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點了點頭,讚同趙鼎所言。


    新稅政十抽五的核心目的不是為了多收稅,而是為了逼迫地主賣田。


    十抽五,佃戶再占兩到三成,其餘的基本上被耗羨所占領,最後可能地主們還要自掏腰包。


    京畿路已經驗證了,在這種情況下,地主老爺們會賣田的。


    誰會把負資產摁在手裏呢?


    也許有人會,有些人總聰明地以為,扛過這一波,自己就能穩守田產。


    例如京畿路現在就還有地主把田捂在手裏:我就是不講價售賣,我不信朝廷能一直這樣重稅!


    結果呢?


    今年京畿路手裏田產超過50畝的,與去年一樣,血本無歸,還倒貼了一筆。


    趙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隻要被兼並的田產慢慢瓦解,是否真的按照絕對嚴格的標準交上來這麽多稅,並不是那麽重要。


    任何政策的執行,都要有一定的柔性,不能太過剛猛。


    因為政策的執行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有時間,就必然會產生信息差。


    例如淮西,差的那部分稅,肯定有地主在聽到新政要來,第一時間就把田賣了,當地管田的衙門也記錄了,隻是還來不及上報。


    那麽這些人,就隻需要十抽一來繳納了。


    這就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上下信息差,是需要客觀、理性去看待。


    這也是為什麽上位者一定要多去一線曆練的原因,不去一線去見識真實的情況,站在高處,隻會被自我以為遮蔽雙眼。


    眾人見趙官家讚同趙鼎所言,也都同時鬆了一口氣。


    他們就怕趙寧把新政的標準卡得太死,不給下麵的人留任何迴旋餘地。


    那樣玩真的會把新政玩死的。


    趙寧說道:“朕知道諸位心中擔憂,這新政執行中,總會有下層官員與中上層傳遞產生消息落差,需要時間去舒緩、理順,急不得。”


    “朕不著急,諸位也不必著急,隻要新的局麵在慢慢理順,朕就很滿意了。”


    “淮西官員的補充朕也不多問了,諸位好生去安排便是。”


    “臣等領旨。”


    “王宗濋。”


    “臣在。”


    “交鈔發行得如何了?”


    王宗濋說道:“目前民間已有超過五十萬貫存入銀行,交鈔發行數額也超過了兩萬貫。”


    按照東京城130萬人來計算,每人平均每天流通30文,每天市麵流通總額3900萬文,也就是三萬九千貫。


    銀行剛開始開業的時候,零零星星一些人去兌換,而且還是看在趙官家的麵子上。


    這兩三個月之內,竟然兌換出去了超兩萬貫。


    說明讓有錢人把錢存在銀行來,對大眾還是有引導作用的,不少普通民眾也跟著把錢存了進來。


    雖然他們沒有利息,可是至少不用擔心放在家裏被盜走。


    王宗濋也鬆了一口氣,銀行發行交鈔,算是走上正軌了。


    但是儲存到銀行裏的一部分錢可是要算利息的,五十萬貫中,有近三十萬貫是算利息的。


    一個月千一的利息,三十萬貫,一個月就要支付300貫的利息,一年就是3600貫的利息。


    趙寧又問道:“民間的意見如何?”


    “每天都有人前來銀行兌換交鈔,也有人用交鈔兌換銅錢,能自由兌換,民間對交鈔的信任也已經建立起來。”


    “朕問的是民間對交鈔的具體意見如何?”


    “商人們都覺得好用。”


    趙寧說道:“朕此次去河北西路,發現當地收稅極其嚴苛,加派肆無忌憚,耗羨更甚,河北如此,京東兩路是否亦是如此,其他諸路是否亦是如此?”


    “朕知諸位心中對交鈔有疑慮,交鈔不僅僅能解決民間銅錢短缺的困境,還能對賦稅有規範的作用。”


    眾人心頭一震,莫非趙官家想將交鈔新政納入新稅政中?


    仿佛看透了在場諸位的心思,趙寧也直言不諱說道:“朕打算將交鈔納入到賦稅中。”


    這就是著名的一條鞭法。


    以前是收糧稅,一條鞭法解決的是以現錢來抵稅,這樣地方官吏可操作空間相對縮小了許多,運輸糧稅的損耗也大大降低。


    明朝中期能推行一條鞭法,是因為隆慶開關,趕上西方大航海紅利,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白銀流入大明。


    歐洲人辛辛苦苦弄來的白銀,在與東方貿易的時候,大部分被明朝人賺到了口袋裏。


    這才開啟了銀本位時代。


    而大宋是銅本位,大宋商業體量比大明要大,即便朝廷每年鑄造兩三百萬貫銅錢,依然不能滿足市麵流通。


    更不可能讓銅錢計入賦稅中。


    隻有開啟紙幣時代,才能提前推行“一條鞭法”,或者“攤丁入畝”那種類似的稅政改製,大大降低收稅損耗,也大大減輕百姓負擔。


    現在的新農稅,隻不過是遏製良田兼並的第一道稅政而已。


    趙寧要建立的新秩序,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大宋的造紙業已經進入空前繁華,技術成熟,紙幣推行的原材料肯定是足夠的。


    眾人也先不發表意見,畢竟銀行交鈔的發行目前是穩定的。


    趙寧先給他們打預防針,讓他們先提前準備布局。


    “既然諸位沒有異議,那便先開始在慶源府推行吧。”


    第二日,趙官家迴京的消息已經慢慢傳開。


    那些想要辭官的官員,聞風而動,立刻三五成群跑去吏部。


    例如工部郎中朱昌卿私底下是這麽對其他官員說的:“待會去吏部,我們就都說要辭官,最好鬧大一點,今天就把這事鬧到官家那裏。”


    樞密院兵部郎中周益說道:“這樣能讓官家撤新政嗎?”


    “能,據我所知。”戶部主事李常素說道,“淮西那邊鬧得更大,許多地方官都已經呈遞上來辭呈,壓在吏部。”


    眾人點了點頭,這事就這麽辦。


    反正現在京城有一大堆官員在鬧辭呈,把事情鬧得再大一點。


    周益說道:“如果趙鼎真的同意我們辭官了,怎麽辦?”


    “同意就同意,先辭了再說,還擔心以後沒有機會?”朱昌卿說道。


    眾人如此商議後,便一起去了吏部衙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寧嶽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淩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淩煙並收藏趙寧嶽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