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慷慨解囊當成一種義務
猶太民族是一個慷慨的民族,他們把施舍當成一種“公共義務”,而不認為是一種“行善積德”。
《塔木德》上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農夫擁有一筆很大的農產,他還是當地最慈善的人。每年拉比都會到他家訪問,他都毫不吝嗇地捐財獻物。
可是有一年,由於風暴和瘟疫的襲擊,農夫的農田和果園都遭到破壞,牲畜也都死光了。債主們卻蜂擁而至,把他的財產都扣押了起來,隻留給他一小塊土地。
他卻說:“這是神的旨意,他給了我,又收迴去了,我還能有什麽可說的呢?”
他絲毫不怨天尤人。
那一年,拉比又到農夫的家請求捐獻財物。當拉比們看到他家道中落,都對他表示了同情,無意再請他捐獻。這位農夫的太太說:“我們時常為教師建造學校、維持會堂,為窮人和老人捐款,今年拿不出錢來,實在遺憾。”
後來,夫婦倆不願讓拉比們白跑一趟,否則他們會心裏不安,便把最後剩下的那塊地賣掉一半,把所得的錢捐獻給拉比。拉比非常驚訝,並且感激不盡。
有一天,農夫在犁地的時候,耕牛滑倒了。
他趕緊扶起耕牛時,卻在牛倒下的地方發現了寶物。他賣掉寶物後,又過上了先前的富裕的日子。
第二年,拉比們又來到農夫家,以為農夫還和原來一樣貧窮。可附近的人告訴他們:“農夫的新居就在前麵,那所高大房子就是他的家。”
拉比們走進大房子,農夫高興地向他們說明了這一切的原因,並總結道:“隻要樂於行善,它必定會倒過來,這就是捐獻的利潤。”
由此可見,猶太人對施舍是十分重視的。
猶太人把慷慨解囊作為一種義務,同時又使接受幫助的人不失尊嚴,這有利於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猶太民族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自救形式,更是猶太人傑出智慧的體現。
現今全球的猶太人有2600多萬,雖然他們不都是家財萬貫的老板,但也至少不會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隻要是猶太人,哪怕身無分文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當地有猶太人社團,一旦被他們發現,也能很快解決吃住問題。
當然,猶太社團不是慈善機構,不可能長久地提供這些服務,如果這樣,錢再多也難以支撐。然而,猶太人自有辦法,他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有錢的猶太商人幫助這些落難者。
現在,在任何一個有較大猶太共同體的城市裏,人們都能夠找到以猶太人名字為名稱的慈善機構,諸如醫院、診所、音樂廳、圖書館以及福利院和文化設施等。甚至在世界著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裏,也各有一個“伊沙克·沃夫森學院”。顯然,這是一個猶太人名字。
伊沙克·沃夫森是個土生土長的蘇格蘭猶太人,他被讚譽為“當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1946年起擔任英國“大宇宙百貨公司”的總裁。“大宇宙百貨公司”擁有約3千家零售商店,是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
沃夫森在1955年設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裏,他為基金會提供的經濟援助總共有4500萬美元,其中主要是教育機構。
曾經有個人向沃夫森打聽:“聽說有個家夥叫沃夫森,既是牛津大學的教會法學博士和劍橋大學的法學博士,又是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我想知道他究竟是幹什麽的?”
“他是個給人寫東西的。”
“寫東西?他給人寫了些什麽?”
“支票。”
因為沃夫森本人是個非常正統的猶太教徒,所以他的慷慨最能反映猶太商人的胸懷。他每天都要做禱告,把它作為一門必修的功課。當有客人上門拜訪時,他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來人看他穿在襯衫裏麵的猶太教禮拜服。每逢遇到休息日或其他猶太教節日,他都遵守猶太律法,待在家裏不出門。
雖然沃夫森是一個虔誠的猶太慈善者,他的舉動並沒有涉及到經濟領域,可是,正是因為這些善舉,使他聲名遠播,從而,在經濟上占有了更多的優勢。
猶太民族是一個慷慨的民族,他們把施舍當成一種“公共義務”,而不認為是一種“行善積德”。
《塔木德》上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位農夫擁有一筆很大的農產,他還是當地最慈善的人。每年拉比都會到他家訪問,他都毫不吝嗇地捐財獻物。
可是有一年,由於風暴和瘟疫的襲擊,農夫的農田和果園都遭到破壞,牲畜也都死光了。債主們卻蜂擁而至,把他的財產都扣押了起來,隻留給他一小塊土地。
他卻說:“這是神的旨意,他給了我,又收迴去了,我還能有什麽可說的呢?”
他絲毫不怨天尤人。
那一年,拉比又到農夫的家請求捐獻財物。當拉比們看到他家道中落,都對他表示了同情,無意再請他捐獻。這位農夫的太太說:“我們時常為教師建造學校、維持會堂,為窮人和老人捐款,今年拿不出錢來,實在遺憾。”
後來,夫婦倆不願讓拉比們白跑一趟,否則他們會心裏不安,便把最後剩下的那塊地賣掉一半,把所得的錢捐獻給拉比。拉比非常驚訝,並且感激不盡。
有一天,農夫在犁地的時候,耕牛滑倒了。
他趕緊扶起耕牛時,卻在牛倒下的地方發現了寶物。他賣掉寶物後,又過上了先前的富裕的日子。
第二年,拉比們又來到農夫家,以為農夫還和原來一樣貧窮。可附近的人告訴他們:“農夫的新居就在前麵,那所高大房子就是他的家。”
拉比們走進大房子,農夫高興地向他們說明了這一切的原因,並總結道:“隻要樂於行善,它必定會倒過來,這就是捐獻的利潤。”
由此可見,猶太人對施舍是十分重視的。
猶太人把慷慨解囊作為一種義務,同時又使接受幫助的人不失尊嚴,這有利於人們之間的相互幫助,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是猶太民族在特定環境下的一種自救形式,更是猶太人傑出智慧的體現。
現今全球的猶太人有2600多萬,雖然他們不都是家財萬貫的老板,但也至少不會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隻要是猶太人,哪怕身無分文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當地有猶太人社團,一旦被他們發現,也能很快解決吃住問題。
當然,猶太社團不是慈善機構,不可能長久地提供這些服務,如果這樣,錢再多也難以支撐。然而,猶太人自有辦法,他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一個有錢的猶太商人幫助這些落難者。
現在,在任何一個有較大猶太共同體的城市裏,人們都能夠找到以猶太人名字為名稱的慈善機構,諸如醫院、診所、音樂廳、圖書館以及福利院和文化設施等。甚至在世界著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裏,也各有一個“伊沙克·沃夫森學院”。顯然,這是一個猶太人名字。
伊沙克·沃夫森是個土生土長的蘇格蘭猶太人,他被讚譽為“當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1946年起擔任英國“大宇宙百貨公司”的總裁。“大宇宙百貨公司”擁有約3千家零售商店,是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
沃夫森在1955年設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裏,他為基金會提供的經濟援助總共有4500萬美元,其中主要是教育機構。
曾經有個人向沃夫森打聽:“聽說有個家夥叫沃夫森,既是牛津大學的教會法學博士和劍橋大學的法學博士,又是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我想知道他究竟是幹什麽的?”
“他是個給人寫東西的。”
“寫東西?他給人寫了些什麽?”
“支票。”
因為沃夫森本人是個非常正統的猶太教徒,所以他的慷慨最能反映猶太商人的胸懷。他每天都要做禱告,把它作為一門必修的功課。當有客人上門拜訪時,他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來人看他穿在襯衫裏麵的猶太教禮拜服。每逢遇到休息日或其他猶太教節日,他都遵守猶太律法,待在家裏不出門。
雖然沃夫森是一個虔誠的猶太慈善者,他的舉動並沒有涉及到經濟領域,可是,正是因為這些善舉,使他聲名遠播,從而,在經濟上占有了更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