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趙家也沒有什麽可變賣的,所有土地都是爵田,以後也會置換到樂浪郡,也就是幾座院落,便賣完後一合計也隻有八十萬貫錢。
莊戶們也有一百多人留下來,他們將繼續留在趙莊耕種,而趙霄則成為新任莊主。
褚燕與徐榮帶五萬多人,從綿縵河西進至真定南部,與趙家上下一千五百多人匯合,其中包括歐大師等工匠、華佗及醫學堂、牧馬場的二百匹大宛馬,還有趙家的護院與莊戶,還有趙雲妻子公孫圓月和未過門的李凰兄妹及蔡炎兄妹。
一行人浩浩蕩蕩在綿縵河河岸前行,而船上則運著近二十萬石,行進的速度不快,需要十天才能到達北皮。
九月中旬十一萬人在北皮匯合,頓時使小小的北皮人滿為患,一天耗糧就需要一千四百石,這是長途跋涉的體力活,沒有什麽野菜野味可以填充,每人都是實打實的飯顯。
為了調集更多的船支,趙雲帶人提前到達章武縣,此處是漳水入海口,這裏距離後世的天津已然很近。
在漢武帝時期,漢軍擁有作戰的水軍,水軍的將領被稱為樓船將軍或橫海將軍,而此時隻有長水校尉勉強算是水師。
漢武帝征討朝鮮的時候,更是從山東跨渤海一次運去了五萬軍隊,可見當時的水軍就擁有大規模跨海作戰的能力,可惜東漢以後就少有水戰海戰。
西漢時期樓船、戈船、冒突都是大型戰船,都是五百斛載重以上。樓船上建樓櫓,是艦隊旗艦,主將坐於樓船上便於遠望指揮戰鬥,同時船中有弓箭手與白刃水手。
戈船上建有大型戈矛,戈矛裝於船體四周,也可以裝卸調整長度,是一種近戰型戰船,相當於後世的護衛艦,護衛於旗艦周邊,當然它與樓船一樣,也有弓箭手與白刃水手。
冒突船便是衝鋒船,船上載有數量眾多的水兵,靠近敵船時他們會登上敵船,與敵軍展開白刃戰,是一種露橈的戰船。
載重三百斛有艨艟,是一種防護力極強的戰船,船體之上貼有牛皮,同時擁有近戰與遠攻的能力。
二百斛以下有鬥船和快艇,斥候鬥船用以觀察敵人情報,快艇用於快速運兵登陸淺灘作戰。
民船中也有舸、艑、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等種類,而且漢朝已能使風帆,有蓆帆、布帆、蒲草帆,蓆帆是用薄竹片編的帆,蒲草帆則是細草編製而成,布帆通常隻有官軍才用的起,在船槳上官船也有十六槳的,配合上布帆其實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很先進,甚至是傲視全球的存在。
漢人雖然很聰明,但是聰明沒有用在外部,不管周邊有沒有對手,都喜歡內鬥,漢人的王朝經常是亡於內部鬥爭。
此時東漢早已沒有常設的海軍,格局觀也僅限於東亞大陸這一塊,甚至更加專注於內鬥,往往讓周邊異族有機可乘。
趙雲如今隻能找到舸船與艑船,舸船同時可以用於運貨與載船,而艑船多用於漁民海上捕撈,但也隻能拿來充數,好歹艑船也能在近海航行。
隻是粗略計算一番後,趙雲發現雇來的船隻運載能力不足,一次隻能運走兩萬五千人,加上十幾萬石的糧食與其他家當,少說也要運六次,一次來迴六天,那就得跑上一個月,屆時已然入冬,到樂浪少不了要挨凍。
隨後趙雲檢查了一下物資,發現沒有什麽可以扔下的,特別是那些繳獲的兵器,將來要改造成農具,更加是不可丟棄。
之後趙雲又發現了上萬斤的五石散,這些全是趙雲從靈壽偷搶來的,本來打算銷毀,可是被華佗阻止了,五石散是治療傷寒的靈藥,所以也就暫時留了下來,此時當然也不能扔下。
趙雲又看了一下地圖,本來想著海陸並行,大概算了一下陸路的路程,從此處地到樂浪郡少說半個月,不光耗時還耗糧食,最後也就隻能選擇全部走水路。
於是趙雲決定,自己帶七千原蕩寇兵及三千力士先行,加上兩萬石糧食,剛好裝滿第一趟船,同時命令褚燕與周倉等人,去召集更多的船隻。
在臨行前,趙雲在海邊發現了數量驚人的海帶,於是趙雲靈機一動,又命令黃巾軍流民到海邊去拉海帶,然後再曬幹,可以加入糧食中一起食用,從而借省下一些口糧,反正大家在這裏幹等也是閑著,倒不如去弄些海帶。
趙雲望著茫茫的大海,心裏有些恐懼又有些興奮,若是大漢分一些精力在航海上,將格局與視線打開,將內部矛盾轉移到海外,也許國祚還能延長一些。
大海的東邊有美洲大陸,南邊有南洋諸國,往西則是西方世界。而此時趙雲想到的是,生存的必須物資,最近的南洋有番薯有棉花,能讓人吃飽穿暖,若是有機會遠洋,趙雲第一站便是要去呂宋島,島上有番薯種與棉花,要是能提前引進過來,那就能解決基礎溫飽問題。
不管在什麽年代,百姓溫飽都是帝國強大的根基,能使百姓吃飽,百姓便會真心擁戴你,而今的黃巾軍之亂就能說明問題。
但是想要棉花種子與番薯種子,就必須有大船,可以扛過大風大浪的大船,漢朝的官船與民船皆是千斛以下,顯然隻能在近海活動出沒。
這個朝代從福建到台灣都是九死一生,台灣這個地名,就是閩南漁民取的,本意閩南語發音是大冤,意思就是乘船過去,需要經曆大風大浪,是一件九死一生的壯舉,直到公元230年,東吳才有東渡夷洲(台灣)的航海能力。
趙雲不知道從樂浪出海需要多少斛的船隻,此次他故意將歐大師帶上,就是想與他聊聊,看能不能使他匡來一些能造船的工墨。
既然來到了樂浪郡,將來極有可能東渡倭國去報抗戰之仇,南渡南洋諸島,去導訪各種珍稀種子。造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打開格局的第一步,誆騙造墨工自然更是重中之重。
莊戶們也有一百多人留下來,他們將繼續留在趙莊耕種,而趙霄則成為新任莊主。
褚燕與徐榮帶五萬多人,從綿縵河西進至真定南部,與趙家上下一千五百多人匯合,其中包括歐大師等工匠、華佗及醫學堂、牧馬場的二百匹大宛馬,還有趙家的護院與莊戶,還有趙雲妻子公孫圓月和未過門的李凰兄妹及蔡炎兄妹。
一行人浩浩蕩蕩在綿縵河河岸前行,而船上則運著近二十萬石,行進的速度不快,需要十天才能到達北皮。
九月中旬十一萬人在北皮匯合,頓時使小小的北皮人滿為患,一天耗糧就需要一千四百石,這是長途跋涉的體力活,沒有什麽野菜野味可以填充,每人都是實打實的飯顯。
為了調集更多的船支,趙雲帶人提前到達章武縣,此處是漳水入海口,這裏距離後世的天津已然很近。
在漢武帝時期,漢軍擁有作戰的水軍,水軍的將領被稱為樓船將軍或橫海將軍,而此時隻有長水校尉勉強算是水師。
漢武帝征討朝鮮的時候,更是從山東跨渤海一次運去了五萬軍隊,可見當時的水軍就擁有大規模跨海作戰的能力,可惜東漢以後就少有水戰海戰。
西漢時期樓船、戈船、冒突都是大型戰船,都是五百斛載重以上。樓船上建樓櫓,是艦隊旗艦,主將坐於樓船上便於遠望指揮戰鬥,同時船中有弓箭手與白刃水手。
戈船上建有大型戈矛,戈矛裝於船體四周,也可以裝卸調整長度,是一種近戰型戰船,相當於後世的護衛艦,護衛於旗艦周邊,當然它與樓船一樣,也有弓箭手與白刃水手。
冒突船便是衝鋒船,船上載有數量眾多的水兵,靠近敵船時他們會登上敵船,與敵軍展開白刃戰,是一種露橈的戰船。
載重三百斛有艨艟,是一種防護力極強的戰船,船體之上貼有牛皮,同時擁有近戰與遠攻的能力。
二百斛以下有鬥船和快艇,斥候鬥船用以觀察敵人情報,快艇用於快速運兵登陸淺灘作戰。
民船中也有舸、艑、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等種類,而且漢朝已能使風帆,有蓆帆、布帆、蒲草帆,蓆帆是用薄竹片編的帆,蒲草帆則是細草編製而成,布帆通常隻有官軍才用的起,在船槳上官船也有十六槳的,配合上布帆其實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很先進,甚至是傲視全球的存在。
漢人雖然很聰明,但是聰明沒有用在外部,不管周邊有沒有對手,都喜歡內鬥,漢人的王朝經常是亡於內部鬥爭。
此時東漢早已沒有常設的海軍,格局觀也僅限於東亞大陸這一塊,甚至更加專注於內鬥,往往讓周邊異族有機可乘。
趙雲如今隻能找到舸船與艑船,舸船同時可以用於運貨與載船,而艑船多用於漁民海上捕撈,但也隻能拿來充數,好歹艑船也能在近海航行。
隻是粗略計算一番後,趙雲發現雇來的船隻運載能力不足,一次隻能運走兩萬五千人,加上十幾萬石的糧食與其他家當,少說也要運六次,一次來迴六天,那就得跑上一個月,屆時已然入冬,到樂浪少不了要挨凍。
隨後趙雲檢查了一下物資,發現沒有什麽可以扔下的,特別是那些繳獲的兵器,將來要改造成農具,更加是不可丟棄。
之後趙雲又發現了上萬斤的五石散,這些全是趙雲從靈壽偷搶來的,本來打算銷毀,可是被華佗阻止了,五石散是治療傷寒的靈藥,所以也就暫時留了下來,此時當然也不能扔下。
趙雲又看了一下地圖,本來想著海陸並行,大概算了一下陸路的路程,從此處地到樂浪郡少說半個月,不光耗時還耗糧食,最後也就隻能選擇全部走水路。
於是趙雲決定,自己帶七千原蕩寇兵及三千力士先行,加上兩萬石糧食,剛好裝滿第一趟船,同時命令褚燕與周倉等人,去召集更多的船隻。
在臨行前,趙雲在海邊發現了數量驚人的海帶,於是趙雲靈機一動,又命令黃巾軍流民到海邊去拉海帶,然後再曬幹,可以加入糧食中一起食用,從而借省下一些口糧,反正大家在這裏幹等也是閑著,倒不如去弄些海帶。
趙雲望著茫茫的大海,心裏有些恐懼又有些興奮,若是大漢分一些精力在航海上,將格局與視線打開,將內部矛盾轉移到海外,也許國祚還能延長一些。
大海的東邊有美洲大陸,南邊有南洋諸國,往西則是西方世界。而此時趙雲想到的是,生存的必須物資,最近的南洋有番薯有棉花,能讓人吃飽穿暖,若是有機會遠洋,趙雲第一站便是要去呂宋島,島上有番薯種與棉花,要是能提前引進過來,那就能解決基礎溫飽問題。
不管在什麽年代,百姓溫飽都是帝國強大的根基,能使百姓吃飽,百姓便會真心擁戴你,而今的黃巾軍之亂就能說明問題。
但是想要棉花種子與番薯種子,就必須有大船,可以扛過大風大浪的大船,漢朝的官船與民船皆是千斛以下,顯然隻能在近海活動出沒。
這個朝代從福建到台灣都是九死一生,台灣這個地名,就是閩南漁民取的,本意閩南語發音是大冤,意思就是乘船過去,需要經曆大風大浪,是一件九死一生的壯舉,直到公元230年,東吳才有東渡夷洲(台灣)的航海能力。
趙雲不知道從樂浪出海需要多少斛的船隻,此次他故意將歐大師帶上,就是想與他聊聊,看能不能使他匡來一些能造船的工墨。
既然來到了樂浪郡,將來極有可能東渡倭國去報抗戰之仇,南渡南洋諸島,去導訪各種珍稀種子。造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打開格局的第一步,誆騙造墨工自然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