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榜樣
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體現在父母本身的教育——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因此要培養一個了不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榜樣。
約翰·布朗是19世紀美國人民反對黑人奴隸製運動的傑出領袖。他很注重對孩子們的教育,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約翰·布朗有喝蘋果酒和葡萄酒的習慣,孩子們一見他拿著酒瓶子,都跑過去將他圍住,爭搶著要父親給他們酒喝。後來他改掉了這個習慣。為了孩子,他再也沒有喝過酒。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認真學習,他首先做出表率,自己每天拿起書本讀書。朗誦時,哪怕有一點小錯也要加以指正。他要求孩子們尊老愛幼,關心別人。冬天臨睡前,孩子們經常可以看到父親輕手輕腳地走進爺爺的房間,將他周圍的被子塞好,夜裏還要起來查尋一遍。這件事,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約翰?布朗經常教育孩子,不要貪圖便宜,拾到東西要物歸原主。他的女兒剛上學不久,在學校的操場上拾到一塊手絹。這塊手絹雖然不貴重,但是女兒卻把它看成一件寶貴的東西。
迴家後,她沒有跟父親說。但在給她的好朋友講這件事時,被父親聽到了。
他把女兒叫到身邊,充滿關愛的對她說:“你知道那塊手絹是哪個孩子丟的嗎?”
“不知道。”女兒說。
父親的語氣突然變得很嚴肅:“那麽,你明天上學時帶上它,看看能不能找到失主。這雖然是件小東西,但你要記住:如果你丟了什麽珍愛的東西,無論它多麽小,你總希望拾到它的人送還給你。當然,不光是你,每個人都一樣。”
第二天,小女兒拿著那塊小花布終於找到了失主。
孩子是受環境和身邊的人影響最深的,作為家長,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清代初期,有一年正值趕考時節,一位秀才欲赴省城大考,偏偏在這個時候,妻子的大肚子隨時可能臨盆。秀才心想:留她一人在家,萬一要臨盆,沒人照應到時候可能要一屍兩命,再者也影響考試的心情,於是他便帶著妻子同行,希望能趕到省城之後才生產。
一路旅途勞頓,也不知是動了胎氣,還是孩子急著想早一刻出來,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來,眼看就要生產了。
沿途住家稀少,勉強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處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門。這戶人家以打鐵為業,剛巧鐵匠的老婆也正要生產。算來也是秀才的運氣好,現成的接生婆正好順道幫妻子接生。
過不多時,秀才的妻子和鐵匠的老婆安然產下了兩個兒子,母子俱皆平安。兩個男嬰算來竟是同年同日且同一時辰生下的。
一轉眼,十六年過去了,秀才和鐵匠的兒子都長大了,秀才的兒子繼承了父業,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餘,想起鐵匠的兒子與自己的秀才兒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來此時必定也是個秀才了。
迴想當年收容妻子臨盆之恩,秀才便準備了四色禮物,專程趕往鐵匠家中,欲向他道賀兒子高中之喜。
等到了鐵匠家中,隻見老鐵匠坐在門口吸著旱煙,屋內一個年輕後生,精赤著上身正忙著打鐵。秀才將禮物呈上,並問老鐵匠的兒子哪裏去了。老鐵匠指了指門內,說道:“喏,不就在那兒,哪裏也沒去啊!”
秀才詫異道:“是他,這可奇怪了。按命理說來,你兒子和我兒子生辰時刻相同,八字也一樣,理應此時也該是個秀才方是,怎麽會……”
鐵匠大笑:“什麽秀才,這小子從小跟著我打鐵,大字也識不得一個,拿什麽去考秀才啊!”
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麽作為家長本身就該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正所謂言傳身教,才能培養一個了不起的孩子。
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體現在父母本身的教育——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因此要培養一個了不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榜樣。
約翰·布朗是19世紀美國人民反對黑人奴隸製運動的傑出領袖。他很注重對孩子們的教育,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約翰·布朗有喝蘋果酒和葡萄酒的習慣,孩子們一見他拿著酒瓶子,都跑過去將他圍住,爭搶著要父親給他們酒喝。後來他改掉了這個習慣。為了孩子,他再也沒有喝過酒。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認真學習,他首先做出表率,自己每天拿起書本讀書。朗誦時,哪怕有一點小錯也要加以指正。他要求孩子們尊老愛幼,關心別人。冬天臨睡前,孩子們經常可以看到父親輕手輕腳地走進爺爺的房間,將他周圍的被子塞好,夜裏還要起來查尋一遍。這件事,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約翰?布朗經常教育孩子,不要貪圖便宜,拾到東西要物歸原主。他的女兒剛上學不久,在學校的操場上拾到一塊手絹。這塊手絹雖然不貴重,但是女兒卻把它看成一件寶貴的東西。
迴家後,她沒有跟父親說。但在給她的好朋友講這件事時,被父親聽到了。
他把女兒叫到身邊,充滿關愛的對她說:“你知道那塊手絹是哪個孩子丟的嗎?”
“不知道。”女兒說。
父親的語氣突然變得很嚴肅:“那麽,你明天上學時帶上它,看看能不能找到失主。這雖然是件小東西,但你要記住:如果你丟了什麽珍愛的東西,無論它多麽小,你總希望拾到它的人送還給你。當然,不光是你,每個人都一樣。”
第二天,小女兒拿著那塊小花布終於找到了失主。
孩子是受環境和身邊的人影響最深的,作為家長,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清代初期,有一年正值趕考時節,一位秀才欲赴省城大考,偏偏在這個時候,妻子的大肚子隨時可能臨盆。秀才心想:留她一人在家,萬一要臨盆,沒人照應到時候可能要一屍兩命,再者也影響考試的心情,於是他便帶著妻子同行,希望能趕到省城之後才生產。
一路旅途勞頓,也不知是動了胎氣,還是孩子急著想早一刻出來,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來,眼看就要生產了。
沿途住家稀少,勉強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處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門。這戶人家以打鐵為業,剛巧鐵匠的老婆也正要生產。算來也是秀才的運氣好,現成的接生婆正好順道幫妻子接生。
過不多時,秀才的妻子和鐵匠的老婆安然產下了兩個兒子,母子俱皆平安。兩個男嬰算來竟是同年同日且同一時辰生下的。
一轉眼,十六年過去了,秀才和鐵匠的兒子都長大了,秀才的兒子繼承了父業,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餘,想起鐵匠的兒子與自己的秀才兒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來此時必定也是個秀才了。
迴想當年收容妻子臨盆之恩,秀才便準備了四色禮物,專程趕往鐵匠家中,欲向他道賀兒子高中之喜。
等到了鐵匠家中,隻見老鐵匠坐在門口吸著旱煙,屋內一個年輕後生,精赤著上身正忙著打鐵。秀才將禮物呈上,並問老鐵匠的兒子哪裏去了。老鐵匠指了指門內,說道:“喏,不就在那兒,哪裏也沒去啊!”
秀才詫異道:“是他,這可奇怪了。按命理說來,你兒子和我兒子生辰時刻相同,八字也一樣,理應此時也該是個秀才方是,怎麽會……”
鐵匠大笑:“什麽秀才,這小子從小跟著我打鐵,大字也識不得一個,拿什麽去考秀才啊!”
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麽作為家長本身就該給孩子做一個榜樣,正所謂言傳身教,才能培養一個了不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