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溫斯頓爵士,這就是你的想法嗎?”


    法國總統貝當對著手裏的電話說道。


    “沒錯,我們英國和法國一定要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產國際組織以對抗軸心國在歐洲的擴張。”


    電話另一頭的丘吉爾用他那有力的腔調迴答。


    本來英國對於主動遏製德國還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力。


    不然為什麽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國家都被他們出賣給了德國。


    英國目前的戰備情況非常糟糕,人民對於打仗也缺乏興趣。


    開玩笑,英國人的厭戰情緒可比德國人高多了。


    德國因為一戰失敗國內複仇主義盛行,對於開戰反而有相當高的支持度。


    唯一讓他們擔心的就是開戰會不會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隻要有足夠的理由,很多人都願意拿起槍上戰場。


    但是英國就不一樣了。


    人家是戰勝國,沒有複仇主義加持自然沒有那麽強的決心打仗。


    如果不是德國最近做的太過分了,英國的統治者覺得有必要遏製一下德國人,否則也不會出手。


    即便如此,英國人民對於出兵也是興致缺缺。


    不過丘吉爾可不這麽想,所以今天他找貝當談話就是希望法國能夠出兵進攻德國。


    “出兵?”


    電話那頭的貝當用略帶戲謔的語氣說道。


    “我們法國可沒有辦法出兵,事實上,自從上次特別軍事行動失敗之後我們法國就沒有進攻德國的能力了。”


    “你在開玩笑嗎貝當總統?你們可是歐洲第一陸軍哎?


    歐洲第一陸軍會沒有進攻能力?”


    丘吉爾連用了三個問句表達了他的不解。


    “我們軍隊的士兵不想打仗,平時巡邏一下邊境或者鎮壓殖民地還勉勉強強。


    讓他們進攻德國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下達了這樣的命令,第二天你就能在斷頭台上看到我了。”


    貝當說的有些誇張,但是真實情況也差不了多少。


    都說歐洲列強很好戰,是一群狂熱的戰爭販子,這話對,但也不對。


    曆史上這些國家多次發動過侵略戰爭,但那都是以前了,現在的歐洲列強可愛好和平了。


    現在的歐洲列強喜歡讓別人打仗,但不想自己打仗,這是嚴重不符合祖輩傳承的。


    因為歐洲人祖輩傳承下來的戰爭精神,在一戰後就被徹底消滅了。


    一戰剛爆發的時候,整個歐洲都沸騰了,貴族們對戰爭的降臨喜上眉梢,平民們也興高采烈。


    俄國宣布參戰後,沙皇尼古拉在聖彼得堡冬宮的陽台上接見了向他歡唿的大批人群。


    人們紛紛向沙皇行跪拜禮,揮舞旗幟高唱國歌。


    俄國大軍士氣高昂,連動員都沒完成就迅速開撥前往戰場,軍用物資也沒準備齊全,生怕去晚了就撈不到好處了。


    德國宣布參戰後,5萬名由中產市民和學生組成的遊行隊伍聚集在皇宮麵前對德皇歡唿,在酒館、咖啡館和露天啤酒座的市民顧客們集體主動起立高唱愛國歌曲。


    由德國年輕人組成的大軍坐火車出發時,主動在火車上塗抹著“打到巴黎去”的字樣。


    法國宣布參戰後,普安卡雷總統宣布要建立全國人民的“神聖同盟”,巴黎的街頭上到處都是歡唿的年輕人。


    大家紛紛高喊口號要“痛扁德國佬”,民眾紛紛摩拳擦掌要一雪四十多年前對德國的色當之恥。


    英國那邊更離譜,誌願參軍的民眾排成長隊,紛紛主動要求離開英國本土到歐洲大陸作戰。


    對自己可能犧牲在一個和保家衛國毫無關聯的戰場上這個事毫不在意。


    類似的場景在歐洲多個列強國家中紛紛出現,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等國家也是一樣的出現了參軍狂潮,對戰爭的降臨可謂是喝彩式的歡迎。


    整個歐洲的所有參戰國都出現了民眾的參軍狂潮,都有出現過市民因體檢不合格無法參軍,感覺被剝奪了贏得榮耀的機會憤而自殺的新聞。


    為什麽一戰剛開始的時候,歐洲的民眾這麽狂熱的要求參軍?


    因為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歐洲已經有40多年沒經曆過戰爭了,整整兩代人,民眾對戰爭的印象還停留在40多年前。


    從一戰的40年前到一戰三四百年前的這個區間,戰爭對歐洲人而言就意味著財富,就意味著地位。


    八國聯軍打中國的時候就出動了幾萬人,最後就死了幾百人,結果直接把我們這個龐大的東方帝國所有精銳部隊都給消滅了,首都北京也給占了。


    要不是為了扶持個傀儡政權幫忙搜集掠奪中國的財富那清政府直接就不複存在了。


    從此中國成了歐洲的血庫,每年源源不斷的上貢,而這一切隻付出了幾百人的傷亡,其中一半還是日本人。


    出戰的英國死亡64人,出戰的法國死亡50人,出戰的德國死亡60人,出戰的美國死亡48人,出戰的奧地利死亡8人。


    就死這麽點人,掠奪了一個龐大東方帝國的無數財富,讓本國國民的生活水準直接提升一大截。


    那麽給參戰士兵以高額的財富和社會榮耀,給戰死者以豐厚的撫恤並對其家屬子女各種優待,這不過分吧。


    歐洲軍隊打其他殖民地的時候情況類似,都是以極小的損失就拿下了龐大的土地和財富。


    再往前就更離譜了,當年打南美洲印加帝國的時候,皮薩羅率領168個西班牙士兵正麵擊敗了由600萬人口帝國傾全力組建出來的8萬大軍。


    當場俘虜印加皇帝,滅亡了整個印加皇朝,掠奪到了難以想象的黃金和白銀作為印加皇帝的贖金,僅僅隻死亡了幾個人。


    拿到海量的黃金和白銀後,皮薩羅卻毀諾直接處決了印加皇帝,繼續發動對印加帝國的侵略,西班牙帝國也開始增兵。


    花費了40年時間,整個印加帝國全滅,600萬人口死亡90%,隻留60萬成為了西班牙人的奴隸。


    因為征服了印加帝國,西班牙一躍成為了當時整個歐洲最富有的國家,運到本土的黃金和白銀數量讓整個歐洲都為之震驚。


    而西班牙在戰場上犧牲的士兵人數,僅僅隻有幾十個,死與長途跋涉和疾病的人數遠遠高於死於戰場上的。


    這就是記錄與歐洲曆史課本上的戰爭,所有歐洲人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就是這些知識。


    但偏偏這些曆史句句屬實,確實就是這樣的,並不是政府有意誇大戰爭的收益來鼓吹戰爭。


    歐洲本土國家彼此之間也發生戰爭,但烈度極小,持續時間極短,基本上取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大家就會和談,贏了自然大好特好,輸了也就割點地賠點錢,沒人會死磕到底。


    道理也很簡單,整個地球到處都是弱小而富有的殖民地,大家分兵占領都占不過來呢,何必死磕到底把兵力都彼此互耗掉。


    打一架互相展示下力量就行了,省下力氣繼續對海外拓展殖民地才是正道,不然在這裏死掐導致海外殖民地被別的國家占完了那才叫笑話呢。


    所以一戰之前歐洲沒有過慘烈的戰爭,最大規模的普法戰爭也就隻打了一年,死傷的也都是職業軍人,人數也很少。


    輸了的老兵還不服氣,覺得是自己統帥無能,要求再打一仗。


    當年拿破侖7次單挑歐洲列強,每次也都是一年內結束戰爭,對民眾也基本沒有影響。


    這種曆史背景在歐洲並不是持續幾年,而是持續了足足幾百年。


    這種文化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年輕人普遍認為戰爭就是一場激動人心的短暫冒險,都相信自己的國家隻要參戰必然能迅速取勝且傷亡不多。


    戰爭隻要開啟,就意味著自己的國家即將發財,自己也會跟著發財。


    現在的人肯定不會這麽想,但一戰前整個歐洲的年輕人都是這麽想的。


    別笑話當年的歐洲年輕人愚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讓你換位思考下,然後你就能理解了。


    比如說現在中國出動了5萬軍隊結果直接滅亡了美國,代價是隻死亡了幾十人,傷了幾百人。


    從美國掠奪來的財富直接導致全體中國人的收入暴漲,以前月入5000的現在月入1萬,以前月入1萬的現在月入2萬。


    那民眾對參戰的士兵必然極其感恩,絕對不吝嗇與給參戰士兵們極高的榮譽和財富,也必然對陣亡士兵的家屬極其的保護並給與高額的補貼。


    如果這樣的戰例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出現過十幾次,整整三四百年隻要發生戰爭都是這樣的結局。


    那請問你會怎樣看待戰爭?


    隻可惜生不逢時,沒機會像祖輩那樣參軍換一個榮華富貴啊。


    這個時候一個叫美麗國的富裕國家向我們宣戰了,你會害怕還是興奮?你會支持還是反對?


    代入一下,換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一戰前的歐洲年輕人了。


    但一戰這一次不一樣了,一戰前的幾十年整個地球的殖民地就已經被幾乎瓜分幹淨了,再也沒有新增殖民地供歐洲列強掠奪了。


    再想搶,那就隻能搶已經被其他歐洲列強占領的殖民地了,而這必然意味著全麵戰爭,這個歐洲國家會直接在歐洲本土發兵來攻打本國。


    這種沒有新增殖民地可供掠奪的日子持續了幾十年後,歐洲人忍受不了了。


    因為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到頭了,已經有很多人出現了很多年生活水平增長停滯的現象。


    而這一切他們都歸結於政府不敢發動對外戰爭,過於的軟弱無能。


    這結論看起來很可笑,但和曆史書上先輩們發動一次戰爭就富裕一次的史實結合起來看的話,就一點都不可笑。


    所以整個歐洲的年輕人都狂熱的參軍,都希望用戰爭來解決自家國家無法繼續富裕的問題。


    這種狂熱,是沒有從戰爭中掠奪過海量財富的中國人無法想象的。


    二戰的時候法國人跪的很快,投降速度比德軍的進攻速度還快,被中國人認定為戰爭意誌極為薄弱的民族。


    但一戰的時候,法國人是整個歐洲戰爭意誌最強的民族,對戰爭的狂熱程度足以碾壓所有中國人的想象力極限。


    用一組數據來描述下這種極致的戰爭狂熱。


    1914年一戰爆發時,整個法國不到4000萬人口,其中2000萬為男性。


    結果法國累計動員了800萬男性上戰場,約合全國40%的男性。


    最後法軍戰死131萬人,傷殘280萬,死傷合計400萬,約合全體軍隊的一半。


    戰後法國男性的平均年齡爆降,人幾乎都死光了。


    全國4成男性上了戰場,然後士兵傷殘率為一半。


    這樣的爛仗打了足足4年都沒有拿到任何好處,結果法蘭西民族的男人還要繼續打,非打贏不可。


    巴黎大學戰前共有1.4萬名學生,戰後還活著的隻有三四幹人,大部分還都是沒有上戰場的女生,男生幾乎死光了。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一座擁有14名菲爾茲獎得主和13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名校,傅裏葉、柯西、拉普拉斯、拉格朗日等人的母校。


    一戰結束後整個學校的學生幾乎全滅,有的年級活著從戰場迴來的隻有幾個學生。


    法國流幹了血,整整損失了一代年輕人,戰後全國都找不到幾個年輕男性了,當時甚至有很多在法國挖戰壕的華工都娶到了年輕漂亮的法國美少女,付出這麽慘重的代價隻是為了讓法國能打贏戰爭。


    這樣的民族,你說戰爭意誌算不算強。.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元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元首並收藏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