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隨大流,是所有人的通病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很多時候,卻又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隨大流”,這是大眾都容易犯的通病。

    “隨大流”,說到底是人的“從眾效應”在發揮著作用。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大家都這麽認為,我也就這麽認為;大家都這麽做,我也就跟著這麽做。這種心理表現在客戶身上就是:當有一些人說某商品好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跟風”前去購買。

    對於客戶這一消費心理的產生,心理學家分析,有兩種可能:第一是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受到人們的讚賞,我們稱為規範影響。當我們在群體中時,我們會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從眾行為。“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心理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第二是獲得信息,或稱其為信息影響。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就算我一個人是傻瓜,不可能大家一起上當。”排隊購物的數十或數百個人其實也在互相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性。

    因此,銷售人員大可利用客戶的這種心理來給自己的推銷工作帶來便利。例如,吸引客戶的圍觀,製造熱鬧的行情,以引來更多客戶的參與,從而製造更多的購買機會。

    “尿布大王”——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多川博就是利用客戶的從眾心理打開市場的。

    在多川博創業之初,公司采用新科技、新材料,生產出了質量上乘的尿布,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宣傳產品的優點,希望引起市場的轟動,但是在試賣之初,基本上無人問津,生意十分冷清,幾乎到了無法繼續經營的地步。多川博先生萬分焦急,經過苦思冥想,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讓自己的員工假扮成顧客,排成長隊來購買自己的尿布,一時間,公司店麵門庭若市,幾排長長的隊伍引起了行人的好奇:“這裏在賣什麽?”“什麽商品這麽暢銷,吸引這麽多人?”如此,也就營造了一種尿布旺銷的熱鬧氛圍,於是吸引了很多“從眾型”的買主。

    隨著產品不斷銷售,人們逐步認可了這種尿布,買尿布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多川博公司生產的尿布還出口他國,在世界各地都暢銷開來。

    可見,利用客戶的從眾心理的確可以提高推銷成功的概率。

    從手段上來說,包括:

    1.利用排隊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或多或少有一種喜歡排隊的心理。比如,某商場入口處排了一條很長的隊伍,從商場經過的人就很容易加入到排隊的隊伍中。因為人們看到此類場景時,第一個念頭就是:那麽多人圍著一種商品,一定有利可圖,所以我不能錯失機會。這樣一來,排隊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但事實上,這些人中真正有明確購買意圖的沒有幾個,人們不過是在相互影響,其他購買的人總比銷售人員可信。因此,銷售人員在進行銷售時,就可以利用客戶喜歡排隊的心理來營造營銷氛圍,影響人群中的敏感者接受產品,從而達到整個人群都接受產品的目的。

    當然,排隊也不一定非是有形的,還可以是心理上的無形隊伍。比如,推銷人員說:“小姐,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時裝,和您年齡相仿的人都喜歡”;再如,銷售人員說:“這種熱水器很暢銷,您看這是一些用戶訂單,有東北的、華北的、西北的,有城鎮的、也有鄉村的。”這也是利用了客戶的從眾動機,在他們心裏排起了一條長隊。但是要注意,對那些個性較強、喜歡自我表現的客戶,則不太適宜使用此招數。因為對此類客戶用這招,非但不能達到目的,甚至還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失去這個客戶。

    2.利用權威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沒有主張或者判斷力不強的時候,就會依附於別人的意見,特別是一些有威望、有權威的人物的意見。心理學解釋為: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往往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種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同時,人們還有一種“認可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要求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麵的認可。因此,這兩種心理就誕生了權威效應。現在很多公司、商家的產品都會花高價請明星來代言產品、做廣告,就是利用了客戶的這一心理,以引起注意和促成交易的。

    銷售人員在向客戶銷售時,也可以利用“權威效應”,來讓自己的商品充滿安全感,滿足客戶的“安全心理”。例如,在進行銷售的過程中,你可以抬出這個商品是某某知名人物做形象代言人,或者拿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機構認證書來突出自己的商品,以達到順利成交的目的。當然,銷售人員也要正確、合理地運用這種優勢,而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弄虛作假欺騙客戶,這樣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逆反:必要時和客戶“對著幹”

    逆反心理,可以說是人的一種天性。每個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指使或者限製,當有人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決定的時候,逆反心理就會被激活,我們會進而采取與之相反的態度或者言行,以維護自己的自尊、信念以及自我安全。

    這種心理在銷售活動中也十分常見,例如銷售員越是苦口婆心地把某商品推薦給客戶,客戶就越會拒絕。不過,逆反心理既會導致客戶拒絕購買你的產品,相反也會促使其主動購買你的產品。因此,作為銷售人員,你不妨深層次地研究一下這種心理傾向,在適當的時候,用此來引導客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有可能使客戶的態度發生180°的大轉變,即使那些最“頑固”的人也不例外。

    弗雷德先生的私家車已經用了很多年,經常發生故障,他決定換一輛新車,這一消息被某汽車銷售公司得知,於是很多的銷售人員都來向他推銷轎車。

    每一個銷售人員來到弗雷德先生這裏,都詳細介紹自己公司的轎車性能多麽地好,多麽地適合他這樣的公司老板使用,甚至還嘲笑說:“你的那台老車已經破爛不堪,不能再使用了,否則有失你的身份。”這樣的話無疑讓弗雷德先生心裏特別反感和不悅。

    銷售人員的不斷登門,讓弗雷德先生感到十分煩躁,同時也增加了他的防禦心理,他心想:哼,這群家夥隻是為了推銷他們的汽車,還說些不堪入耳的話,我就是不買,我才不會上當受騙呢!

    不久,又有一名汽車銷售人員登門造訪,弗雷德先生心想,不管他怎麽說,我也不買他的車,堅決不上當。可是這位銷售人員隻是對弗雷德先生說:“我看您的這部老車還不錯,起碼還能再用上一年半載的,現在就換未免有點可惜,我看還是過一陣子再說吧!”說完給弗雷德先生留了一張名片就主動離開了。

    這位銷售人員的言行和弗雷德先生所想象的完全不同,而自己之前的心理防禦也一下子失去了意義,因此其逆反心理也逐漸地消失了。他還是覺得應該給自己換一輛新車,於是一周以後,弗雷德先生撥通了那位銷售人員的電話,並向他定購了一輛新車。

    這就是逆反心理的妙用!心理學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有“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打狗他偏打雞”的逆反行為,完全是出於一種對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自我價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生存在社會上。當一個人被禁止或者嚴令做什麽、說什麽的時候,他會有一種自我價值受到損害的感覺,然後,他就開始本能地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這種對自我價值的保護表現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銷售人員如果抓住了客戶的逆反心理,就等同於握住了一件經營獲勝的法寶。例子中的銷售人員就是從相反的思維方式出發,消除了弗雷德對推銷的反感,從而使他主動購買自己的產品。

    而且,對於銷售人員來說,一方麵要避免引起客戶的逆反心理驅使其拒絕購買自己的產品;另一方麵,還要學會刺激客戶的逆反心理,讓客戶自己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你不賣他就會非要買。從而從正、反兩方麵來調動客戶的積極性,使自己的銷售工作獲得成功。具體來說,包括:

    1.避免超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行為。例如,在實際銷售中,很多銷售人員往往為了盡快簽單,而一味窮追猛打,以為通過密集轟炸就可以把客戶搞定,但是這樣很有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令客戶產生逆反心理。

    2.限製購買

    人們往往對於自己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也就是說,當客戶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反而會更加刺激他強烈的需要。針對客戶這樣的心理,銷售員要善於在推銷過程中,恰當地給客戶製造一些限製,比如每人限買一件商品,隻有三天的優惠活動等,讓客戶覺得如果自己再不買的話,就會錯過最佳的購買機會,可能以後再沒有機會得到。這樣反而會促使客戶果斷地做出決定,使交易迅速達成。

    3.自曝其短

    初次接觸的時候,客戶一般都會對銷售人員抱有警戒心理,本能地對其不信任,如果此時隻是一味強調己方的產品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實用,客戶反而會更加警惕,因為害怕受騙而拒絕接受。所以,有時用一些違反常理的招數,即利用逆反心理去招攬客戶,往往會有更好的效果。例如,一個手表的“揚短”廣告,聲稱該表走時不太準確,一年慢24秒,請客戶買時考慮。這使本來無人問津的腕表生意一下子興隆起來。

    總之,如果銷售人員能夠在必要時和你的客戶“對著幹”,充分調動他們的逆反心理,就往往能夠讓他們購買你的產品。因此說,利用客戶的逆反心理,確實是一個有效的銷售策略。

    效用:感覺占了便宜比便宜本身更重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很少聽見有人說“我就是喜歡花多倍的錢買同樣的東西”,用盡可能低的價格求得盡可能多的迴報,這種占便宜的消費心理支配著大多數客戶的購買行為。

    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便宜”,並不是便宜本身,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客戶在進行消費的時候,感到占了便宜,他們才會願意掏錢購買該商品。這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效用”。作為銷售員,你需要做的就是學會滿足客戶的這種心理需求,這樣,他們才會更容易、更爽快的掏出錢包。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銷售的本質就是讓客戶有一種占便宜的感覺,沒有什麽能比優惠、便宜、免費更能引起客戶的注意,激起客戶的興趣的了。銷售高手總是能利用客戶的這種心理,找出借口賣出東西,並讓客戶覺得占了便宜。

    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方法:

    1.免費贈送

    每個人都希望花最少的錢,買最多的商品,要是能夠免費贈送那就更好了;不過,每個人又都有一種“無功不受祿”的心理,所以精明的銷售人員總是能利用人們的這兩種心理,在未做生意或者生意剛剛開始的時候拉攏一下客戶,送一些精致的禮物或請客戶吃頓飯,以此來提高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例如:

    x玩具公司,在一次規模宏大的玩具展覽會中,不幸被安排在展覽會館最偏僻的地方——8樓,由於地方偏僻,人們不願意上那麽高的地方,x公司的玩具參展一個星期也沒幾個人來看一眼。x公司的負責人急中生智,在第二個星期一的早晨,他就在展會一進門的地方撒下一些別致的名片,名片的背麵寫著“持有這張名片可以到8樓x玩具公司領取玩具1個”。僅半天的時間,8樓就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x公司參展結束,人氣也為x公司聚集了不少財氣,x公司以給人優惠的方法把營業額提到了最高。

    中國有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客戶接受禮物後,就會產生一種負債感,因此隻能通過購買產品的方式,以減輕那種負債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麽x公司可以贏得最高營業額的原因。

    2.創造價值

    僅僅把產品賣給客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是任何一個銷售人員都可以做到的。我們所談的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指為客戶創造出產品價值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這個附加價值,也會讓客戶感到占了便宜。

    有個修自行車的師傅,生意十分火暴,周圍很多同行的生意都被他搶占了。不僅如此,很多人還願意從很遠的地方跑來讓他修。那麽,是他的技術多麽高超嗎?並不是這樣。原來,這位師傅有個習慣,每次修完車之後都要幫顧客把自行車擦得幹幹淨淨,就像一輛新車一樣。而這一點並不是顧客自己提出的要求,也不在他修車工作的範疇之內,但他一直堅持這樣做。可想而知,當顧客拿到車時是多麽的驚喜。

    因為修車師傅為顧客創造了附加價值,而其他的修車人卻做不到,這就是顧客為什麽都選擇他的原因。其實,這也是在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條件下,銷售人員必須做到的事情,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很有可能敗給其他能夠帶給客戶“意外驚喜”的銷售人員。

    3.切實優惠

    打折、送券、積點等優惠手段,經常被商家或銷售人員者采用。我們看到有些商家掛出“清倉處理”、“送代金券”“積分換禮”等口號就是用來刺激客戶的。但不管哪種方式,最終目標都是想讓客戶再次購買某種商品或再度光顧某店。

    小鎮上有一條汽車線路,是從小巷口開往火車站的。也許是因為線路短,又或者是沿途人少的緣故,客運公司僅安排兩輛中巴來迴對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銷售: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弛並收藏銷售: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