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法律的漏洞
猶太人遵守規則,他們不會觸犯法律明文規定的條例,但是他們在長期同法律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習慣於在法律規定之外的地方想辦法,並且總結出來,隻要認真研究法律,努力尋找,就一定能夠找出法律的漏洞。
猶太人之所以仔細研究法律,來源於《聖經》中的一個傳說:
有一個叫雅各的猶太青年,曾去東方打工,依附於舅舅的門下,並娶了兩個表妹為妻。
後來,在神的允諾下,雅各帶著自己的妻子返迴迦南。在歸途中的一個夜裏,有一個人要和他摔跤,雅各答應了,兩個人一直鬥到黎明,雅各逐漸占了優勢。
那人見贏不了雅各,便擰了一下他的大腿窩,不料,雅各的大腿當時就扭了。
“天快亮了,我得走了。”那人說道。
“你不祝福我,我不會讓你走。”雅各堅決地說道。
“你叫什麽名字?”那人問雅各。
雅各便把名字告訴了那個人。
那人說:“你的名字要叫以色列,而不應該再叫雅各,因為你與神角力都得勝了。”
萬能的上帝在同人摔跤時,卻使用不規範的小動作,這對於老是責備猶太人不守約的上帝來說,顯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故而他羞於把自己的名字告訴雅各。
也許,古代猶太人摔跤時,並沒有“明文”規定不可摸對方的大腿窩,那麽上帝豈不是鑽規則的漏洞嗎?而作為上帝的子民——猶太人來說,為什麽偏偏記下一個上帝鑽漏洞的典故呢?大概就是出於將“鑽漏洞”這種非法的違法之舉或者合法的違法之舉故意神聖化的需要吧?對於把研究法律看做祖傳手藝或人生義務的猶太人來說,無論哪一種法律都存在著漏洞,而且有很多條例漏洞比法院的大門還大。隻要手段幹淨,方法得當,盡可以自由進出。特別對於那些由歧視、迫害或對猶太人不友好的人所製定的法律,猶太人更要對它加以藐視。不過從猶太人的習慣來看,與其破網而出,不如名正言順地鑽法律的漏洞。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既不會於心不安,也不會引人注目,何樂而不為呢?
“二戰”期間,波蘭已被德國法西斯占領,邊上的小國立陶宛危在旦夕。於是立陶宛的猶太人紛紛逃離,經日本遷往他國。
一天,日本政府機關的函電審查官前往日本猶太人委員會調查一個猶太拉比卡利什發往立陶宛的一個函電的內容。電文上寫著:“六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委員會主席阿南也不知道這個電文是什麽意思,隻好解釋說:“這是猶太社會的一個宗教問題。”審查官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也沒有多加阻攔,讓他把電報發了出去。
後來,阿南終於找到了那位拉比,向他詢問“六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的意思。拉比沉默了好久後才說:“這是一句有名的塔木德格言,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六個人可以用一份證件上路。”阿南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從歐洲來到日本,他非常關心立陶宛的猶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邊境上是以家庭為單位辦理簽證的。於是,他就建議立陶宛的同胞,六個本來不屬於一家的人可以作為一個家庭申請簽證,以便使更多的猶太人盡快離開那裏。
日本人對《塔木德》並不十分了解,就連猶太人委員會的主席阿南也弄不懂拉比的電文。所以,當一個又一個猶太人的“六口之家”通過各種途徑踏上日本列島時,日本人隻會驚歎猶太人家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猶太人的家庭人數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條例所決定的。這裏,猶太人找出了日本法律的漏洞,鑽了一個大空子。
猶太人遵守規則,他們不會觸犯法律明文規定的條例,但是他們在長期同法律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習慣於在法律規定之外的地方想辦法,並且總結出來,隻要認真研究法律,努力尋找,就一定能夠找出法律的漏洞。
猶太人之所以仔細研究法律,來源於《聖經》中的一個傳說:
有一個叫雅各的猶太青年,曾去東方打工,依附於舅舅的門下,並娶了兩個表妹為妻。
後來,在神的允諾下,雅各帶著自己的妻子返迴迦南。在歸途中的一個夜裏,有一個人要和他摔跤,雅各答應了,兩個人一直鬥到黎明,雅各逐漸占了優勢。
那人見贏不了雅各,便擰了一下他的大腿窩,不料,雅各的大腿當時就扭了。
“天快亮了,我得走了。”那人說道。
“你不祝福我,我不會讓你走。”雅各堅決地說道。
“你叫什麽名字?”那人問雅各。
雅各便把名字告訴了那個人。
那人說:“你的名字要叫以色列,而不應該再叫雅各,因為你與神角力都得勝了。”
萬能的上帝在同人摔跤時,卻使用不規範的小動作,這對於老是責備猶太人不守約的上帝來說,顯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故而他羞於把自己的名字告訴雅各。
也許,古代猶太人摔跤時,並沒有“明文”規定不可摸對方的大腿窩,那麽上帝豈不是鑽規則的漏洞嗎?而作為上帝的子民——猶太人來說,為什麽偏偏記下一個上帝鑽漏洞的典故呢?大概就是出於將“鑽漏洞”這種非法的違法之舉或者合法的違法之舉故意神聖化的需要吧?對於把研究法律看做祖傳手藝或人生義務的猶太人來說,無論哪一種法律都存在著漏洞,而且有很多條例漏洞比法院的大門還大。隻要手段幹淨,方法得當,盡可以自由進出。特別對於那些由歧視、迫害或對猶太人不友好的人所製定的法律,猶太人更要對它加以藐視。不過從猶太人的習慣來看,與其破網而出,不如名正言順地鑽法律的漏洞。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既不會於心不安,也不會引人注目,何樂而不為呢?
“二戰”期間,波蘭已被德國法西斯占領,邊上的小國立陶宛危在旦夕。於是立陶宛的猶太人紛紛逃離,經日本遷往他國。
一天,日本政府機關的函電審查官前往日本猶太人委員會調查一個猶太拉比卡利什發往立陶宛的一個函電的內容。電文上寫著:“六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委員會主席阿南也不知道這個電文是什麽意思,隻好解釋說:“這是猶太社會的一個宗教問題。”審查官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也沒有多加阻攔,讓他把電報發了出去。
後來,阿南終於找到了那位拉比,向他詢問“六個人可以披一塊頭巾祈禱”的意思。拉比沉默了好久後才說:“這是一句有名的塔木德格言,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六個人可以用一份證件上路。”阿南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從歐洲來到日本,他非常關心立陶宛的猶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邊境上是以家庭為單位辦理簽證的。於是,他就建議立陶宛的同胞,六個本來不屬於一家的人可以作為一個家庭申請簽證,以便使更多的猶太人盡快離開那裏。
日本人對《塔木德》並不十分了解,就連猶太人委員會的主席阿南也弄不懂拉比的電文。所以,當一個又一個猶太人的“六口之家”通過各種途徑踏上日本列島時,日本人隻會驚歎猶太人家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猶太人的家庭人數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條例所決定的。這裏,猶太人找出了日本法律的漏洞,鑽了一個大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