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這《劍震山嶽》終於完本了,原本打算三千章節,花三年時間完成,可是事實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要吃喝拉撒!不得不向現實生活低頭,從新開新書了,把後麵故事內容在那本書繼續,書名《道仙緣記》。
這本書曆時一年零三個月,先在書旗混幾個月,別人介紹過來這邊,那句話真的沒有錯,總以為努力寫作可以逆天,事實又一次無情的打臉,一路一個人安靜行過來,這一個人寫書的那份寂寞,誰人知啊?是心酸還是無奈,先祝大家018春節快樂!
體仁閣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麵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體仁閣高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麵闊9間,進深間。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間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座。
弘義閣弘義閣高.8米,屬前三殿區。黃琉璃瓦,廡殿頂,麵闊9間,進深間,上下二層,四麵出廊。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麵闊5間,進深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禦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麵闊9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自台麵至正脊高0餘米,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為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麵為方形,深、廣各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麵,上書乾隆帝禦製《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寧宮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清沿明製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麵南,麵闊連廊9間,進深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麵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7]
禦花園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麵積1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的鬆、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禦景亭禦景亭位於禦花園內東側的假山頂上。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間改堆假山。山的東西山石間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禦景亭。亭子平麵方形,四柱,一鬥二升交蔴葉鬥栱,攢尖頂,上覆翠綠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鎏金寶頂,四麵設隔扇門。四周圍繞著漢白玉石欄板。亭內天花藻井,麵南設寶座。禦景亭是皇帝、皇後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宮苑,遠眺紫禁城、景山、
摛藻堂位於禦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牆麵南,麵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養心殿養心殿位於內廷後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麵。初建於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裏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於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長春宮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鹹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長春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
翊坤宮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簷下施鬥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儲秀宮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製。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
太極殿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永壽宮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初名長樂宮。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內高懸乾隆皇帝禦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製班姬辭輦讚》,西壁懸《班姬辭輦圖》。
重華宮重華宮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以北,原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重華宮沿用乾西二所的三進院落格局。前院正殿為崇敬殿。
鹹福宮鹹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兩進院,正門鹹福門為琉璃門,麵闊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製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製相同。後院正殿名“同道堂”,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鹹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
漱芳齋漱芳齋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漱芳齋為工字形殿,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遊廊相連。乾隆年間,逢萬壽節、聖壽節、中元節、除夕等重要節日,常侍奉皇太後在後殿進膳、看戲,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製,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奉先殿建築麵積15.00㎡。黃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簷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禦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及諸慶典,均祗告於後殿。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宮為兩進院,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
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初名長壽宮。殿前有東西配殿各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5年)更名景陽宮。明代為嬪妃所居。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麵闊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後院正殿為禦書房,麵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簷下施以鬥栱,飾龍和璽彩畫。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麗貴人等先後在此居住。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麵闊5間。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禦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間。
毓慶宮毓慶宮位於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群,前後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座,西牆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間。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築為工字殿。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
齋宮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齋宮係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凡祭天祀地及祈穀、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武英殿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麵闊5間,進深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
慈寧宮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6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簷改為重簷,並將後寢殿後移,始定今之形製。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麵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麵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文淵閣是文華殿後的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書名樓“天一閣”建造。閣分上下兩層,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色調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閣內藏《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後,除了皇帝來這裏讀書外,也允許臣工和學士們來此查閱圖書。
暢音閣通高0.71米,在寧壽宮區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嘉慶年(19世紀初)又增建扮戲樓。閣高0餘米,從城牆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福、祿、壽台。壽台台麵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台。此閣朝北,與帝後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台上、台下都熱鬧非凡。
壽安宮壽安宮位於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於明代,初名鹹熙宮,嘉靖四年(155年)改稱鹹安宮。
明代所設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各有掌印太監一員。明劉若愚《酌中誌·內臣職掌紀略》:“皇明祖訓所載,設立內府衙門,職掌品級,立法垂後,亦盡善盡美……按內府十二監:曰司禮、曰禦用、曰內官、曰禦馬、曰司設、曰尚寶、曰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綬、曰直殿、曰都知。”
十二監為宦官衙門。事實上隻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鍾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麵,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寢、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司禮監(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係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麵)
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禦馬監(主管內府馬政)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正一品:內侍司史內侍司判內侍司勤
從一品:內侍司
正二品:尚侍
從二品:典侍
正三品:掌侍姑姑
從三品:掌侍
正四品:禦侍姑姑
從四品:禦侍
正五品:掌事姑姑
從五品:長姑姑
正六品:姑姑
從六品:掌事宮女
正七品:掌事
從七品:長宮女
正八品:殿內宮女
從八品:宮女
太監:
正一品:總管公公
從一品:禦前公公
正二品:殿前公公
從二品:首領公公
正三品:掌事公公
從三品:帶班公公
正四品:內侍公公
從四品:大公公
正五品:公公
從五品:總管太監
正六品:禦前太監
從六品:殿前太監
正七品:首領太監
從七品:掌事太監
正八品:帶班太監
從八品:內侍太監
正九品:大太監
從九品:太監(未完待續)
這本書曆時一年零三個月,先在書旗混幾個月,別人介紹過來這邊,那句話真的沒有錯,總以為努力寫作可以逆天,事實又一次無情的打臉,一路一個人安靜行過來,這一個人寫書的那份寂寞,誰人知啊?是心酸還是無奈,先祝大家018春節快樂!
體仁閣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麵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體仁閣高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麵闊9間,進深間。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間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座。
弘義閣弘義閣高.8米,屬前三殿區。黃琉璃瓦,廡殿頂,麵闊9間,進深間,上下二層,四麵出廊。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乾清門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麵闊5間,進深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禦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麵闊9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自台麵至正脊高0餘米,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為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麵為方形,深、廣各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麵,上書乾隆帝禦製《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寧宮坤寧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清沿明製於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盛京清寧宮再次重修。坤寧宮座北麵南,麵闊連廊9間,進深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後,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麵炕,作為祭神的場所。清康熙、同治、光緒皇帝在此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7]
禦花園禦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禦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麵積1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座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的鬆、柏、竹與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禦景亭禦景亭位於禦花園內東側的假山頂上。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間改堆假山。山的東西山石間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禦景亭。亭子平麵方形,四柱,一鬥二升交蔴葉鬥栱,攢尖頂,上覆翠綠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鎏金寶頂,四麵設隔扇門。四周圍繞著漢白玉石欄板。亭內天花藻井,麵南設寶座。禦景亭是皇帝、皇後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的地方。自亭上可俯瞰宮苑,遠眺紫禁城、景山、
摛藻堂位於禦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牆麵南,麵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養心殿養心殿位於內廷後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麵。初建於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裏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於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長春宮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鹹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長春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
翊坤宮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簷下施鬥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儲秀宮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製。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
太極殿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永壽宮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初名長樂宮。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殿內高懸乾隆皇帝禦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製班姬辭輦讚》,西壁懸《班姬辭輦圖》。
重華宮重華宮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以北,原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重華宮沿用乾西二所的三進院落格局。前院正殿為崇敬殿。
鹹福宮鹹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兩進院,正門鹹福門為琉璃門,麵闊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製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製相同。後院正殿名“同道堂”,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鹹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
漱芳齋漱芳齋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漱芳齋為工字形殿,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遊廊相連。乾隆年間,逢萬壽節、聖壽節、中元節、除夕等重要節日,常侍奉皇太後在後殿進膳、看戲,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製,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後又多次修繕。奉先殿建築麵積15.00㎡。黃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簷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禦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及諸慶典,均祗告於後殿。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宮為兩進院,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
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初名長壽宮。殿前有東西配殿各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5年)更名景陽宮。明代為嬪妃所居。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麵闊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後院正殿為禦書房,麵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簷下施以鬥栱,飾龍和璽彩畫。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麗貴人等先後在此居住。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麵闊5間。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禦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簷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間。
毓慶宮毓慶宮位於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群,前後共四進。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座,西牆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過院北祥旭門為第二進院落,正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間。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築為工字殿。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
齋宮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祭天祀地前的齋戒均在宮外進行。齋宮係前朝後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齋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凡祭天祀地及祈穀、常雩大祀前,皇帝致齋於此。遇皇帝宿齋宮,恭設齋戒牌、銅人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日,皇帝與陪祀大臣佩戴齋戒牌,各宮懸齋戒木牌於簾額。齋戒期間,不作樂,不飲酒,忌辛辣。
武英殿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麵闊5間,進深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後移至文華殿。
慈寧宮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6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簷改為重簷,並將後寢殿後移,始定今之形製。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麵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麵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文淵閣是文華殿後的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書名樓“天一閣”建造。閣分上下兩層,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琉璃瓦剪邊,色調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閣內藏《四庫全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後,除了皇帝來這裏讀書外,也允許臣工和學士們來此查閱圖書。
暢音閣通高0.71米,在寧壽宮區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嘉慶年(19世紀初)又增建扮戲樓。閣高0餘米,從城牆外也能望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盡情賞樂音之意。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分別為福、祿、壽台。壽台台麵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台。此閣朝北,與帝後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台上、台下都熱鬧非凡。
壽安宮壽安宮位於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於明代,初名鹹熙宮,嘉靖四年(155年)改稱鹹安宮。
明代所設管理皇室內務的十二個衙門,各有掌印太監一員。明劉若愚《酌中誌·內臣職掌紀略》:“皇明祖訓所載,設立內府衙門,職掌品級,立法垂後,亦盡善盡美……按內府十二監:曰司禮、曰禦用、曰內官、曰禦馬、曰司設、曰尚寶、曰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綬、曰直殿、曰都知。”
十二監為宦官衙門。事實上隻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才是太監。以司禮監最為重要,監內的提督太監主管宮內一切宦官禮儀刑名。而秉筆太監在宦官極端專權時竟代替皇帝批公文。此外還設有四個司(惜薪、鍾鼓、寶鈔、混堂),八個局(兵仗、銀作、浣衣、巾帽、針工、內織染、酒醋麵,司苑),合為內官廿四衙門。宮女也有六個局(尚宮、尚儀、尚食、尚寢、尚功等),每個局下設四個司。
司禮監(職權主要有三項,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這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二是總管有關宦官事務,司禮監不僅在各宦官機構中處於“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實際上也居於總管、統領其他宦官機構的地位;三是兼顧其他重要官職,當時宦官係統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職,如東廠提督、南京守備等,或專由司禮兼領,或為司禮外差,這也是司禮監職權的一個重要方麵)
內官監(主要掌管采辦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圍屏、床榻、桌櫃等)
司設監(掌管卥簿、儀仗、圍幙、帳幔、雨具等)、禦馬監(主管內府馬政)
神宮監(掌管太廟及各廟的灑掃及香燈等)、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
尚寶監(掌管寶璽、敕符、將軍印信)
印綬監(掌管古今通集庫以及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圖書、勘合、符驗、信符等)
直殿監(掌管各殿及廊廡灑掃之事)
尚衣監(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襪等)
都知監(起初負責各監行移、關知、勘合等事,後來專門跟隨皇帝,負責導引清道
正一品:內侍司史內侍司判內侍司勤
從一品:內侍司
正二品:尚侍
從二品:典侍
正三品:掌侍姑姑
從三品:掌侍
正四品:禦侍姑姑
從四品:禦侍
正五品:掌事姑姑
從五品:長姑姑
正六品:姑姑
從六品:掌事宮女
正七品:掌事
從七品:長宮女
正八品:殿內宮女
從八品:宮女
太監:
正一品:總管公公
從一品:禦前公公
正二品:殿前公公
從二品:首領公公
正三品:掌事公公
從三品:帶班公公
正四品:內侍公公
從四品:大公公
正五品:公公
從五品:總管太監
正六品:禦前太監
從六品:殿前太監
正七品:首領太監
從七品:掌事太監
正八品:帶班太監
從八品:內侍太監
正九品:大太監
從九品:太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