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引發的上海武裝衝突雖然隻持續了不到一個月,對於中日兩國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因為128事變中德械師的優秀表現給予了國民政府強大的信心。
他們認為,隻要按照法肯豪森的計劃裝備,一支精良的小型部隊便足以抵抗日本。
不過這樣做有兩個問題,如果日本發動的不是局部戰爭,而是全麵侵華戰爭的話,這支小型的精銳部隊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或許在一對一的對決中德械師並不需日本甲種師團,但是戰爭從來不是單挑。
日本陸軍上百萬馬路進攻的戰線光靠幾個思可堵不住。
法肯豪森認為,中國應該至少整編60個德械師以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更大規模的戰爭。
但是如果擴大德械師的規模,中國的財政是支撐不起的。
作為一個從1840年起一直在割地賠款的國家,中國的財政從來算不上良好。
因為清政府的賣國行為,中國的關稅都是掌握在外國手中,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也沒有廢除這些不平等條約。
這就導致中國政府的財政來源相當有限。
當然,如果常凱申願意對那些家族企業開刀,拿他們充公的話,還是可以的。
不過這樣的話他就不是常凱申了。
況且常凱申平時可沒少借職務之便斂財。
不過擴軍是一定要擴的,就算不打日本人防備西北地區的紅軍也是必要的。
所以國民政府還是決定派人跟德國商討軍事上的合作和交易。
至於日本方麵,在進攻上海受挫之後,日本內部逐漸分為了兩派,在是否要全麵清華的問題上意見相左。
一部分人認為既然進攻上海受挫,那麽不如專心經營東北。
東北有著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且東北軍在這裏也留下了不少軍工廠。
日本吞並東北以後,軍事實力大增。
隻要專心整合這裏的產能,要不了幾年日本的軍力會再上一個台階,到了那個時候,對中國發起全麵進攻把握更大。
但是另一部分人認為,對中國的進攻宜早不宜遲。
德械師在上海的優異表現震撼到了他們,德國的武器裝備在實戰中的表現也超過了日本的武器。
為了打贏戰鬥,常凱申更是臨時把那50輛坦克組成的裝甲營調配給教導總隊配合支援作戰。
二號坦克麵對日本步兵時展現了良好的作戰實力。
日軍的機槍和手雷打不穿二號坦克的正麵,迫擊炮也很難擊穿。
進攻上海的日軍根本沒有什麽像樣的反坦克炮,在他們印象裏的國軍跟清朝時期的八旗兵並沒有什麽區別。
進攻東北似乎加深了這一固有印象。
但是在上海麵對訓練有素的教導總隊就不一樣了。
即使對方沒有反坦克武器,教導總隊的士兵還是很好的維持了步兵跟坦克之間的協同。
雖然隻是最基礎級別的坦克跟步兵之間配合作戰,但是已經比日軍強上了一個檔次。
日軍唯一能威脅二號坦克的隻有有限的八九式戰車。
但是跟二號坦克的正麵對決中也沒有占到便宜。
在上海武裝衝突中日方被摧毀了15輛八九式戰車,而中方隻有3輛被摧毀,剩餘輕傷的坦克都被即使送往後方修理。
隻要不是核心部分受損,坦克表麵的裝甲還是很好修補的。
這種1:5的戰損比驚呆了日本指揮部,負責指揮坦克作戰的日軍少佐更是憤而自殺。
所以在戰後的第一時間日方就派出間諜展開了對於中國坦克營的情報工作。
他們很快便設法搞到了有關中國坦克的信息,因為這些貿易也不是秘密進行的,自然沒有那麽難找。
日方很快得知這批強大的坦克是德國賣給中國的二號坦克。
在知道國民政府後續還有更多購買坦克的計劃之後日本陸軍坐不住了。
他們向大本營申請要求盡快發起對中國的全麵戰爭。
鹽澤幸一認為在上海的行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國裝備的二號坦克性能上超過了八九式戰車。
如果給中國更多時間裝備更多二號坦克,那麽日本在未來的對華戰爭中將會困難重重。
這個觀點雖然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是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
日軍在反坦克方麵確實乏善可陳。
因為他們要求大力發展新的戰車用來抗衡二號。
所以激進派和保守派在大本營內部爭論不休。
吵到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
還是天皇出麵協調了兩方關係。
最後決定軍方一方麵研製新式坦克,一方麵想辦法切斷中國的購買途徑。
隻要德國方麵拒絕繼續跟中國進行交易,那麽日本就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畢竟中國可沒有自主研發坦克的能力,他們隻能依靠向外國購買坦克來維持戰鬥力。
於是乎,日本駐德外交官開始行動起來。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外交官也決定前往德國總理府進行拜訪。
……
“你是說,明天中國跟日本的外交大使都要求見我?”
斯特拉瑟有些驚奇,這還是他第一次跟這兩國的大使見麵。
之前中國跟日本在德國一直沒有什麽存在感,如果不是斯特拉瑟要求對亞洲地區進行關注,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國家。
“是的,而且他們要求見麵的時間都是下午,時間上也差不多,我們應該怎麽安排行程呢?”
斯特萊斯曼有些為難,他不知道應該先見哪個國家的大使。
“先見中國大使。
中國是禮儀之邦,你給予他尊重,那麽他也會給你尊重。
日本則是崇拜強者,隻要你表現的足夠強勢,那麽人家就會尊重你,時間上的先後反而沒那麽重要。”
根據前世的記憶,斯特拉瑟覺得還是先見中國比較好。
反正他是德國總理,就算不給理由對方又能怎麽樣呢?
有時候作為強國的總理真的非常爽,就像當年伊藤博文跟李鴻章談判時候說但言允或不允那樣囂張也不用擔心什麽後果。
所以為了一直爽下去,斯特拉瑟認為德國必須一直強大。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
因為128事變中德械師的優秀表現給予了國民政府強大的信心。
他們認為,隻要按照法肯豪森的計劃裝備,一支精良的小型部隊便足以抵抗日本。
不過這樣做有兩個問題,如果日本發動的不是局部戰爭,而是全麵侵華戰爭的話,這支小型的精銳部隊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或許在一對一的對決中德械師並不需日本甲種師團,但是戰爭從來不是單挑。
日本陸軍上百萬馬路進攻的戰線光靠幾個思可堵不住。
法肯豪森認為,中國應該至少整編60個德械師以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更大規模的戰爭。
但是如果擴大德械師的規模,中國的財政是支撐不起的。
作為一個從1840年起一直在割地賠款的國家,中國的財政從來算不上良好。
因為清政府的賣國行為,中國的關稅都是掌握在外國手中,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也沒有廢除這些不平等條約。
這就導致中國政府的財政來源相當有限。
當然,如果常凱申願意對那些家族企業開刀,拿他們充公的話,還是可以的。
不過這樣的話他就不是常凱申了。
況且常凱申平時可沒少借職務之便斂財。
不過擴軍是一定要擴的,就算不打日本人防備西北地區的紅軍也是必要的。
所以國民政府還是決定派人跟德國商討軍事上的合作和交易。
至於日本方麵,在進攻上海受挫之後,日本內部逐漸分為了兩派,在是否要全麵清華的問題上意見相左。
一部分人認為既然進攻上海受挫,那麽不如專心經營東北。
東北有著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且東北軍在這裏也留下了不少軍工廠。
日本吞並東北以後,軍事實力大增。
隻要專心整合這裏的產能,要不了幾年日本的軍力會再上一個台階,到了那個時候,對中國發起全麵進攻把握更大。
但是另一部分人認為,對中國的進攻宜早不宜遲。
德械師在上海的優異表現震撼到了他們,德國的武器裝備在實戰中的表現也超過了日本的武器。
為了打贏戰鬥,常凱申更是臨時把那50輛坦克組成的裝甲營調配給教導總隊配合支援作戰。
二號坦克麵對日本步兵時展現了良好的作戰實力。
日軍的機槍和手雷打不穿二號坦克的正麵,迫擊炮也很難擊穿。
進攻上海的日軍根本沒有什麽像樣的反坦克炮,在他們印象裏的國軍跟清朝時期的八旗兵並沒有什麽區別。
進攻東北似乎加深了這一固有印象。
但是在上海麵對訓練有素的教導總隊就不一樣了。
即使對方沒有反坦克武器,教導總隊的士兵還是很好的維持了步兵跟坦克之間的協同。
雖然隻是最基礎級別的坦克跟步兵之間配合作戰,但是已經比日軍強上了一個檔次。
日軍唯一能威脅二號坦克的隻有有限的八九式戰車。
但是跟二號坦克的正麵對決中也沒有占到便宜。
在上海武裝衝突中日方被摧毀了15輛八九式戰車,而中方隻有3輛被摧毀,剩餘輕傷的坦克都被即使送往後方修理。
隻要不是核心部分受損,坦克表麵的裝甲還是很好修補的。
這種1:5的戰損比驚呆了日本指揮部,負責指揮坦克作戰的日軍少佐更是憤而自殺。
所以在戰後的第一時間日方就派出間諜展開了對於中國坦克營的情報工作。
他們很快便設法搞到了有關中國坦克的信息,因為這些貿易也不是秘密進行的,自然沒有那麽難找。
日方很快得知這批強大的坦克是德國賣給中國的二號坦克。
在知道國民政府後續還有更多購買坦克的計劃之後日本陸軍坐不住了。
他們向大本營申請要求盡快發起對中國的全麵戰爭。
鹽澤幸一認為在上海的行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國裝備的二號坦克性能上超過了八九式戰車。
如果給中國更多時間裝備更多二號坦克,那麽日本在未來的對華戰爭中將會困難重重。
這個觀點雖然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但是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
日軍在反坦克方麵確實乏善可陳。
因為他們要求大力發展新的戰車用來抗衡二號。
所以激進派和保守派在大本營內部爭論不休。
吵到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
還是天皇出麵協調了兩方關係。
最後決定軍方一方麵研製新式坦克,一方麵想辦法切斷中國的購買途徑。
隻要德國方麵拒絕繼續跟中國進行交易,那麽日本就無需擔心這個問題。
畢竟中國可沒有自主研發坦克的能力,他們隻能依靠向外國購買坦克來維持戰鬥力。
於是乎,日本駐德外交官開始行動起來。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的外交官也決定前往德國總理府進行拜訪。
……
“你是說,明天中國跟日本的外交大使都要求見我?”
斯特拉瑟有些驚奇,這還是他第一次跟這兩國的大使見麵。
之前中國跟日本在德國一直沒有什麽存在感,如果不是斯特拉瑟要求對亞洲地區進行關注,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國家。
“是的,而且他們要求見麵的時間都是下午,時間上也差不多,我們應該怎麽安排行程呢?”
斯特萊斯曼有些為難,他不知道應該先見哪個國家的大使。
“先見中國大使。
中國是禮儀之邦,你給予他尊重,那麽他也會給你尊重。
日本則是崇拜強者,隻要你表現的足夠強勢,那麽人家就會尊重你,時間上的先後反而沒那麽重要。”
根據前世的記憶,斯特拉瑟覺得還是先見中國比較好。
反正他是德國總理,就算不給理由對方又能怎麽樣呢?
有時候作為強國的總理真的非常爽,就像當年伊藤博文跟李鴻章談判時候說但言允或不允那樣囂張也不用擔心什麽後果。
所以為了一直爽下去,斯特拉瑟認為德國必須一直強大。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