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忍耐
關於忍耐,猶太人是這樣講的:
“人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每天都會更新。因而,你昨天生氣的細胞,已為今朝新的細胞所代替。饑腸轆轆時所考慮的內容,與酒足飯飽後所思考的也不一樣。我僅僅在等你的細胞的更替。”
猶太人在2000多年的受迫害的曆史中所積累的忍耐精神,是非常有用的,他們在忍耐之中總結出求勝的猶太人成功的秘訣。
“人類要發生變化,社會也隨之變革。社會變革了,猶太人也一定會複蘇。”
這是猶太人在2000多年忍耐過程中產生的樂觀主義情緒,也是從猶太曆史中誕生的民族精神。
這裏有一個猶太人具有極強忍耐性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是一個非常平常的日子,但是這一天對於南非猶太裔女作家戈迪默來說,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一天,她獲得了1991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她是自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第七位獲獎的女作家,也是25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女作家。這塊文學金牌凝聚著她40年的血汗,她怎能不為此激動呢?
戈迪默是猶太移民的後裔,父親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珠寶商,母親是英國人。6歲那年,她盯著自己纖細而柔軟的軀體,做起了當一位芭蕾舞演員的夢。她從別人那裏得知,舞台生涯可以全麵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和思想情感,也許這就是她追求的事業。於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星期六,她報名加入了小芭蕾劇團的行列。事情並不是她想象中的那麽容易,由於體質非常差,她不能適應大活動量的舞蹈,經常被一些小病所困撓。時間一長,小戈迪默被迫放棄了對這項事業的追求。雖然有些遺憾,但這位倔強的小姑娘暗暗發誓:條條大道通羅馬,她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運不但不賜給她機緣,反將她逼上越發痛苦的深淵。8歲時,她得了一場大病,不得不離開學校,中斷了自己的學業,晚上,她常常獨自流著傷心的淚盼著天明。後來,她隻能終日坐在床上與書為伴了。
一天,天氣晴朗,孤獨難耐而又心煩意亂的戈迪默偷偷地來到了大街,她想從車水馬龍的街頭獲取一點快樂。突然,一塊木牌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使她久久不願離開——斯普林斯圖書館!她心裏異常興奮,課本裏的內容早已被她讀熟了,她現在最渴望的是能夠讀更多的書。此後,她一頭紮進了這家圖書館,在這知識的海洋裏盡情暢遊。圖書館下班鈴響了,她卻一頭鑽在桌子底下,等圖書館的大門確實鎖上了,她才鑽出來,繼續遨遊書海,她貪婪地吸吮著知識的養料。無數個日夜,使她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終於,她忍不住拿起了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寫在了紙上。那年,她剛剛9歲,文學生涯就此開頭。讓人想不到的是,15歲時,她的第一篇小說在當地一家文學雜誌上發表了。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深刻的思想內涵,優美的筆調,轟動了當時的文壇。世界文學界幾乎同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內丁·戈迪默。戈迪默的事業開始不斷向前發展。
此後,她相繼寫出200多篇短篇小說和10部長篇小說,多產伴著上等的質量使她連連獲獎——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跡》獲英國史密斯獎;1974年,她意外地又獲得了英國的文學獎。麵對這些榮譽,戈迪默並沒有沉浸其中,停滯不前,相反,她在寫作方麵更加勤奮刻苦。她說:“我要用心血浸泡筆端,謳歌黑人生活。”滿腔的熱忱很快就得到迴報。她的成名之作《對體麵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注意。接著,她創作的《沒落的資產階級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賓》等佳作,很輕鬆地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風得意、乘風揚帆之時,一個浪頭伴一個旋渦使她又幾經挫折——瑞典文學院幾次將她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每次都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如她所願。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依然執著於自己的寫作事業,終於,她從荊棘中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關於忍耐,猶太人是這樣講的:
“人的細胞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每天都會更新。因而,你昨天生氣的細胞,已為今朝新的細胞所代替。饑腸轆轆時所考慮的內容,與酒足飯飽後所思考的也不一樣。我僅僅在等你的細胞的更替。”
猶太人在2000多年的受迫害的曆史中所積累的忍耐精神,是非常有用的,他們在忍耐之中總結出求勝的猶太人成功的秘訣。
“人類要發生變化,社會也隨之變革。社會變革了,猶太人也一定會複蘇。”
這是猶太人在2000多年忍耐過程中產生的樂觀主義情緒,也是從猶太曆史中誕生的民族精神。
這裏有一個猶太人具有極強忍耐性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是一個非常平常的日子,但是這一天對於南非猶太裔女作家戈迪默來說,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一天,她獲得了1991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她是自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第七位獲獎的女作家,也是25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女作家。這塊文學金牌凝聚著她40年的血汗,她怎能不為此激動呢?
戈迪默是猶太移民的後裔,父親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珠寶商,母親是英國人。6歲那年,她盯著自己纖細而柔軟的軀體,做起了當一位芭蕾舞演員的夢。她從別人那裏得知,舞台生涯可以全麵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和思想情感,也許這就是她追求的事業。於是,一個陰雨連綿的星期六,她報名加入了小芭蕾劇團的行列。事情並不是她想象中的那麽容易,由於體質非常差,她不能適應大活動量的舞蹈,經常被一些小病所困撓。時間一長,小戈迪默被迫放棄了對這項事業的追求。雖然有些遺憾,但這位倔強的小姑娘暗暗發誓:條條大道通羅馬,她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運不但不賜給她機緣,反將她逼上越發痛苦的深淵。8歲時,她得了一場大病,不得不離開學校,中斷了自己的學業,晚上,她常常獨自流著傷心的淚盼著天明。後來,她隻能終日坐在床上與書為伴了。
一天,天氣晴朗,孤獨難耐而又心煩意亂的戈迪默偷偷地來到了大街,她想從車水馬龍的街頭獲取一點快樂。突然,一塊木牌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使她久久不願離開——斯普林斯圖書館!她心裏異常興奮,課本裏的內容早已被她讀熟了,她現在最渴望的是能夠讀更多的書。此後,她一頭紮進了這家圖書館,在這知識的海洋裏盡情暢遊。圖書館下班鈴響了,她卻一頭鑽在桌子底下,等圖書館的大門確實鎖上了,她才鑽出來,繼續遨遊書海,她貪婪地吸吮著知識的養料。無數個日夜,使她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終於,她忍不住拿起了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寫在了紙上。那年,她剛剛9歲,文學生涯就此開頭。讓人想不到的是,15歲時,她的第一篇小說在當地一家文學雜誌上發表了。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深刻的思想內涵,優美的筆調,轟動了當時的文壇。世界文學界幾乎同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內丁·戈迪默。戈迪默的事業開始不斷向前發展。
此後,她相繼寫出200多篇短篇小說和10部長篇小說,多產伴著上等的質量使她連連獲獎——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跡》獲英國史密斯獎;1974年,她意外地又獲得了英國的文學獎。麵對這些榮譽,戈迪默並沒有沉浸其中,停滯不前,相反,她在寫作方麵更加勤奮刻苦。她說:“我要用心血浸泡筆端,謳歌黑人生活。”滿腔的熱忱很快就得到迴報。她的成名之作《對體麵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注意。接著,她創作的《沒落的資產階級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賓》等佳作,很輕鬆地進入了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風得意、乘風揚帆之時,一個浪頭伴一個旋渦使她又幾經挫折——瑞典文學院幾次將她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每次都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如她所願。然而,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依然執著於自己的寫作事業,終於,她從荊棘中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