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後,熙和朝的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秦啟偉的一份手稿被披露,其中記錄了許多秘聞,其中就又關於永和、熙和朝太後的相關內容。
“聖人雲,政,非通天徹地者不可為,不若則國將不國。蓋因如此,中土鮮有女帝,自秦以降,中土帝王多為男兒,唯盛唐女帝武媚一例,而千百年來,欲登大位之女輩數不勝數,如後秦劉氏、上湯穀氏、盛國齊氏蓋莫如此。莒立國以來,曆代先王具反後宮幹政事,及寧和末年,王太子妃以輔佐之名行幹政之事,於朝堂大肆培植黨羽,新君繼位後更以王後之軀參政,莒民稱雙王問政,由此曆仁和、永和、熙和三朝,染指朝政三十餘載,圖謀加害君王,借此篡位奪權、自立為君。永和、熙和之交,太後三弟章文清受命前往紀國督軍,於紀國盜賣軍糧、搶奪田地、強男扮女、欺行霸市,可謂罪行累累、罄竹難書,致使紀國內亂。太後枉顧時局,私掉莒州軍平叛。內閣首輔焦小白以秘折行事奏報,國君欲嚴懲章文清,遭太後反對,君後於崇文殿爭辯,後國君至永壽宮同太後商談,太後黨羽禁軍大統領長生率禁軍包圍永壽宮,欲行叛亂。幸,國君早有準備,由江湖俠客護駕抵禦,挫敗叛亂陰謀,國君仁慈,赦其罪,允太後出宮。”
秦啟偉手稿記載的內容,同官方史料記載完全不同,因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這部被命名為《啟偉實錄》的書稿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引起了朝廷注意,被明定為禁書,直到莒孝宗永泰三十九年才被解禁,這段關於章之涵的曆史在遮遮掩掩了一百六十餘年後才再次被公布於世。
之所以這段曆史能夠隱藏了這麽久,原因就在於劉煜禁止了史官的記錄,他並不願意將這樣的內容記錄在曆史上。
就在政變的第二天,崇文殿的早朝上,劉煜最信任的謀士貽清,卻枉顧國君的想法,直接在早朝上將所有的遮羞布都掀開了,“身為太後,為了一己私欲搞了政變,準備謀權篡位,其罪當誅啊。”
貽清的話直接震動了整個崇文殿上的所有人,太後政變是秘密麽?對於這崇文殿之上的大臣們來說,並不是秘密,甚至有些消息靈通的老百姓都是知道的,但是沒有人敢當著國君的麵說這樣的事情。
如果國君有心懲治太後的話,那麽不會等到這個時候,既然到了這個時候國君都不聲不響的,那就說明國君什麽都不打算做,完全是準備將事情壓下來的,但是萬萬沒想到國君的近臣竟然把事情放在了明麵上。這讓很多人都極為疑惑,這是貽清自己的主意,還是國君的受益?
聽了貽清的話,劉煜便是眉頭緊鎖,瞪了貽清一眼,那意思的就是閉上嘴,什麽都不要再說了。
不過貽清似乎根本沒看到,而是轉過身去麵向大殿之上的大臣們說道,“諸位大臣,我想昨天發生在永壽宮外的事情,諸位是清楚的,太後染指朝政三十餘年,妄圖篡權奪位,意欲自立為君,好在國君聖明,早已察覺端倪,做了準備,這樣才沒讓太後的陰謀得逞。”
“吾王英明神武、中土一統有望!”,此時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秦啟偉突然高喊道,然後跪拜於地,隨著秦啟偉的跪拜,許多大臣們在短暫的愣神之後也同樣高喊著跪拜於地,甚至太師章秋歌也跪拜在地。
偌大的崇文殿之中,唯有劉煜一人站在那裏,聽著這如浪潮般湧向自己的馬屁,劉煜沒有半絲歡喜,反而生出了無限的悲涼,什麽叫做孤家寡人,此時的劉煜終於是徹徹底底的明白了。
自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為什麽這貽清還要這麽做呢?這不是把自己往絕路上逼麽?劉煜微合雙眼,不住的搖著頭,過了一會兒才走上了寶台,重新坐在了龍椅之上,但是此時已經全然沒有之前的英姿勃發了,取而代之的是仿若虛脫一般的,有氣無力的模樣。
“都起來吧。”,劉煜有氣無力的說道,見諸位大臣都起了身,劉煜才看向貽清說道,“你到底想要說些什麽?”
貽清看了劉煜一眼,表情嚴肅,直接又跪在了地上,“臣懇請陛下按律處置叛亂者,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叛亂乃重罪,沒有絲毫姑息的可能!”
內閣首輔、文華殿太學、工部尚書塗誌遠,內閣大臣、文華殿太學、刑部尚書黃其武,內閣大臣、文華殿太學、戶部尚書焦小白,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秦啟偉等人也跪拜於地,拱手高喝,“臣附議”。
隨著內閣大臣們紛紛跪地附議,越來越多的大臣們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之中,過了沒一會兒整個崇文殿之上的大臣們都跪了下來。
看著這些人跪在了地上,劉煜額頭的青筋暴起,狠狠的拍了一下龍書案,然後騰的一下站了起來,伸出一隻手指向貽清,但是緊咬著銀牙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深深的歎了一口氣,“你們這是要將孤逼上絕路啊。”
“陛下,如此輕易的放過叛亂者,恐怕會滋長其囂張氣焰,甚至可能會導致今後出現類似的效仿者。”,貽清能看出劉煜的惱與怒,但是到了這般時刻,已經算是騎虎難下了。
“這事兒能說麽!”,貽清話音剛落,劉煜便怒吼道,劉煜這一吼,原本還拱手直挺著上身的貽清趕忙重新服拜於地。
劉煜緊皺著眉頭閉著眼睛,不住的搖著頭,“她是英宗爺的王後,是孤和秦國公的生母!太後叛亂,這消息傳出去讓莒國的顏麵何在,在孤的顏麵何在!然後你們就要在翻出來秦國公的事情,然後煞有其事的說秦國公是被太後害的,永和朝的王後是被太後害!甚至,膽子再大一些的迴懷疑英宗也是太後害的!世宗爺也是太後害的!”
劉煜的聲音不斷的在這崇文殿之中迴蕩著,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更淒厲,到最後直接是喊破了嗓子。
“她再錯,也是孤的母親,孤不能怪罪她。”,劉煜失神的坐迴了龍椅之上,“為了孤自己,為了莒國的顏麵,孤都不能怪她罪她,隻能當做什麽都沒發生過。孤之所以不提這件事兒,就是想當這件事兒沒發生過,就不想讓這件事兒留下任何的痕跡。”
劉煜其實的情緒似乎是平緩了一些,但是話音剛落,卻又突然的站起身,指著大殿之中的群臣,怒目圓瞪的喝道,“但是你們就非要提!你們想讓孤做什麽?將太後抓迴來?是打算讓孤把太後淩遲還是車裂?是不是要株連九族!要是株連九族,那麽孤和秦國公是不是也要株連掉!”
大殿之上的大臣們隨著劉煜的怒號,不斷的壓低著自己的身子,此時差不多都快趴到地上了,心中都不禁暗罵貽清等人,原本國君就不想當個事兒來看,你們卻非得提出來,不得不說人性本賤啊,沒事兒非得捅這個馬蜂窩。
貽清後悔麽?不後悔,一絲一毫的後悔都沒有,此時他雖然也像其他大臣一樣恨不得趴在地上,但是他既不害怕也不後悔,因為他知道現在做的才是正確的事情,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如同他所說一般,太後策動的這場政變或者說是叛亂,是重罪之中的重罪,是絕對不能赦免的。太後既然能夠在那麽個時刻發動政變,難保今後不會再有類似企圖,昨天她是低了頭、認了輸,但是誰知道她是真心實意還是假意而為之呢?一個能在莒國朝堂染指三十多年的人,難道就這點把戲?不大可能啊,怎麽說都說不過去。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太後是真心實意的認輸了,徹徹底底的安分下去了,但是隻要是國君不處置她,那麽必然是個後患,留下了一個讓人詬病的事情。
涿州公劉謂崖會不會借此起兵作亂?沒有人能打這種包票。昨天在天牢的時候,黃其武跟自己說的那番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貽清很認同黃其武的觀點。
“有些時候越是國君不讓做的事情,才更應該做,因為很多時候他嘴上說不可以,但是內心卻很期盼有人這樣做。”,黃其武的這段話,讓貽清翻來覆去想了一夜,國君從來沒有說過不追究的事兒,他隻不過是不提,或許是因為太後是他的生母,他不能提,所以或許國君正在等一個人提出來,貽清知道這件事兒操作起來是有很大的危險的,畢竟伴君如伴虎啊,如果他賭對了,那麽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但是如果他賭錯了,那麽必然會引起可怕的後果。
思考了一夜之後,最終貽清做出了決定,要在崇文殿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捅破這層窗戶紙,太後搞了政變的這事兒即使國君堅持不追求,但是最起碼也要將消息散不出去,隻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潛在的威脅。至於到底是不是應和了國君的心,也就無所謂了,在他看來國君現階段還不會對自己下死手,而且以國君的智慧來說,應該也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
“孤在這裏也把話說明了,太後沒有搞什麽政變,沒有搞什麽叛亂,隻是英宗托夢讓太後到寺廟之中修身養性,也為英宗祈福而已。”,劉煜皺著眉頭說道,“過了今天,如果還有人說太後是因為政變,是因為叛亂才被孤趕出宮去的,但凡敢有人這樣說,那麽一律就地抄斬!誅九族!”
黃其武微微側了側腦袋,朝貽清看去,貽清察覺到黃其武的目光之後,便微微的搖了搖頭,這樣的舉動讓夾在中間的秦啟偉很是疑惑。
就在這個時候,卻突然聽見寶台之上的國君大喊了一聲,“貽清!”
貽清趕忙拱手挺直了身子,“臣在。”
劉煜深吸了一口氣,“你身為臣子,不圖報國,反倒妄圖攻擊太後,挑動孤同太後的關係,實乃以下犯上,罪不容誅,但念及你曾護佑孤前來新安,功不可沒,所以功過相抵,但是死罪能免,活罪難逃,孤罰你杖責四十,你可認?”
貽清想了想,然後服拜於地,“臣之罪,謝主隆恩!”
見貽清認了罪,劉煜便高喊,“來人,將這貽清拖到午門外,杖責四十!”
午門外,國君身邊的大紅人貽清被褪去了外褲,然後由禁軍杖責了四十大棍,可謂是皮開肉綻、鮮血淋淋。
讓湊在附近的百姓無不稱奇,這倒黴的大官兒到底是犯了什麽罪,才讓國君給扔在這午門外打了棍子,這不單是罰而且是羞辱啊,這麽大個人,光著腚在新安最熱鬧的地方被打屁股,嘖嘖…
不過貽清還算是個硬漢子,直到第三十棍開始才漸漸喊出聲來,四十棍結束之後,杭既白將手中的棍子扔在了地上,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蹲下身子然後對貽清說道,“貽大人,怎麽樣?”
貽清哼哼了幾聲之後才迴答道,“還能喘氣兒。”
見貽清這幅樣子,杭既白不知道為什麽,突然覺得很好笑,“還好是我來執行,不然你還能不能喘氣兒就不一定了。”
貽清冷哼了一聲,什麽都沒說。
杭既白歎了口氣,從懷裏掏出了一個瓷瓶,然後放在貽清麵前,“這是陛下讓太醫院拿來的金瘡藥,迴去自己敷一下吧。”,說著便準備起身離去。
“喂!你們就把老子扔在這了?”,貽清見杭既白轉身就走,也顧不得屁股的疼痛喊道。
杭既白轉過身來,對貽清微微一笑,“陛下的意思是,死罪能免、活罪難逃。所以,貽大人還是自己想想辦法吧。”
“你…”,貽清見杭既白轉身就走,當時就想起來質問他還有沒有良心,但是剛剛動彈就被屁股上的傷勢牽扯,最終不得不繼續趴在地上。
此時的貽清在想一件事兒,陛下到底明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在崇文殿上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在配合自己,還是來真的?
“聖人雲,政,非通天徹地者不可為,不若則國將不國。蓋因如此,中土鮮有女帝,自秦以降,中土帝王多為男兒,唯盛唐女帝武媚一例,而千百年來,欲登大位之女輩數不勝數,如後秦劉氏、上湯穀氏、盛國齊氏蓋莫如此。莒立國以來,曆代先王具反後宮幹政事,及寧和末年,王太子妃以輔佐之名行幹政之事,於朝堂大肆培植黨羽,新君繼位後更以王後之軀參政,莒民稱雙王問政,由此曆仁和、永和、熙和三朝,染指朝政三十餘載,圖謀加害君王,借此篡位奪權、自立為君。永和、熙和之交,太後三弟章文清受命前往紀國督軍,於紀國盜賣軍糧、搶奪田地、強男扮女、欺行霸市,可謂罪行累累、罄竹難書,致使紀國內亂。太後枉顧時局,私掉莒州軍平叛。內閣首輔焦小白以秘折行事奏報,國君欲嚴懲章文清,遭太後反對,君後於崇文殿爭辯,後國君至永壽宮同太後商談,太後黨羽禁軍大統領長生率禁軍包圍永壽宮,欲行叛亂。幸,國君早有準備,由江湖俠客護駕抵禦,挫敗叛亂陰謀,國君仁慈,赦其罪,允太後出宮。”
秦啟偉手稿記載的內容,同官方史料記載完全不同,因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這部被命名為《啟偉實錄》的書稿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引起了朝廷注意,被明定為禁書,直到莒孝宗永泰三十九年才被解禁,這段關於章之涵的曆史在遮遮掩掩了一百六十餘年後才再次被公布於世。
之所以這段曆史能夠隱藏了這麽久,原因就在於劉煜禁止了史官的記錄,他並不願意將這樣的內容記錄在曆史上。
就在政變的第二天,崇文殿的早朝上,劉煜最信任的謀士貽清,卻枉顧國君的想法,直接在早朝上將所有的遮羞布都掀開了,“身為太後,為了一己私欲搞了政變,準備謀權篡位,其罪當誅啊。”
貽清的話直接震動了整個崇文殿上的所有人,太後政變是秘密麽?對於這崇文殿之上的大臣們來說,並不是秘密,甚至有些消息靈通的老百姓都是知道的,但是沒有人敢當著國君的麵說這樣的事情。
如果國君有心懲治太後的話,那麽不會等到這個時候,既然到了這個時候國君都不聲不響的,那就說明國君什麽都不打算做,完全是準備將事情壓下來的,但是萬萬沒想到國君的近臣竟然把事情放在了明麵上。這讓很多人都極為疑惑,這是貽清自己的主意,還是國君的受益?
聽了貽清的話,劉煜便是眉頭緊鎖,瞪了貽清一眼,那意思的就是閉上嘴,什麽都不要再說了。
不過貽清似乎根本沒看到,而是轉過身去麵向大殿之上的大臣們說道,“諸位大臣,我想昨天發生在永壽宮外的事情,諸位是清楚的,太後染指朝政三十餘年,妄圖篡權奪位,意欲自立為君,好在國君聖明,早已察覺端倪,做了準備,這樣才沒讓太後的陰謀得逞。”
“吾王英明神武、中土一統有望!”,此時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秦啟偉突然高喊道,然後跪拜於地,隨著秦啟偉的跪拜,許多大臣們在短暫的愣神之後也同樣高喊著跪拜於地,甚至太師章秋歌也跪拜在地。
偌大的崇文殿之中,唯有劉煜一人站在那裏,聽著這如浪潮般湧向自己的馬屁,劉煜沒有半絲歡喜,反而生出了無限的悲涼,什麽叫做孤家寡人,此時的劉煜終於是徹徹底底的明白了。
自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為什麽這貽清還要這麽做呢?這不是把自己往絕路上逼麽?劉煜微合雙眼,不住的搖著頭,過了一會兒才走上了寶台,重新坐在了龍椅之上,但是此時已經全然沒有之前的英姿勃發了,取而代之的是仿若虛脫一般的,有氣無力的模樣。
“都起來吧。”,劉煜有氣無力的說道,見諸位大臣都起了身,劉煜才看向貽清說道,“你到底想要說些什麽?”
貽清看了劉煜一眼,表情嚴肅,直接又跪在了地上,“臣懇請陛下按律處置叛亂者,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叛亂乃重罪,沒有絲毫姑息的可能!”
內閣首輔、文華殿太學、工部尚書塗誌遠,內閣大臣、文華殿太學、刑部尚書黃其武,內閣大臣、文華殿太學、戶部尚書焦小白,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秦啟偉等人也跪拜於地,拱手高喝,“臣附議”。
隨著內閣大臣們紛紛跪地附議,越來越多的大臣們加入到了這個行列之中,過了沒一會兒整個崇文殿之上的大臣們都跪了下來。
看著這些人跪在了地上,劉煜額頭的青筋暴起,狠狠的拍了一下龍書案,然後騰的一下站了起來,伸出一隻手指向貽清,但是緊咬著銀牙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深深的歎了一口氣,“你們這是要將孤逼上絕路啊。”
“陛下,如此輕易的放過叛亂者,恐怕會滋長其囂張氣焰,甚至可能會導致今後出現類似的效仿者。”,貽清能看出劉煜的惱與怒,但是到了這般時刻,已經算是騎虎難下了。
“這事兒能說麽!”,貽清話音剛落,劉煜便怒吼道,劉煜這一吼,原本還拱手直挺著上身的貽清趕忙重新服拜於地。
劉煜緊皺著眉頭閉著眼睛,不住的搖著頭,“她是英宗爺的王後,是孤和秦國公的生母!太後叛亂,這消息傳出去讓莒國的顏麵何在,在孤的顏麵何在!然後你們就要在翻出來秦國公的事情,然後煞有其事的說秦國公是被太後害的,永和朝的王後是被太後害!甚至,膽子再大一些的迴懷疑英宗也是太後害的!世宗爺也是太後害的!”
劉煜的聲音不斷的在這崇文殿之中迴蕩著,一聲比一聲高,一聲比一聲更淒厲,到最後直接是喊破了嗓子。
“她再錯,也是孤的母親,孤不能怪罪她。”,劉煜失神的坐迴了龍椅之上,“為了孤自己,為了莒國的顏麵,孤都不能怪她罪她,隻能當做什麽都沒發生過。孤之所以不提這件事兒,就是想當這件事兒沒發生過,就不想讓這件事兒留下任何的痕跡。”
劉煜其實的情緒似乎是平緩了一些,但是話音剛落,卻又突然的站起身,指著大殿之中的群臣,怒目圓瞪的喝道,“但是你們就非要提!你們想讓孤做什麽?將太後抓迴來?是打算讓孤把太後淩遲還是車裂?是不是要株連九族!要是株連九族,那麽孤和秦國公是不是也要株連掉!”
大殿之上的大臣們隨著劉煜的怒號,不斷的壓低著自己的身子,此時差不多都快趴到地上了,心中都不禁暗罵貽清等人,原本國君就不想當個事兒來看,你們卻非得提出來,不得不說人性本賤啊,沒事兒非得捅這個馬蜂窩。
貽清後悔麽?不後悔,一絲一毫的後悔都沒有,此時他雖然也像其他大臣一樣恨不得趴在地上,但是他既不害怕也不後悔,因為他知道現在做的才是正確的事情,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如同他所說一般,太後策動的這場政變或者說是叛亂,是重罪之中的重罪,是絕對不能赦免的。太後既然能夠在那麽個時刻發動政變,難保今後不會再有類似企圖,昨天她是低了頭、認了輸,但是誰知道她是真心實意還是假意而為之呢?一個能在莒國朝堂染指三十多年的人,難道就這點把戲?不大可能啊,怎麽說都說不過去。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太後是真心實意的認輸了,徹徹底底的安分下去了,但是隻要是國君不處置她,那麽必然是個後患,留下了一個讓人詬病的事情。
涿州公劉謂崖會不會借此起兵作亂?沒有人能打這種包票。昨天在天牢的時候,黃其武跟自己說的那番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貽清很認同黃其武的觀點。
“有些時候越是國君不讓做的事情,才更應該做,因為很多時候他嘴上說不可以,但是內心卻很期盼有人這樣做。”,黃其武的這段話,讓貽清翻來覆去想了一夜,國君從來沒有說過不追究的事兒,他隻不過是不提,或許是因為太後是他的生母,他不能提,所以或許國君正在等一個人提出來,貽清知道這件事兒操作起來是有很大的危險的,畢竟伴君如伴虎啊,如果他賭對了,那麽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但是如果他賭錯了,那麽必然會引起可怕的後果。
思考了一夜之後,最終貽清做出了決定,要在崇文殿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捅破這層窗戶紙,太後搞了政變的這事兒即使國君堅持不追求,但是最起碼也要將消息散不出去,隻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潛在的威脅。至於到底是不是應和了國君的心,也就無所謂了,在他看來國君現階段還不會對自己下死手,而且以國君的智慧來說,應該也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
“孤在這裏也把話說明了,太後沒有搞什麽政變,沒有搞什麽叛亂,隻是英宗托夢讓太後到寺廟之中修身養性,也為英宗祈福而已。”,劉煜皺著眉頭說道,“過了今天,如果還有人說太後是因為政變,是因為叛亂才被孤趕出宮去的,但凡敢有人這樣說,那麽一律就地抄斬!誅九族!”
黃其武微微側了側腦袋,朝貽清看去,貽清察覺到黃其武的目光之後,便微微的搖了搖頭,這樣的舉動讓夾在中間的秦啟偉很是疑惑。
就在這個時候,卻突然聽見寶台之上的國君大喊了一聲,“貽清!”
貽清趕忙拱手挺直了身子,“臣在。”
劉煜深吸了一口氣,“你身為臣子,不圖報國,反倒妄圖攻擊太後,挑動孤同太後的關係,實乃以下犯上,罪不容誅,但念及你曾護佑孤前來新安,功不可沒,所以功過相抵,但是死罪能免,活罪難逃,孤罰你杖責四十,你可認?”
貽清想了想,然後服拜於地,“臣之罪,謝主隆恩!”
見貽清認了罪,劉煜便高喊,“來人,將這貽清拖到午門外,杖責四十!”
午門外,國君身邊的大紅人貽清被褪去了外褲,然後由禁軍杖責了四十大棍,可謂是皮開肉綻、鮮血淋淋。
讓湊在附近的百姓無不稱奇,這倒黴的大官兒到底是犯了什麽罪,才讓國君給扔在這午門外打了棍子,這不單是罰而且是羞辱啊,這麽大個人,光著腚在新安最熱鬧的地方被打屁股,嘖嘖…
不過貽清還算是個硬漢子,直到第三十棍開始才漸漸喊出聲來,四十棍結束之後,杭既白將手中的棍子扔在了地上,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蹲下身子然後對貽清說道,“貽大人,怎麽樣?”
貽清哼哼了幾聲之後才迴答道,“還能喘氣兒。”
見貽清這幅樣子,杭既白不知道為什麽,突然覺得很好笑,“還好是我來執行,不然你還能不能喘氣兒就不一定了。”
貽清冷哼了一聲,什麽都沒說。
杭既白歎了口氣,從懷裏掏出了一個瓷瓶,然後放在貽清麵前,“這是陛下讓太醫院拿來的金瘡藥,迴去自己敷一下吧。”,說著便準備起身離去。
“喂!你們就把老子扔在這了?”,貽清見杭既白轉身就走,也顧不得屁股的疼痛喊道。
杭既白轉過身來,對貽清微微一笑,“陛下的意思是,死罪能免、活罪難逃。所以,貽大人還是自己想想辦法吧。”
“你…”,貽清見杭既白轉身就走,當時就想起來質問他還有沒有良心,但是剛剛動彈就被屁股上的傷勢牽扯,最終不得不繼續趴在地上。
此時的貽清在想一件事兒,陛下到底明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在崇文殿上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在配合自己,還是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