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


    列寧格勒圖書館


    按照一般的時間,所有公共場所基本上都下班了。


    列寧格勒圖書館也不例外,隻是今天圖書館管理員並沒有把門鎖上,因為有人還在使用圖書館的檔案室。


    為什麽沒有把那個人趕出去,因為今天來的人圖書館管理員可不敢對他指手畫腳。


    基洛夫正在檔案室裏聚精會神的翻看著過去十年,蘇維埃有關農業集體化政策的檔案。


    雖然他有關農業政策的建議,似乎並沒有得到斯大林的采納。


    不過他還是在思索解決目前危機的方法。


    烏克蘭出現武裝叛亂的事情傳到他的耳朵裏,從列寧格勒最近動蕩的局勢,基洛夫也能嗅到不一樣的氣息。


    他從一堆檔案裏翻出了他想要的東西,那是蘇維埃有關農業政策的曆史文件。


    上個世紀20年代,蘇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


    為了扭轉這一不利的局麵,列寧在1921年第十次會議上提出了以糧食稅替代糧食征集的經濟政策。


    這一政策的最大不同點就是,農民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


    而斯大林上台以後,他在1928年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項計劃的核心就是加速實現工業化,農業的集體化。


    要實現這一目標,蘇需要出口大量的糧食,以換來工業設備。


    而當時蘇能夠出口的也隻有糧食,所以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蘇采取了掠奪性的糧食增收政策。


    雖然蘇俄時期經濟取得了一些發展,但是國內商品經濟匱乏的局麵依然沒有改變,許多農民不願意按照政府規定的價格出售糧食,這樣給整個蘇政府糧食征收帶來了困難。


    為了出口創匯,當時蘇政府沒有采取經濟手段,而是采用了強壓的行政手段。


    當時的蘇政府組建了各級的糧食征收隊伍,開始對地方進行強行征糧。


    1927年12月15日,米高揚向當時的烏克蘭發出了必須加強國庫交糧的指示,同時瓦·莫洛托夫親自到烏克蘭進行督導糧食征收的情況。


    這一年給烏克蘭下達糧食增收的任務是43億公斤,到了第二年任務增長到近45億公斤。占到當時整個蘇糧食征收任務的42%。


    在征收小麥、玉米等這種糧食作物的同時,還增收其他農副產品。


    但是進入30年代之後,烏克蘭的糧食產量連年減少,而下達的任務卻沒有減少。


    基洛夫知道,隻有1930年也就是今年,烏克蘭糧食大豐收,糧食產量達到3390萬噸,上交國庫780萬噸,勉強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烏克蘭能不能維持這個產量基洛夫表示懷疑。


    況且烏克蘭除了要上交糧食以外,還要繳納三種農業稅,農產品稅、農機稅,農副產品稅。


    麵對如此困難的環境,蘇聯不但沒有減輕農民負擔,而是強化征收力度。


    根據之前基洛夫所知道的消息,斯大林派出了自己的親信瓦·莫洛托夫和拉·卡岡諾維奇親自督導糧食的征收情況。


    這次征收行動給烏克蘭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他們搶走農民手中僅有的糧食。


    這一年他們又從烏克蘭搜集到了700萬噸的糧食。


    而且政府的收購價格極低,隻有市場價格的4%-5%。


    烏克蘭一個5口之家,留存的糧食大概隻有80公斤,也就是說每個人每月隻有1.7公斤的糧食可以食用。


    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的農民隻能宰殺自己的牲口,牲口吃完以後開始用樹葉、樹皮來充饑。


    由於糧食的缺乏,導致大批的農民餓死。當時烏克蘭出現了罕見的、大麵積的荒蕪。


    1927年底,蘇聯爆發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導致工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還影響到了城市生活。


    有人那時候就跟斯大林提出過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沒有從農業政策上找問題,而是拿階級說事。


    認為這是小農思想作祟,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928年蘇決定在農村實行集體化,以提高農業的產量。


    但是當時烏克蘭農業傳統是私有為主,推行集體化非常困難。


    而蘇維埃政府把推行國有化當作唯一的解決路徑,可是在1929年底,整個集體化率隻有5.6%,隻有不到20%農戶願意加入集體農莊。


    於是在1930年1月5日,推行了《關於集體化速度和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措施》的決議,正式提出全麵集體化的方針。


    1930年2月份烏克蘭政府不顧農村情況,強行推行集體化,並且提出,誰反對集體化就是反對當時的蘇維埃。


    實際情況卻是,要強行被交出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加入了農莊。


    而且強征過程中爆發了大量的毆打、殺害基層幹部的情況,整個基層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於是很多農民開始濫殺牲畜,認為殺掉吃肉都要比賣給蘇政府要好。


    從1928年到1930年,烏克蘭家庭飼養牲畜數量減少了一半還要多,很多負隅頑抗的農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有320萬農戶加入了集體農莊。


    斯大林認為農民的保守性導致他們頑固不靈,嚴重阻礙了蘇的現代化,而且還要把消滅富農的集體運動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而當時烏克蘭的富農有強烈的民族獨立意識,他們不但保留烏克蘭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而且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


    這些富農不但抵製農業集體化,而且還不願意把糧食賣給政府,他們寧願冒著風險,把糧食賣到自由市場,而獲得更高的利益。


    因此富農成為集體化運動的絆腳石,自然成為**的對象。


    於是斯大林開始劃定富農標準:


    “每口人年收入超過300盧布(但是每個家庭不少於1500盧布),從事經商、出租農具、機器和房屋,占有磨坊、油坊等。具有這些特征之一者,均可劃為富農。”


    ??


    初步判斷烏克蘭有近15%的富農,而據後來官方數據統計,當時烏克蘭隻有不到3%的富農,這就導致了消滅富農運動的擴大化。


    而且在地方上,這些村幹部有生殺大權,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是否具備富農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地方上的一幕幕悲劇。


    1930年為了消滅這些富農,蘇政府派遣了大批城市工人,這些大都是積極分子,先後派遣6.2萬人來鎮壓富農運動。


    有85萬烏克蘭人,因為這次富農運動被迫遷往西伯利亞,很多人死在遷徙的路途上。


    ??


    如果你看過蘇聯的地圖,你一定對蘇聯廣袤的領土印象深刻。


    蘇被烏拉爾山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烏拉爾山西邊是俄羅斯,烏克蘭,東邊就是西伯利亞。


    這塊22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是整個歐洲的2倍。


    整個西伯利亞人煙稀少,卻蘊藏著豐富的礦藏、皮毛、森林等資源,蘇時期這個地方幾乎成為一個巨大的監獄,大批流放人員來到這裏。


    ??


    由於當時沒有修建鐵路,整個道路泥濘不堪,有些沼澤地泥土甚至沒過膝蓋,一個被流放的人要經曆4-5年才能達到流放地。


    如果是夏天,前麵犯人踩出的塵土能夠讓後麵的人窒息。


    路途中經過大片的草原,流放者沒有樹木可以躲避烈日的暴曬,很多人中途虛脫而死。


    如果是冬天,西伯利亞零下20度的氣溫,會讓人胡須都結上冰。


    風濕、肺炎、肺癆、鐐銬造成的潰瘍、汙物造成的皮疹以及住房過於擁擠造成的斑疹傷寒症,讓1/3以上的流放者死在途中。


    這些事務雖然不是基洛夫負責的,但是他通過各種渠道多少也了解一點,所以基洛夫的內心十分煎熬。


    在他心中,這些血腥殘忍的行為無疑是讓這個偉大的國度蒙塵。


    可是他又能怎麽辦呢?自己又不是蘇維埃的最高領導人,如果自己是總書記,一定不會讓這些情況出現。


    等等,基洛夫放下了文件,有些驚恐。


    自己怎麽會有這樣的想法,難道是自己對於斯大林同誌不夠忠誠了嗎?


    “看來是自己讀太久,腦子不清醒了。”


    基洛夫看了看窗外的天色,搖了搖頭,驅逐出了腦海中的思緒,整理完文件之後打開門走了出去。


    隻是基洛夫不知道的是,有些想法一旦出現了,想要消失就不是那麽容易的。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元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元首並收藏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