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出生於普魯士萊茵地區特利爾城。當時的普魯士尚處於封建專製的黑暗統治之下,但是,馬克思得天獨厚。他誕生在一個最先進的省份和一個充滿市民階級啟蒙精神與人本主義思想的家庭。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在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以後,成了一名律師。在馬克思出世的前一年,他棄猶太教而改信新教,後來當上了司法參事,並被推舉為特利爾律師界的首腦,在這個小城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

    亨利希·馬克思對兒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馬克思能沿著自己的路,成為他本人在青年時代所力圖達到的那種理想人物,一個受人尊敬的大法官、大法學家,能夠像他一樣為家庭提供優裕的生活。為此,他送馬克思到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後來他又按照自己的意願,把馬克思轉到柏林大學學習。1838年,亨利希·馬克思去世。對於馬克思來說,這是不幸中的幸事。因為這樣,就避免了父子之間的那場思想衝突。馬克思對法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真正喜愛的是哲學。其父辭世以後,他完全放棄了法學,將全部精力轉到哲學研究方麵。由於父親的辭世,他同家庭的聯係越來越少了,因為他不可能滿足母親要他選擇一種舒適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並能夠盡長子之責養家的要求,他成了柏林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中最年輕的一員。

    1841年3月,馬克思畢業於柏林大學,並獲得了柏林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842年4月,他參加了《萊茵報》的工作,並很快升任該報主編,開始了他那漫長、艱辛而又不屈不撓的作為一個革命者和思想家的生涯。在這段時間裏,馬克思開始拋棄他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世界觀,逐漸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由於馬克思的激進民主主義觀點,對現實政治的不妥協的批判態度和對貧苦農民的深厚同情,《萊茵報》被查封。而後,他赴巴黎,與阿爾諾德·盧格一起編輯出版《德法年鑒》,意在聯合法德的先進知識分子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不僅對現存的舊哲學、宗教進行批判,而且要深入地批判現存不合理的社會、政治。《德法年鑒》停刊以後馬克思開始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以解剖“市民社會”,寫出了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即《巴黎手稿》。這是馬克思的學說的第一次比較係統的闡述。

    1844年8月,馬克思在巴黎第二次與其萊茵省同鄉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820—1895)見麵。恩格斯出生於巴門和烏培河穀地區一個資產階級頭麵人物之家。同馬克思不同的是,恩格斯的人文精神更多得益於母親的熏陶。父親是一個工廠主,他性情暴躁、獨斷專行、信奉宗教。馬克思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更長於理論思維;而恩格斯則是成長在社會這所大學裏的,對現實有更生動、具體的洞察力,並更擅長於處理事務、組織活動。二者終生合作,相得益彰。巴黎的第二次會麵,他們欣喜地發現彼此都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他們合作完成了《神聖家庭》,批判當時還很有影響的青年黑格爾派的政治觀點和自我意識哲學,開始了兩顆偉大靈魂的畢生合作,結下了千古傳頌的偉大友誼。恩格斯不僅在共同的事業中與馬克思並肩戰鬥,而且及時地給予了馬克思物質上的支持。

    1845年,法國當局在普魯士政府的壓力下向馬克思下達了驅逐令,馬克思遷往布魯塞爾。在那裏,馬克思寫了包含著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表明了自己的學說的革命實踐性質。再次同恩格斯一起合作,完成了《德意誌意識形態》,為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製訂了唯物史觀的堅實基礎。他們還成功地改造了“正義者同盟”,並受“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委托,起草了同盟綱領,發表了標誌著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學說誕生的《共產黨宣言》。

    1848年3月,德國革命爆發,馬克思迴到科倫,創辦了《新萊茵報》,總結1848年的歐洲革命。寫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這是用成熟的唯物史觀分析曆史事件的典範之作,其中開始比較係統地論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後來,馬克思來到倫敦並在那裏定居,在以後的年代,馬克思主要從事《資本論》的寫作工作。同時,馬克思繼續積極參與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為適應國際工人運動新的高漲的形勢,1864年他領導建立了著名的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1871年發表了《法蘭西內戰》,1875年發表了《哥達綱領批判》,總結了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進一步完善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馬克思不僅是理論家、思想家,更是一個實踐家、革命家。他一直與工人們保持著聯係,因為他清楚,自己的學說如果不被工人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就沒有什麽意義和價值了。他曾同恩格斯一起通過大量細致的艱苦工作,將“正義者同盟”改造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後來又將自己的學說同“國際工人協會”的活動聯係起來,要使他的學說成為無產階級的武器。

    馬克思本來可以走他父親為他選擇的道路。如果那樣,他就可以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不致使他的一對愛子、一個愛女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先後夭折;就不至於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不至於四處流浪、沒有祖國,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不許他入境,半數以上的歐洲國家向他發出過驅逐令……所有這一切,都沒有動搖馬克思的信念,他為人類的幸福承受個人的生活困苦,犧牲個人的一切,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所做的一切,為無產階級、為勞苦大眾、為進步人類走向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即將離開人世的那幾年,馬克思疾病纏身,無私地理解和支持了他一生的愛妻燕妮和長女的先後去世,這對他又是一個很大的打擊。1883年3月14日,卡爾·馬克思的大腦永遠地停止了工作。他被安葬在倫敦海格特公墓。

    卡爾·馬克思,人們將永遠記住這個名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塔木德大全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銳並收藏塔木德大全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