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依舊安靜祥和,夕陽下農民忙著收拾農具迴家,房屋草舍有縷縷炊煙升起,美的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鄭手裏捧著一本本沾滿血跡的書,很不是滋味。


    私塾放學了,有孩童從他的旁邊笨笨跳跳的擦身而過,禮貌的和他打招唿。


    鄭三關去過私塾,學生們知道先生是跟著他離開了,見到他都麵帶喜色,先生也迴來了吧。


    麵對一張張的笑臉,鄭三關不知如何迴答,隻能佯裝笑意的點頭微笑。


    他們的先生是迴來了,隻是以一種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式迴來的。


    就葬在後山的一間茅草屋後麵。


    那裏有曆代教書先生的墓碑,沒有華麗的裝飾,一片枯草中多了一座新墳罷了。


    他們都隻當自己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匠,一個育人的普通人,不需要世人記住,也沒有刻意的留下任何痕跡。


    但是鄭三關卻不能忘記,跪在孔禮先生的墓碑前,良久。


    說什麽都顯得蒼白。


    他不恨師父設局把先生拉入這場紛爭,甚至是身死。


    畢竟先生也沒有怪過,他是想出去告訴世人儒家還在,告訴天下讀書人,儒道不能屈服。


    他是帶著身後那些已經有些分辨不清楚的土包去告訴世人,帶著他們的遺憾出去看看。


    要怪也隻能怪自己,太自以為是了。


    “夫子能把進入村子的鑰匙交給你,那就說明他對你是信任的,他並沒有怪你,這是他的宿命,年輕人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人這一輩子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誰都改變不了。”


    鄭三關的身後一位杵著拐杖胡須皆白的老人徐徐走來,眼裏有掩飾不住的哀傷。


    “見過老先生。”鄭三關趕忙行禮。


    “我是孔禮的父親,你叫我孔爺爺就好。”老者拿起一炷香,點上,插在了墳頭。


    “對不起。”


    白發人送黑發人,老者的悲傷,鄭三關難以感同身受。


    “這和你沒有關係。”老者擺擺手。


    鄭三關沉默了,老者要是打他罵他,責備他不該把先生算計在內,鄭三關還覺得舒服些。


    老者的大度,強忍悲傷還要寬慰自己,讓鄭三關更加的無地自容。


    “他死得其所,大丈夫有所為,即便是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本就該是讀書人該有的覺悟,何況他還是一位老師。”


    “要怪,這事也怪不到你的頭上, 蕭家才是一切禍亂的根源,可惜啊,我老了,力不從心了。”


    老者歎息,蕭家竊取儒家正統那麽多年,他是恨在心中,恨不得把蕭家連根拔起恢複儒家正道。


    \"孔爺爺放心,我發誓一定會讓蕭家付出該有的代價。\"鄭三關對著老者和孔禮的墓碑鄭重承諾。


    \"有心了。\"


    鄭三關拿出孔禮送給他的毛筆還給老者:“這是孔禮先生臨終的時候交給我的,現在完璧歸趙。”


    老者卻沒有去接,悠悠的往迴走。


    待在這裏,隻會更傷心。


    鄭三關默默的跟了上去,手裏還拿著毛筆。


    “老先生。”鄭三關再次還迴去。


    “這支筆能打開村子外麵的結界, 關乎著儒家最後傳承,他選擇給你,意義非凡。”


    一路走來,風景依舊,卻也是物是人非。


    “進去吧。”


    這是一處山洞,外麵看上去很尋常,鄭三關卻能感受到裏麵有奇異的氣息。


    是儒家的的浩然正氣。


    “這....”鄭三關猶豫了,這裏想必就是儒家的禁地之內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外人進去有些不適合。


    “你不是答應了他要好好的照顧這個村子嗎?你不深入的了解這裏,你怎麽好好照顧?”孔爺爺在前麵帶路,走進了山洞。


    話都說到這個程度了,鄭三關也不好推辭,對方也沒有給自己拒絕的機會,隻有硬著頭皮跟上去。


    一牆之隔,兩個世界。


    山洞的牆壁上,大大小小的框架溶洞擺滿了書籍,書籍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氣息,泛黃的書扉寫滿了曆史的痕跡。


    這些都是珍貴的古典。


    毫不誇張的說溶洞架子上的任何一本書放在外麵,都能賣出天價。


    這些古籍就那麽靜靜地躺在架子上,卻有一種讓人想親近。


    “這些都是儒家曆史典籍,裏麵也有不少的儒家修煉功法。你若是感興趣,學學也無妨。”老爺子一邊和鄭三關聊天,一邊抖落書籍上當落下的灰塵,這些年每天他都是這樣做的。


    這些書他視如珍寶。


    “還是不了,我是個粗人,沒有讀過幾天書,不就裝文化人了。”鄭三關有些不好意思的道,他確實是一枚學渣,差一點就被三流學院勒令退學的貨色。


    “你不用那麽在意世俗那一套,我們儒家一直都秉持有教無類,蕭家那樣的人都可以學,你學也無妨。”孔老爺子把手裏的一本書隨手扔給了鄭三關。


    《易》。


    “世人都說這《易經》隻是卜筮之書,測個吉兇消遣之物,你怎麽看?”老爺子問。


    “這是一本人文自然與倫理實踐根源的書,是五千年智慧結晶的精華。”


    《易經》鄭三關是真的讀過,也有一定的了解。


    “是也,《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可沒有世人說的那麽簡單,裏麵有很多東西都需要你靜心去體會,去揣摩。我看你身上有道家的氣息,《易經》非常適合你。”老者很是欣慰的拍了拍鄭三關的肩膀。


    道家確實在《易經》中感悟出不少的道,很多先輩也研究過這本書。


    不僅是道家,佛門也有借鑒。


    說它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毫不誇張,它配得上。


    “你三道齊修,何不把儒家的也一起修了。天下不管是武學,還是修真其實都是相通的,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優劣,儒家的學說和功法能很好的把他們融合在一起,你三道齊修,若是配上儒家,那事半功倍,認知和修煉的速度自會上另一個高度。”


    鄭三關翻開書頁,很詫異,這個和他在外麵看的《易經》有區別。


    字還是一樣的字,看入眼的卻變了。


    山洞中早就沒有了老爺子的身影,隻剩下了鄭三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道士的快活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臭道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臭道士並收藏小道士的快活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