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冬日,我有友人自北方寄信而至,言及長城邊上,大雪茫茫,蔚為壯觀。”


    “兩位皇孫雖自幼在南方長大,未曾去過北方,卻也都見過雪景。”


    “便以這長城之雪為題,作詩或詞一首,以一柱香的時間為限,看誰能寫得更好吧。”


    黃子澄說完,嘴角邊掠過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題作詩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準備,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題目,離此十萬八千裏。


    如此一來,就算朱允熥有備而來,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黃子澄此前教導過朱允炆功課,剛才就寫過詠雪的詩。


    此時正好拿來用。


    他出完題,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時會意過來。


    當即故意做出沉思狀。


    朱允熥卻是輕輕搖頭,問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時間嗎?


    怎麽才剛剛開始,就在問了呢?


    難道這小子,真有詩才不成?


    若是讓他搶在前麵,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卻是有一兩句,隻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過,既然三弟相問,那二哥便獻醜了。”


    朝堂上頓時一陣陣竊竅私語。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詩,傳為千秋美談。


    想不到二皇孫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剛剛出題,這麽快就想好了?


    不過,也有人看了看黃子澄,立即就明白過來。


    畢竟,黃子澄是東宮的人,曾在朱標手下辦事。


    聽聞素來與朱允炆的關係不錯。


    此時故意出此題,想來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寫過的。


    由此看來,朱允熥多半要輸!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該給他一個教訓。


    ……


    很快,太監拿來紙筆。


    朱允炆當即揮毫寫道:


    長城雪後更巍峨,一片銀裝映日多。


    古道蜿蜒鋪白練,雄關靜默裹銀波。


    寒風吹動旌旗獵,冷氣襲來劍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畫,千秋萬代任人歌。


    “好!”


    “好詩!”


    “二皇孫有才啊!”


    朱允炆的詩寫完,朝堂上頓時響起一片讚賞聲。


    這首詩要說多好,倒也談不上。


    隻能說是中規中矩。


    但命題作詩,根本無瑕思慮,揮筆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有如此才華,當真值得稱讚。


    至於是不是事先早就寫好,大家縱然心知肚明,也不會有人去揭穿的,都隻當是臨場發揮了。


    太監將詩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滿意的點了點頭。


    朱允炆極盡孝道,好儒學詩文,正是非常適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雖然隻識過兩年字,但他十分好學。


    即使在戰爭中,也勤讀不倦。


    論真識學問,老朱當然不是隻讀兩年書的半文盲。


    單論文學造詣和修養,老朱看過的史書和詩詞歌賦,可是要遠遠超過後世大學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臉色,露出幾分笑意。


    自古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質,很符合老朱對未來江山繼承人的期許。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詩,今有二皇孫揮筆成文,當為千秋美談啊!”


    “二皇孫之才,當世同輩之人,無人能及,可笑還有人說他無才?”


    “夏蟲不可語冰,有些人見識淺薄,無禮狂妄,不知天高地厚,還以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與二皇孫相比?”


    ……


    一眾文臣議論紛紛。


    朱允炆,乃是呂氏之後。


    呂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們自然樂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於武將勳貴,他們懂詩詞歌賦嗎?


    文官們評價,他們也就隻能在旁邊看熱鬧了!


    “三皇孫,你還有何話可說?”


    “三皇孫殿下,不知你的詩詞可曾想好了?”


    “三皇孫殿下,不會一柱香的時間過去,你還寫不出來吧?”


    眾文官一個個詢問,充滿了戲謔之意。


    黃子澄顯然不會幫他。


    也就意味著他不可能事先寫好。


    要在一柱香的時間內,寫出一首詩詞,還要水平不能低於朱允炆的,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場的許多人都是進士出身,作詩寫詞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來。


    但易地而處,縱然他們自己,也未必能輕易寫出來。


    畢竟時間緊迫。


    何況朱允熥不過是一名十四歲的少年而已。


    眾人都在等著看他出醜。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聲道:


    “為君者,治國為要。”


    “詩詞歌賦,終究隻是小道。”


    “昔李後主好詩詞,筆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為亡國之君!”


    “讀書人最重要的學以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話音剛落,立即就有人反駁。


    “剛才還大言不慚,自許能力才華遠勝二皇孫,現在卻巧言令色,不敢寫詩了嗎?”


    “就是,休得托言多語,還是寫一首詩詞來證明吧。”


    “雖然詩詞是小道,無關治國,但卻能看出一個人的才氣能力。三皇孫是因為才華遠不及二皇孫,故而寫不出來嗎?”


    ……


    眾人紛紛出言。


    話語也越說越過分,越說越難聽。


    若非顧及他的皇孫身份,恐怕這幫家夥,早就罵起來了。


    朱元璋開口道:“熥兒,既然已經出題,你就該作題,若是寫不出來,就乖乖承認自己不如炆兒。”


    “皇爺爺有旨,孫兒自當遵從。”


    朱允熥道:“詩詞我早已在心中寫好,可拿筆記錄。”


    他不打算自己親自去寫。


    實在是因為一手毛筆字,寫得委實有點爛。


    今日既然要表現自己的才華,便不能自爆弱點。


    “遵命!”


    旁邊的小太監連忙備好筆墨。


    眾人都不再言語,皆一齊望了過來。


    但眸中的神光,便已說明了一切。


    都在等著朱允熥出糗呢。


    朱允熥開口道:“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此句一出,眾人頓時皆覺眼前一亮。


    這起句倒也算不錯了。


    此子狂妄,卻也有一些才華。


    隻是不知道接下又如何?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朝堂越發安靜,唯有唿吸聲起伏可聞。


    朱允熥繼續念道:“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好!”


    藍玉擊掌大讚。


    他曾多次出征北漠,見過北國風光。


    此時朱允熥的幾句詩一寫出來,頓覺與自己昔日所見所聞,一般無二。


    更重要是用詞樸實雄邁,有吞天下山河之氣勢。


    藍玉雖是一個大老粗,不懂詩詞,卻隻覺得寫得好。


    一言喊出,卻見朝堂上所有人都望了過來,才驚覺自己失態,連忙閉口不語。


    文官們也是一個個都不言不語,麵色變得極為複雜。


    朱允熥高聲誦念。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上方,老朱的雙眸內,驟然射出兩道精芒。


    好氣魄啊!


    想不倒他竟然有如此氣魄,以前倒是一直忽視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吐出最後一句。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請朱元璋退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薑阿山小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薑阿山小樹並收藏大明:開局請朱元璋退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