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古裏安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戴維·本·古裏安是以色列國的創建者,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
戴維·本·古裏安於1886年出生在波蘭普朗斯克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濃厚猶太複國主義的氛圍中,他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和希伯來語。14歲時,他組織周圍的孩子講希伯來語。3年後,加入猶太複國主義政黨錫安工人黨,成為一名猶太複國主義者。
20歲時,本·古裏安來到了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巴勒斯坦,決心用定居的方式來實現猶太複國主義的理想。本·古裏安堅信,希伯來人在希伯來的土地上勞動是猶太民族恢複權利的唯一途徑。
1910年,錫安工人黨把本·古裏安調到耶路撒冷,擔任新創辦的黨刊《團結》雜誌的編輯。雜誌出版第二期的時候,他才鼓起勇氣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本·古裏安——自己新起的希伯來語名字。24歲的本·古裏安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這時本·古裏安已經明確,猶太人要建國不是空談,而是實幹。他堅信隻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才能決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獲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籍,在帝國內部爭取猶太人的權益。為此他學習了土耳其語,並到帝國的首都學習法律。為了使自己更像一個奧斯曼帝國公民,他還蓄起了土耳其式的胡子,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圓筒帽。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對猶太複國主義的擔心,本·古裏安於1915年被驅逐出境。不久,他經埃及亞曆山大到達美國紐約。
在紐約,本·古裏安認識了一個名叫保拉的年輕護士。他向保拉求婚時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給他,那就得準備離開美國,去一塊“沒有煤氣,沒有電,也沒有車的狹小而貧瘠的土地”。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離開手術室,來到紐約市政廳,和在那裏等她的本·古裏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記處。隨後新娘馬上趕迴醫院,那裏有一個緊急手術正等著她,而新郎則去參加錫安工人黨執委會的一個會議。
1921年夏,本·古裏安當選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書記,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4年。
1933年,在布拉格舉行了一次被視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史的轉折點的大會——猶太複國主義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本·古裏安當選為執委會委員。1935年,本·古裏安當選為猶太複國主義執委會主席和猶太代辦處執委會主席。
1937年,英國為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本·古裏安憑借自己的政治嗅覺,捕捉到“國家”這個詞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立刻對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
但兩年後英國政府發表白皮書,禁止猶太人購買巴勒斯坦土地,壓縮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額。麵對英國立場的轉變,本·古裏安決定發展猶太人的地下武裝。二戰爆發後,麵對英國對猶太複國主義的壓製和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本·古裏安權衡利弊,提出了貫穿二戰的著名政策:“我們將對戰爭中的英國給予幫助,就像沒有白皮書一樣;我們將反對白皮書,就像沒有戰爭一樣。”
1940年夏天,本·古裏安在倫敦度過。英國人在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勇氣震撼了他的心靈。使他更覺得要建國就必須有英勇流血的精神和強大的武裝。
1941年11月12日,本·古裏安來到了紐約,得到美國猶太社團的廣泛支持。1942年5月,在紐約比爾特莫爾飯店召開了猶太人會議,他的主張在會上被接受,通過了八點綱領,宣告“巴勒斯坦將作為一個猶太國而並入民主的新世界”。
二戰結束了,但英國並不打算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時的本·古裏安已經預見到英國的撤離和猶太國的建立,並且預見到新生的猶太國家必定會與阿拉伯鄰國發生衝突,於是他一方麵組織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秘密反英軍事行動,一方麵竭力籌措資金購買軍火。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英國將於1948年5月14日結束委任統治。這一天,在紐約、巴勒斯坦以及所有猶太人居住的地方都舉行了慶祝會,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之間的交通中斷,人們載歌載舞直到清晨。
喜悅中的猶太人認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暴動是目前麵臨的最大威脅,但本·古裏安卻意識到,有可能到來的是阿拉伯鄰國正規部隊的進攻。他一邊派人到美國去籌集資金,一邊打著埃塞俄比亞的旗號通過秘密渠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軍火。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本·古裏安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宣讀了獨立宣言。他宣告:以色列國成立了!在場的人縱情歡唿,全國各地的猶太人通過廣播收聽了獨立儀式,無數人失聲痛哭。本·古裏安擔任臨時政府總理,並在隨後的議會選舉中成為正式總理兼國防部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國的興奮無法掩蓋以色列嚴重的生存危機。建國次日,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以色列節節敗退,處於崩潰的邊緣。是聯合國主持下的第一次停火挽救了新生的以色列。在停火的4周時間內,本·古裏安全力購置軍火、招募新兵。當7月8日戰爭再次開始的時候,以色列已經掌握了主動,在10天的戰鬥中奪取了1000平方公裏的土地。
1949年,本·古裏安動用了上百架次的飛機,把在也門的近5萬名猶太人接迴了以色列,這次行動被稱為“魔毯行動”。1950年的“以斯拉一尼希米行動”則將12萬猶太人從伊拉克運迴以色列。建國初期的4年時間裏,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本·古裏安曾於1953~1955年去職,但以色列的大政方針實際上仍然掌控在他手裏,並於1955年再次當選總理。本一古裏安一直奉行與西方結盟的政策,在1955年埃及向東方陣營靠攏之後,他更是不遺餘力追隨西方。1956年,埃及實行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對英法的利益造成了損害。經過秘密磋商,本·古裏安與英法結成同盟。10月29日,為了給英法出兵埃及製造借口,以色列進攻了西奈。雖然以色列取得了勝利,但由於美國和蘇聯的介入,本·古裏安不得不將西奈歸還埃及。雖然以色列沒有獲得成功,但這場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10年寶貴的和平。
1963年,本·古裏安因為一次失敗的間諜行動引發的風波而辭職,1970年最終退出政壇。1973年,在以色列剛經曆了“十月戰爭”的急風暴雨後,87歲高齡的本·古裏安辭別人世。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戴維·本·古裏安是以色列國的創建者,是現代以色列當之無愧的國父。
戴維·本·古裏安於1886年出生在波蘭普朗斯克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濃厚猶太複國主義的氛圍中,他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和希伯來語。14歲時,他組織周圍的孩子講希伯來語。3年後,加入猶太複國主義政黨錫安工人黨,成為一名猶太複國主義者。
20歲時,本·古裏安來到了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巴勒斯坦,決心用定居的方式來實現猶太複國主義的理想。本·古裏安堅信,希伯來人在希伯來的土地上勞動是猶太民族恢複權利的唯一途徑。
1910年,錫安工人黨把本·古裏安調到耶路撒冷,擔任新創辦的黨刊《團結》雜誌的編輯。雜誌出版第二期的時候,他才鼓起勇氣在自己的文章上署上本·古裏安——自己新起的希伯來語名字。24歲的本·古裏安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這時本·古裏安已經明確,猶太人要建國不是空談,而是實幹。他堅信隻有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才能決定自己的道路。他一度希望獲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籍,在帝國內部爭取猶太人的權益。為此他學習了土耳其語,並到帝國的首都學習法律。為了使自己更像一個奧斯曼帝國公民,他還蓄起了土耳其式的胡子,戴上了土耳其式的圓筒帽。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對猶太複國主義的擔心,本·古裏安於1915年被驅逐出境。不久,他經埃及亞曆山大到達美國紐約。
在紐約,本·古裏安認識了一個名叫保拉的年輕護士。他向保拉求婚時提出,如果她同意嫁給他,那就得準備離開美國,去一塊“沒有煤氣,沒有電,也沒有車的狹小而貧瘠的土地”。1917年12月5日,保拉匆匆離開手術室,來到紐約市政廳,和在那裏等她的本·古裏安一起步入婚姻登記處。隨後新娘馬上趕迴醫院,那裏有一個緊急手術正等著她,而新郎則去參加錫安工人黨執委會的一個會議。
1921年夏,本·古裏安當選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書記,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4年。
1933年,在布拉格舉行了一次被視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史的轉折點的大會——猶太複國主義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本·古裏安當選為執委會委員。1935年,本·古裏安當選為猶太複國主義執委會主席和猶太代辦處執委會主席。
1937年,英國為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提出了分治的想法,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本·古裏安憑借自己的政治嗅覺,捕捉到“國家”這個詞所包含的重大意義,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立刻對分治的想法表示支持。
但兩年後英國政府發表白皮書,禁止猶太人購買巴勒斯坦土地,壓縮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額。麵對英國立場的轉變,本·古裏安決定發展猶太人的地下武裝。二戰爆發後,麵對英國對猶太複國主義的壓製和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本·古裏安權衡利弊,提出了貫穿二戰的著名政策:“我們將對戰爭中的英國給予幫助,就像沒有白皮書一樣;我們將反對白皮書,就像沒有戰爭一樣。”
1940年夏天,本·古裏安在倫敦度過。英國人在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勇氣震撼了他的心靈。使他更覺得要建國就必須有英勇流血的精神和強大的武裝。
1941年11月12日,本·古裏安來到了紐約,得到美國猶太社團的廣泛支持。1942年5月,在紐約比爾特莫爾飯店召開了猶太人會議,他的主張在會上被接受,通過了八點綱領,宣告“巴勒斯坦將作為一個猶太國而並入民主的新世界”。
二戰結束了,但英國並不打算在巴勒斯坦實行分治。這時的本·古裏安已經預見到英國的撤離和猶太國的建立,並且預見到新生的猶太國家必定會與阿拉伯鄰國發生衝突,於是他一方麵組織巴勒斯坦猶太人的秘密反英軍事行動,一方麵竭力籌措資金購買軍火。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英國將於1948年5月14日結束委任統治。這一天,在紐約、巴勒斯坦以及所有猶太人居住的地方都舉行了慶祝會,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之間的交通中斷,人們載歌載舞直到清晨。
喜悅中的猶太人認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暴動是目前麵臨的最大威脅,但本·古裏安卻意識到,有可能到來的是阿拉伯鄰國正規部隊的進攻。他一邊派人到美國去籌集資金,一邊打著埃塞俄比亞的旗號通過秘密渠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軍火。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本·古裏安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宣讀了獨立宣言。他宣告:以色列國成立了!在場的人縱情歡唿,全國各地的猶太人通過廣播收聽了獨立儀式,無數人失聲痛哭。本·古裏安擔任臨時政府總理,並在隨後的議會選舉中成為正式總理兼國防部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國的興奮無法掩蓋以色列嚴重的生存危機。建國次日,埃及、外約旦(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以色列節節敗退,處於崩潰的邊緣。是聯合國主持下的第一次停火挽救了新生的以色列。在停火的4周時間內,本·古裏安全力購置軍火、招募新兵。當7月8日戰爭再次開始的時候,以色列已經掌握了主動,在10天的戰鬥中奪取了1000平方公裏的土地。
1949年,本·古裏安動用了上百架次的飛機,把在也門的近5萬名猶太人接迴了以色列,這次行動被稱為“魔毯行動”。1950年的“以斯拉一尼希米行動”則將12萬猶太人從伊拉克運迴以色列。建國初期的4年時間裏,以色列的人口增加了一倍。
本·古裏安曾於1953~1955年去職,但以色列的大政方針實際上仍然掌控在他手裏,並於1955年再次當選總理。本一古裏安一直奉行與西方結盟的政策,在1955年埃及向東方陣營靠攏之後,他更是不遺餘力追隨西方。1956年,埃及實行蘇伊士運河國有化,這對英法的利益造成了損害。經過秘密磋商,本·古裏安與英法結成同盟。10月29日,為了給英法出兵埃及製造借口,以色列進攻了西奈。雖然以色列取得了勝利,但由於美國和蘇聯的介入,本·古裏安不得不將西奈歸還埃及。雖然以色列沒有獲得成功,但這場戰爭為以色列贏得了10年寶貴的和平。
1963年,本·古裏安因為一次失敗的間諜行動引發的風波而辭職,1970年最終退出政壇。1973年,在以色列剛經曆了“十月戰爭”的急風暴雨後,87歲高齡的本·古裏安辭別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