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與羅刹國開戰並非上策。”戶部尚書李大人站了出來,拱手說道,“我朝與羅刹國交戰多年,雙方各有勝負,若貿然開啟戰端,隻怕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啊。”
“李大人此言差矣。”兵部尚書張大人反駁道,“羅刹國屢屢犯邊,若不嚴懲,我大盛朝的威嚴何在?邊疆百姓又怎能安居樂業?”
麵對兵部尚書張大人的反駁,戶部尚書李大人微微皺眉,但並未退縮,他繼續說道:“張大人所言雖壯,然則國家之治,非止於兵戈。我朝正值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若因一時之氣而興兵,恐傷國本。
且羅刹國地廣人稀,民風剽悍,若戰事一起,必將是曠日持久之戰,我朝能否承受得起此等消耗,尚需三思。”
朝堂之上,氣氛驟然緊張,兩大尚書各執一詞,其餘大臣也紛紛表態,或支持李大人,強調民生之重;或力挺張大人,主張以武力扞衛國威。
仁康帝端坐龍椅,目光深邃,似乎在權衡著每一句話的分量。他輕輕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待朝堂再次安靜下來後,緩緩開口:“二位尚書所言皆有其理,然則朕以為,國之大者,在於民心,在於社稷。羅刹犯邊,實乃挑釁我大盛朝之威嚴,若置之不理,民心何安?社稷何存?”
他語氣一頓,目光更加堅定:“但朕亦知,戰事一起,百姓必受其苦。因此,朕決定,一方麵加強邊防,嚴陣以待;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羅刹,探其虛實,尋求和談之機。若羅刹願退兵止戈,自是上策;若其執迷不悟,我大盛朝亦不懼一戰!”
李大人目光轉向鴻臚寺卿,期待能從這位專司外交事務的大臣那裏捕捉到一絲和談的曙光。鴻臚寺卿感受到李大人的注視,微微頷首,神色凝重而沉穩。
“陛下聖明,臣以為,和談之路雖難,卻非不可行。”鴻臚寺卿拱手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堅定,“羅刹國雖強,但其內部亦非鐵板一塊。我朝若能派遣精明強幹的使者,攜帶厚禮,以誠相待,或可探得其內部矛盾,找到和談的契機。”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況且,我朝與羅刹國之間,並非沒有共同利益。若能通過和談,達成某些互利共贏的協議,不僅可解當前之困,更可為未來兩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奠定基礎。”
李大人聽後,心中稍感寬慰。他深知,鴻臚寺卿在外交事務上素有建樹,其言必有其道理。他轉而看向仁康帝,剛要推舉使臣人選,就聽到武將行列傳來一聲冷笑。
這聲冷笑在朝堂之上顯得格外刺耳,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武將行列中,一位身著鎧甲的將軍跨前一步,麵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不屑與挑釁。
“哼,鴻臚寺卿此言差矣。”將軍拱手,但語氣中並無半點敬意,“和談?那不過是軟弱者的借口罷了!我大盛朝自古以來便是泱泱大國,何曾畏懼過任何挑戰?羅刹國雖強,但我大盛朝的勇士亦非等閑之輩,豈會因一時之利而放棄戰鬥到底的決心?”
將軍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一般敲擊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仿佛要將每一個反對的聲音都壓下去。
“況且,”將軍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和談不過是延緩戰爭的手段,難道真要等到羅刹國的鐵騎踏遍我大盛朝的每一寸土地,才後悔今日未能果斷出擊?那時,民心已失,社稷難安,再談和談,豈不是為時已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嘩然。武將們紛紛點頭,讚同之聲不絕於耳。他們眼中閃爍著對石將軍的敬仰與對戰鬥的渴望,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在大盛朝的疆場上奮勇殺敵的英勇身姿。
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顯然對石將軍的激進言論感到不安。他們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力,更明白和談對於維護國家穩定與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在石將軍那強大的氣場下,他們卻隻能默默無語,心中暗自擔憂。
“石將軍言之有理。”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威嚴與沉穩,“然而,鴻臚寺卿所言亦非無稽之談。和談與戰爭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大盛朝既要有敢於亮劍的勇氣與決心,也要有善於外交的智慧與謀略。”
仁康帝的話語如同一劑清涼的風,吹散了朝堂上的些許火藥味。他繼續說道:“朕決定,派遣使者前往羅刹國進行和談試探。同時,加強邊防軍事準備以防不測。至於使者的人選……”
仁康帝的目光在朝堂上掃視了一圈最終停留在了李大人的身上。“李愛卿可有人選推薦?”
李大人心中一緊,他知道這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任。他深吸一口氣穩定心神然後拱手說道:“臣推薦禮部侍郎張瑞祥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張大人精通多國語言且為人機智勇敢善於應對各種複雜局麵。”
仁康帝微微點頭,剛要開口,就看到現任保齡侯,史氏的兄長,賈赦的親舅舅,越過眾臣,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李大人所薦之人雖有其長,但未必能勝任此等重任。”史侯的聲音洪亮,在朝堂上迴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大人聞言,臉色微變,他沒想到保齡侯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他看向史侯,眼神中帶著一絲不解與疑惑。
仁康帝的目光也轉向了保齡侯,他微微皺眉,似乎對他的突然發言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恢複了平靜,淡淡地問道:“哦?史愛卿有何高見?”
史侯拱手行禮,然後朗聲說道:“陛下,和談之事非同小可,關乎國家之安危、民族之榮辱。張瑞祥雖有其才,但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威望,難以在羅刹國麵前展現我大盛朝的威嚴與實力。
臣以為,應選派一位更有分量、更有經驗的大臣前往,方能彰顯陛下對和談的重視與誠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武將們紛紛看向史侯,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他們覺得史侯說得有道理,和談確實需要一位更有分量的大臣去主持。
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他們擔心史侯會借此機會推薦自己的人選,從而引發更大的爭議。
仁康帝微微皺眉,目光銳利地看向史侯,緩緩開口:“哦,那愛卿以為該派何人前往?”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說道:“榮國公賈源,不僅威望卓著,且早年曾隨太祖征戰四方,對外族習性頗為了解。更兼其為人沉穩機智,善於察言觀色,若由他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定能不負陛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掀起波瀾。榮國公賈源,作為開國功臣,其威望與地位在朝中無人能及。然而,他年事已高,且多年未涉朝政,此次突然被史侯提及,讓眾臣都感到意外。
仁康帝目光深沉的看向史侯,片刻後,他緩緩開口:“榮國公,確實是我朝之重臣。然而,他年事已高,此次和談又關乎國家大局,朕擔心他的身體難以承受。”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繼續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源公年事已高,確實令人擔憂。但臣以為,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榮國公雖上了年紀,可他的兒子賈代善,長孫賈赦,皆是才俊出眾之輩。
尤其是賈赦,他不僅繼承了榮國公的智慧與勇氣,更是在陛下身邊曆練多年,可謂是年輕一輩的翹楚。
再者,榮國府背後的東北軍,更是我朝之精銳,其威名遠播,足以震懾宵小。若由賈赦前往,不僅能在和談桌上彰顯我國之實力與誠意,更能在關鍵時刻,以東北軍為後盾,確保和談的順利進行。
臣鬥膽建議,陛下可斟酌考慮,讓賈赦作為副使,陪同榮國公一同前往和談。這樣既能確保和談的成功,又能讓年輕一輩得到曆練,為我朝培養未來的棟梁之才。”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熱鬧了起來。那些與榮國府素有間隙的朝臣,此刻也紛紛出言附和。
太子一係的官員見狀,更是唯恐天下不亂,也紛紛站了出來。
仁康帝看著底下鬧哄哄的大臣,眼底寒意漸濃。他輕咳一聲,瞬間讓朝堂上的喧囂安靜了下來。
“諸位愛卿,”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國家大事,豈容爾等如此喧嘩?今日議題,關乎國家和平與穩定,朕希望諸位能以大局為重,勿要因個人恩怨而誤了國事。”
朝堂之上,大臣們聞言皆是一凜,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仁康帝的目光。
仁康帝冷冷的掃了史侯一眼,冷聲道:“朕打算往東北增軍,聽聞愛卿長子文韜武略,頗有建樹,不知可否為國效力,前往東北協理軍務?”
史侯聞言,心中一驚,額頭瞬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陛下,”史侯小心翼翼地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犬子雖有些許才學,但尚年輕,缺乏曆練。東北軍務繁重,臣恐犬子難以勝任,恐誤了陛下的大事。”
仁康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如炬地注視著史侯:“史愛卿此言差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賈鼏求學多年,如今正是彰顯其才學之時。再者,軍中曆練,方能成就大器。史愛卿莫非是擔心愛子在軍中有所閃失,故而不敢讓其前往?”
史侯聞言,臉色更加蒼白,額頭上的汗珠滾落而下。他深知,仁康帝此言已是在敲打他,若再推辭,恐怕會惹來更大的麻煩。
“陛下,”史侯咬了咬牙,終是下定了決心,“犬子雖年輕,但臣願讓其前往東北,為國效力。”
仁康帝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對史侯的讚許:“史愛卿能如此深明大義,朕心甚慰。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需要像史愛卿這樣忠心耿耿、勇於擔當的棟梁之才。諸位卿家當以史愛卿為榜樣,齊心協力,共謀國事,為朕分憂,為百姓謀福。
說到這裏,仁康帝的語氣微微一頓,目光掃過全場,繼續說道:“晚些時間,朕會讓人統計一下,看看還有哪些官家的子弟願意為國效力。朕希望,諸位愛卿不要藏著掖著,有合適的人選盡管推薦。年輕人嘛,就該多曆練才是。”
眾臣聞言,有的麵露沉思,有的則微微頷首。然而,在這沉默的氛圍中,武將們的反應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摩拳擦掌,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仿佛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自己的子弟在邊疆建功立業,為國家爭光。
“陛下英明!”一位武將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激動與敬意,“臣家中子侄,自幼習武,一直夢想著能夠為國效力,保衛邊疆。臣願意推薦他們前往東北,為國捐軀,在所不辭!”
“臣也願意!”另一位武將緊隨其後,聲音堅定而有力,“臣的兄弟子侄們,個個都是英雄,他們渴望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請陛下給他們一個機會!”
隨著武將們的紛紛表態,朝堂上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而詭異。大臣們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著仁康帝的意圖,同時也為自己的家族子弟的未來擔憂。
仁康帝見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著禮部侍郎張瑞祥出使羅刹,表明我朝對於邊疆局勢的嚴正立場。若羅刹國仍冥頑不靈,妄圖侵犯我國領土,則由二皇子水禔親率大軍,誓要保衛國家疆土,維護百姓安寧。
同時,朕決定,三日後,諸位愛卿家的子侄,凡有誌於為國效力者,皆可隨同大軍一同出發,共赴邊疆,為國效力。”
“李大人此言差矣。”兵部尚書張大人反駁道,“羅刹國屢屢犯邊,若不嚴懲,我大盛朝的威嚴何在?邊疆百姓又怎能安居樂業?”
麵對兵部尚書張大人的反駁,戶部尚書李大人微微皺眉,但並未退縮,他繼續說道:“張大人所言雖壯,然則國家之治,非止於兵戈。我朝正值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若因一時之氣而興兵,恐傷國本。
且羅刹國地廣人稀,民風剽悍,若戰事一起,必將是曠日持久之戰,我朝能否承受得起此等消耗,尚需三思。”
朝堂之上,氣氛驟然緊張,兩大尚書各執一詞,其餘大臣也紛紛表態,或支持李大人,強調民生之重;或力挺張大人,主張以武力扞衛國威。
仁康帝端坐龍椅,目光深邃,似乎在權衡著每一句話的分量。他輕輕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待朝堂再次安靜下來後,緩緩開口:“二位尚書所言皆有其理,然則朕以為,國之大者,在於民心,在於社稷。羅刹犯邊,實乃挑釁我大盛朝之威嚴,若置之不理,民心何安?社稷何存?”
他語氣一頓,目光更加堅定:“但朕亦知,戰事一起,百姓必受其苦。因此,朕決定,一方麵加強邊防,嚴陣以待;另一方麵,派遣使者前往羅刹,探其虛實,尋求和談之機。若羅刹願退兵止戈,自是上策;若其執迷不悟,我大盛朝亦不懼一戰!”
李大人目光轉向鴻臚寺卿,期待能從這位專司外交事務的大臣那裏捕捉到一絲和談的曙光。鴻臚寺卿感受到李大人的注視,微微頷首,神色凝重而沉穩。
“陛下聖明,臣以為,和談之路雖難,卻非不可行。”鴻臚寺卿拱手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堅定,“羅刹國雖強,但其內部亦非鐵板一塊。我朝若能派遣精明強幹的使者,攜帶厚禮,以誠相待,或可探得其內部矛盾,找到和談的契機。”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況且,我朝與羅刹國之間,並非沒有共同利益。若能通過和談,達成某些互利共贏的協議,不僅可解當前之困,更可為未來兩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奠定基礎。”
李大人聽後,心中稍感寬慰。他深知,鴻臚寺卿在外交事務上素有建樹,其言必有其道理。他轉而看向仁康帝,剛要推舉使臣人選,就聽到武將行列傳來一聲冷笑。
這聲冷笑在朝堂之上顯得格外刺耳,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武將行列中,一位身著鎧甲的將軍跨前一步,麵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不屑與挑釁。
“哼,鴻臚寺卿此言差矣。”將軍拱手,但語氣中並無半點敬意,“和談?那不過是軟弱者的借口罷了!我大盛朝自古以來便是泱泱大國,何曾畏懼過任何挑戰?羅刹國雖強,但我大盛朝的勇士亦非等閑之輩,豈會因一時之利而放棄戰鬥到底的決心?”
將軍的聲音鏗鏘有力,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一般敲擊在朝堂之上。他的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仿佛要將每一個反對的聲音都壓下去。
“況且,”將軍目光如炬,掃視過朝堂眾人,“和談不過是延緩戰爭的手段,難道真要等到羅刹國的鐵騎踏遍我大盛朝的每一寸土地,才後悔今日未能果斷出擊?那時,民心已失,社稷難安,再談和談,豈不是為時已晚?”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嘩然。武將們紛紛點頭,讚同之聲不絕於耳。他們眼中閃爍著對石將軍的敬仰與對戰鬥的渴望,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在大盛朝的疆場上奮勇殺敵的英勇身姿。
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顯然對石將軍的激進言論感到不安。他們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力,更明白和談對於維護國家穩定與和平的重要性。然而,在石將軍那強大的氣場下,他們卻隻能默默無語,心中暗自擔憂。
“石將軍言之有理。”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威嚴與沉穩,“然而,鴻臚寺卿所言亦非無稽之談。和談與戰爭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大盛朝既要有敢於亮劍的勇氣與決心,也要有善於外交的智慧與謀略。”
仁康帝的話語如同一劑清涼的風,吹散了朝堂上的些許火藥味。他繼續說道:“朕決定,派遣使者前往羅刹國進行和談試探。同時,加強邊防軍事準備以防不測。至於使者的人選……”
仁康帝的目光在朝堂上掃視了一圈最終停留在了李大人的身上。“李愛卿可有人選推薦?”
李大人心中一緊,他知道這是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重任。他深吸一口氣穩定心神然後拱手說道:“臣推薦禮部侍郎張瑞祥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張大人精通多國語言且為人機智勇敢善於應對各種複雜局麵。”
仁康帝微微點頭,剛要開口,就看到現任保齡侯,史氏的兄長,賈赦的親舅舅,越過眾臣,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李大人所薦之人雖有其長,但未必能勝任此等重任。”史侯的聲音洪亮,在朝堂上迴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大人聞言,臉色微變,他沒想到保齡侯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他看向史侯,眼神中帶著一絲不解與疑惑。
仁康帝的目光也轉向了保齡侯,他微微皺眉,似乎對他的突然發言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恢複了平靜,淡淡地問道:“哦?史愛卿有何高見?”
史侯拱手行禮,然後朗聲說道:“陛下,和談之事非同小可,關乎國家之安危、民族之榮辱。張瑞祥雖有其才,但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威望,難以在羅刹國麵前展現我大盛朝的威嚴與實力。
臣以為,應選派一位更有分量、更有經驗的大臣前往,方能彰顯陛下對和談的重視與誠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武將們紛紛看向史侯,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他們覺得史侯說得有道理,和談確實需要一位更有分量的大臣去主持。
而文臣們則麵露憂色,他們擔心史侯會借此機會推薦自己的人選,從而引發更大的爭議。
仁康帝微微皺眉,目光銳利地看向史侯,緩緩開口:“哦,那愛卿以為該派何人前往?”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說道:“榮國公賈源,不僅威望卓著,且早年曾隨太祖征戰四方,對外族習性頗為了解。更兼其為人沉穩機智,善於察言觀色,若由他擔任此次和談使者,定能不負陛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掀起波瀾。榮國公賈源,作為開國功臣,其威望與地位在朝中無人能及。然而,他年事已高,且多年未涉朝政,此次突然被史侯提及,讓眾臣都感到意外。
仁康帝目光深沉的看向史侯,片刻後,他緩緩開口:“榮國公,確實是我朝之重臣。然而,他年事已高,此次和談又關乎國家大局,朕擔心他的身體難以承受。”
史侯心中早有打算,他微微一頓,然後繼續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源公年事已高,確實令人擔憂。但臣以為,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榮國公雖上了年紀,可他的兒子賈代善,長孫賈赦,皆是才俊出眾之輩。
尤其是賈赦,他不僅繼承了榮國公的智慧與勇氣,更是在陛下身邊曆練多年,可謂是年輕一輩的翹楚。
再者,榮國府背後的東北軍,更是我朝之精銳,其威名遠播,足以震懾宵小。若由賈赦前往,不僅能在和談桌上彰顯我國之實力與誠意,更能在關鍵時刻,以東北軍為後盾,確保和談的順利進行。
臣鬥膽建議,陛下可斟酌考慮,讓賈赦作為副使,陪同榮國公一同前往和談。這樣既能確保和談的成功,又能讓年輕一輩得到曆練,為我朝培養未來的棟梁之才。”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熱鬧了起來。那些與榮國府素有間隙的朝臣,此刻也紛紛出言附和。
太子一係的官員見狀,更是唯恐天下不亂,也紛紛站了出來。
仁康帝看著底下鬧哄哄的大臣,眼底寒意漸濃。他輕咳一聲,瞬間讓朝堂上的喧囂安靜了下來。
“諸位愛卿,”仁康帝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國家大事,豈容爾等如此喧嘩?今日議題,關乎國家和平與穩定,朕希望諸位能以大局為重,勿要因個人恩怨而誤了國事。”
朝堂之上,大臣們聞言皆是一凜,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仁康帝的目光。
仁康帝冷冷的掃了史侯一眼,冷聲道:“朕打算往東北增軍,聽聞愛卿長子文韜武略,頗有建樹,不知可否為國效力,前往東北協理軍務?”
史侯聞言,心中一驚,額頭瞬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陛下,”史侯小心翼翼地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犬子雖有些許才學,但尚年輕,缺乏曆練。東北軍務繁重,臣恐犬子難以勝任,恐誤了陛下的大事。”
仁康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如炬地注視著史侯:“史愛卿此言差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賈鼏求學多年,如今正是彰顯其才學之時。再者,軍中曆練,方能成就大器。史愛卿莫非是擔心愛子在軍中有所閃失,故而不敢讓其前往?”
史侯聞言,臉色更加蒼白,額頭上的汗珠滾落而下。他深知,仁康帝此言已是在敲打他,若再推辭,恐怕會惹來更大的麻煩。
“陛下,”史侯咬了咬牙,終是下定了決心,“犬子雖年輕,但臣願讓其前往東北,為國效力。”
仁康帝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目光中透露出對史侯的讚許:“史愛卿能如此深明大義,朕心甚慰。國家正值用人之際,需要像史愛卿這樣忠心耿耿、勇於擔當的棟梁之才。諸位卿家當以史愛卿為榜樣,齊心協力,共謀國事,為朕分憂,為百姓謀福。
說到這裏,仁康帝的語氣微微一頓,目光掃過全場,繼續說道:“晚些時間,朕會讓人統計一下,看看還有哪些官家的子弟願意為國效力。朕希望,諸位愛卿不要藏著掖著,有合適的人選盡管推薦。年輕人嘛,就該多曆練才是。”
眾臣聞言,有的麵露沉思,有的則微微頷首。然而,在這沉默的氛圍中,武將們的反應尤為引人注目。他們摩拳擦掌,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仿佛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自己的子弟在邊疆建功立業,為國家爭光。
“陛下英明!”一位武將率先開口,聲音中帶著激動與敬意,“臣家中子侄,自幼習武,一直夢想著能夠為國效力,保衛邊疆。臣願意推薦他們前往東北,為國捐軀,在所不辭!”
“臣也願意!”另一位武將緊隨其後,聲音堅定而有力,“臣的兄弟子侄們,個個都是英雄,他們渴望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請陛下給他們一個機會!”
隨著武將們的紛紛表態,朝堂上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而詭異。大臣們麵麵相覷,心中暗自揣測著仁康帝的意圖,同時也為自己的家族子弟的未來擔憂。
仁康帝見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著禮部侍郎張瑞祥出使羅刹,表明我朝對於邊疆局勢的嚴正立場。若羅刹國仍冥頑不靈,妄圖侵犯我國領土,則由二皇子水禔親率大軍,誓要保衛國家疆土,維護百姓安寧。
同時,朕決定,三日後,諸位愛卿家的子侄,凡有誌於為國效力者,皆可隨同大軍一同出發,共赴邊疆,為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