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農

    阿格農是一位獲得文學界最高嘉獎的猶太人,他以畢生心血描繪了猶太人斑斕的社會。至今,人們還沉浸在他神話般的作品中。

    1888年7月17日,希莫爾·尤素福·阿格農出生在歐洲中部的加利西亞地區。父親沙洛姆·莫德克·哈奇克是猶太人教法典的學者和拉比;母親埃絲特是文學愛好者;祖父也是一個學識淵博的猶太商人。處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裏,阿格農從小便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熏陶。10歲時,他一麵在學校讀書,一麵跟父親和當地的拉比學習猶太教法典及其注釋。後來進入會堂學校學習。在那裏,他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的哈西德派的民間傳說、猶太哲學著作以及歐洲文學作品,並開始接觸、了解現代希伯來文學和希伯來文複興的情況。這一切極大地啟發了阿格農的創作才能,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阿格農15歲時便顯示了創作天才,從1903年到1906年,他先後用猶太德語和希伯來文寫了大量詩歌、傳說和民間故事,並發表在當地猶太雜誌上。自此,寫作成了他向耶和華獻禮的最恰當方式。

    四千年的猶太文明,兩千年的流散生活,百年的猶太複國主義以及新興的以色列現代文明,這些都能夠為創作提供很好的素材。作為一個傑出的猶太人,阿格農了解本民族的曆史,並親身感受過猶太人的悲歡離合。他的作品刻畫了一批生動形象並富有象征性的人物。幾乎覆蓋了從18世紀到以色列建國後近二百年的曆史,反映了幾代猶太人的生活,組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猶太曆史畫卷。

    19世紀末,猶太複國運動興起,剛剛20歲的阿格農積極參加了這個運動,滿懷激情地為猶太人的夢想而努力奮鬥。在此期間,他在耶路撒冷出版了第一個短篇小說《被拋棄的妻子》。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遭到波折的抒情故事,它反應了早期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和其間所出現的悲觀離合。他的筆名阿格農便是由小說的希伯來文原名agounot演變而來的,意為漂泊者,這正反映了阿格農渴望整個猶太民族得到家園的願望。1922年,他又完成了一個類似題材的作品——《新娘的華蓋》,它寫的是一個猶太人哈希德懷著一顆虔誠仁愛之心走遍城市鄉村,為他的3個待嫁的女兒尋找嫁妝。通過這個人物,阿格農寫出了流落在奧匈帝國和俄國的猶太遊牧者的生活和宗教信仰。作者在這些作品中把鮮明的猶太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宗教氣氛融合在一起,極具意味。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一般比較淒苦,但精神上樂觀詼諧,人生種種悲哀離愁和災難最終都被甜蜜美好的愛情所拯救,流離失所的生活與詩情畫意、天真純樸融合在一起,苦澀而溫馨。

    對於多年漂泊在外的猶太人來說,耶路撒冷是他們始終不能忘卻的精神中心。《聖經·詩篇》中寫道:“我怎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頌唱耶和華的讚歌。啊!耶路撒冷,假如我忘了你,就讓我的右手變得麻木不仁……”

    1910年,阿格農實現了移居耶路撒冷的夙願。從那時起,他開始描寫東歐猶太人陸續向聖地移居的故事。他以虔誠的心謳歌耶路撒冷,聖城在阿格農眼裏是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那裏的一草一木都是美麗迷人的,那裏的男女老少都是聰明可愛的。長篇小說《海洋之心》就是描寫一個猶太小團體迴聖地的故事,他們從東歐出發,經曆了種種波折,終於抵達耶路撒冷。“二戰”中,東歐地區的猶太人經曆了一次重大的劫難,納粹德國殘殺了600萬猶太人。猶太人的鮮血浸透了歐洲大陸,大量的猶太人移居聖地耶路撒冷,渴望得到神的庇護。《阿格農全集》的最後一卷《火與木》中許多小說就是以此為題材,寫了猶太人的苦難和他們對於信仰的執著。

    1939年,阿格農發表了為人們所稱道的《夜間來客》,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個猶太人重遊歐洲老家的小鎮,看到自己的家鄉經過戰爭的洗禮後變得一片蕭條,不禁感慨萬千。戰爭嚴重摧殘了波蘭猶太人的精神,使他們在傳統和信仰方麵麵臨毀滅。而小鎮上的年輕人卻在努力開拓新的生活,並以最大的努力來建設一個現代的以色列。阿格農把猶太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一代的以色列人身上。1950年,《夜間來客》獲得了比厄立克獎金;西方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的意義在於它描寫了眾多的受到戰爭殘害的人民。

    阿格農後期的作品以寫現代以色列人的生活為主,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就在昨天》。這部小說觸及到猶太人如何對待歐化的問題,它的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內心活動描繪得非常仔細,對猶太社會道德風俗進行了剖析,探討了猶太民族的前途問題。《耶路撒冷故事集》也是寫了猶太人在現代生活的衝擊下開始產生了對傳統宗教觀念的動搖,反映了作者對以色列新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包含了作者對猶太民族古老傳統的留戀。

    阿格農的一係列小說構成了現代猶太民族生動形象的編年史。

    在寫作中,阿格農擅長運用象征主義手法,人物和環境都具有象征性。他的象征手法受哈西德派神秘主義的影響,在作品中現實與幻境交織在一起,撲朔迷離,神秘莫測。他所使用的語言多出自猶太教法典和哈西德派傳說,使“神的語言和世俗的語言一脈相通”。

    西方文學界把阿格農譽為現代希伯來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大都用希伯來文創作,其影響卻遠遠超越了希伯來文的範圍。瑞典文學院於1966年10月12日授予阿格農諾貝爾文學獎。

    阿格農的作品在全世界猶太人中的影響與日俱增,已被更多的人喜愛、欣賞。現已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世界許多地方流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木德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銳並收藏塔木德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