成了普通百姓,他在奉高以西三十裏處,竟然撞上了吳好與張寧等兩萬之眾,之間還有泰山郡的郡國兵,在趙雲等人及時隱藏起來,否則被認出就不好辦了。
顯然他們是要蘿縣,據說日前泰山賊寇昌豨、臧霸等人,還與吳好等人發生過戰鬥,在泰山郡國兵的配合,才將昌豨等逼迴泰山。
趙雲等人又在奉高城十幾裏外,看見了魯傑一行人,大約有五百餘人,浩浩蕩蕩的全是拖家帶口的。
在隊伍中趙雲發現了兩個熟悉的身影,使躲藏趙雲一旁的趙雲是激動萬分,這兩人便是十三歲諸葛瑾與五歲的諸葛亮,趙雲真的沒有想到兩人會隨魯傑而行。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蔡邕,蔡邕要去樂浪辦學的消息已經傳播了出去,本來諸葛珪就想著找機會,帶兒子去南城拜師,又加上小兒子諸葛亮已拜魯傑為師,同時對趙雲也有幾分敬意,便索性借此機會將兩兒子,送到樂浪去。
首先當然也是為了兒子的學習,其次是諸葛珪對於局勢的分析,黃巾軍之亂後,中原更加的動亂不安,泰山郡又有泰山賊寇盤據,實際正處於虎口之下,將兩兒子送去樂浪,也算是為了避禍。
同時諸葛珪自認識人有術,對於趙雲也有友誼基礎,他相信趙雲會照顧自己的兒子,當然諸葛珪是看好趙雲的未來前途,割據一方了望中原大有可為。
蔡邕雖然已有五十三歲,但是他身體狀況極佳,又喜好音律,所以性格也很是很開朗,與趙雲的隔閡解開後,也是經常喜歡打趣開玩笑,這段時間趙雲倒也是習慣。
公元193年蔡邕在董卓被誅之後,有一次在與司徒王允聊談時,無意間聊到了董卓,不知不覺為董卓歎息,並且麵帶悲色,王允見此便勃然大怒。
王允認為蔡邕是因為董卓對他的禮遇而歎息,並且認定蔡邕與董卓是一丘之貉,便將他下獄定罪,不顧眾人的勸告,以至蔡邕病死獄中。
從此事來看蔡邕並非漢室死忠,是一個很容易失言之人,死的也非常冤枉。他的歎息也不一定是為董卓而歎,可能為招董卓入京而歎息,因為董卓入京是漢末的轉折點,也是導致諸侯割據的直接原因。
必竟董卓上台後,蔡邕多次拒絕了董卓的征召,董卓因此威脅要滅蔡邕三族,無奈之下隻好應命,並且多次勸見董卓要效仿周公與薑太公輔佐幼主,之後又見董卓作惡多端,便想逃離洛陽離開董卓,可惜沒有施行的可能。
趙雲想了想對蔡邕說道“不瞞嶽父,小婿心中確實有些煩惱。日前太平道賊首張角之女張寧,提出向我投誠,並且要帶領太平道殘餘流民,隨我去樂浪,小婿為此煩惱,不知應該如何處置此事!”
蔡邕聽罷撫須說道“太平道黃巾軍流民投奔賢婿,本來是好事,可是有張角的女兒在,到了樂浪後難免會興風作浪,確實是叫人為難!”
趙雲說道“小婿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穩住樂浪的局勢,如今近四十萬的黃巾軍流民,已然安守本分,開墾農耕安家樂浪,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若是此時張寧與吳好到了樂浪,會不會勾起他們的記憶,從而使太平道在樂浪興起!”
蔡邕搖了搖頭說道“太平道乃是妖魔邪道,根本不可再抬頭。民以食為天才是至理名言,賢婿能讓他們吃飽穿暖,你就是他們的天。至於那張寧與吳好,賢婿你就將她們收入房中,憑這偉岸的姿顏,收服兩人不難。哈哈”
趙雲聽罷斜眼看向蔡邕,心裏想著這有點放飛自我,說話越來越不正經,這不是給自己的女兒找競爭對手嘛!
於是趙雲推辭道“嶽父大人說笑了,小婿並非是好色之徒,再者說了吳好年紀已是二十五六,長小婿好幾歲,那張寧今年不過才十歲!”
蔡邕則笑道“年紀大一些才懂得疼人,年紀小的再養幾年便是,這是安置她倆最好的辦法,就算你不想納為小妾,也必須放在你的後院,否則將來嫁給誰都對你不利,特別是那個吳好決對不能放出去!”
蔡邕雖然不善謀略計策,是一名純正的學派大師,但此言是絕對有道理的,吳好才是太平道殘部的實際掌控人,而張寧還是個小女孩,威脅則要小上幾分。
趙雲想了想說道“若是我收張寧為義女,待其成年之的,將其許給我趙家子侄,至於吳好就交我夫人去處理,留在夫人身邊當個保鏢也好,圓月也是喜歡舞刀弄槍,倒是能降服此人!”趙雲嘴中的子侄自然是趙顏之子趙政,趙雲還是催成曆史結局的。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開過蒙山時,一個消息再次傳來,漢靈帝批準了吳好與張寧的投誠,並且將她們發配至樂浪郡,同時也向趙雲下達了接收命令。
這樣一來趙雲就不得不接收了,同時趙雲也得罪了泰山太守應勳與袞州刺史劉岱,得罪應勳趙雲倒是在意,而劉岱可是公認的漢室宗親,搞不好趙雲會與劉氏宗親形成對立之勢。
如今趙雲被認為是何進大將軍的爪牙,而趙雲還娶了公孫瓚堂妹,一個是外戚首腦,另一位則與漢室宗親劉虞水火不相容,再加上趙雲如今的無心之舉,便會出現一個對立漢室宗親的小聯盟。
當然趙雲是被動的,反宗親聯盟也根本不在,但是人言可畏,攪動風雲之士,是大有在,貼上這個標簽也是無法避免的。
隊伍離開臨樂山之後,趙雲便與王越帶著二十名劍客離開了大隊,改道西北直奔奉高城。
而聶遼將帶領衛營士卒,護衛蔡邕及車架物資,在萊蕪與秦傑等人匯合後,直奔蘿縣等待趙雲。
趙雲等人喬裝成了普通百姓,他在奉高以西三十裏處,竟然撞上了吳好與張寧等兩萬之眾,之間還有泰山郡的郡國兵,在趙雲等人及時隱藏起來,否則被認出就不好辦了。
顯然他們是要蘿縣,據說日前泰山賊寇昌豨、臧霸等人,還與吳好等人發生過戰鬥,在泰山郡國兵的配合,才將昌豨等逼迴泰山。
趙雲等人又在奉高城十幾裏外,看見了魯傑一行人,大約有五百餘人,浩浩蕩蕩的全是拖家帶口的。
在隊伍中趙雲發現了兩個熟悉的身影,使躲藏趙雲一旁的趙雲是激動萬分,這兩人便是十三歲諸葛瑾與五歲的諸葛亮,趙雲真的沒有想到兩人會隨魯傑而行。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蔡邕,蔡邕要去樂浪辦學的消息已經傳播了出去,本來諸葛珪就想著找機會,帶兒子去南城拜師,又加上小兒子諸葛亮已拜魯傑為師,同時對趙雲也有幾分敬意,便索性借此機會將兩兒子,送到樂浪去。
首先當然也是為了兒子的學習,其次是諸葛珪對於局勢的分析,黃巾軍之亂後,中原更加的動亂不安,泰山郡又有泰山賊寇盤據,實際正處於虎口之下,將兩兒子送去樂浪,也算是為了避禍。
同時諸葛珪自認識人有術,對於趙雲也有友誼基礎,他相信趙雲會照顧自己的兒子,當然諸葛珪是看好趙雲的未來前途,割據一方了望中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