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說道:“大宋每年冶鐵數量可不少,怎麽就不夠用了?”
據說北宋年產鐵峰值在15萬噸,相當於3億斤。
農事投入3000萬斤,還遠遠有剩餘。
“陛下,民間以鐵鍋炒菜也越來越多,商業興盛,秤砣數量也在增加,而且……”蔡懋說道。
“而且什麽?”
“臣以為,應該盡早大量移民到交州,交州有不少肥沃土地可以種植莊稼,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需要大量的鐵器農具。鐵器的確是一個大缺口。”
趙寧看著趙鼎說道:“朕記得,荊湖北路的鐵礦已經在開采中?”
趙鼎說道:“是的,陛下,荊湖北路的大冶縣的鐵礦正在大力開采中。”
“還有福建路鐵礦也在陸續做準備。”
趙寧想了一下,說道:“安南的農具製造,交給安南即可,移民過去之後,開采鐵礦,打造農具,鼓勵開墾,這些事還需要朝廷專門派遣文官去管理,政事堂去處理吧,朕不想過多幹涉。”
“是。”
“至於現在整個大宋的鐵缺乏一事,朕倒是覺得,大力開采南方鐵礦,以補充鐵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趙鼎說道:“臣倒是認為,若要大力開采鐵礦,可以對現有的鐵礦開采官營做改製。”
趙寧問道:“如何個改製?”
“目前的開采管製十分混亂。”趙鼎繼續說道,“臣認為,一是可以將鐵礦監改製為國營鐵礦商社,做自負盈虧,二是釋放一部分民間鐵礦商社的名額出來,讓民間商人登記鐵礦商社後開采,這樣能更快、更廣地開采鐵礦,以備朝廷日漸所需。”
鐵礦開放給民間?
鐵礦開采,是在大宋禁榷名單之內的。
從漢武帝開始搞鹽鐵國有開始,私人就不能再開采鐵礦了。
蔡懋說道:“陛下,鐵礦開放給私人,恐怕不妥,私人萬一賣給圖謀不軌之人,就麻煩了。”
趙鼎說道:“不必擔心,每一路鐵礦隻放開最多兩處,且朝廷的相關衙門可以對各路鐵礦開采施行監督。”
“但也必然有做假賬的。”蔡懋顯然是反對這樣做的。
蔡懋一直秉承的政治理念就是,不要隨便亂改,改一處,對許多地方都會有影響。
趙鼎說道:“做假賬是司法問題,不是行政問題,目前難道就不存在做假賬的?”
這下蔡懋無話可說了。
趙鼎繼續說道:“國朝人口也在增加,對鐵的需求隻會越來越多,若是再束縛手腳,很快鐵器數量便會出現欠缺。”
蔡懋猶豫了一下,說道:“陛下,臣倒是最近聽到了一種聲音。”
“什麽聲音?”
“有人再傳,既然宋金已經議和,朝廷為何還要在北線布置如此大量的兵力?而且軍器監還在日夜不停鑄造兵器,所消耗甚多。”
“哦。”趙寧頓時好奇了起來,“都是哪些人在傳?”
“具體何人,臣也不太清楚,隻是聽了一些閑言碎語。”
“蔡相公認為戰爭真的結束了嗎?”
“臣不敢斷言。”
“你大可直說。”
“臣以為,若是兩國有深度地商貿往來,金人恐怕也不願意再打仗了,宋金的關係會像宋遼那樣。”
“此乃大謬!”趙寧倒是也不生氣,“金人狼子野心,吳玠前天給朕的奏劄就說了,代州一帶有金軍出沒,他們隱蔽得非常巧妙,金人是在麻痹我們,若是我們信以為真,會招致大禍。”
“臣愚鈍。”
趙寧又說道:“國朝用鐵所需日益增多,這件事就按照趙相公所言,對鐵的禁榷做改製吧。”
北宋的大部分鐵礦都來自北方,例如邢州、磁州、兗州、徐州、威勝軍是大宋朝五處大型冶鐵中心,占據全國鐵礦89.4%。
而鐵礦開采是需要時間做準備的,接下來的目標顯然是在南方。
正如趙鼎所言,鐵礦開采的禁令應該做調整。
“時代變了。”趙官家最後總結道,“大宋的領地在增加,過去二十四路的管理方式,未必適合現在,想要管理空前規模的領地,必須要分權。”
趙寧用最簡單的話,定調了接下來的政治權力改製。
以大宋朝過去的權力結構,想要擴張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見趙官家似乎不想再多聊,眾人也就此作罷。
無論的安南都護府的建立,還是交州民政經略詳論,趙寧都不想過多去問了。
大方向既然都定好了,自然是政事堂的事。
其餘人都退下了,秦檜留在文德殿。
“淮東和江東如何?”趙寧問道。
“迴稟陛下,一切都安排妥當了。”秦檜規規矩矩說道。
“地方鄉紳呢?”
“該定罪的定罪,該發配的全部發配。”
“那些之前罷考得如何處理了?”
秦檜說道:“公告淮東,永不錄取!”
趙寧說道:“對讀書人的處理,得用兩種偏激方式才能保證社稷安穩,你這種處理方式欠妥。”
秦檜說道:“臣愚鈍。”
趙寧說道:“你想想,國朝為何增加科考人數?”
秦檜答道:“自然是廣招天下飽讀詩書之人,為陛下治理天下,以求萬事太平。”
“你隻說對了其一。”趙寧說道,“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可怕,一種是讀書人,一種是吃不上飯的流民,安史之亂的史料,你讀過嗎?”
秦檜說道:“臣讀過。”
“你認為安史之亂因何而起?”
“是安祿山狼子野心。”秦檜說道。
“安祿山狼子野心不假。”趙寧說道,“但這天下,如安祿山一樣狼子野心的人很多,為何安祿山能一唿百應?”
“臣愚鈍。”
“因為前唐時期,有大量不得誌的寒門讀書人投入到安祿山麾下,有了他們的存在,安祿山才有底氣造反。”趙寧言簡意賅地說著,“當讀書人不得誌的時候,他們就會胡思亂想,在私下四處傳播逆言,破壞天下的禮製和律法。”
“陛下聖明。”
“國朝籠絡讀書人,不僅僅是為了治天下,還要為將這天下最聰明的這批人籠絡到官場這個牢籠裏,讓他們在這裏患得患失,他們就不會再民間蠱惑人心,這樣天下才會安穩,懂嗎?”
“陛下聖明燭照,臣受教了。”
君臣私下說的這番話,可謂非常直接了。
“那現在東南有一批人被你定為永不錄取了,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才華,有想法,你猜他們會在民間做什麽?”
秦檜打了個寒顫,連忙說道:“他們可能會在民間蠱惑人心,甚至如同當年的方臘造反。”
“你知道就好。”趙官家語氣平靜,這種平靜中似乎不帶任何情感,連冰冷都沒有。
“臣愚鈍,臣不知該如何去處理了。”
“要麽都殺了,要麽讓他們到邊荒去改造。”
秦檜說道:“發配邊荒,豈不是更不容易控製他們?”
“失去了本地宗族的支持,在邊荒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他們還能做什麽?”
“臣明白了,臣會按照陛下的吩咐去處理。”
“以後記住了,讀書人該如何處置,知道了嗎?”
“知道了。”秦檜想了一下說道,“南方其他各路現在需要處理嗎?”
“暫時不動。”
“是。”
據說北宋年產鐵峰值在15萬噸,相當於3億斤。
農事投入3000萬斤,還遠遠有剩餘。
“陛下,民間以鐵鍋炒菜也越來越多,商業興盛,秤砣數量也在增加,而且……”蔡懋說道。
“而且什麽?”
“臣以為,應該盡早大量移民到交州,交州有不少肥沃土地可以種植莊稼,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也需要大量的鐵器農具。鐵器的確是一個大缺口。”
趙寧看著趙鼎說道:“朕記得,荊湖北路的鐵礦已經在開采中?”
趙鼎說道:“是的,陛下,荊湖北路的大冶縣的鐵礦正在大力開采中。”
“還有福建路鐵礦也在陸續做準備。”
趙寧想了一下,說道:“安南的農具製造,交給安南即可,移民過去之後,開采鐵礦,打造農具,鼓勵開墾,這些事還需要朝廷專門派遣文官去管理,政事堂去處理吧,朕不想過多幹涉。”
“是。”
“至於現在整個大宋的鐵缺乏一事,朕倒是覺得,大力開采南方鐵礦,以補充鐵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趙鼎說道:“臣倒是認為,若要大力開采鐵礦,可以對現有的鐵礦開采官營做改製。”
趙寧問道:“如何個改製?”
“目前的開采管製十分混亂。”趙鼎繼續說道,“臣認為,一是可以將鐵礦監改製為國營鐵礦商社,做自負盈虧,二是釋放一部分民間鐵礦商社的名額出來,讓民間商人登記鐵礦商社後開采,這樣能更快、更廣地開采鐵礦,以備朝廷日漸所需。”
鐵礦開放給民間?
鐵礦開采,是在大宋禁榷名單之內的。
從漢武帝開始搞鹽鐵國有開始,私人就不能再開采鐵礦了。
蔡懋說道:“陛下,鐵礦開放給私人,恐怕不妥,私人萬一賣給圖謀不軌之人,就麻煩了。”
趙鼎說道:“不必擔心,每一路鐵礦隻放開最多兩處,且朝廷的相關衙門可以對各路鐵礦開采施行監督。”
“但也必然有做假賬的。”蔡懋顯然是反對這樣做的。
蔡懋一直秉承的政治理念就是,不要隨便亂改,改一處,對許多地方都會有影響。
趙鼎說道:“做假賬是司法問題,不是行政問題,目前難道就不存在做假賬的?”
這下蔡懋無話可說了。
趙鼎繼續說道:“國朝人口也在增加,對鐵的需求隻會越來越多,若是再束縛手腳,很快鐵器數量便會出現欠缺。”
蔡懋猶豫了一下,說道:“陛下,臣倒是最近聽到了一種聲音。”
“什麽聲音?”
“有人再傳,既然宋金已經議和,朝廷為何還要在北線布置如此大量的兵力?而且軍器監還在日夜不停鑄造兵器,所消耗甚多。”
“哦。”趙寧頓時好奇了起來,“都是哪些人在傳?”
“具體何人,臣也不太清楚,隻是聽了一些閑言碎語。”
“蔡相公認為戰爭真的結束了嗎?”
“臣不敢斷言。”
“你大可直說。”
“臣以為,若是兩國有深度地商貿往來,金人恐怕也不願意再打仗了,宋金的關係會像宋遼那樣。”
“此乃大謬!”趙寧倒是也不生氣,“金人狼子野心,吳玠前天給朕的奏劄就說了,代州一帶有金軍出沒,他們隱蔽得非常巧妙,金人是在麻痹我們,若是我們信以為真,會招致大禍。”
“臣愚鈍。”
趙寧又說道:“國朝用鐵所需日益增多,這件事就按照趙相公所言,對鐵的禁榷做改製吧。”
北宋的大部分鐵礦都來自北方,例如邢州、磁州、兗州、徐州、威勝軍是大宋朝五處大型冶鐵中心,占據全國鐵礦89.4%。
而鐵礦開采是需要時間做準備的,接下來的目標顯然是在南方。
正如趙鼎所言,鐵礦開采的禁令應該做調整。
“時代變了。”趙官家最後總結道,“大宋的領地在增加,過去二十四路的管理方式,未必適合現在,想要管理空前規模的領地,必須要分權。”
趙寧用最簡單的話,定調了接下來的政治權力改製。
以大宋朝過去的權力結構,想要擴張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見趙官家似乎不想再多聊,眾人也就此作罷。
無論的安南都護府的建立,還是交州民政經略詳論,趙寧都不想過多去問了。
大方向既然都定好了,自然是政事堂的事。
其餘人都退下了,秦檜留在文德殿。
“淮東和江東如何?”趙寧問道。
“迴稟陛下,一切都安排妥當了。”秦檜規規矩矩說道。
“地方鄉紳呢?”
“該定罪的定罪,該發配的全部發配。”
“那些之前罷考得如何處理了?”
秦檜說道:“公告淮東,永不錄取!”
趙寧說道:“對讀書人的處理,得用兩種偏激方式才能保證社稷安穩,你這種處理方式欠妥。”
秦檜說道:“臣愚鈍。”
趙寧說道:“你想想,國朝為何增加科考人數?”
秦檜答道:“自然是廣招天下飽讀詩書之人,為陛下治理天下,以求萬事太平。”
“你隻說對了其一。”趙寧說道,“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可怕,一種是讀書人,一種是吃不上飯的流民,安史之亂的史料,你讀過嗎?”
秦檜說道:“臣讀過。”
“你認為安史之亂因何而起?”
“是安祿山狼子野心。”秦檜說道。
“安祿山狼子野心不假。”趙寧說道,“但這天下,如安祿山一樣狼子野心的人很多,為何安祿山能一唿百應?”
“臣愚鈍。”
“因為前唐時期,有大量不得誌的寒門讀書人投入到安祿山麾下,有了他們的存在,安祿山才有底氣造反。”趙寧言簡意賅地說著,“當讀書人不得誌的時候,他們就會胡思亂想,在私下四處傳播逆言,破壞天下的禮製和律法。”
“陛下聖明。”
“國朝籠絡讀書人,不僅僅是為了治天下,還要為將這天下最聰明的這批人籠絡到官場這個牢籠裏,讓他們在這裏患得患失,他們就不會再民間蠱惑人心,這樣天下才會安穩,懂嗎?”
“陛下聖明燭照,臣受教了。”
君臣私下說的這番話,可謂非常直接了。
“那現在東南有一批人被你定為永不錄取了,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有才華,有想法,你猜他們會在民間做什麽?”
秦檜打了個寒顫,連忙說道:“他們可能會在民間蠱惑人心,甚至如同當年的方臘造反。”
“你知道就好。”趙官家語氣平靜,這種平靜中似乎不帶任何情感,連冰冷都沒有。
“臣愚鈍,臣不知該如何去處理了。”
“要麽都殺了,要麽讓他們到邊荒去改造。”
秦檜說道:“發配邊荒,豈不是更不容易控製他們?”
“失去了本地宗族的支持,在邊荒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他們還能做什麽?”
“臣明白了,臣會按照陛下的吩咐去處理。”
“以後記住了,讀書人該如何處置,知道了嗎?”
“知道了。”秦檜想了一下說道,“南方其他各路現在需要處理嗎?”
“暫時不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