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大和尚聊了好久,問出心中所有不懂的問題,大和尚是耐心為我們解惑,還給我們講了一些佛教不少知識。
其中包括如何誦經,如何迴向,如何上香,叩拜佛祖,最重要的還是發心所向。
咱們一點點往下說。
現在不該稱他大和尚,應該稱皈依師。
皈依師說誦經要帶赤誠真心,尤其是我們出馬弟子,常年和鬼神打交道,更應該經常去誦經,這樣對我們自身是有好處的。
眾所周知,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教的經典也很多,比如地藏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
他推薦的第一本經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藏經,全稱地藏菩薩本願經文。
誦地藏經好處非常大,在你每日的堅持下,你會發現自身的冤親債主減少了,同時膽子也變得非常大,這種情況自身就會有感應。
如果有改變還要不要繼續送,這個需要自己衡量,如果不想繼續,也可以換成其他的經文,或者換成每日念佛號。
就像我一樣,每日早起都會念地藏王菩薩聖號一百遍。
當然這看個人進步,也是我個人的理解,針對初聞佛法的小白,我認為是有效果的。
正確誦經需從正文開始,比如香讚,淨口業真言這種標題是不需要誦的。
這次來我們還是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在皈依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前往大雄寶殿。
當然寺裏的信眾不止我們三人,皈依師開始上香。
其實上香也是有講究的。
一般我們是用三隻,表示禮敬佛法僧三寶。
拿香的時候我們要用左手拿,點香時候也是左手上前,因為在傳統文化當中,右手是被稱之為殺生之手,表示不敬。
在香火點燃後不要用嘴去吹滅,可以輕輕用手去扇滅。
朝拜的時候,香火一定要高於眉心,然後彎腰三拜。
插香的時候也要注意,先中間後右左,心中默念供養佛法僧,或者念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這才是給佛祖正確上香的步驟。
之後是誦經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是跪著的,還要叩首磕頭。
說實話,挺難堅持的,因為時間比較長,大概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說起給佛祖叩首磕頭,這個不像我們過年給長輩磕頭,也不像上墳給祖先磕頭。
佛教大拜磕頭是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詳細步驟應該是。
肅立合掌於佛前,兩足成外八字,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保持合掌狀,然後彎腰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雙膝隨即跪下。
跪下後,左掌跟隨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位,同時超過右手半掌處。
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隨後,右掌由拜墊中央向右前移動半掌,於左掌看齊,兩掌位置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麵。
注意,這時兩手掌需向上翻,掌心向上承接佛足,頭下垂扣於佛足之下,表示恭敬至誠。
這就是所謂頭麵接足禮。
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麵或拜墊,右手移迴拜墊中央。
左掌舉迴胸前,右掌著地將身體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還有一種起身說法,左手右手扣於胸口打開,表示接受三寶洗禮,接受福報的意思。
這才是大拜磕頭的詳細步驟。
當然地域不同可能稍有差異,我們還要根據當地習俗來。
在皈依師誦經的整個過程中,我不知重複了多少次相同的動作。
文姐和祁丹也是累的不行,但沒有一個人願意放棄。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誦經之後,皈依師把這份功德迴向給每一位信眾,迴向給他們身後無形眾生。
這才徹底結束。
迴向不多說,簡單講就是把這份功德迴饋給你身邊的眾生。
但這裏有個問題,值得我去講講。
曾經有個緣主和我說,他去寺院參加完法會,並沒有效果,讓我給看看究竟是咋迴事。
我也挺納悶的,按理說超度冤親債主之類的,不應該沒效果啊,然後就給他查了查。
查完之後我才明白咋迴事。
他第一步就做錯了,大家可能認為去寺院做這類的法事靠譜,就一股腦的去了,實則做完還沒啥效果。
其實這還真不賴寺院和尚,隻能怪你自己。
不論寺廟也好,道觀也罷都是有護法存在的,這就像皈依師說的,有些動物為了躲避雷劫,願意去寺院修行,慢慢的他們就融入其中,甘願成為寺院的一員,各司其職充當每一個角色。
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守護者,保護著寺院的安危。
如果這樣看,第一道守護者就是門神了。
所以在去寺院的時候,我們首先確定是去幹什麽,如果單單去上香祈福,那無所謂。
如果要去做一些法事,比如超度嬰靈,超度冤親債主,就要通過門神這關。
首先要與門神說明情況,請他放行,隻要你說出需求,一般他們不會攔截,因為寺院本身就講究眾生平等,他們也願意度化一些眾生。
之後,帶他們去想去的地方,找到寺院的大和尚,說明你想辦的事。
這樣才會有一定的效果。
反之,你自己一個人進去了,做了一大堆的事,看似很用心,實則這些冤親債主沒聽見,所以才會感覺沒效果。
這就是有些人參加完法會,沒效果的原因之一。
你想啊,隻有你自己受益了,他們沒聽到豈不是更生氣,整不好迴頭在找你茬,甚至更嚴重。
我這次來報恩寺真的受益匪淺,並不像第一次來那麽懵懂,同時看見了很多稀奇事。
比如,這次還是有好多小動物在,他們是那般乖巧,一動不動聽了整個誦經過程,這裏麵還有一隻白狐。
雖然讓我感到驚奇,但並不是第一次見了。
也許他們真的向往修成正果,所以才每日來聽經聞法,洗刷自己的心靈吧。
與他們相比,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認真對待修行呢。
其中包括如何誦經,如何迴向,如何上香,叩拜佛祖,最重要的還是發心所向。
咱們一點點往下說。
現在不該稱他大和尚,應該稱皈依師。
皈依師說誦經要帶赤誠真心,尤其是我們出馬弟子,常年和鬼神打交道,更應該經常去誦經,這樣對我們自身是有好處的。
眾所周知,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佛教的經典也很多,比如地藏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
他推薦的第一本經文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藏經,全稱地藏菩薩本願經文。
誦地藏經好處非常大,在你每日的堅持下,你會發現自身的冤親債主減少了,同時膽子也變得非常大,這種情況自身就會有感應。
如果有改變還要不要繼續送,這個需要自己衡量,如果不想繼續,也可以換成其他的經文,或者換成每日念佛號。
就像我一樣,每日早起都會念地藏王菩薩聖號一百遍。
當然這看個人進步,也是我個人的理解,針對初聞佛法的小白,我認為是有效果的。
正確誦經需從正文開始,比如香讚,淨口業真言這種標題是不需要誦的。
這次來我們還是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在皈依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前往大雄寶殿。
當然寺裏的信眾不止我們三人,皈依師開始上香。
其實上香也是有講究的。
一般我們是用三隻,表示禮敬佛法僧三寶。
拿香的時候我們要用左手拿,點香時候也是左手上前,因為在傳統文化當中,右手是被稱之為殺生之手,表示不敬。
在香火點燃後不要用嘴去吹滅,可以輕輕用手去扇滅。
朝拜的時候,香火一定要高於眉心,然後彎腰三拜。
插香的時候也要注意,先中間後右左,心中默念供養佛法僧,或者念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這才是給佛祖正確上香的步驟。
之後是誦經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是跪著的,還要叩首磕頭。
說實話,挺難堅持的,因為時間比較長,大概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說起給佛祖叩首磕頭,這個不像我們過年給長輩磕頭,也不像上墳給祖先磕頭。
佛教大拜磕頭是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詳細步驟應該是。
肅立合掌於佛前,兩足成外八字,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指尖。
右手先下,左手仍保持合掌狀,然後彎腰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雙膝隨即跪下。
跪下後,左掌跟隨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位,同時超過右手半掌處。
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隨後,右掌由拜墊中央向右前移動半掌,於左掌看齊,兩掌位置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麵。
注意,這時兩手掌需向上翻,掌心向上承接佛足,頭下垂扣於佛足之下,表示恭敬至誠。
這就是所謂頭麵接足禮。
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麵或拜墊,右手移迴拜墊中央。
左掌舉迴胸前,右掌著地將身體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還有一種起身說法,左手右手扣於胸口打開,表示接受三寶洗禮,接受福報的意思。
這才是大拜磕頭的詳細步驟。
當然地域不同可能稍有差異,我們還要根據當地習俗來。
在皈依師誦經的整個過程中,我不知重複了多少次相同的動作。
文姐和祁丹也是累的不行,但沒有一個人願意放棄。
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誦經之後,皈依師把這份功德迴向給每一位信眾,迴向給他們身後無形眾生。
這才徹底結束。
迴向不多說,簡單講就是把這份功德迴饋給你身邊的眾生。
但這裏有個問題,值得我去講講。
曾經有個緣主和我說,他去寺院參加完法會,並沒有效果,讓我給看看究竟是咋迴事。
我也挺納悶的,按理說超度冤親債主之類的,不應該沒效果啊,然後就給他查了查。
查完之後我才明白咋迴事。
他第一步就做錯了,大家可能認為去寺院做這類的法事靠譜,就一股腦的去了,實則做完還沒啥效果。
其實這還真不賴寺院和尚,隻能怪你自己。
不論寺廟也好,道觀也罷都是有護法存在的,這就像皈依師說的,有些動物為了躲避雷劫,願意去寺院修行,慢慢的他們就融入其中,甘願成為寺院的一員,各司其職充當每一個角色。
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守護者,保護著寺院的安危。
如果這樣看,第一道守護者就是門神了。
所以在去寺院的時候,我們首先確定是去幹什麽,如果單單去上香祈福,那無所謂。
如果要去做一些法事,比如超度嬰靈,超度冤親債主,就要通過門神這關。
首先要與門神說明情況,請他放行,隻要你說出需求,一般他們不會攔截,因為寺院本身就講究眾生平等,他們也願意度化一些眾生。
之後,帶他們去想去的地方,找到寺院的大和尚,說明你想辦的事。
這樣才會有一定的效果。
反之,你自己一個人進去了,做了一大堆的事,看似很用心,實則這些冤親債主沒聽見,所以才會感覺沒效果。
這就是有些人參加完法會,沒效果的原因之一。
你想啊,隻有你自己受益了,他們沒聽到豈不是更生氣,整不好迴頭在找你茬,甚至更嚴重。
我這次來報恩寺真的受益匪淺,並不像第一次來那麽懵懂,同時看見了很多稀奇事。
比如,這次還是有好多小動物在,他們是那般乖巧,一動不動聽了整個誦經過程,這裏麵還有一隻白狐。
雖然讓我感到驚奇,但並不是第一次見了。
也許他們真的向往修成正果,所以才每日來聽經聞法,洗刷自己的心靈吧。
與他們相比,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認真對待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