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我們為什麽要往土耳其和伊朗進行滲透?”
海德裏希對於斯特拉瑟的要求有些不解,在他的印象中,這兩個小國可沒有什麽存在感,如果沒有必要的理由,他可不想浪費人力去這兩個國家。
“為了石油,想要打一場戰爭,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我們的坦克、飛機、航母都需要石油才能開動。
一旦沒有了石油,那麽這些家夥都是一些鐵疙瘩罷了。”
在主持完奧運會的開幕式之後,斯特拉瑟便急匆匆的離開了現場。
德國表麵上維持一股愛好和平的形象,但是背地裏的備戰工作可一點沒有放緩。
“石油不是有蘇聯可以提供嗎?”
海德裏希知道,蘇聯的巴庫油田產油量維持蘇德兩國的消耗完全沒有問題。
“萊茵哈特,你要知道蘇聯的石油再好也沒有德國的石油好。
況且,蘇聯的石油也不是免費的,需要我們拿技術去換。
所以說如果能夠拿下中東地區,那麽我們就再也不用為石油發愁了。”
沒有人會嫌自己的石油多,斯特拉瑟也是一樣。
納粹德國要說二戰時期最頭疼的事,那肯定是資源和錢,其中資源中最缺乏的很明顯是石油。
德國在1940年的石油總產量是480萬噸,合成燃料總量是320萬噸。
其國內的石油儲量僅僅就夠和平時期消耗的三個月多一點,戰爭消耗更是一個月都不夠。
所以德國必須得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才能維持它的戰爭機器。
我們都知道,全世界石油最多的地方,自然要數那些中東國家了,正所謂:
地上插管子就出石油,中東很多國家都是“富得流油”,石油多的用不完。
德國本來計劃儲備150萬噸石油,但是實際上連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都沒夠。
這樣巨大的缺口之下,為何德國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反而要在作戰計劃裏麵再三強調對蘇聯的高加索油田發動進攻呢?
這個決定的背後,究竟都有哪些因素在其中影響著德國呢?
對於德國來說,從中東獲得石油從來就不是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德國對中東的石油從來都是覬覦已久。
但是之所以德國沒有直接進攻中東,其原因大致有兩個:
第一,大門打不開。
第二,背後有門神。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大門打不開的問題,中東的大門是什麽?
我們其實很容易想到答案——土耳其。
作為中東的大門,土耳其某種意義上是德國必須通過的第一道屏障,不過麵對土耳其德國可就犯了難。
首先,德國不能打土耳其,為啥呢?
因為土耳其在二戰前期不僅對德國十分友好,而且還保持中立,德國沒有進攻土耳其的任何借口。
相反,德國要是打了土耳其,反而可能讓土耳其直接倒向蘇聯,那麽蘇聯可就能通過黑海到地中海獲得補給,這對德國進攻蘇聯是大大的不利。
當時土耳其的態度就是,你盟軍逼我打德國我就投降德國,你德國逼我打盟軍我就投降盟軍,反正我是誰也打不過。
那麽德國能不能借道土耳其進攻中東呢?
其實這也不行,當時土耳其的中立政策讓各國都無法從其領土上通過,強行通過隻能引發戰爭,所以實際上德國當時走土耳其這條路是完全走不通的。
好在土耳其也宣布不會參與二戰幫助盟國,所以雙方也都樂於見到土耳其中立的局麵,至少不倒向對方就算自己的勝利了。
但是斯特拉瑟就不會有這個顧忌了,他本來就是要發動戰爭的,也不在乎多打一個土耳其。
反正德國現在跟蘇聯交好,土耳其也不可能向蘇聯投降,大不了跟蘇聯達成協議,共同“解放”土耳其。
不過更大的可能還是蘇聯現在忙著鎮壓國內的黑軍,沒有心思管土耳其的事情。
況且,德國絕對不是隻有一扇門可以選擇。
當德國在蘇聯推進如飛的時候,伊朗也成了德國的選項之一。
伊朗的北部地區與蘇聯接壤,同時也與德國占領區相連,而且當時的中東如沙特等國家都在英國的控製之下,英國援助蘇聯的唯一通道就是伊朗,這樣一來伊朗就成了三方的必爭之地。
在這一點上,英蘇的動作可比德國快多了。
1941年8月25日,英、蘇軍隊分別從南、北重兵占領伊朗。
不久之後的1942年1月29日,在英國和蘇聯的刺刀之下,英、蘇、伊朗三國簽定了同盟條約。
這條約直接把伊朗對德國的大門給關上了。
最初的時候伊朗可不想參與這場世界大戰。
畢竟伊朗這國家雖然古代一度是波斯帝國威震歐亞,但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壓製和沙皇俄國的長期討伐,伊朗的國際地位是一天不如一天。
這場大戰一旦卷入那是生靈塗炭,但是小國的中立可不是你想保持就保持的,英蘇用戰爭手段強行把伊朗拖下水。
占領伊朗之後,英國對蘇援助通道那就直接打開。
整個二戰期間,整個二戰期間,西方盟國通過伊朗運輸給蘇聯的物資總量共達550萬噸,伊朗更是被譽為二戰的“勝利之橋”。
不過這條線對於現在的德國來說意義不大,畢竟德國跟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剛簽了《反資本主義協定》,怎麽看短期內都不可能鬧掰。
不過德國麵對的問題可遠不是關門這麽簡單,即便德國僥幸開了個門縫,其實門後還有個守門的正在微笑。
對於德國來說,比進門更難的其實是對付門後的門神。
雖然土耳其等小國態度強硬,但是畢竟隻是小國,軟柿子而已,真要是開動戰車打過去分分鍾就投降了。
然而關鍵問題是,當時的中東地區還是英國勢力說了算,要想進入中東就得打破英國的存在。
但是英國畢竟老牌殖民帝國,家大業大,當時來看想插一隻手進去那可不容易。
要知道,中東地區在希特勒眼裏那不過是棋子。
論重要程度,還是東方對蘇戰場最為重要,要是因為中東而導致自己的戰略計劃崩盤那就是得不償失。
希特勒當時也無力調轉槍頭大規模進攻,所以攛掇那些阿拉伯人對付英國人就成了最重要的策略。
1939年,納粹政府上將威廉·卡納利斯向巴勒斯坦贈送4000支來複槍,想建造一支支持德國“第五縱隊。
這也成了納粹德國煽動阿拉伯獨立的開端之一。
很快,納粹的間諜勢力開始遍布沙特阿拉伯,埃及,約旦,也門等國家,到處煽動對英國的仇恨。
希特勒甚至出動了他最信任的外交第一人——裏賓特洛甫,專門和沙特代表交談,表示可以提供巨額軍火援助,包括8000支來複槍和800萬彈藥武器。
納粹這時候簡直成了中東最大的軍火販子,隻要是中東地區國家跑來要武器是來者不拒。
德國的“樂善好施”很快就引起了中東野心家們的注意。
1941年初,當時伊拉克的親納粹分子基拉尼一看德國能賣武器,就暗中對德國表示,隻要德國給自己武器,自己就起義打英國。
希特勒一聽這個消息,當即決定給伊拉克輸送武器。
要知道,伊拉克不僅石油產量極為豐富,而且靠近伊朗。
要是伊拉克真的變成了納粹陣營的馬前卒,那麽自己就能切斷英蘇交通線,到時候對自己進攻蘇聯的宏圖偉業可以說是幫助巨大。
但是希特勒想不到的是,他可把英國人想的太簡單了。
要知道英國人也不是吃幹飯的。
當時他打算暗度陳倉由維希法國出麵和伊拉克交涉,避免德國直接出麵引起英國人警覺,而且維希政權也是小心翼翼的和伊拉克溝通。
但是盡管如此,英國的情報部門還是掌握了情報。
丘吉爾當機立斷,趕緊下令製止基拉尼的政變,同時出兵法屬黎巴嫩和敘利亞地區,德國的精心策劃算是徹底泡湯,德國入主中東的大好機會也就此破滅。
斯特拉瑟吸取了希特勒失敗的教訓,所以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概率比希特勒高的多。
德國的史塔西先發製人,在過去的數年中,一直源源不斷的往英國輸送間諜。
雖然英國的軍情六畜也往德國安插了間諜,但是比起英國這種例行公事的安插,德國派遣間諜的頻率可謂是非常的不要臉。
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把能用的人都派過去了。
有些關鍵的部門甚至間諜占據了大多數。
所以如果德國跟伊拉克進行秘密談判,諸如情報泄露之類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很小。
就算英國特工僥幸得到情報,在發往總部的途中,這份情報就會被人截住。
而且在滲透中東國家的進度上,德國也有優勢,畢竟這個時代中東的石油還沒有被大規模發現,英國對這裏並不重視。
隻要德國肯花出代價,那麽拉攏土耳其跟伊朗入軸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記住,你們在這兩個地方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石油。”
斯特拉瑟最後總結。
“隻要有石油的地方,就會出現國防軍!”
【作者題外話】:感謝書友造個大反派的3張金票支持!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
海德裏希對於斯特拉瑟的要求有些不解,在他的印象中,這兩個小國可沒有什麽存在感,如果沒有必要的理由,他可不想浪費人力去這兩個國家。
“為了石油,想要打一場戰爭,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資源,我們的坦克、飛機、航母都需要石油才能開動。
一旦沒有了石油,那麽這些家夥都是一些鐵疙瘩罷了。”
在主持完奧運會的開幕式之後,斯特拉瑟便急匆匆的離開了現場。
德國表麵上維持一股愛好和平的形象,但是背地裏的備戰工作可一點沒有放緩。
“石油不是有蘇聯可以提供嗎?”
海德裏希知道,蘇聯的巴庫油田產油量維持蘇德兩國的消耗完全沒有問題。
“萊茵哈特,你要知道蘇聯的石油再好也沒有德國的石油好。
況且,蘇聯的石油也不是免費的,需要我們拿技術去換。
所以說如果能夠拿下中東地區,那麽我們就再也不用為石油發愁了。”
沒有人會嫌自己的石油多,斯特拉瑟也是一樣。
納粹德國要說二戰時期最頭疼的事,那肯定是資源和錢,其中資源中最缺乏的很明顯是石油。
德國在1940年的石油總產量是480萬噸,合成燃料總量是320萬噸。
其國內的石油儲量僅僅就夠和平時期消耗的三個月多一點,戰爭消耗更是一個月都不夠。
所以德國必須得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才能維持它的戰爭機器。
我們都知道,全世界石油最多的地方,自然要數那些中東國家了,正所謂:
地上插管子就出石油,中東很多國家都是“富得流油”,石油多的用不完。
德國本來計劃儲備150萬噸石油,但是實際上連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都沒夠。
這樣巨大的缺口之下,為何德國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反而要在作戰計劃裏麵再三強調對蘇聯的高加索油田發動進攻呢?
這個決定的背後,究竟都有哪些因素在其中影響著德國呢?
對於德國來說,從中東獲得石油從來就不是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德國對中東的石油從來都是覬覦已久。
但是之所以德國沒有直接進攻中東,其原因大致有兩個:
第一,大門打不開。
第二,背後有門神。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大門打不開的問題,中東的大門是什麽?
我們其實很容易想到答案——土耳其。
作為中東的大門,土耳其某種意義上是德國必須通過的第一道屏障,不過麵對土耳其德國可就犯了難。
首先,德國不能打土耳其,為啥呢?
因為土耳其在二戰前期不僅對德國十分友好,而且還保持中立,德國沒有進攻土耳其的任何借口。
相反,德國要是打了土耳其,反而可能讓土耳其直接倒向蘇聯,那麽蘇聯可就能通過黑海到地中海獲得補給,這對德國進攻蘇聯是大大的不利。
當時土耳其的態度就是,你盟軍逼我打德國我就投降德國,你德國逼我打盟軍我就投降盟軍,反正我是誰也打不過。
那麽德國能不能借道土耳其進攻中東呢?
其實這也不行,當時土耳其的中立政策讓各國都無法從其領土上通過,強行通過隻能引發戰爭,所以實際上德國當時走土耳其這條路是完全走不通的。
好在土耳其也宣布不會參與二戰幫助盟國,所以雙方也都樂於見到土耳其中立的局麵,至少不倒向對方就算自己的勝利了。
但是斯特拉瑟就不會有這個顧忌了,他本來就是要發動戰爭的,也不在乎多打一個土耳其。
反正德國現在跟蘇聯交好,土耳其也不可能向蘇聯投降,大不了跟蘇聯達成協議,共同“解放”土耳其。
不過更大的可能還是蘇聯現在忙著鎮壓國內的黑軍,沒有心思管土耳其的事情。
況且,德國絕對不是隻有一扇門可以選擇。
當德國在蘇聯推進如飛的時候,伊朗也成了德國的選項之一。
伊朗的北部地區與蘇聯接壤,同時也與德國占領區相連,而且當時的中東如沙特等國家都在英國的控製之下,英國援助蘇聯的唯一通道就是伊朗,這樣一來伊朗就成了三方的必爭之地。
在這一點上,英蘇的動作可比德國快多了。
1941年8月25日,英、蘇軍隊分別從南、北重兵占領伊朗。
不久之後的1942年1月29日,在英國和蘇聯的刺刀之下,英、蘇、伊朗三國簽定了同盟條約。
這條約直接把伊朗對德國的大門給關上了。
最初的時候伊朗可不想參與這場世界大戰。
畢竟伊朗這國家雖然古代一度是波斯帝國威震歐亞,但是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壓製和沙皇俄國的長期討伐,伊朗的國際地位是一天不如一天。
這場大戰一旦卷入那是生靈塗炭,但是小國的中立可不是你想保持就保持的,英蘇用戰爭手段強行把伊朗拖下水。
占領伊朗之後,英國對蘇援助通道那就直接打開。
整個二戰期間,整個二戰期間,西方盟國通過伊朗運輸給蘇聯的物資總量共達550萬噸,伊朗更是被譽為二戰的“勝利之橋”。
不過這條線對於現在的德國來說意義不大,畢竟德國跟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剛簽了《反資本主義協定》,怎麽看短期內都不可能鬧掰。
不過德國麵對的問題可遠不是關門這麽簡單,即便德國僥幸開了個門縫,其實門後還有個守門的正在微笑。
對於德國來說,比進門更難的其實是對付門後的門神。
雖然土耳其等小國態度強硬,但是畢竟隻是小國,軟柿子而已,真要是開動戰車打過去分分鍾就投降了。
然而關鍵問題是,當時的中東地區還是英國勢力說了算,要想進入中東就得打破英國的存在。
但是英國畢竟老牌殖民帝國,家大業大,當時來看想插一隻手進去那可不容易。
要知道,中東地區在希特勒眼裏那不過是棋子。
論重要程度,還是東方對蘇戰場最為重要,要是因為中東而導致自己的戰略計劃崩盤那就是得不償失。
希特勒當時也無力調轉槍頭大規模進攻,所以攛掇那些阿拉伯人對付英國人就成了最重要的策略。
1939年,納粹政府上將威廉·卡納利斯向巴勒斯坦贈送4000支來複槍,想建造一支支持德國“第五縱隊。
這也成了納粹德國煽動阿拉伯獨立的開端之一。
很快,納粹的間諜勢力開始遍布沙特阿拉伯,埃及,約旦,也門等國家,到處煽動對英國的仇恨。
希特勒甚至出動了他最信任的外交第一人——裏賓特洛甫,專門和沙特代表交談,表示可以提供巨額軍火援助,包括8000支來複槍和800萬彈藥武器。
納粹這時候簡直成了中東最大的軍火販子,隻要是中東地區國家跑來要武器是來者不拒。
德國的“樂善好施”很快就引起了中東野心家們的注意。
1941年初,當時伊拉克的親納粹分子基拉尼一看德國能賣武器,就暗中對德國表示,隻要德國給自己武器,自己就起義打英國。
希特勒一聽這個消息,當即決定給伊拉克輸送武器。
要知道,伊拉克不僅石油產量極為豐富,而且靠近伊朗。
要是伊拉克真的變成了納粹陣營的馬前卒,那麽自己就能切斷英蘇交通線,到時候對自己進攻蘇聯的宏圖偉業可以說是幫助巨大。
但是希特勒想不到的是,他可把英國人想的太簡單了。
要知道英國人也不是吃幹飯的。
當時他打算暗度陳倉由維希法國出麵和伊拉克交涉,避免德國直接出麵引起英國人警覺,而且維希政權也是小心翼翼的和伊拉克溝通。
但是盡管如此,英國的情報部門還是掌握了情報。
丘吉爾當機立斷,趕緊下令製止基拉尼的政變,同時出兵法屬黎巴嫩和敘利亞地區,德國的精心策劃算是徹底泡湯,德國入主中東的大好機會也就此破滅。
斯特拉瑟吸取了希特勒失敗的教訓,所以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概率比希特勒高的多。
德國的史塔西先發製人,在過去的數年中,一直源源不斷的往英國輸送間諜。
雖然英國的軍情六畜也往德國安插了間諜,但是比起英國這種例行公事的安插,德國派遣間諜的頻率可謂是非常的不要臉。
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把能用的人都派過去了。
有些關鍵的部門甚至間諜占據了大多數。
所以如果德國跟伊拉克進行秘密談判,諸如情報泄露之類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很小。
就算英國特工僥幸得到情報,在發往總部的途中,這份情報就會被人截住。
而且在滲透中東國家的進度上,德國也有優勢,畢竟這個時代中東的石油還沒有被大規模發現,英國對這裏並不重視。
隻要德國肯花出代價,那麽拉攏土耳其跟伊朗入軸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記住,你們在這兩個地方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石油。”
斯特拉瑟最後總結。
“隻要有石油的地方,就會出現國防軍!”
【作者題外話】:感謝書友造個大反派的3張金票支持!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