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三約分為武天之約、武人之約、武凡之約三個約定。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將武人對待三個不同層麵的態度做了一個表率,並約定成俗。
第一條武天之約,也被稱為武聖之約,說的是武者與天子的約定(在宋朝,天子又被稱為聖人,逐漸從武天之約演變成武聖之約),大約的內容就是無上宗師以上,不得利用武力幹預朝政,這是成立三約最基本的目的,也是從此江湖與朝廷兩隔的開端。
猶如西方的神人協定,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盛唐開始,江湖的歸江湖,朝堂的歸朝堂,一旦有無上宗師違背,將會受到其他所有人的製裁,包括江湖與朝廷的聯合。
第二條武人之約則是武聖之約的引申,武聖之約明確了朝廷與江湖最基本的底線,之後又有無上宗師提出了趁武聖之約訂立,也將江湖中人行事的最底線做一個約束,各方武林勢力在長安討論了一旬,得出了一個黑白兩道都能接受的成果,終於立下武人之約。
換作大白話解釋,便是罪不及家人,在此前的江湖仇殺動不動就是斬草除根,或是斬草除根失敗,餘子臥薪嚐膽,反滅人滿門。這樣的血腥廝殺無論是白道武林,還是黑道武林都不想看到的,誰都有家人,不是天性涼薄之輩,無論是黑道巨孽還是白道名宿,不想因為自己導致家人遭災。江湖事江湖了,若是觸犯了這條底線,劫持或者殺戮對頭的家人,就別想在武林立足,黑道不想因為勢力火拚導致全家死絕,白道更不想因為行俠仗義導致家人遭殃。這條鐵律的形成極大的緩和了武林矛盾,讓無序的武林逐漸變為有序,誰敢掀桌子便是要跟全天下的武人過不去。
第三條是武凡之約,則是當時的玄宗李隆基聽到武人之約後,再與各方武林勢力商議的,很簡單,之前江湖對凡人的影響太大了,幾乎每一個門派都算是一方霸主,是當地的最有名望的門閥,當年起兵反抗武後的揚州徐家駱家更是當地的土霸王,每一任刺史太守上任,都要聽徐駱兩家家主的話,不然就是暴斃而亡,如此囂張的實力自然讓野心膨脹,直到策劃刺殺則天武後事敗,徐駱兩家家主被武後擊斃,一紙令下,揚州勢力一掃而空。
而朝堂對江湖的影響更大,每一次天下逐鹿,都是門派與門閥之間的操弄棋局,寥寥幾次平民當權也是得到了這些江湖勢力的青睞與投資。劉裕劉寄奴立宋,是得了金陵王謝兩家的支持,李唐更有隴西群雄的人望,長公主李秀寧率領的女軍,都是隴西勢力的親傳弟子,才能一日之內拿下長安,讓李建成與李世民忌憚終生,不敢再放權長公主,生怕地位得到威脅。這些門派傳承,江湖勢力在改朝換代終有興衰,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江湖勢力興起或者衰落都在這爭奪天下的遊戲中,樂此不疲。
到了武後時期,身兼道魔兩脈傳承的則天武後更是將朝堂與門派完全的統一,一個個掌門閥主都被下令調動到朝中當官,這些老狐狸手段陰狠,詭計多端,勾心鬥角,一時間酷吏橫行,時不時就有構陷汙蔑,滿門抄斬,無數的江湖中人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大派精英。而自信的武後更是攪亂風雨,大開門路,苦無從頭之日的江湖底層,也能扶搖直上,一旦爬到地方官的位置,便能對自己所轄進行靖安,大權在握,掃清當地的門派勢力也不過一紙奏章,得以組建自己的門派。大派門閥又是利益交換,拉攏打殺,機關算盡,構建自家勢力範圍,血雨腥風,江湖就是朝廷,朝廷便是江湖,一旦朝爭就是江湖動蕩。
無論是李隆基還是被涮了一次又一次的江湖勢力都怕了,李隆基怕的是江湖勢力再次主宰朝堂,而江湖勢力更是對那段血雨腥風不忍直視,武後這一手段幾乎將前朝的所有勢力連根拔起,再也沒有傳承百年的門派,也沒有千家世家可言,剩下來的都是經過血淋淋廝殺,千瘡百孔的新興門派,也都是苟延殘喘,亟待休養生息的江湖,無力再影響朝政。
雙方一拍即合,就有了武凡之約,大意為與江湖有幹係之人,不得隨意對不是江湖中人下手。此條主要保護的是沒有超凡力量的凡人,這些凡人是武道的根基,也是朝廷的子民,若是隨意擄掠,武道如何昌盛?若如五胡十六國一般,將凡人看為可以隨意殺戮的食物,一旦人口質量下降,武道再興的基礎便沒了。
因為武人與凡人天然的差距在,在經曆過幾百年修養,武道再興的宋代,這道約定倒是不甚嚴格,除了嚴格遵守此約的白道諸盟,西夏來的李存忠和東街托管的瞎子對李二的態度就很隨意,基本算別人不知曉就可以動手,而卸嶺門錢興旺雖然沒有違背約定,但也是打了擦邊球,可見一般武林人士對此條的態度。
呂樂現在存疑的不是趙捕頭的兒子趙柄不願習武,而是趙捕頭居然不教給自己兒子武藝,無論是出於安全還是自保,最粗淺的打熬身體,是對趙柄有幫助的,而趙捕頭居然完完全全的沒有教過兒子,這對武凡之約已經非常寬泛的宋代,不是一件好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難道屢破大案奇案的趙捕頭天真純潔,真相信武林中人的節操?
呂樂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那麽問題在於,趙捕頭為何不教趙柄一些基礎的打熬身體的手段,僅僅為了讓愛子仕途得以更順暢嗎?
趙家立宋,也是由武道而起,趙匡胤年輕時履足江湖,更是一諾千金,在魔門九道的追殺下,千裏送京娘,武功大成時的宋太祖雖然不是天下第一高手,但也是一等一的半步天人,與當世第一人華山陳摶交手敗而不傷,趙光義因為燭光斧影,有得位不正之嫌,隻能重文抑武,但也不敢忘卻武家傳承,太宗一脈常有魚龍白服闖蕩武林的王孫貴胄,現在欽宗之子大將軍王趙缺,就是少有的絕世天才,半步無上。
朝臣之中,儒家高手更是何其多,如北宋的醉翁歐陽修,半聖王安石,蘇門一脈四學士,都是當時屈指有數的天榜高手。
有珠玉在前,隻要走的是科舉正途,誰會在乎你是否身懷絕技呢?
看著全息屏幕中論壇玩家的情報交流,呂樂想不通,也不明白。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將武人對待三個不同層麵的態度做了一個表率,並約定成俗。
第一條武天之約,也被稱為武聖之約,說的是武者與天子的約定(在宋朝,天子又被稱為聖人,逐漸從武天之約演變成武聖之約),大約的內容就是無上宗師以上,不得利用武力幹預朝政,這是成立三約最基本的目的,也是從此江湖與朝廷兩隔的開端。
猶如西方的神人協定,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盛唐開始,江湖的歸江湖,朝堂的歸朝堂,一旦有無上宗師違背,將會受到其他所有人的製裁,包括江湖與朝廷的聯合。
第二條武人之約則是武聖之約的引申,武聖之約明確了朝廷與江湖最基本的底線,之後又有無上宗師提出了趁武聖之約訂立,也將江湖中人行事的最底線做一個約束,各方武林勢力在長安討論了一旬,得出了一個黑白兩道都能接受的成果,終於立下武人之約。
換作大白話解釋,便是罪不及家人,在此前的江湖仇殺動不動就是斬草除根,或是斬草除根失敗,餘子臥薪嚐膽,反滅人滿門。這樣的血腥廝殺無論是白道武林,還是黑道武林都不想看到的,誰都有家人,不是天性涼薄之輩,無論是黑道巨孽還是白道名宿,不想因為自己導致家人遭災。江湖事江湖了,若是觸犯了這條底線,劫持或者殺戮對頭的家人,就別想在武林立足,黑道不想因為勢力火拚導致全家死絕,白道更不想因為行俠仗義導致家人遭殃。這條鐵律的形成極大的緩和了武林矛盾,讓無序的武林逐漸變為有序,誰敢掀桌子便是要跟全天下的武人過不去。
第三條是武凡之約,則是當時的玄宗李隆基聽到武人之約後,再與各方武林勢力商議的,很簡單,之前江湖對凡人的影響太大了,幾乎每一個門派都算是一方霸主,是當地的最有名望的門閥,當年起兵反抗武後的揚州徐家駱家更是當地的土霸王,每一任刺史太守上任,都要聽徐駱兩家家主的話,不然就是暴斃而亡,如此囂張的實力自然讓野心膨脹,直到策劃刺殺則天武後事敗,徐駱兩家家主被武後擊斃,一紙令下,揚州勢力一掃而空。
而朝堂對江湖的影響更大,每一次天下逐鹿,都是門派與門閥之間的操弄棋局,寥寥幾次平民當權也是得到了這些江湖勢力的青睞與投資。劉裕劉寄奴立宋,是得了金陵王謝兩家的支持,李唐更有隴西群雄的人望,長公主李秀寧率領的女軍,都是隴西勢力的親傳弟子,才能一日之內拿下長安,讓李建成與李世民忌憚終生,不敢再放權長公主,生怕地位得到威脅。這些門派傳承,江湖勢力在改朝換代終有興衰,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江湖勢力興起或者衰落都在這爭奪天下的遊戲中,樂此不疲。
到了武後時期,身兼道魔兩脈傳承的則天武後更是將朝堂與門派完全的統一,一個個掌門閥主都被下令調動到朝中當官,這些老狐狸手段陰狠,詭計多端,勾心鬥角,一時間酷吏橫行,時不時就有構陷汙蔑,滿門抄斬,無數的江湖中人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大派精英。而自信的武後更是攪亂風雨,大開門路,苦無從頭之日的江湖底層,也能扶搖直上,一旦爬到地方官的位置,便能對自己所轄進行靖安,大權在握,掃清當地的門派勢力也不過一紙奏章,得以組建自己的門派。大派門閥又是利益交換,拉攏打殺,機關算盡,構建自家勢力範圍,血雨腥風,江湖就是朝廷,朝廷便是江湖,一旦朝爭就是江湖動蕩。
無論是李隆基還是被涮了一次又一次的江湖勢力都怕了,李隆基怕的是江湖勢力再次主宰朝堂,而江湖勢力更是對那段血雨腥風不忍直視,武後這一手段幾乎將前朝的所有勢力連根拔起,再也沒有傳承百年的門派,也沒有千家世家可言,剩下來的都是經過血淋淋廝殺,千瘡百孔的新興門派,也都是苟延殘喘,亟待休養生息的江湖,無力再影響朝政。
雙方一拍即合,就有了武凡之約,大意為與江湖有幹係之人,不得隨意對不是江湖中人下手。此條主要保護的是沒有超凡力量的凡人,這些凡人是武道的根基,也是朝廷的子民,若是隨意擄掠,武道如何昌盛?若如五胡十六國一般,將凡人看為可以隨意殺戮的食物,一旦人口質量下降,武道再興的基礎便沒了。
因為武人與凡人天然的差距在,在經曆過幾百年修養,武道再興的宋代,這道約定倒是不甚嚴格,除了嚴格遵守此約的白道諸盟,西夏來的李存忠和東街托管的瞎子對李二的態度就很隨意,基本算別人不知曉就可以動手,而卸嶺門錢興旺雖然沒有違背約定,但也是打了擦邊球,可見一般武林人士對此條的態度。
呂樂現在存疑的不是趙捕頭的兒子趙柄不願習武,而是趙捕頭居然不教給自己兒子武藝,無論是出於安全還是自保,最粗淺的打熬身體,是對趙柄有幫助的,而趙捕頭居然完完全全的沒有教過兒子,這對武凡之約已經非常寬泛的宋代,不是一件好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難道屢破大案奇案的趙捕頭天真純潔,真相信武林中人的節操?
呂樂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那麽問題在於,趙捕頭為何不教趙柄一些基礎的打熬身體的手段,僅僅為了讓愛子仕途得以更順暢嗎?
趙家立宋,也是由武道而起,趙匡胤年輕時履足江湖,更是一諾千金,在魔門九道的追殺下,千裏送京娘,武功大成時的宋太祖雖然不是天下第一高手,但也是一等一的半步天人,與當世第一人華山陳摶交手敗而不傷,趙光義因為燭光斧影,有得位不正之嫌,隻能重文抑武,但也不敢忘卻武家傳承,太宗一脈常有魚龍白服闖蕩武林的王孫貴胄,現在欽宗之子大將軍王趙缺,就是少有的絕世天才,半步無上。
朝臣之中,儒家高手更是何其多,如北宋的醉翁歐陽修,半聖王安石,蘇門一脈四學士,都是當時屈指有數的天榜高手。
有珠玉在前,隻要走的是科舉正途,誰會在乎你是否身懷絕技呢?
看著全息屏幕中論壇玩家的情報交流,呂樂想不通,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