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爾
1902年7月28日,卡爾·波普爾出生在維也納一個條件優越的猶太人家庭。波普爾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歲時就閱讀了許多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開始睜眼看紛繁的世界。1928年波普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任教期間,他完成了《研究的邏輯》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逃避納粹迫害移居英國,波普爾加入了英國國籍。
1934年完成的《研究的邏輯》,標誌著批判理性主義的形成,並成為西方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學派。全書改變了人們總是認為科學知識來自經驗事實,科學規律是對經驗進行歸納的結果,這一支配了人類幾千年的理論。他提出一係列無可辯駁的命題對這一“真理”進行了猛烈地攻擊:“從單稱陳述中根本不能歸納出普遍陳述,因此歸納法是無效的。”“觀察和實驗不是科學的來源和基礎,理論先於觀察,是大膽的猜測,理論根源於靈感。”“根本不能證實某一理論的真假,理論隻能證偽,即證明為假。因此人們永遠不能認識真理,隻能探索真理。”
1945年,波普爾完成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這部著作是其社會哲學方麵的代表作,出版後轟動了西方哲學界和政治界。
20世紀50年代,波普爾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指所有物理的對象和狀態;“第二世界”指個人的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最具創造性,指稱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構成這個世界的要素很廣泛,有科學問題、科學理論、理論的邏輯關係、故事、解釋性神話、工具等等。波普爾認為這三個世界都是實在的,它們之間有直接(“世界一”和“世界二”)或間接(“世界一”和“世界三”)的關係和影響。他認為“世界三”既是人類理智活動的產物,同時又是超人類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獨立性;“世界三”隻是在其起源上是人造的,一旦存在就開始有其自己的生命;一個“世界三”的對象可以引導人們去生產其他的“世界三”的對象。
波普爾的思維觸角遍及哲學、科學、政治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廣泛的學科領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波普爾被認為是西方思想界繼柏拉圖、黑格爾之後建立了自己完整的龐大的理論體係的又一人。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客觀知識》、《曆史決定論的貧困》、《無盡的探索——卡爾·波普爾自傳》等。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國皇室授予爵士稱號。他還是英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科學院的院士。
1902年7月28日,卡爾·波普爾出生在維也納一個條件優越的猶太人家庭。波普爾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歲時就閱讀了許多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開始睜眼看紛繁的世界。1928年波普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任教期間,他完成了《研究的邏輯》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逃避納粹迫害移居英國,波普爾加入了英國國籍。
1934年完成的《研究的邏輯》,標誌著批判理性主義的形成,並成為西方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學派。全書改變了人們總是認為科學知識來自經驗事實,科學規律是對經驗進行歸納的結果,這一支配了人類幾千年的理論。他提出一係列無可辯駁的命題對這一“真理”進行了猛烈地攻擊:“從單稱陳述中根本不能歸納出普遍陳述,因此歸納法是無效的。”“觀察和實驗不是科學的來源和基礎,理論先於觀察,是大膽的猜測,理論根源於靈感。”“根本不能證實某一理論的真假,理論隻能證偽,即證明為假。因此人們永遠不能認識真理,隻能探索真理。”
1945年,波普爾完成了《開放社會及其敵人》,這部著作是其社會哲學方麵的代表作,出版後轟動了西方哲學界和政治界。
20世紀50年代,波普爾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指所有物理的對象和狀態;“第二世界”指個人的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最具創造性,指稱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構成這個世界的要素很廣泛,有科學問題、科學理論、理論的邏輯關係、故事、解釋性神話、工具等等。波普爾認為這三個世界都是實在的,它們之間有直接(“世界一”和“世界二”)或間接(“世界一”和“世界三”)的關係和影響。他認為“世界三”既是人類理智活動的產物,同時又是超人類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獨立性;“世界三”隻是在其起源上是人造的,一旦存在就開始有其自己的生命;一個“世界三”的對象可以引導人們去生產其他的“世界三”的對象。
波普爾的思維觸角遍及哲學、科學、政治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廣泛的學科領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波普爾被認為是西方思想界繼柏拉圖、黑格爾之後建立了自己完整的龐大的理論體係的又一人。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客觀知識》、《曆史決定論的貧困》、《無盡的探索——卡爾·波普爾自傳》等。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國皇室授予爵士稱號。他還是英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科學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