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梁祝公演(二)
開局不當舔狗,反手重啟華流巔峰 作者:膨脹的沃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熟悉的“敲門聲”響起後,舞台下一片安排。
《命運交響曲》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演出了一個多月,有不少人也在各種渠道裏聽過這首曲子。
但還是有不少的人,第一次聽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
像交響樂這種演奏形式,隻有在現場聽才會覺得最為震撼。
半個多小時後,作為開場的《命運交響曲》剛演奏結束。
嘩啦啦。
場內掌聲雷動。
把周知非都給嚇了一跳。
《命運交響曲》他都聽了不知道多少遍,早就沒什麽感覺了。
聽著現場的掌聲,他對觀眾的狂熱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命運交響曲》在國內有那麽受歡迎麽?
周知非不知道,並不是《命運交響曲》在國內真有那麽受歡迎,而是觀眾席上很多人故意大聲鼓掌的。
這部作品是典型的西方古典主義的大成之作,擁有很多西方的文化底蘊在裏麵,很多國人壓根就聽不懂曲子的內涵。
但是越聽不懂,就越要表現自己聽懂了。
畢竟在那麽多攝像機的鏡頭前,自己絕對不能在全國觀眾麵前露了怯。
音樂是有共性的,那些真正聽懂了的人大都隻是輕輕的鼓了鼓掌。
就比如坐周知非旁邊的荀小雲,跟別人截然不同的反應,差點讓周知非以為他並不喜歡這部作品。
荀小雲扭頭看向了他,臉帶笑意的頷首道:“不錯。”
周知非撓了撓頭,開口道:“謝謝。”
就在此時,他突然有點明悟。
那些鼓掌聲音那麽大的人,不會都是裝的吧。
他就說嘛,現場哪來那麽多的“知音”。
稍作休息調整後。
大氣磅礴的管弦樂,響徹羊城大劇院。
《月亮之上》交響樂版可就比《命運交響樂》容易聽懂多了,而且聽了就讓人聽了鬥誌昂揚。
交響樂版雖然在旋律上有諸多原創,但是在高潮部分一聽就屬於歌曲《月亮之上》。
顯然改編自流行樂的《月亮之上》交響樂版,要比《命運交響曲》更加的接地氣。
某種程度上,《命運交響曲》即使是在西方國家,都算是曲高和寡了。
一曲終了。
現場觀眾的掌聲,明顯就沒有《命運交響曲》來得那麽熱烈。
按理說這首曲子不說9成那也有8成的觀眾能聽懂,反響怎麽還不如上一部作品。
周知非沉思了一會,猜測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家聽得懂。
因為聽懂了,所以就不用打腫臉充胖子。
鼓掌的時候,也變得遊刃有餘了。
不知道怎麽的,周知非突然覺得這槽點是真特麽多。
公演還在繼續,而且接下來的才是今晚這場演出的重點。
因為演出的樂器有所差異,羊城愛樂樂團花了一點時間以作調整。
《梁祝》在前世公開演出後,其實是有很多改進的小版本。
除了小提琴之外,這首曲子裏用到的樂器,其實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
從最初的全部采用西方管弦樂器,到後麵逐漸加入一些自己的民族樂器。直到後麵還衍生了琵琶版、古箏版、胡琴版等諸多版本。
每一個版本都有著它不同的側重點,但要說影響最深遠的還得是最初的小提琴協奏曲版本。
周知非不是沒有考慮過在首次公演時加入民族樂器 ,但是後來想了想,還是否定了這個想法。
《梁祝》能夠成為世界名曲,被眾多海內外樂團爭相演奏,就是因為它“通俗化”的演奏樂器。
如果加入古箏、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管弦樂器,這對國外樂團來說就有些過於抽象,不利於在國外的傳播。
以前的新東大想要被世界重新認識,必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好不好都是後麵的事。
所以周知非最後決定還是按照前世的軌跡,《梁祝》的首次公演采用的都是西方管弦樂器那一套。
至於添加民族樂器來合並演奏,可以等曲子流傳開了之後在搞。
而且,周知非覺得華國的音樂格局會更大一點,更注重的應該是樂曲裏的內核,而不是演奏形式。
就像我們華夏人從來就不講究血統,而是文化的認同。
調整完畢後。
黃德倫背對著觀眾席,輕輕舞動手上的指揮棒,
即使台下的觀眾剛剛聽得心潮澎湃,也不影響大家這會認真傾聽。
而後。
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了優美和輕柔的旋律。仿佛在講述著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求學的路上,一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熟知《梁祝》故事的聽眾,腦海裏不自覺的浮現出一幅幅兩人相處時的場景。
開篇部分是作品的引子,由雙簧管奏出了整部作品的主題音調,取材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這是因為《梁山伯和祝英台》本身就是越劇,而創作者何占豪本人當過越劇演員,也特別的喜歡越劇,所以在協奏曲裏加入了大量越劇的元素。
引子過後,便是《梁祝》的呈現部,也即是西方慣用說法的第一樂章。
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兩人相愛的過程。這個主題,同樣是取材自越劇的音樂素材。
特點就是旋律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表現梁祝相愛時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下行時則預示著他們遇到的曲折和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
接下來是整個樂章的華彩樂段,是為小提琴獨奏,也是整部作品裏最為輕快和歡悅的樂段,展現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俗話說開頭有多甜結局就會有多虐,自呈示部的結尾開始,歡快的節奏就開始急轉直下了。
當聽眾還沉浸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係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來大管和大提琴低沉的聲音,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夾雜著略顯可怕的鑼聲,都在預示著悲劇的即將發生。
而且隨著進程的越往後麵,演奏的旋律就愈發衝突。極富感染力的節奏,也揪住了聽眾們的心。
然後,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悲痛欲絕的撲倒在他的新墳之前。
終於,祝英台縱身投墳,以自己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後的控訴。
樂團以最強的力度,傾瀉出了怨憤與同情,樂曲達到了最高潮。
……
《命運交響曲》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演出了一個多月,有不少人也在各種渠道裏聽過這首曲子。
但還是有不少的人,第一次聽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
像交響樂這種演奏形式,隻有在現場聽才會覺得最為震撼。
半個多小時後,作為開場的《命運交響曲》剛演奏結束。
嘩啦啦。
場內掌聲雷動。
把周知非都給嚇了一跳。
《命運交響曲》他都聽了不知道多少遍,早就沒什麽感覺了。
聽著現場的掌聲,他對觀眾的狂熱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命運交響曲》在國內有那麽受歡迎麽?
周知非不知道,並不是《命運交響曲》在國內真有那麽受歡迎,而是觀眾席上很多人故意大聲鼓掌的。
這部作品是典型的西方古典主義的大成之作,擁有很多西方的文化底蘊在裏麵,很多國人壓根就聽不懂曲子的內涵。
但是越聽不懂,就越要表現自己聽懂了。
畢竟在那麽多攝像機的鏡頭前,自己絕對不能在全國觀眾麵前露了怯。
音樂是有共性的,那些真正聽懂了的人大都隻是輕輕的鼓了鼓掌。
就比如坐周知非旁邊的荀小雲,跟別人截然不同的反應,差點讓周知非以為他並不喜歡這部作品。
荀小雲扭頭看向了他,臉帶笑意的頷首道:“不錯。”
周知非撓了撓頭,開口道:“謝謝。”
就在此時,他突然有點明悟。
那些鼓掌聲音那麽大的人,不會都是裝的吧。
他就說嘛,現場哪來那麽多的“知音”。
稍作休息調整後。
大氣磅礴的管弦樂,響徹羊城大劇院。
《月亮之上》交響樂版可就比《命運交響樂》容易聽懂多了,而且聽了就讓人聽了鬥誌昂揚。
交響樂版雖然在旋律上有諸多原創,但是在高潮部分一聽就屬於歌曲《月亮之上》。
顯然改編自流行樂的《月亮之上》交響樂版,要比《命運交響曲》更加的接地氣。
某種程度上,《命運交響曲》即使是在西方國家,都算是曲高和寡了。
一曲終了。
現場觀眾的掌聲,明顯就沒有《命運交響曲》來得那麽熱烈。
按理說這首曲子不說9成那也有8成的觀眾能聽懂,反響怎麽還不如上一部作品。
周知非沉思了一會,猜測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家聽得懂。
因為聽懂了,所以就不用打腫臉充胖子。
鼓掌的時候,也變得遊刃有餘了。
不知道怎麽的,周知非突然覺得這槽點是真特麽多。
公演還在繼續,而且接下來的才是今晚這場演出的重點。
因為演出的樂器有所差異,羊城愛樂樂團花了一點時間以作調整。
《梁祝》在前世公開演出後,其實是有很多改進的小版本。
除了小提琴之外,這首曲子裏用到的樂器,其實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
從最初的全部采用西方管弦樂器,到後麵逐漸加入一些自己的民族樂器。直到後麵還衍生了琵琶版、古箏版、胡琴版等諸多版本。
每一個版本都有著它不同的側重點,但要說影響最深遠的還得是最初的小提琴協奏曲版本。
周知非不是沒有考慮過在首次公演時加入民族樂器 ,但是後來想了想,還是否定了這個想法。
《梁祝》能夠成為世界名曲,被眾多海內外樂團爭相演奏,就是因為它“通俗化”的演奏樂器。
如果加入古箏、琵琶、二胡、竹笛等民族管弦樂器,這對國外樂團來說就有些過於抽象,不利於在國外的傳播。
以前的新東大想要被世界重新認識,必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好不好都是後麵的事。
所以周知非最後決定還是按照前世的軌跡,《梁祝》的首次公演采用的都是西方管弦樂器那一套。
至於添加民族樂器來合並演奏,可以等曲子流傳開了之後在搞。
而且,周知非覺得華國的音樂格局會更大一點,更注重的應該是樂曲裏的內核,而不是演奏形式。
就像我們華夏人從來就不講究血統,而是文化的認同。
調整完畢後。
黃德倫背對著觀眾席,輕輕舞動手上的指揮棒,
即使台下的觀眾剛剛聽得心潮澎湃,也不影響大家這會認真傾聽。
而後。
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了優美和輕柔的旋律。仿佛在講述著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求學的路上,一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熟知《梁祝》故事的聽眾,腦海裏不自覺的浮現出一幅幅兩人相處時的場景。
開篇部分是作品的引子,由雙簧管奏出了整部作品的主題音調,取材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這是因為《梁山伯和祝英台》本身就是越劇,而創作者何占豪本人當過越劇演員,也特別的喜歡越劇,所以在協奏曲裏加入了大量越劇的元素。
引子過後,便是《梁祝》的呈現部,也即是西方慣用說法的第一樂章。
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了兩人相愛的過程。這個主題,同樣是取材自越劇的音樂素材。
特點就是旋律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表現梁祝相愛時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向往與追求,下行時則預示著他們遇到的曲折和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
接下來是整個樂章的華彩樂段,是為小提琴獨奏,也是整部作品裏最為輕快和歡悅的樂段,展現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俗話說開頭有多甜結局就會有多虐,自呈示部的結尾開始,歡快的節奏就開始急轉直下了。
當聽眾還沉浸在梁山伯和祝英台係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來大管和大提琴低沉的聲音,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夾雜著略顯可怕的鑼聲,都在預示著悲劇的即將發生。
而且隨著進程的越往後麵,演奏的旋律就愈發衝突。極富感染力的節奏,也揪住了聽眾們的心。
然後,梁山伯死了,祝英台悲痛欲絕的撲倒在他的新墳之前。
終於,祝英台縱身投墳,以自己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後的控訴。
樂團以最強的力度,傾瀉出了怨憤與同情,樂曲達到了最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