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沙羅

    畢沙羅對印象主義繪畫的發展起著倡導和推動作用,被稱為印象派的先行者。他個人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高更、凡·高、雷諾阿等許多印象派畫家都受到過他的直接教導。他創作的大量作品,影響了許多畫家,對他們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830年7月10日,卡米耶·畢沙羅誕生於丹麥聖·托馬斯的安德列斯群島。畢沙羅生來就有畫畫的渴望,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見到什麽都想畫下來的衝動。很早就表現出了繪畫的天賦。

    11歲那年,畢沙羅長途跋涉來到巴黎郊區的帕西求學。因為他的素描作品極為優秀,從而得到了薩佛裏先生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學生。薩佛裏先生一直把實物描繪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他也以此叮囑畢沙羅,叫他“多多地畫椰子樹”。老畫家的教誨,畢沙羅終生銘記在心。

    在法國學習了3年後,畢沙羅迴到了聖·托馬斯。父親讓他幫助自己幹活,為進港的英美船隻核算貨物裝卸量、照管商店。在此期間,他學會了英語。庸碌的生活最終使畢沙羅難以忍受,在幫父親幹了4年之後,年輕的畢沙羅決定離家遠走。

    1851年,年輕的丹麥畫家費裏茲·梅爾貝來到聖·托馬斯寫生。這位畫家22歲就在哥本哈根美術學院展出過兩幅畫作,這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但梅爾貝沒有留在丹麥固守成功,而是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作畫。畢沙羅與梅爾貝一見如故,對繪畫共同的熱愛使他們很快結成了親密的朋友。畢沙羅決定放棄父親的事業,與梅爾貝同去南美,到那裏去尋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理想。

    畢沙羅三年後迴到了聖·托馬斯,對他的不告而別,父母十分氣惱,但畢沙羅堅決的態度令他們也無計可施。畢沙羅隨後又來到巴黎,在好幾個畫室學過畫,但畫室的教學方法使他厭倦,他認為生活中活生生的模特和郊外的田野比畫室裏的學院派老師要高明得多。於是畢沙羅去拜訪了費裏茲·梅爾貝的哥哥安東·梅爾貝(1818~1869,丹麥畫家)。安東·梅爾貝十分欣賞畢沙羅,很快邀請畢沙羅替他完成自己作品中大海上的天空。畢沙羅不但依靠繪畫獲得了第一筆傭金,而且使他信心大增。

    在瑞塞美術學院裏,畢沙羅結識了克洛德·莫奈、愛德華·馬奈、保羅·塞尚等一批著名畫家,這些人對畢沙羅在創作上有很大的幫助。1861年5月,沙龍展在工業宮舉行,瑞塞學院裏的每個人都提交了作品。畢沙羅選送了3幅水粉畫:《拉·羅什居的平原》、《田野》和《蒙馬特高地》,但是他落選了。直到1864年的沙龍展中,評審團才接受了他的兩幅油畫。1867年是畢沙羅藝術生涯的一個高潮,這一年他創作了大量的巨幅油畫,僅僅這些畫就足以證明他幾年來的苦惱和奮鬥是值得的。在1868年的沙龍展上,畢沙羅從1867年畫的作品中挑出了4件參展,在“最後的審判”中,他的兩幅畫被選上了,即《蓬圖瓦茲附近的亞萊士山坡》和《厄米塔奇的風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巴黎遭到了敵軍的狂轟濫炸。畢沙羅攜家人逃往倫敦,但是他無法一同帶走他十幾年來創作的數目巨大的畫作。逃亡的最大代價是他近20年的心血:1500幅素描、草圖、油畫……這些在普魯士士兵占領他的房子後基本上全部蕩然無存了,僅剩下少量尺寸小、放置隱蔽的油畫幸免於難。戰爭結束後,畢沙羅發現自己隻有90幅代表作了,鉛筆畫、鋼筆畫、炭筆畫、水彰畫以及初學油畫時的習作等一幅都沒有了。他沮喪不已,不隻是因為那些畫丟失了,而目還因為有關它們的記憶。這真是令人不知所措、傷心欲絕的損失。

    畢沙羅在倫敦的停留時期,不隻是流亡和不安地期待著迴到法國去,而且是標誌著一種決裂,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這無論是對畢沙羅個人,還是對即將形成的印象畫派都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畢沙羅終生都在創作。1903年,畢沙羅在巴黎莫爾朗大街3號完成他的最後一副作品——《巴黎鳥瞰圖》後,與世長辭,享年73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木德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銳並收藏塔木德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