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陌刀 玄甲 秦銳士
第一個裂縫,並排走出了三位身披泛光重甲、手持兩米大刀的重裝步兵。
陌刀兵,身披頂級重甲明光鎧,手持冷兵器時代軍隊最強兵刃之一——陌刀!
在主宇宙的曆史中,憻羅斯之戰中盛唐以兩萬人馬對陣阿拉伯聯軍二十萬人,在叛軍突襲側翼的情況下消滅了聯軍七萬人並有接近萬人成功脫離戰場。
此戰中高仙芝首戰先以弩箭為主大量射殺對方騎兵,再以兩千陌刀手正麵迎擊對方;陌刀兵正麵對上騎兵留下來的描述是“如牆而進,人馬俱碎”。
大食人第一次見到正麵克製騎兵的重甲步兵,被陌刀陣殺得屁滾尿流完全提不起戰意。此役結束後,唐軍斬殺大食人兩萬餘,俘虜四千餘,自己一方僅戰死一百六十餘人,重傷失去戰鬥力一百餘人,輕傷者三百餘人。
第二場戰鬥大食人的主將是薩利赫,此人在歐洲戰功無數,是阿拔斯王朝的名將之花。他領十二萬大軍群擁而至,用五萬持盾步兵做先鋒,試圖一口氣吃掉唐朝這點人馬。
高仙芝則是布下鋒矢陣,中路五千名陌刀手,其後是兩千弩箭手,左翼和右翼都有五千騎兵和一千弩箭手。
戰鬥一開始,大食的中路軍隊就被陌刀手殺得是血流成河、魂飛魄散,薩裏德無奈之下派出了手底最強的一萬名唿羅珊戰士前往支援,但是沒起到任何效果。
這一戰從白天殺到晚上,唐將高仙芝知道不能一戰功成,首先鳴金收兵,最後清點戰果大食方被殺三萬餘人,唐軍陣亡八百餘人,重傷輕傷者一千餘人。
這場戰役雖然最終因為友軍的叛變導致唐朝失利,但是陌刀兵的兇威讓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外國使臣來唐朝拜,僅公元753年就來了四次。
每一名陌刀兵還精通弓弩以及長槍的使用,戰場上他們腰間掛弩以及羽箭,背後交叉背著陌刀和長槍。
但是在現在,他們得到的評定是二十五點武力值,這讓武周的女帝武則天非常不服氣,雖然在她的世界裏,這場戰役尚未打響,但是已經有諸多的戰役證明了她的陌刀兵是無敵的;這支軍隊甚至圍殺了一名大妖。
……
第二個裂縫走出兩個並排的黑色玄甲騎兵,人馬一體,盡皆披甲。
玄甲黑騎,士兵身披覆蓋全身的黑色玄甲,馬匹也有保護馬頭的“麵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
在主宇宙中,這支黑色的鋼鐵洪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衛隊。《資治通鑒》中記載“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這是讓唐太宗這位帝王敢用幾千鐵騎就衝擊十幾萬大軍的超級精銳。
公元621年,李世民曾用一千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六千餘人。同年竇建德親率十二萬大軍支援王世充,李世民絲毫不懼,正麵迎敵。
李世民挑選三千五百精騎兵,其中有一千多玄甲軍,在虎牢關正麵一舉擊潰竇建德部,使其全線崩潰,奪得天下。
這位皇帝曾說:“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意味著在他心裏,這幾千精騎足以在十幾萬大軍中縱橫來去,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曆史上的玄甲軍,建立的雛形其實可能是輕騎兵,由李淵為了對抗塞外異族而建。《資治通鑒》中記載:“淵選善騎射者二千人,使之飲食舍止一如突厥,或與突厥遇,則伺便擊之,前後屢捷,突厥頗憚之。”
後來到了唐太宗手裏,變成了“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
可見玄甲軍一開始就是兩種打法,對付突厥輕騎兵就不帶具裝,變輕騎兵。對付其它機動力不高的兵種,就穿上具裝,變重騎兵,追擊時,脫掉具裝又變輕騎兵。
此軍人馬合一,人人善射,士兵有持槊和持槍的,馬上還配有刀、啄、錘、斧、鞭等各種武器,堪稱全能騎兵。
然而他們的武力值是二十七點,唐太宗本想挑戰武力值二十九點的蜀軍西涼鐵騎,卻被仁帝拒絕了,故退而求其次,與白馬義從交手。
……
第三個裂縫走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輕甲劍士,個個目光沉穩、行走之間帶著一股氣勢。
秦銳士,人人全副輕甲、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和一麵精鋼盾牌,全身上下簡簡單單的,讓人有些不解。
在主宇宙曆史上,戰國時期是一個戰火連天的動蕩年代,華夏在這時先後出現了四支精銳部隊,他們的興衰不僅是國家命運的浮沉,也是當時曆史的真實寫照。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訓練出的“趙邊騎”讓屢屢敗北,喪城失地的趙國滅中山、收樓煩,敗東胡、降林胡,實力大增、威名大振。
齊莊公設立勇士爵位,凡是經過徒手格鬥、摔跤、遊泳、騎術、劍術、射箭等技能優異者,才能成為國家的常備國防軍,駐守五都,這就是“齊技擊”。
齊技擊在桂陵和馬陵擊敗魏軍,硬生生將魏國拉下霸主寶座,齊湣王更是先後向韓、楚、秦、燕、宋等國發生戰爭,將齊技擊的聲譽推向頂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危險,這讓魏文侯成為最早變法圖強的君主,其中重用了吳起改革軍事。
超級名將吳起不負眾望,組建了一支名為“武卒”的精銳部隊,其戰鬥力在戰國群雄中鶴立雞群。
吳起率領魏武卒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戰平八場”的驚人戰績。在陰晉之戰中,5萬魏武卒對陣50萬秦軍,以一當十,殺敵無數,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這就是戰國四大強兵的“趙邊騎、齊技擊、魏武卒”。
但是在戰國末期,荀況所著《荀子》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話:“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秦銳士,秦國在經曆過“魏武卒”的恐怖之後,大將軍司馬錯便借鑒吳起的訓練之法,而且以更加嚴苛的訓練手段,訓練出了比魏武卒更犀利的“秦銳士”!亦稱為“鐵鷹銳士”!
伊闕之戰中,白起大破魏韓聯軍,擊殺敵軍二十餘萬,魏武卒亦是在這場戰役中,被白起消滅的幹幹淨淨,就此退出了戰國時代的軍事舞台。
秦銳士”上馬能斬趙邊騎,下馬能敵魏武卒,簡單的形容就是——無敵之師。他們得到的評定是二十九點的武力值,這讓始皇帝決定立馬挑戰排在他們之上的蜀國白毦精兵。
……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王牌兵種,他們無一不名垂千古、光耀華夏,其中佼佼者威名之盛,遍傳古今中外。總而言之,在戰場上得勝者,得常勝者,得常勝不敗者,就是公認的王牌軍。
中國軍史上隻有兩支從成軍到解散都沒有敗過的部隊,那就是嶽飛的嶽家軍和明朝的戚家軍。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所處的世界總體差距被拉得太遠,士兵的身體素質、修煉法門、武器等諸多“軟件”和“硬件”都跟不上目前的主力部隊。
所以這場戰鬥,其實不止交戰的各國在關注,可以說華夏帝王群裏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名將,每一支強兵都在默默的注視著這場幾乎堪稱“冷兵器最強兵種”之間的戰鬥。
他們之中的勝者,毫無疑問將繼續保持著榮耀,至於失敗者,則會在各大強朝之中暫時落入下風。
最後走出來的三人顯然也知道,他們不能輸,輸了毫無疑問就會給自己的生涯背上一個無法抹除的汙點。這三人分別是秦始皇麾下上將章邯,唐太宗麾下超級名將李靖,武後麾下大將薛仁貴。
值得一提的是,薛仁貴此時已經六十多歲,武後與唐高宗的“二聖臨朝”已經持續十年之久。二聖臨朝,就是唐高宗允許武後與他一起垂簾聽政,共同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早在隋文帝時期,每次上朝,獨孤皇後必定同輦相隨,令宦官侍立於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隨時傳報。文帝退朝,皇後再車駕同返,當時就有二聖之稱。所以高宗能夠答應武則天臨朝,也有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影響。
武後麾下有著名的文臣酷吏,卻缺少名震華夏的頂級大將,故而想盡辦法請動了薛仁貴這個年邁的戰神替她征戰蜀國。
李靖、薛仁貴、章邯三人在走出來之時眉頭便是一皺,他們感覺到了三國世界給他們的束縛和壓抑。連他們這等人物都收到了壓製,那他們的士兵情況如何可想而知。
即使是武力完全相同,忽然受到這樣的壓製也絕對會影響到士兵們的發揮,更何況秦銳士和陌刀軍武力還和蜀國的精銳相差了一兩點。
今天這場戰鬥,恐怕十有八九要出事!
在蓋天行的注視下,雙方的六人將領互相來到中間交流了一番,便隻留下了陌刀軍和無當飛軍留在校場內,血腥氣和戰意瘋狂地在兩隻隊伍裏沸騰起來,戰鬥一觸即發……
第一個裂縫,並排走出了三位身披泛光重甲、手持兩米大刀的重裝步兵。
陌刀兵,身披頂級重甲明光鎧,手持冷兵器時代軍隊最強兵刃之一——陌刀!
在主宇宙的曆史中,憻羅斯之戰中盛唐以兩萬人馬對陣阿拉伯聯軍二十萬人,在叛軍突襲側翼的情況下消滅了聯軍七萬人並有接近萬人成功脫離戰場。
此戰中高仙芝首戰先以弩箭為主大量射殺對方騎兵,再以兩千陌刀手正麵迎擊對方;陌刀兵正麵對上騎兵留下來的描述是“如牆而進,人馬俱碎”。
大食人第一次見到正麵克製騎兵的重甲步兵,被陌刀陣殺得屁滾尿流完全提不起戰意。此役結束後,唐軍斬殺大食人兩萬餘,俘虜四千餘,自己一方僅戰死一百六十餘人,重傷失去戰鬥力一百餘人,輕傷者三百餘人。
第二場戰鬥大食人的主將是薩利赫,此人在歐洲戰功無數,是阿拔斯王朝的名將之花。他領十二萬大軍群擁而至,用五萬持盾步兵做先鋒,試圖一口氣吃掉唐朝這點人馬。
高仙芝則是布下鋒矢陣,中路五千名陌刀手,其後是兩千弩箭手,左翼和右翼都有五千騎兵和一千弩箭手。
戰鬥一開始,大食的中路軍隊就被陌刀手殺得是血流成河、魂飛魄散,薩裏德無奈之下派出了手底最強的一萬名唿羅珊戰士前往支援,但是沒起到任何效果。
這一戰從白天殺到晚上,唐將高仙芝知道不能一戰功成,首先鳴金收兵,最後清點戰果大食方被殺三萬餘人,唐軍陣亡八百餘人,重傷輕傷者一千餘人。
這場戰役雖然最終因為友軍的叛變導致唐朝失利,但是陌刀兵的兇威讓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外國使臣來唐朝拜,僅公元753年就來了四次。
每一名陌刀兵還精通弓弩以及長槍的使用,戰場上他們腰間掛弩以及羽箭,背後交叉背著陌刀和長槍。
但是在現在,他們得到的評定是二十五點武力值,這讓武周的女帝武則天非常不服氣,雖然在她的世界裏,這場戰役尚未打響,但是已經有諸多的戰役證明了她的陌刀兵是無敵的;這支軍隊甚至圍殺了一名大妖。
……
第二個裂縫走出兩個並排的黑色玄甲騎兵,人馬一體,盡皆披甲。
玄甲黑騎,士兵身披覆蓋全身的黑色玄甲,馬匹也有保護馬頭的“麵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
在主宇宙中,這支黑色的鋼鐵洪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衛隊。《資治通鑒》中記載“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這是讓唐太宗這位帝王敢用幾千鐵騎就衝擊十幾萬大軍的超級精銳。
公元621年,李世民曾用一千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六千餘人。同年竇建德親率十二萬大軍支援王世充,李世民絲毫不懼,正麵迎敵。
李世民挑選三千五百精騎兵,其中有一千多玄甲軍,在虎牢關正麵一舉擊潰竇建德部,使其全線崩潰,奪得天下。
這位皇帝曾說:“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意味著在他心裏,這幾千精騎足以在十幾萬大軍中縱橫來去,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曆史上的玄甲軍,建立的雛形其實可能是輕騎兵,由李淵為了對抗塞外異族而建。《資治通鑒》中記載:“淵選善騎射者二千人,使之飲食舍止一如突厥,或與突厥遇,則伺便擊之,前後屢捷,突厥頗憚之。”
後來到了唐太宗手裏,變成了“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
可見玄甲軍一開始就是兩種打法,對付突厥輕騎兵就不帶具裝,變輕騎兵。對付其它機動力不高的兵種,就穿上具裝,變重騎兵,追擊時,脫掉具裝又變輕騎兵。
此軍人馬合一,人人善射,士兵有持槊和持槍的,馬上還配有刀、啄、錘、斧、鞭等各種武器,堪稱全能騎兵。
然而他們的武力值是二十七點,唐太宗本想挑戰武力值二十九點的蜀軍西涼鐵騎,卻被仁帝拒絕了,故退而求其次,與白馬義從交手。
……
第三個裂縫走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輕甲劍士,個個目光沉穩、行走之間帶著一股氣勢。
秦銳士,人人全副輕甲、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和一麵精鋼盾牌,全身上下簡簡單單的,讓人有些不解。
在主宇宙曆史上,戰國時期是一個戰火連天的動蕩年代,華夏在這時先後出現了四支精銳部隊,他們的興衰不僅是國家命運的浮沉,也是當時曆史的真實寫照。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訓練出的“趙邊騎”讓屢屢敗北,喪城失地的趙國滅中山、收樓煩,敗東胡、降林胡,實力大增、威名大振。
齊莊公設立勇士爵位,凡是經過徒手格鬥、摔跤、遊泳、騎術、劍術、射箭等技能優異者,才能成為國家的常備國防軍,駐守五都,這就是“齊技擊”。
齊技擊在桂陵和馬陵擊敗魏軍,硬生生將魏國拉下霸主寶座,齊湣王更是先後向韓、楚、秦、燕、宋等國發生戰爭,將齊技擊的聲譽推向頂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有亡國的危險,這讓魏文侯成為最早變法圖強的君主,其中重用了吳起改革軍事。
超級名將吳起不負眾望,組建了一支名為“武卒”的精銳部隊,其戰鬥力在戰國群雄中鶴立雞群。
吳起率領魏武卒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戰平八場”的驚人戰績。在陰晉之戰中,5萬魏武卒對陣50萬秦軍,以一當十,殺敵無數,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
這就是戰國四大強兵的“趙邊騎、齊技擊、魏武卒”。
但是在戰國末期,荀況所著《荀子》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話:“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秦銳士,秦國在經曆過“魏武卒”的恐怖之後,大將軍司馬錯便借鑒吳起的訓練之法,而且以更加嚴苛的訓練手段,訓練出了比魏武卒更犀利的“秦銳士”!亦稱為“鐵鷹銳士”!
伊闕之戰中,白起大破魏韓聯軍,擊殺敵軍二十餘萬,魏武卒亦是在這場戰役中,被白起消滅的幹幹淨淨,就此退出了戰國時代的軍事舞台。
秦銳士”上馬能斬趙邊騎,下馬能敵魏武卒,簡單的形容就是——無敵之師。他們得到的評定是二十九點的武力值,這讓始皇帝決定立馬挑戰排在他們之上的蜀國白毦精兵。
……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王牌兵種,他們無一不名垂千古、光耀華夏,其中佼佼者威名之盛,遍傳古今中外。總而言之,在戰場上得勝者,得常勝者,得常勝不敗者,就是公認的王牌軍。
中國軍史上隻有兩支從成軍到解散都沒有敗過的部隊,那就是嶽飛的嶽家軍和明朝的戚家軍。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所處的世界總體差距被拉得太遠,士兵的身體素質、修煉法門、武器等諸多“軟件”和“硬件”都跟不上目前的主力部隊。
所以這場戰鬥,其實不止交戰的各國在關注,可以說華夏帝王群裏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名將,每一支強兵都在默默的注視著這場幾乎堪稱“冷兵器最強兵種”之間的戰鬥。
他們之中的勝者,毫無疑問將繼續保持著榮耀,至於失敗者,則會在各大強朝之中暫時落入下風。
最後走出來的三人顯然也知道,他們不能輸,輸了毫無疑問就會給自己的生涯背上一個無法抹除的汙點。這三人分別是秦始皇麾下上將章邯,唐太宗麾下超級名將李靖,武後麾下大將薛仁貴。
值得一提的是,薛仁貴此時已經六十多歲,武後與唐高宗的“二聖臨朝”已經持續十年之久。二聖臨朝,就是唐高宗允許武後與他一起垂簾聽政,共同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早在隋文帝時期,每次上朝,獨孤皇後必定同輦相隨,令宦官侍立於文帝身旁,大事小情,隨時傳報。文帝退朝,皇後再車駕同返,當時就有二聖之稱。所以高宗能夠答應武則天臨朝,也有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氣影響。
武後麾下有著名的文臣酷吏,卻缺少名震華夏的頂級大將,故而想盡辦法請動了薛仁貴這個年邁的戰神替她征戰蜀國。
李靖、薛仁貴、章邯三人在走出來之時眉頭便是一皺,他們感覺到了三國世界給他們的束縛和壓抑。連他們這等人物都收到了壓製,那他們的士兵情況如何可想而知。
即使是武力完全相同,忽然受到這樣的壓製也絕對會影響到士兵們的發揮,更何況秦銳士和陌刀軍武力還和蜀國的精銳相差了一兩點。
今天這場戰鬥,恐怕十有八九要出事!
在蓋天行的注視下,雙方的六人將領互相來到中間交流了一番,便隻留下了陌刀軍和無當飛軍留在校場內,血腥氣和戰意瘋狂地在兩隻隊伍裏沸騰起來,戰鬥一觸即發……